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精品】部编七年级 语文下册课外阅读理解题含解析

2022-11-22 来源:我们爱旅游


【精品】部编七年级 语文下册课外阅读理解题含解析

一、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训练

1.阅读下面一篇同学的作文,完成下列小题。

绽放在秋日里的花

①“我再也不回这个家了!”她抓起书包,头也不回的冲出了家门。

②秋风微凉,秋日里黄昏的阳光落在她肩上,她背起吉他,抱着书,趁着沉重的步子来到一个人烟稀少的小巷① , 小巷的深处是一颗枝繁叶茂的老树。

③那失望愤怒的声音又在她耳中回荡。

④“不…”她使劲抱住吉他,苍白的脸颊上有泪水划过、(A)坠落,然后消失。

⑤“怎么办?接下来怎么办?”除了争吵,她不知道去面对父母以什么样的态度,该怎样将自己对音乐的一腔热血及其决心告诉父母②。

⑥她想到自己的好朋友因为生病已经好几天不来学校了。她挺担心的,想去看看自己的好朋友,这个时候如果有一个伴多好啊,可陪伴她的还是吉他。

⑦一边是坚决的阻止,一边是追逐的梦想,一边是未来,一边是执着,她矛盾,她痛苦,她渴望有人倾听,有人能为她解惑,可陪伴她的还是吉他。

⑧灵活的手指拨动着弦,音符在她指间跳动,旋律在她身边飞舞,黄昏的光,因美妙的音乐变得轻柔。云也为她停留,为她喝彩,落叶为她伴奏,使在秋风中为她起舞③。她是受大自然青睐的演奏者,可不知不觉的,她泪流满面。

⑨也许是她的哭泣引来了一位老者。

⑩“孩子,你这么了?”

⑪也许是太过烦恼,她将埋藏在心底的思绪告诉了老者。

⑫老者听后指指身边的老树:“它在这经历风雨几十年了,青春就像它一样,历经重重挫折,才能茁壮成长,开出绚丽的花。”

⑬她不解的望着老者,心中有什么东西要破土而出。

⑭老者接着说:“绿茵因感恩风霜,才有了茂盛,飞鸟因感恩蓝天,才有了飞翔。唯有一颗感恩之心,才能将矛盾融化。你要学会感恩,感恩你经历的一切。你仔细想想,你可曾感恩过你的父母?”

⑮听了老者的话,她不自觉的低下了头。蓦然回首,母亲每日为她准备的饭菜;(B)父亲在她学完吉他后接她回家的身影;父母在深夜陪她做作业的模样历久弥新(C),可她却从不感恩,认为理所当然,甚至她还埋怨父母不支持她的梦想,只会要求她学习。④父母的苦心她从不感恩,甚至说出了许多伤人的话,如果怀有感恩之心对待父母的话,会不会有不同?她想她知道该怎么做了。

⑯“谢谢您,老爷爷,”她抬起头来,对老者露出了笑容,灿如夏花。刚刚的忧愁消失寻无

边无际(D),眉眼间净是明媚。“我要回家了,老爷爷,再见”

⑰她轻快的身影从小巷中穿过,最后的阳光毫不吝啬撒在她身上,感恩之花,冲破阴霾,在阳光的沐浴下绽放,随风飘摇,在璀璨的阳光中,美若黎明。

⑱很久之后,当她站在灯光闪烁的舞台上时,回忆道:“感谢那个老者,在我年少迷茫的时候给我指明方向,告诉我感恩,最终使我与父母化解了矛盾,走上了音乐的道路,并获得成功。

(1)文中加下划线的成语和标点,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B.;

C.历久弥新

D.无边无际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句改为:她抱着吉他,背着书包,踏着沉重的步子来到了一个人烟稀少的小巷。

B.②句改为:她不知道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父母,该怎样将自己对音乐的一腔热血及决心告诉父母。

C.③句改为:秋风为她伴奏,落叶为她起舞。

D.④句改为:她还埋怨父母不支持她的梦想,甚至只会要求她学习。

(3)下列对文章的修改意见,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要交代清楚他离家出走的具体原因。

B.文章第(6)段表达的内容不合理,与上下文脱节,使全文的思想情感前后不一,要重点加以修改,使之不偏离题意。

C.文章用第三人称来叙事显得矫揉造作,要改为第一人称。

D.文章标题形象新颖,全文处处扣题行文,但文章含蓄有余而明确不足,应在结尾增加必要的抒情和议论的句子来深化主题。

【答案】 (1)B

(2)D

(3)C

【解析】【分析】(1)A.并列谓语用逗号,不用顿号。“划过,坠落”是句子的谓语。故A错误。C.历久弥新:指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或者是指一样东西不因时间而变旧,变腐,反而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比新的还要好。“父母的模样”不能“历久弥新”,适用对象错误,故C错误。D.无边无际:形容范围极为广阔。不符合语境,应改为“无影无踪”,故D错误。故选B。

(2)D. 甚至,表示所提出的是突出的、进一步的事例。“甚至”是“埋怨”的状语,故应放在“还”前面,“她甚至还埋怨父母不支持她的梦想,只会要求她学习。”故D错误,选D。

(3)C.第三人称比第一人称更客观,是对事实的客观描述,更直白,更真实,更具有说服力;用第三人称叙述可以更好的展开文章的叙述,使文章娓娓道来,不做作,不矫情;以第三人称叙述可以更加突显文章的中心,使读者产生共鸣。本文用第三人称叙述,更客观、真实,表现感恩的主题,故C错误,选C。

故答案为:⑴B;⑵D;⑶C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养成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习惯,不要被一些媒体的错误用法所误导,并注重积累.积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易错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

⑵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去考虑,确定最后选项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必须在理解文句,分析文章内容,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层层筛选,剥离出有效信息,获得充足可靠的依据,然后进行合理的推测。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黑白琴键上的爱

徐立新

①迈克不知道,这是他们第几次搬家了,“妈妈东奔西走,我也东奔西走。”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迈克的妈妈叫卡娅,是位30多岁的女人。她之所以不停地搬家,是因为没人喜欢跟她做邻居,因为会被她的琴声吵死。有一次,迈克偷偷从门缝里看到,一位阿姨站在门口,狠狠地训斥妈妈,指责她在制造噪音。而妈妈像是做错了事的孩子,背着双手,头一直低着,不做任何的辩解,只是怯生生地重复说:“对不起,对不起……”

②当时,迈克真想冲出去,给那可恶的阿姨一拳,“妈妈的琴声那么好听,她居然说那是噪音!”但他没有那样做,妈妈曾无数次教导他对邻居们要和善友好。

③第二天,卡娅又带着迈克搬家了。此后,迈克发现,妈妈每天都会起得很早,在上班前,把楼道打扫得干干净净。就连邻居们放在外面的轿车也会被妈妈擦得很干净。但邻居们似乎并不领情,麻烦还是和以前一样找上了门。

④迈克敢打包票,妈妈是非常喜欢音乐的,因为哪怕再忙再累再晚,妈妈每天都会坚持弹琴,自己也总是在妈妈的琴声中入眠。

⑤两年后,10岁的迈克终于可以上学了,这让迈克兴奋不已,他一直渴望着这一天的到来,可是,之前总没有学校愿意接纳他,尽管妈妈求天拜地,好话说过无数次。

⑥迈克很努力地学习,想让妈妈高兴。结果他的成绩果然不错,毫不逊色于班上其他同学。

⑦渐渐地,迈克能认识很多字了,并且对很多词语都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一天,妈妈不在家,迈克无意间在抽屉里翻到了一张医院的病例 , 上面写着:“迈克,5个月,脑积水,会致终生智力障碍,音乐疗法或有效。阿拉斯加州卡萨森儿童医院,1996年5月15日。”

⑧晚上,下班后的卡娅和往日一样,照例坐到钢琴前面,打算为迈克弹上一曲。“妈妈,我可以跟您说说话吗?”迈克站在房门口,眼睛里闪着泪花。

⑨“当然可以,请说吧!”

⑩“妈妈,我知道您不喜欢音乐,也不爱弹琴,对您来说,这太难了。但为了我,您这样做了,而且一做就是十几年。谢谢您,妈妈!”说完,迈克朝妈妈飞快地跑过去,然后,将卡娅那只有三根手指的残疾手紧紧地抱在怀里。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解第①段中划线词语“怯生生”的含义。

(3)第⑦段中,“迈克无意间在抽屉里翻到了一张医院的病例”,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简要分析这一情节的作用。

(4)请简要分析卡娅的性格特点。

(5)你觉得文中邻居们的行为对吗?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卡娅为了孩子十几年来坚持弹琴,最终让孩子过上正常生活。

(2)形容胆怯畏缩的样子,这里指卡娅对自己的行为十分愧疚,表现出她的善良。

(3)内容上:烘托人物形象,升华主旨。结构上:解开悬念,推动情节发展。

(4)善良、坚强、坚持不懈、伟大的母爱。

(5)邻居们的行为不对。即使琴声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邻居们的生活,也应该采取善意地提出意见的做法,而不应该“狠狠地训斥”,更何况卡娅还做了一些帮邻居们打扫楼道,擦轿车的事情。

【解析】【分析】(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可知,本文的人物是民工妈妈卡娅和儿子迈克,主要事件是卡娅为了孩子十几年来坚持弹琴,结果是让孩子过上正常生活。概括的时候,把主要人物和事件概括清楚即可。有结果的,最好把结果概括出来。

(2)“怯生生”词义显出缄默或羞怯的样子,形容胆小畏缩的样子。表层意思指卡娅因为邻居的指责而显得十分愧疚。其深层意思是表现出卡娅内心的柔软和善良,做事情总为他人考虑。

(3)第⑦段“迈克无意间在抽屉里翻到了一张医院的病例”这句话,烘托了迈克这一角色的形象,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饱满。同时推动情节发展。迈克明白了妈妈弹琴不是因为自己非常喜欢音乐,而是想用音乐疗法让“我”痊愈,表现了妈妈对“我”深深的爱。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4)根据小说的故事情节可知,这篇小说主要通过迈克的视角叙述一位母亲卡娅为了能给孩子一个正常的生活而辛苦弹琴,这表现了卡娅伟大的母爱;通过卡娅教导孩子要

与人为善,与邻居和谐相处,体现了她的善良;卡娅坚持用残缺的手指弹琴十年,体现了她坚持不懈、顽强的性格特征。

(5)结合文章内容,母子二人经常因为邻居的指责而多次搬家,东奔西走,更有甚者当面指责卡娅制造噪音;尽管卡娅在上班前帮助邻居打扫楼道,清理轿车,也仍然麻烦不断;文章最后我们得知卡娅虽然身体残疾仍然坚持为儿子弹琴,从迈克口中得知卡娅并不喜欢也不擅长弹琴,只是为了儿子在坚持,邻居长时间受到干扰,有抱怨也属人之常情。

故答案为:⑴卡娅为了孩子十几年来坚持弹琴,最终让孩子过上正常生活。

⑵形容胆怯畏缩的样子,这里指卡娅对自己的行为十分愧疚,表现出她的善良。

⑶内容上:烘托人物形象,升华主旨。结构上:解开悬念,推动情节发展。

⑷善良、坚强、坚持不懈、伟大的母爱。

⑸邻居们的行为不对。即使琴声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邻居们的生活,也应该采取善意地提出意见的做法,而不应该“狠狠地训斥”,更何况卡娅还做了一些帮邻居们打扫楼道,擦轿车的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小说的整体感知能力。解答时,需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⑵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含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结合上下文,对关键词语的字义、表层意思、深层意思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对故事情节及其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在通读全文,把握全文情感和结构的基础上,对句子内容的理解和对其结构的作用进行分析。

⑷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时,需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人物主要性格特点,对人物进行客观评价。

⑸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内涵的把握情况。解答时,结合在具体情境中邻居的行为以及迈克和妈妈的表现进行分析即可。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欣赏的力量

①生活里常可见到这样的场面——

②两个年轻的妈妈在聊天,甲乙都说我的孩子怎么怎么样。她们的心里都充满希望对方欣赏自己孩子的渴望,但忘了自己也该去欣赏对方的孩子。

③一场演出刚完,全体演员拉着手排着队出来谢幕,但观众却已走了一半。剩下的也拥挤着往外走。掌声稀稀落落。其实演出成功,观众也满意,但就是不鼓掌。真为演员们难过,他们所要求观众的,不就是稍慢一点走,鼓一下掌吗?观众为什么就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表示一下对他们演出的欣赏呢?

④人们总是很吝啬对别人的欣赏。

⑤其实欣赏别人有什么不好呢?几下掌声,几句赞誉,或者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也可

以。但别人却会从你的欣赏里,得到了对自我的肯定,得到了鼓励、欢乐、信心和力量。

⑥欣赏的力量是神奇的。

⑦有一个中学生高考失败,万念俱灰,于是,带上所有储蓄出去旅游,预备花光钱就自尽。半路遇上两个小孩儿溺水,他奋勇救助,观者无不为他的勇气和出色的泳技鼓掌。小孩儿父母更是拉他到家中,感谢之余,赞叹不已。他不禁热泪盈眶,从别人的赞赏中,重新认识了自我,觉得生活还是值得留恋,于是轻松地踏上了归途。

⑧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常常捧着我那只能“发表”在本子上的习作欣赏,一番点评之后,是一句“这里有黄金”,包含了所有的期待和鼓励,使我战胜自卑,练笔不止。

⑨社会是一个大舞台,也是一个竞技场。人生是表演,也是奋斗。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关注、喝彩和鼓掌,就像需要批评一样。如果只有沉默 , 那生活就一定会索然无味。

⑩欣赏不同于阿谀 , 它是出于真诚,它是对别人人生意义的肯定,它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一种修养。

⑪伟大的发明、杰出的成就固然值得欣赏,但普普通通的一个巧思、一个小小的创见,甚至一件漂亮的衣服、几句机智的玩笑,都同样值得欣赏。只要我们敞开胸襟,我们就一定会发现,周围竟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欣赏。

⑫我们欣赏别人,别人也会欣赏我们。生活会因为有了欣赏而变得更加美丽。

(1)本文针对日常生活中________这一现象(用文中语句回答),阐述了的中心论点________(用自己语言概括)。

(2)第⑦⑧两段运用________的论证方法,从________一方面论证了中心论点;第⑪段告诉我们生活中________,阐明了欣赏别人要________的道理,从而进一步论述了中心论点。

(3)第⑨段中划线的“沉默”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

(4)第⑩段中说“欣赏不同于阿谀”,请简答“欣赏”与“阿谀”有什么不同。

【答案】 (1)人们总是很吝惜对别人的欣赏;要欣赏别人(要善于欣赏别人,要学会欣赏别人)

(2)举例;欣赏的力量是神奇的(欣赏的作用);许多东西值得欣赏;敞开胸襟

(3)冷漠(漠不关心)

(4)欣赏是真诚的(欣赏是对别人真诚的肯定),阿谀是虚伪的(阿谀是对别人虚假地讨好)。

【解析】【分析】(1)由原文第②段可知年轻的妈妈聊天时很少夸奖对方的孩子,由第③段可知演出谢幕后观众很少留到最后为演员鼓掌,这两件事都能反映一个问题,即第④段提出的“人们总是很吝啬对别人的欣赏”。针对这一问题,作者从多个方面论证了“欣赏别人于人于己的好处,鼓励人们在生活中欣赏别人”,即为文章的中心论点。

(2)要第⑦⑧分别举了高考失败的学生因为别人的赞赏而重获生活的信心,“我”在别人的赞赏下不断练习写作两件事,采用了“举例论证”。论证了前文第⑥段提出的“欣赏的力量是神奇的”这一观点。第⑪段“伟大的发明、杰出的成就固然值得欣赏,但

普普通通的一个巧思、一个小小的创见,甚至一件漂亮的衣服、几句机智的玩笑,都同样值得欣赏”,采用了对比论证,通过对比说明不仅伟大的事物值得欣赏,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值得欣赏的东西,阐明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闪光点,“敞开胸襟”,懂得欣赏他人的道理。据此填空即可。

(3)第⑨段将生活比作舞台,与第③段相互照应,每个人都可能是舞台上的演员,也是别人的观众,因此要学会互相欣赏互相鼓励,如果大家对彼此漠不关心,生活也将索然无味。因此,“沉默”在这里指的是一种“漠不关心,冷漠”的态度。

(4)欣赏:领略玩赏。阿谀:说别人爱听的话迎合奉承。由⑩段“是出于真诚,它是对别人人生意义的肯定,它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一种修养”可知,“欣赏”的关键之处就在于对别人真诚以待。而“阿谀”是虚伪的。是专门挑别人爱听的话奉承讨好。

故答案为:⑴人们总是很吝惜对别人的欣赏;要欣赏别人(要善于欣赏别人,要学会欣赏别人);

⑵举例;欣赏的力量是神奇的(欣赏的作用);许多东西值得欣赏;敞开胸襟;

⑶冷漠(漠不关心);

⑷欣赏是真诚的(欣赏是对别人真诚的肯定),阿谀是虚伪的(阿谀是对别人虚假地讨好)。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提炼和概括议论文的论点,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

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通读全文,可以明确第一句就是论点,但是要用完整的陈述句进行表达;

⑵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判断及作用分析。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辨别论证方法,然后根据各种论证方法的答题格式,具体分析,进行解答;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结合语境即可理解,但一定本着词不离句,句不离词的原则;

⑷本题考查词语含义、语句的赏析知识。①解答此题关键要理解词语的本义,分析语境义,然后联系作品内容和作者感情去推断其具体含义。②解答此题首先要确定句子所写方法,然后结合内容来分析。

4.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紫藤萝瀑布

宗璞

①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②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时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③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④“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⑤“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⑥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放似的。那里装的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⑦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⑧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

⑨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⑩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种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⑪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大量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细腻传神地描绘紫藤萝花,同时运用对比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B.作者对紫藤萝花的“盛”进行了细致描摹,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依次描写了花瀑、花穗、花朵。

C.第⑧段画线句作者把嗅觉用视觉表现出来,使花香也有了颜色,写出了面对紫藤萝瀑布的愉悦梦幻之感。

D.作者在文中借用紫藤萝来表达自己“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的主要情绪。

(2)品析“我只是仁立凝望 , 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一句中划线词的妙处。

(3)开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结尾“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这样的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这样的结尾有什么寓意?

【答案】 (1)D

(2)“凝望”是指目不转睛地看。在文中写出了作者驻足欣赏,细细品味紫藤萝花,与花产生了一次心灵的沟通,得到了全新的感悟。

(3)结构上前后照应;结尾点明了作者受到紫藤萝顽强生命力的鼓舞,精神振奋,将以新的精神状态投入到生活中去。

【解析】【分析】(1)D项,错误,借写紫藤萝开放时的美景,赞美生命的顽强和美好,借用花儿抒发我的人生感悟: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故选D。

(2)“凝望”本义指目光凝聚在某个物体上。这里是作者驻足欣赏紫藤萝花那么繁茂的气势,灿烂的色彩,欢乐的情态和蓬勃的无限生机,震撼了作者的心灵,从而让作者得到了新的感悟。

(3)开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是因为我看见了紫藤萝的辉煌茂盛,触动了内心,停下来观看;结尾“我不觉加快了脚步”,是因为从紫藤萝感受到生命永恒的价值,精神受到了振奋鼓舞,将以新的精神状态投入到生活中去。前者的作用是引起悬念,后者的作用是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并深化了主题。

故答案为:⑴ D

⑵ “凝望”是指目不转睛地看。在文中写出了作者驻足欣赏,细细品味紫藤萝花,与花产生了一次心灵的沟通,得到了全新的感悟。

⑶ 结构上前后照应;结尾点明了作者受到紫藤萝顽强生命力的鼓舞,精神振奋,将以新的精神状态投入到生活中去。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⑵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注意结合语境,理解句意,明确表达的感情。

⑶本题考查文章句子作用的理解,注意结合全文内容,明确前后照应作用。第二问考查句子寓意的把握,注意结合文章主旨的把握体会。

5.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塞罕坝三代人的造林传奇

车社

①塞罕坝机械林场是位于河北省最北端的一处大型国有林场,55年来,一代又一代“塞罕坝人”以改善生态、造福京津为己任,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下造出了世界面积最大的人工林,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创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奇迹。

②新中国成立初期,这里生态环境已严重恶化,成为人迹罕至的荒原。为遏制沙漠逼近北京、涵养京津地区水源,国家决定在河北北部建立大型机械林场。紧急集合起来的这支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队伍,在1962年的深秋,凿开了塞罕坝的第一个树坑,开启了三代人55年的造林传奇。

③上坝后,超出想象的困难一度冷却了第一代塞罕坝人的热情和激情。塞罕坝冬季漫

长,年平均气温在零下1.3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43.3摄氏度,年均积雪7个月,年均无霜期仅64天,年均6级以上大风日数76天。一位老职工回忆说:“大雪被风一刮,屋内就是一层冰,即使抱着火炉子也不会有热的感觉。晚上睡觉要戴上皮帽子,早上起来,眉毛、帽子和被子上会落下一层霜,铺的毡子全冻在了炕上,想卷起来得用铁锹慢慢地铲。”缺少粮食,就吃黑莜面加野菜;缺少副食,多数时间只能吃咸菜,有时能吃上点儿盐水泡黄豆就是难得的美味了。塞罕坝偏远闭塞,道路不通,没有电,人们吃饭、睡觉、工作之外,没有任何娱乐活动,孤独和寂寞无时无刻不在挑战他们的心理极限。但最痛苦的,还是造林遇到的种种困难:由于缺乏在高寒、高海拔地区造林的经验,前两年造林成活率不到8%。

④“不是树的问题,而是外调树木不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问题!”关键时刻,林场首任党委书记带领全场干部职工,改进了传统的遮阴育苗法,在高寒地区首次取得全光育苗成功。1964年4月20日,又挑选了120名员工,调集了最精良的装备,挺进位于总场东北部10公里处的马蹄坑。早春的塞罕坝,白天气温在零下2摄氏度。每个人的雨衣外面都溅满了泥浆,冻成了冰甲,走起路来“咣咣”直响。他们大干3天,马蹄坑坡上全部栽上了落叶松。20天后,放叶率达96.6%。面对一片稚嫩的绿色。信心,开始在平均海拔1500米的高原上回暖。

⑤创业难,守业更难。1984年河北林业专科学校毕业生刘海滢来到塞罕坝,成为基层林场的第二代技术员。住工棚、喝雪水、啃咸菜、吃冷饭,艰苦的环境中,老一代务林人的榜样力量是他坚持下来的最大动力。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防火瞭望员赵福洲、陈秀玲夫妇,每年都要在不通水电、没有人烟的望火楼待上好几个月,用的是煤油灯、蜡烛,吃的是咸菜、干馍。在每年近10个月的防火期里,他们每隔15分钟就要瞭望一次,一天要瞭望96次,一年要瞭望28000次……55年来,共有近20对夫妻守过望火楼。这55年间,上百万亩的塞罕坝没有发生过一起森林火灾。

⑥如今,1962年最早上坝的那一批学生多数已经逝去。他们去世时平均年龄只有52岁,但他们却变成了永恒的传奇。

(选自《北京晚报》,有删改)

(1)文章标题为“塞罕坝三代人的造林传奇”,为什么把塞罕坝造林称作“传奇”?

(2)第一代塞罕坝人经受并克服了哪些“超出想象的困难”?

(3)简要分析第⑤段画线句列举数据的表达效果。

(4)阅读全文,结合划线词,谈谈你对第⑥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他们去世时平均年龄只有52岁,但他们却变成了永恒的传奇。

(5)努力不仅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能力。请结合实例,写出你努力克服困难的过程和体验。

【答案】 (1)示例:因为塞罕坝地区极端寒冷,冬季漫长,大风天数多,不利于植树造林;这里生存环境恶劣,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孤独和寂寞时刻挑战着人们的心理极限。所以,在塞罕坝植树造林成功是一个“传奇”。

(2)示例:他们经受并克服了寒冷、缺少粮食和副食、交通闭塞不能出行、缺少娱乐活动的孤独寂寞、植树成活率极低的困难,终于造林成功。

(3)示例:用连续55年的时间之长,每天96次、一年28000次的次数之多和近20对夫妻先后守望的人数之多,具体表现了三代塞罕坝人始终如一的奉献与坚守,令人动容。

(4)示例:第一代塞罕坝人经受的磨难之多,而众多磨难与造林成功的鲜明对比让读者震撼、敬佩。正是由于艰苦卓绝的努力、付出巨大的代价,他们才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下“造出了世界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创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奇迹。他们为实现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的目标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崇高精神代代相传,他们将永远活在人民的心里,与塞罕坝林场一起成为“永恒的传奇”。

(5)略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传奇”写出塞罕坝三代人的造林的不易。“塞罕坝冬季漫长,年平均气温在零下1.3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43.3摄氏度,年均积雪7个月,年均无霜期仅64天,年均6级以上大风日数76天”写不利于造林的自然条件;“大雪被风一刮,屋内就是一层冰,即使抱着火炉子也不会有热的感觉”“缺少粮食,就吃黑莜面加野菜;缺少副食,多数时间只能吃咸菜,有时能吃上点儿盐水泡黄豆就是难得的美味了。塞罕坝偏远闭塞,道路不通,没有电” 写不利于造林的生存条件。所以,在塞罕坝植树造林成功是一个“传奇”。

(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通读全文,找到相关段落,概括作答。3、4段,写第一代塞罕坝人经受并克服的超出想象的困难。“塞罕坝冬季漫长,年平均气温在零下1.3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43.3摄氏度,年均积雪7个月,年均无霜期仅64天,年均6级以上大风日数76天”写天气的寒冷,“缺少粮食,就吃黑莜面加野菜;缺少副食,多数时间只能吃咸菜,有时能吃上点儿盐水泡黄豆就是难得的美味了”写他们缺少粮

食和副食,“塞罕坝偏远闭塞,道路不通,没有电,人们吃饭、睡觉、工作之外,没有任何娱乐活动”写他们因交通闭塞不能出行和缺少娱乐活动的孤独寂寞,“由于缺乏在高寒、高海拔地区造林的经验,前两年造林成活率不到8%”写他们最痛苦的是植树成活率极低。第4段,写他们最终克服了这些困难,造林成功。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要求从列举数据的角度赏析。把数字和造林者的精神结合起来分析。“近10个月”“每隔15分钟”“28000次”“55年来”“近20对”通过写次数之多,时间之长,人数之多表现三代塞罕坝人始终如一的奉献与坚守,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与敬仰之情。

(4)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的含义,要考虑它有几层意思,要无一遗漏的写出。而且要结合文章内容答出它的语境义。本题有两句话,一是“他们去世时平均年龄只有52岁”,侧面表现了第一代塞罕坝人经受的磨难之多,写他们的牺牲之大;“变成了永恒的传奇”写他们的贡献之大。两句结合起来分析,生存年龄的短暂与贡献的永恒形成强烈的反差,赞美了他们为实现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的目标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崇高精神。

(5)本题考查发散思维。围绕“努力不仅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能力”的主题,写出自己生活或学习努力克服困难的事例即可。如,为了不让家长每天辛苦的送自己上学,自己努力学习骑自行车,为防止摔伤,戴上护膝、 护肘、手套,每天晚上坚持练习一小时,经过努力,短短几天,就能够自己骑车上学了。

故答案为:⑴ 示例:因为塞罕坝地区极端寒冷,冬季漫长,大风天数多,不利于植树造林;这里生存环境恶劣,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孤独和寂寞时刻挑战着人们的心理极限。所以,在塞罕坝植树造林成功是一个“传奇”。

⑵ 示例:他们经受并克服了寒冷、缺少粮食和副食、交通闭塞不能出行、缺少娱乐活动的孤独寂寞、植树成活率极低的困难,终于造林成功。

⑶ 示例:用连续55年的时间之长,每天96次、一年28000次的次数之多和近20对夫妻先后守望的人数之多,具体表现了三代塞罕坝人始终如一的奉献与坚守,令人动容。

⑷ 示例:第一代塞罕坝人经受的磨难之多,而众多磨难与造林成功的鲜明对比让读者震撼、敬佩。正是由于艰苦卓绝的努力、付出巨大的代价,他们才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下“造出了世界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创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奇迹。他们为实现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的目标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崇高精神代代相传,他们将永远活在人民的心里,与塞罕坝林场一起成为“永恒的传奇”。

⑸ 略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认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情节结构,把握文章线索,感知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抓住各项的表述要点,结合文章内容来分析。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的句子或段落去概括。

⑶此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掌握情况。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等。首先要根据划线句判断所用的说明方法,而说明方法的作用的答题思路是: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 )地说明了( ),增强了文章的

说服力。

⑷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解答此题,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品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⑸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可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中心,再联系实际生活, 结合实例,写出你努力克服困难的过程和体验。 概括出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远去的东栅

张会芬

①东栅,是乌镇东边的一条街。2005年,我初到乌镇,进大门便看到几只乌蓬船泊在澄碧的河里,河边青檐黛瓦的房子静默如画。镇中心有一个戏楼,往西是西栅,东边即东栅。长而弯曲的石板路,错落整齐的老房子,就那么静静地在我面前延展,我一时不知道是在梦里,还是在故乡。

②在被岁月磨洗得光滑洁净的石板路上,我独自慢慢走,慢慢品味着每一道厚实的木门,每一扇木格窗户。悠长的小巷深处,低矮安静的门楣里,一定深藏着无数的沧桑与故事。林家铺子里寂静无人,柜台上光溜溜的,静默的物什无声地暗示着曾经的热闹。茅盾故居就坐落在林家铺子斜对面,走进去仿佛就把满屋子的书香带在了身上。

③河边的木板房里,有几家店铺。一位老太太坐在柴火灶前卖点心,热气腾腾的蒸锅上,是用荷叶包着的粑粑。我买了一个剥开来吃,那淡淡的甜味、清清的荷香让人回味隽永。临街住房的门半掩或敞开,里面的人说话声音极小,有老人躺在竹椅上摇着蒲扇,有女子低头缝着蓝花布包……我的脚步不想迈动,真想留下来享受这静谧安适的日子。

④东栅尽头,几个女子在河边浣衣,小孩子们欢快地跑来跑去。我伫立在廊桥上,左岸回廊人迹寥落,中间河水碧澈如镜,右边民居似水墨画。在渐渐退去的夕辉中,乌镇就如一位恬静的古典女子,着蓝花布衣,坐在河边默默与我对视。我读出了她的简静,安详,内敛,而她也仿佛看出了我的芜杂,浮躁,虚荣……我竟不敢与她长久对视,于恋恋不舍中落荒而逃了。

⑤2010年夏再到乌镇,恰逢上海举办世博会,许多游客蜂拥而来。素净的乌镇变成了一个蓬头垢面的女子。河边,街上,小巷,桥头,到处充斥着导游沙哑的声音、游人的吵嚷和攒动的人头。窄窄的石板街上,游人挨挨挤挤,前脚抵着他人的脚跟,后脚可能被人踩掉了鞋子……乌镇完全失去了往日的宁静,显得喧嚣和烦躁。

⑥东栅临街的人家大门紧闭,似已没人居住的房子杳无生气。河边也消失了浣衣的女子和玩耍的小孩,而那河水,已由澄碧变成黯深的绿。踩在东栅的小街上,我似乎听到青石板的哭泣。有导游说,西栅已将临街临河的房屋改造成了度假村,供游客住宿玩乐……我咽喉发干,心底苦涩,脚步随着人流匆匆向前,只想快速逃离。

⑦梦中的故乡没有了。乌镇这位江南静女,被时代的潮流裹挟前行,已变得面色黯淡,妆容不整,她似乎也逃不出周庄的宿命。在人们从文化遗产中获取经济利益的过程中,许多美好的事物也随之慢慢消逝。

⑧再见了,我的东栅!你已渐行渐远,我只能在记忆里把你留存,由此而来的思念却越来越浓。

(选自《短篇原创文学·散文精选》,有删改)

(1)作者在文中写了两个阶段的乌镇。请根据作者的描述,概括出它们各自的特点。

(2)文中第④段末尾写作者“于恋恋不舍中落荒而逃”,第⑥段末尾又写到“只想快速逃离”。作者两次“想逃离乌镇”的原因一样吗?为什么?

(3)请品读第④段和第⑥段的画线句,从修辞的角度各写一条批注。

(4)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从作者对乌镇的描述中,你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有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 (1)①2005年的乌镇:环境整洁幽静,生活静谧安适,富有传统韵味和文化内涵。②2010年的乌镇:环境恶化,居民减少,游人蜂拥嘈杂,失去了往日的宁静而变得喧嚣不堪。

(2)不一样。第④段末尾写想逃离乌镇是因为发现自己的芜杂、浮躁和虚荣而感到惭愧。第⑥段末尾写想逃离乌镇是因为乌镇已失去了往日的宁静,变得喧嚣、烦躁。

(3)①示例一:比喻,将乌镇比作恬静的古典女子,突出了乌镇简静、安详和内敛的特点。示例二:拟人,写乌镇默默地与我对视,将乌镇人格化,突出了乌镇简静、安详和内敛的特点。②拟人,写青石板的哭泣,意在表现自己对乌镇失去往日宁静的叹惋之

情。

(4)对比。2005年的时候,作者对乌镇充满向往、喜爱和留恋之情。2010年的时候,作者对失去往日宁静的乌镇感到遗憾、失望和惋惜。

【解析】【分析】(1)结合“2005年,我初到乌镇,进大门便看到几只乌蓬船泊在澄碧的河里,河边青檐黛瓦的房子静默如画。镇中心有一个戏楼,往西是西栅,东边即东栅。长而弯曲的石板路,错落整齐的老房子,就那么静静地在我面前延展,我一时不知道是在梦里,还是在故乡。”概括得出:2005年的乌镇:环境整洁幽静,生活静谧安适,富有传统韵味和文化内涵;结合“2010年夏再到乌镇,恰逢上海举办世博会,许多游客蜂拥而来。素净的乌镇变成了一个蓬头垢面的女子。河边,街上,小巷,桥头,到处充斥着导游沙哑的声音、游人的吵嚷和攒动的人头。窄窄的石板街上,游人挨挨挤挤,前脚抵着他人的脚跟,后脚可能被人踩掉了鞋子……乌镇完全失去了往日的宁静,显得喧嚣和烦躁。”概括得出:2010年的乌镇:环境恶化,居民减少,游人蜂拥嘈杂,失去了往日的宁静而变得喧嚣不堪。

(2)第④段结合“我读出了她的简静,安详,内敛,而她也仿佛看出了我的芜杂,浮躁,虚荣……我竟不敢与她长久对视”得出:想逃离乌镇是因为发现自己的芜杂、浮躁和虚荣而感到惭愧;第⑥段结合“西栅已将临街临河的房屋改造成了度假村,供游客住宿玩乐……我咽喉发干,心底苦涩,脚步随着人流匆匆向前,只想快速逃离。”得出:想逃离乌镇是因为乌镇已失去了往日的宁静,变得喧嚣、烦躁。

(3)①结合“在渐渐退去的夕辉中,乌镇就如一位恬静的古典女子,着蓝花布衣,坐在河边默默与我对视。我读出了她的简静,安详,内敛,而她也仿佛看出了我的芜杂,浮躁,虚荣……”分析,把“乌镇”比喻成“一位恬静的古典女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

方法,或者把“乌镇”拟人化,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乌镇简静、安详和内敛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②结合“似已没人居住的房子杳无生气。我似乎听到青石板的哭泣。”分析得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乌镇失去了往日宁静的情景,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

(4)结合“2005年的乌镇”和“2010年的乌镇”分析,采用了对比的写法。结合“我读出了她的简静,安详,内敛,而她也仿佛看出了我的芜杂,浮躁,虚荣……我竟不敢与她长久对视,于恋恋不舍中落荒而逃了。”得出:对“2005年的乌镇”表达出向往、喜爱和留恋之情;结合“西栅已将临街临河的房屋改造成了度假村,供游客住宿玩乐……我咽喉发干,心底苦涩,脚步随着人流匆匆向前,只想快速逃离。你已渐行渐远,我只能在记忆里把你留存,由此而来的思念却越来越浓。”得出:对“2010年的乌镇”表达出对失去往日宁静的乌镇感到遗憾、失望和惋惜。

故答案为:⑴ ①2005年的乌镇:环境整洁幽静,生活静谧安适,富有传统韵味和文化内涵。②2010年的乌镇:环境恶化,居民减少,游人蜂拥嘈杂,失去了往日的宁静而变得喧嚣不堪。

⑵ 不一样。第④段末尾写想逃离乌镇是因为发现自己的芜杂、浮躁和虚荣而感到惭愧。第⑥段末尾写想逃离乌镇是因为乌镇已失去了往日的宁静,变得喧嚣、烦躁。

⑶ ①示例一:比喻,将乌镇比作恬静的古典女子,突出了乌镇简静、安详和内敛的特点。示例二:拟人,写乌镇默默地与我对视,将乌镇人格化,突出了乌镇简静、安详和内敛的特点。②拟人,写青石板的哭泣,意在表现自己对乌镇失去往日宁静的叹惋之情。

⑷ 对比。2005年的时候,作者对乌镇充满向往、喜爱和留恋之情。2010年的时

候,作者对失去往日宁静的乌镇感到遗憾、失望和惋惜。

【点评】⑴本题考查信息提取和概括。找出文中描写乌镇两个阶段情态的文字,选取关键词句加以简要概括。最重要是锁定目标信息,然后注意概括语言的简明扼要。

⑵本题考查 对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这种题目作答时必须回归文本,不可凭空想象、自我发挥。文本的关键词句“我读出了她的简静,安详,内敛,而她也仿佛看出了我的芜杂,浮躁,虚荣”、“你已渐行渐远,我只能在记忆里把你留存,由此而来的思念却越来越浓”,对比即可指知答案。

⑶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及其作用。首先要掌握几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内涵和用法,然后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不可凌空虚蹈。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整体逻辑结构的掌握,包括行文结构和情感线索结构。本文的写作顺序是时间顺序,一时间为线索整理文本信息,就能发现文章的逻辑结构是对比。

7.阅读下列文章,回答问题

传 递

①夜色凄冷,阵阵江风袭来,她不禁打了个寒颤。

②一年前,她禁不住好友的怂恿,拿出所有的积蓄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火锅店。生意本来红红火火,不料厨师的一次失误,导致两位顾客食物中毒。尽管她们第一时间为对方治疗,火锅店的声誉还是受到了影响,顾客开始越来越少。关键时刻,好友撤资,一走了

之,她内心十分痛苦。

③风更大了,她走到自己的汽车前面,竟发现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趴在车前睡着了,手里拿着一个脏兮兮的蛇皮口袋,看样子是捡废品的。

④她轻轻摇醒小男孩:“你怎么趴在这里睡觉?”男孩揉揉眼睛问:“阿姨,您丢东西了吗?”她下意识地一摸口袋,手机居然不见了!小男孩见状,拿出一部手机,笑着说:“这是您的吗?”原来,小男孩捡废品时,在汽车旁边发现了这部手机,为了物归原主,他耐心等待,竟睡着了。

⑤真是个好孩子!他要捡多少废品才能换一部手机?她非常感动,问道:“天晚了,你一个人在这儿不怕吗?”男孩笑着说:“没啥怕的,每天放学后我都来,为了赚学费呀!”

⑥原来,男孩的母亲是聋哑人,他还有一个妹妹,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打零工维持。男孩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就利用放学的时间出来捡废品。她看了看他的蛇皮口袋,里面放着几个饮料瓶子。她忽然想起来,放在汽车后备箱里的空饮料瓶还在。她赶快从后备箱里搬出来,又找出车内散落的旧报纸和杂志,全倒在男孩的蛇皮口袋里。男孩开心地笑了。

⑦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不久,重拾希望的她关了原先的店,筹钱开了一家新的火锅店。从那时开始,不管生意好坏,她都坚持资助小男孩上学,直到他大学毕业。男孩能自食其力了,他走过很多地方,尝试过很多工作,不管收入如何,他都会拿出一笔钱打到她的账户中。她把那些钱又重新汇给男孩,并打电话告诉他不必这样做,因为她出资援助他,完全是因为他的善良,根本不求回报。

⑧又过了几年,因房子要拆迁,曾经红火的火锅店生意再次变得冷清,最艰难的时候她甚至付不起房租。正在她心急如焚之际,小城电视台的记者忽然跑来采访她。原来当地的小学收到一笔捐款,捐款人正是她。她沉思了片刻,很快就明白,这件事的幕后策划者一定是男孩。这条新闻播出后,很多人被她的善良感动了,宁肯绕很远的路,也要到她的店里来吃饭,火锅店的生意很快又好转起来。

⑨重新赚到钱的她,十分感激所有帮助过她的人,继续资助贫困孩子。每次捐款,她总写下那个男孩的名字。其实,对她和男孩来说,写谁的名字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手中,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正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了很多人的心。

(原文有改动)

(1)通读全文,根据下面的提示找出表现“她”情感变化过程的词语。

十分痛苦 →________ → 重拾希望 →________→ 十分感激

(2)结合上下文说一说第(7)段“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一句中加点词语“温暖”的含义。

(3)分析结尾划线句在选文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4)选文中的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 (1)非常感动(或感到温暖);心急如焚

(2)既指风停了,“她”的身体感到暖和,也指小男孩的善良、懂事使“她”内心倍感温暖。(或小男孩的乐观坚强使“她”深受鼓舞,重拾希望。)

(3)总结全文,照应题目(或点题),点明善心的传递可以温暖人心这一主旨。

(4)善良(拾金不昧)、懂事、勤劳、乐观、知恩图报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第2段“关键时刻,好友撤资,一走了之,她内心十分痛苦”,第5段“她非常感动”,第7段“不久,重拾希望的她关了原先的店”,第8段“正在她心急如焚之际”,第9段“十分感激所有帮助过她的人”,上述语句包含着表现“她”情感变化的词语。

(2)本题的考点是人物形象描写与分析。 概括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解题思路:从具体的写人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入手,抓住抒情和议论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从文中男孩的举动“小男孩捡废品时,在汽车旁边发现了这部手机,为了物归原主,他耐心等待,竟睡着了”“他走过很多地方,尝试过很多工作,不管收入如何,他都会拿出一笔钱打到她的账户中”可以看出他:善良(拾金不昧)、懂事、勤劳、乐观、知恩图报。

(3)本题的考点是重点词语理解。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双关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使不明了的明了化;将比喻、象征还原)。语言组织:这个词语意思是……,强调(突出、写出)了……,表达了……的情感,或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为下文叙事描写提供合理的依据。根据上下文可见,“温暖”一语双关,既指“她”的身体感到暖和,

也指小男孩的善良、懂事使“她”内心倍感温暖。

(4)本题考查对段落在文中作用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具体分析。从内容上来看,画线句写的是“她”在赞助别人的时候写的是小男孩的名字,而写谁的名字对“她”来说其实已经不重要。“她”从小男孩身上汲取到力量,受到帮助,他们在传递善心的同时温暖他人,点明了文章的主旨;从结构上来看,画线句在文章末尾,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同时点明“传递”温暖,照应了题目,点明了文章主旨。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

(1)①非常感动(或感到温暖) ②心急如焚

(2)善良(拾金不昧)、懂事、勤劳、乐观、知恩图报。

(3)既指风停了,“她”的身体感到暖和,也指小男孩的善良、懂事使“她”内心倍感温暖。(或小男孩的乐观坚强使“她”深受鼓舞,重拾希望。)

(4)总结全文,照应题目(或点题),点明善心的传递可以温暖人心这一主旨。⑴⑵⑶⑷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审清题意,然后从文本中圈画出符合题意的关键词句,再进行刷选、整合;

⑵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理解。在文中找到句子的位置,根据具体的情节内容来分析句子。此类句子一般可从文字表面的含义两方面分析;

⑶本题是对段落作用的考查。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⑷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在理解文章内容、主旨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句解答。

8.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快乐单车

紫陌

①骑自行车上下班有一段时间了。骑自行车出行,环保健身不用说,我还可以更深切地感受四季的温暖寒凉,体验春风、夏雨、秋叶、冬雪细致入微的变化与静美,一路走一路欣赏着它们给我的惊喜。

②我小时候学骑自行车,还是偷着学会的。那时对一个农村家庭来说,买辆新自行车可是件大事,车子也是家里添置的大件。父亲在乡中学教书,每天两个来回上下班,都是步行,地里还有一大摊活儿等着父亲下了班去干呢。为了节约时间,父母权衡再三,决定买辆自行车。父亲托在县里棉麻公司上班的舅爷给搞到了一张自行车票,用去家里的全部积蓄,推回了一辆“燕山”牌大“二八”自行车。

③这辆大“二八”自行车结实,载重量大,农忙时,一星半点的,可以往家驮粮食。哥哥、姐姐先后在父亲教书的学校上初中,上学下学,风风雨雨,父亲用这辆自行车将儿女们驮着送入了高中、师范。哥哥、姐姐初中毕业,我又上了初中,父亲自行车的后座又坐上了我。

④后来,小舅舅把他的一辆自行车给了我,虽然不是新的,但总算可以自己骑行上下学,不用再搭爸爸的车子。每个清晨,每个黄昏,骑行在乡间的土路上。春天,两侧高高的白杨吐绿长叶,巴掌大的树叶在风中“哗哗”作响,一望无际的麦田绿油油铺向天边,新鲜泥土的气息伴着庄稼的清香一阵阵沁人心脾。夏天,浓荫蔽日,蝉儿藏在树叶下不知疲倦地高叫着,忽尔一阵雨过,骑车可就难行了,车轱辘和瓦圈当中塞满泥,车轮转动不得,还得从路边捡根棍,一边走一边捅泥,寸步难行,一身泥水。秋天,树叶凋零,落叶铺满土路,骑车从落叶上碾过,“沙沙”作响。冬天,一场大雪过后,骑车上学就显得艰难,天冷地滑,稍不留神,就会连人带车摔倒路边。

⑤有坦途、有风雨、有艰难,这辆二手自行车陪我度过了初中生活,也发挥了巨大作用,每天上学放学后座上都会载着一个同学,有时甚至是两个——前边大梁上也坐一个。有一次三个人一辆车,又说又笑,又打又闹,一不小心冲进了路边的排水沟,一人一身土一身泥,却仍然“哈哈”大笑。我们在风中,在雨中,在阳光里,在白杨下,一路高歌,一路欢笑,从家到学校,从学校到家,六里地距离成了最快乐的旅程。

⑥我上高中时,哥哥姐姐都已工作了,高中学校在县城,离家三十多里地。哥哥姐姐共同出资,给我买了辆“梅花”牌“二六”大链盒自行车,小巧精致,这是真正意义上属于我的自行车。从此,这辆车风风雨雨陪伴我辛苦、充实、不断成长的高中生活,然后把我送离了高中,送离了县城,让我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⑦每当骑车而行,风儿掠过耳畔,似又回到青春飞扬的少年时光,回到泥土飘香的乡间土路,回到那回不去的从前……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8年第3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自行车为线索,回忆了有关自行车的几件往事,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B.第②段中,父母权衡再三才决定买辆自行车,表明了“我”家境的贫穷,父母的吝啬。

C.第④段生动地展现了乡间土路上一年四季不同的风景,表现了“我”骑车上下学的兴奋与烦恼。

D.第⑤段在叙述基础上抒情,骑车上学的路上有坦途、有风雨、有艰难,但更是充满了少年的快乐。

(2)请简要概括与自行车有关的三件事。

(3)结合语境,从修辞角度品析下列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

这辆车风风雨雨陪伴我辛苦、充实、不断成长的高中生活,然后把我送离了高中,送离了县城,让我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4)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简要分析最后一段的作用。

【答案】 (1)B

(2)①父亲倾尽所有买(第一辆)自行车;②父亲用自行车送儿女们上学;③“我”骑自行车,载同学上下学,度过了快乐的初中生活;④哥姐给“我”买的自行

车,陪伴我度过了高中生活。

(3)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行车对我成长的作用(意义)之大,表达了“我”对自行车的感激(喜爱、难忘)之情。

(4)结构上:首尾呼应,第一段引出下文回忆,本段结束回忆,两段都写眼前骑车的感受,形成照应;内容上:点明文章主旨,表达“我”对艰苦并快乐(充满亲情和友情)的少年生活的留恋。

【解析】【分析】(1)B项“父母的吝啬”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权衡再三”表现的是父母的节俭,并非吝啬。

(2)第②段写父亲倾尽所有买第一辆自行车;第③段写父亲用自行车送儿女们上学;第④、⑤段“我”骑自行车,载同学上下学,度过了快乐的初中生活;第⑥段写哥姐给“我”买的自行车,陪伴我度过了高中生活。

(3)“陪伴我辛苦、充实、不断成长的高中生活”“把我送离了高中,送离了县城,让我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明显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自行车当成陪伴自己的朋友来写。突出地表现的自行车对“我”成长的意义及对自行车的感激之情。有力地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4)语段正好是文章的结尾,所以在结构上就有收束全文,首尾呼应的作用;在内容上就有点明文章主旨的作用。一定要把文章所表达的中心答出来,即表达“我”对艰苦并快乐的少年生活的留恋。

故答案为:⑴ B

⑵ ①父亲倾尽所有买(第一辆)自行车;②父亲用自行车送儿女们上学;③“我”骑自行车,载同学上下学,度过了快乐的初中生活;④哥姐给“我”买的自行车,陪伴我度过了高中生活。 ⑶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行车对我成长的作用(意义)之大,表达了“我”对自行车的感激(喜爱、难忘)之情。

⑷ 结构上:首尾呼应,第一段引出下文回忆,本段结束回忆,两段都写眼前骑车的感受,形成照应;内容上:点明文章主旨,表达“我”对艰苦并快乐(充满亲情和友情)的少年生活的留恋。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⑵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述,注意通读全文,抓住 与自行车有关的三件事 ,用简洁的语言概述。

⑶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注意从 修辞角度品析 ,明确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分析写出的内容,揣摩表达的感情即可。

⑷本题考查文章结尾的作用,注意从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结尾 往往首尾呼应 , 点明文章主旨 。

9.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陶渊明:我为自己代言

汪微微

①当官场同仁都在混日子并被日子所混时 , 陶渊明选择了华丽丽的转身,投身侍弄自己亮闪闪的梦想。

②本来,陶渊明的官场生涯虽算不得呼风唤雨,但凭着名门望族的荫庇,29岁的他不费吹灰之力,坐上了江州祭酒的高位。35岁时,在叔父的推荐下,他投入权臣桓玄门下做其私人秘书,官品不大,但属于心腹近臣,很容易随着主子的升迁一路平步青云。39岁,他转做刘裕(后来的宋武帝)的幕僚,荣华富贵呼之欲出,光宗耀祖指日可待。他的官场走向,道路一点也不曲折,前途却一派光明,逼得那些蝇营狗苟一辈子、最终却蝼蚁一生的人,发自内心地羡慕嫉妒恨。

③可惜,陶渊明志不在此。在官场,他找不到归属感。他不能原谅一颗诗心被缠身冗务耳鬓厮磨,也容忍不下桓玄的狼子野心,还看不惯刘裕的滥杀无辜和重用奸人。更让他觉得绝望的是,终日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做着卑躬屈膝的事,活得像条狗一样,永世不得直立行走。于是,他一次次在现实面前耍起了大牌,走马观花般地出入官场。

④某天,为迎接上级派来的检查组,随从请陶渊明冠带出迎,并再三提醒他小心侍候。侍候惯了梦想的陶渊明,哪里肯为他人低三下四?况且检查组的小头目,还是他一向看不起的无能小辈?于是,撇下一句振聋发聩的“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后,他挂冠封印而去。13年断断续续的官场生涯,戛然而止。一辈子不能直立行走,为自己代言,即使钟鸣鼎食又有什么意义?他彻底清醒。从此,官场再无陶渊明。

⑤拒绝五斗米后,陶渊明过上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他耕于前,妻锄于后,夫唱妇随,恩恩爱爱,其乐融融。也愈发爱喝酒,逢喝必醉。朋友来访,

人家还没喝好,他已醉得不省人事,却不忘一脸憨厚地笑:“我醉了,想睡了,你随意。”不克制自己,也不限制他人,他的自由自在,终于可以自给自足。云卷云舒,潮起潮落,不看天气看心情。

⑥在劳动的浸泡下,在菊花的浸润下,他的诗文,生机蓬勃,透着一股空山新雨后的青草味,给人悠然又安静的印象。又因诗文言简意赅,用字平易,很快被传唱开去。他的快乐被斜阳曳成猎猎的旗,招摇在四周的暮云里。

⑦好景不长,一场大火,把他辛辛苦苦攒下的十余亩方宅烧得片甲不留。一家人只好寄居在船上,靠亲朋好友的接济过活。生活还得继续,于是别无选择地搬至贫瘠之地。日子一天天青黄不接,连和他一样靠天过活的老农都动摇了。在老农看来,陶渊明和他们不一样,他是有能力过上好日子的人,只要他愿意。于是老农壮着胆子劝他,与其隐在民间餐风宿露,不如出入官场锦衣玉食。都醉得看不清对方眉眼了,陶渊明心里仍是明白通透,他拒绝了,不给他人和自己一点商量的余地。

⑧古往今来,官场里一直熙熙攘攘、络绎不绝,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面目模糊的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官员。只有陶渊明,眉眼分明,面容俊朗,神清气爽,并以实名认证的方式,不朽地镌刻在历史的壁崖上。

(1)读第①自然段中子的划线处“官场同仁都在混日子并被日子所混”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①解释划线词“混”的意思,并指出其词性。

②请写出第①段划线句的含义。

(2)细读③④段,请概括陶渊明辞官的三个主要原因。

(3)第⑥段写到“他的快乐被斜阳变成猎猎的旗,招摇在四周的暮云里。”通读全文,请说说陶渊明的快乐有哪些?

(4)请就文章写法、内容和作用对第⑧自然段作简要分析。

(5)读罢此文,我们对陶渊明有些许了解,那么我们再读他的诗《归园田居》(其三),请说说这首诗讲了他怎样的生活状态。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东晋)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答案】 (1)①混:动词,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地生活。②含义:说明朝廷官员都是名不副实平庸之徒,只懂得阿谀奉承,没有高洁的志向。

(2)①官场的污浊黑暗;②自身志向高洁;③朝廷官员对他的藐视侮辱。

(3)快乐:①躬耕自足,家庭和睦;②生活自由自在,怡然自得;③精神和心灵上的解放。

(4)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陶渊明追求自我、淡泊名利、正气凛然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其高洁志向敬佩、尊崇之情。

(5)写出了其早出晚归、躬耕田园的生活状态,表明其淡泊名利、追求精神自由的理想。

【解析】【分析】(1)①“混”本义:搀杂在一起;冒充;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地生活。这里要求答的是语境义。即: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地生活。从词性上看,支配“日子”,所以是动词。②“当官场同仁都在混日子并被日子所混”这句话主要写出官员在官场上一味阿谀奉承祈求仕途平坦,没有真才实学,不同于陶渊明的敢于追求自我的勇气。

(2)注意从文章③④段中去寻找、概括答案,提炼自己的观点。如“在官场,他找不到归属感。他不能原谅一颗诗心被缠身冗务耳鬓厮磨,也容忍不下桓玄的狼子野心,还看不惯刘裕的滥杀无辜和重用奸人”说明官场的污浊黑暗。“不能为五斗米折腰”说明他自身志向高洁。“侍候惯了梦想的陶渊明,哪里肯为他人低三下四”是说他不肯受辱。

(3)提可提取第⑤段“陶渊明过上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他耕于前,妻锄于后,夫唱妇随,恩恩爱爱,其乐融融”“不克制自己,也不限制他人,他的自由自在,终于可以自给自足。云卷云舒,潮起潮落,不看天气看心情”,第⑥段“在劳动的浸泡下,在菊花的浸润下,他的诗文,生机蓬勃,透着一股空山新雨后的青草味,给人悠然又安静的印象”等句,即可整理出躬耕自足,家庭和睦;生活自由自在,怡然自得;精神和心灵上的解放等正确答案。

(4)第⑧段“官场里一直熙熙攘攘、络绎不绝,你方唱罢我登场……只有陶渊明,眉眼分明,面容俊朗,神清气爽,并以实名认证的方式,不朽地镌刻在历史的壁崖上”将官场上的一些污浊之辈同陶渊明进行对比,在内容上塑造了陶渊明淡泊名利、志趣高洁的人物形象,可感受到作者对其敬佩之情。点明了主题。在结构上,收束全文,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首尾圆合。

(5)题干要求分析诗歌讲了陶渊明怎样的生活状态。这首诗把陶渊明在田园当中耕耘的细节描写的很详细,生动细致地讲解了他的生活状态,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理想生活状态及愿望。如“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为了不使豆田荒芜,到秋后有所收成,诗人每天一大早就下地,晚上月亮都出来了才扛着锄头回家。虽说比做管要辛苦得多,可这是诗人愿意的,是他最大的乐趣。这是写他早出晚归、躬耕田园的生活状态。“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这两句诗,表明其淡泊名利、追求精神自由的理想;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对归隐的自豪。

故答案为:⑴ ①混:动词,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地生活。②含义:说明朝廷官员都是名不副实平庸之徒,只懂得阿谀奉承,没有高洁的志向。

⑵ ①官场的污浊黑暗;②自身志向高洁;③朝廷官员对他的藐视侮辱。

⑶ 快乐:①躬耕自足,家庭和睦;②生活自由自在,怡然自得;③精神和心灵上的解放。

⑷ 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陶渊明追求自我、淡泊名利、正气凛然的人物形象,表达

了作者对其高洁志向敬佩、尊崇之情。

⑸ 写出了其早出晚归、躬耕田园的生活状态,表明其淡泊名利、追求精神自由的理想。

【点评】⑴本题考查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和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答题时应注意,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⑵本题考查概括情节内容。答题时应注意,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⑶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并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学生答题时应注意,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

⑷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结尾段落的考查。通常情况下,结尾段的作用一般是结构上:总结上文;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照应题目、照应开头、前文;内容上: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点明中心深化文章中心,抒发作者什么感悟或者情感,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品质、精神或性格;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强感染力。

⑸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准确、深刻地领会作品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倾向;其次,要从作品本身出发,紧扣题目所

问进行感悟;再次,感悟一定要联系实际,尽量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出发,贴近生活,紧跟时代,有新意;最后,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10.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老山界(节选)

陆定一

①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②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的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③“不要掉队呀!”

④“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⑤“我们顶着天啦!”

⑥大家听了,哈哈地笑了起来。

⑦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⑧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点多钟,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觉,明天一早登山。

⑨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吗?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吗?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⑩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⑪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战。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 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1)第①段写景的观察点是________,第⑦段写景的观察点是________。

(2)第⑪段从多个角度描写“半夜”,从感觉角度突出夜之“寒”,从________觉角度暗示山之________ ,从________觉角度反衬夜之________。(每处填一字)

(3)第①段中“奇观”奇在哪?“奇观”一词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答案】 (1)山脚;山腰

(2)视;高;听;静

(3)参考示例:“奇观”首先“奇”在火光与星光相接,以许多“之”字形从山脚一直连到天上,景象壮观、浪漫;其次,“奇观”准确而又形象地写出山路的陡峭,反映出红军丝毫没有被艰险吓倒。“奇观”不仅指向眼前之景,更指向长征这一伟大业绩,指向具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红军队伍,蕴含着作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对红军的赞叹之情。

【解析】【分析】(1)依据“从山脚向上望”可知,第⑴段作者写景的观察点是“山脚”;依据“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可知,第⑦段写景的观察点是“山腰”。据此填写作答。

(2)“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从视觉角度描写了老山界的高;语句“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采用的是以声衬静的写法,从听觉的角度写其“静”。据此可填写作答。

(3)本题作答可结合“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吗?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所描写的山的景色及红军战士们的行为来概括。通过“奇观”一词的使用,既准确形象地写出山路的陡峭,更表现了红军丝毫没有被眼前的艰险所吓倒,突出了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抒发了作者对红军战士们的赞叹之情。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⑴ 山脚 ; 山腰

⑵ 视 ; 高 ; 听 ; 静

⑶ 参考示例:“奇观”首先“奇”在火光与星光相接,以许多“之”字形从山脚一直连到天上,景象壮观、浪漫;其次,“奇观”准确而又形象地写出山路的陡峭,反映出红军丝毫没有被艰险吓倒。“奇观”不仅指向眼前之景,更指向长征这一伟大业绩,指向具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红军队伍,蕴含着作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对红军的赞叹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写作的观察点,注意结合文段内容,提炼作者是站在山的那个角度观察的即可。

⑵本题考查写作角度及内容的把握。通读 第⑪段 ,明确写作的角度有触觉、嗅觉、视觉、听觉,结合具体句子体会写作的角度和突出的内容。

⑶本题考查语段内容的理解,抓住语段根据句子的理解,明确 “奇观”奇的所在,结合全文内容,明确“奇观包含的作者感情。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润雨

郑若瑟

①室外讨厌的绵绵阴雨,增添我几分烦躁,时已接近黄昏,该是妻下班、儿放学来医

院探望的时候,这是一天仅有的聚会,可得到片刻的幸福感。老天不作美,恐怕盼了整天的希望又落空了。不过,娇妻爱儿就是冒雨而来,我也会嗔怪:雨淋伤风感冒,不值得。

②整天看到的是不顺眼的各式病人,碰到的是带口罩冷漠的医生护士。房中的来苏水味太刺鼻,谁说入芝兰之室久之不闻其香,但房里的药味却越来越浓重,令人欲呕,特别是心绪烦时。很想到房外去吸点新空气,可是,躺在床上身不由己。

③同房是个被电触的儿童,做了多次手术,切去了坏死肉,植皮补伤口。除了吃和睡就是痛楚的哭声,护理他的父亲整天陪流泪,恨不得把爱儿的痛楚移在他身上,就是再加十倍,他也乐意接受。他买了不少玩具,讲了不少神话离奇故事,企图减少爱儿的哭声。虽然帮不了什么忙,他仍然不遗余力地做。

④今天要做大型手术,得输血。因为多天来医药费用太多,他再也付不起买血的钱,要求医生把自己的血输给儿子,医生见他虛弱,怕引起虚脱,他跪下求医生,只要医好儿子,自己就是死了也不悔。窗外雨势渐猛,簌簌地溅落下来,打在隐约在灰暗中的建筑上,打在形色匆匆的雨伞上。

⑤天下父母心皆同,这是天性。自己又何尝不是。对儿子的爱心唯天可表,剖开来是十足真挚、毫无半点虚假。就是现在有病住院,也渴望能睹儿子一面,仅仅片刻相晤,也是感到心满意足,超值安慰。

⑥“父亲无微不至呵护儿女,随处可见。儿子回报年老父母的孝行,相对起来,有一半就叫人赞不绝口。”我摇摇头感叹,心中浮上内疚。

⑦自从自己能够独立经营,自讨生活,且稍有发展后,对没有给他传下财富的老父亲

看得有点碍眼,有时见解不同甚至会发脾气,父亲唯唯,不敢吭声。

⑧难道天下做儿子的都是应该合情合理地从父母身上得到爱,而不必回报孝敬吗?自己的儿子将来也是这样待我么?我陷入深思。

⑨“今天稍好些吗?”父亲低沉而亲切的声音阻断了我的思路。“孙儿今天功课紧,天又下雨,暂不来,明天会来。”父亲像犯罪似的小声安慰。父亲知道孙儿没来,我会郁气,胡乱发泄。他会像犯错的学生一样,任由我训责,只要我心绪平静,他什么都不介意,甘心充当替罪羔羊。

⑩“爸,没关系。”他一改口吻,“多亏你老人家冒雨而来,父亲对儿子与儿子对父亲,真情有别。”父亲一愣,接着是泪下如雨,比窗外还大粒。

(1)阅读全文,简要概括文中病房里两对父子的故事。

(2)联系全文,写出第①段“嗔怪”一词所包含的“我”的情感。

(3)文中的我对待父亲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4)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文中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5)这篇小说的结尾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述。

【答案】 (1)①“我”生病住院父亲冒雨来看望。②小男孩被电击,他的父亲百般照料,输血供养。

(2)假意责怪,既有对妻儿的爱护依恋,有不舍得他们淋雨感冒。

(3)①“我”先对待父亲不尊重不爱护,后来懂得体谅感谢父亲。②因为“我”看到病房中的父亲对儿子的全力付出联想到了自己的父亲,心里感动,思想上也有所感悟。

(4)①运用环境描写,描写雨渲染了凄清寒冷的气氛,衬托了他内心的无助与困苦。②为下文“我”父亲冒雨前来探望做铺垫。

(5)①内容上交代了“我”的改变给父亲带来的欣慰之泪,令人感动。②父亲的委屈欣喜也深化了主题,儿子需要父爱,父亲更需要儿子的爱。③给读者带来想象的空间,带来强烈的震撼。

【解析】【分析】(1)从本文看,主要写了两对父子的故事。主体写的是“我”与父亲的故事,第③④段写了病房里一个被电击的小男孩与父亲的故事。从第①②段可知,“我”生病住院了,渴望妻儿来看“我”,但老天不作美,“我”的希望落空;从第⑨⑩段可知,父亲冒雨来医院看“我”了。第③④段写一小男孩被电击,做了多次手术,今天又要做大型手术,得输血,但父亲再也付不起买血的钱,就跪下求医生。找出这两件事例后再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出来即可。

(2) “嗔怪”本义是“责怪”,但其中包含对被责怪者爱的成份。因此,此处用“嗔怪”,其实是满含“我”对妻儿爱意的一种表达方式。既有对妻儿的依恋,又怕他们因为下雨而伤风感冒的怜惜。

(3)从第⑦段“对没有给他传下财富的老父亲看得有点碍眼,有时见解不同甚至会发脾气”一句可知,那时的“我”不尊重不理解父亲;但当“我”看到病房中的父亲对儿

子全力付出,甚至对医生下跪的情景时,“我”有了反思:“难道天下做儿子的都是应该合情合理地从父母身上得到爱,而不必回报孝敬吗?自己的儿子将来也是这样待我么?”所以,想到父亲冒雨来医院看望自己,“我”对父亲的态度也变了。

(4)本题画线句描写了“窗外雨势”,属于环境描写。“簌簌”的雨声,“灰暗中的建筑”,渲染了一种凄清的气氛;同时景中有情,也烘托了父亲因无钱给儿子输血内心的痛苦与无助。另外写“渐猛”的雨势,也为下文写父亲依然冒雨前来探望儿子做了铺垫。

(5)小说的结尾,“父亲对儿子与儿子对父亲,真情有别”这一句揭示了小说的主题,表明不仅儿子需要父爱,父亲更需要儿子的爱;最后一句“比窗外还大粒”,既照应了开头,又给读者带来情感上的震撼,同时也让读者去思索父亲为什么要哭,达到意犹未尽的效果。

故答案为:⑴①“我”生病住院父亲冒雨来看望。②小男孩被电击,他的父亲百般照料,输血供养;

⑵假意责怪,既有对妻儿的爱护依恋,有不舍得他们淋雨感冒;

⑶①“我”先对待父亲不尊重不爱护,后来懂得体谅感谢父亲。②因为“我”看到病房中的父亲对儿子的全力付出联想到了自己的父亲,心里感动,思想上也有所感悟;

⑷①运用环境描写,描写雨渲染了凄清寒冷的气氛,衬托了他内心的无助与困苦。②为下文“我”父亲冒雨前来探望做铺垫;

⑸①内容上交代了“我”的改变给父亲带来的欣慰之泪,令人感动。②父亲的委屈欣喜也深化了主题,儿子需要父爱,父亲更需要儿子的爱。③给读者带来想象的空间,带来强烈的震撼。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中事件的概括。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找出事件,再用简洁的语句表述出来;

⑵本题是对文章内容和感情的考查。按顺序找到相应段落,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等语句,分析作者的心理或找出表达感情的词语即可;

⑶本题考查内容与人物情感的梳理。解答此题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根据表格中所给出的相关提示,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内容,然后根据内容概括情节,或找出人物描写的句子,根据理解概括人物情感或是从中提取词语作答;

⑷本题是对环境描写的考查。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需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思路:这句话写出了…的景物特征,渲染了…的氛围,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⑸本题考查小说结尾的赏析。这篇小说以“我”的话语后,父亲的落泪结束,至于后来父亲做了什么,妻儿究竟有没有来看自己,都没有交代,可见这是戛然而止式结尾。

1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等你回家

①陪一位父亲去八百里外的戒毒所,探视他在那里戒毒的儿子。戒毒所坐落在荒郊野外。我们的车在乡间土路上颠簸着。路边,野葵和蒲公英开得正盛,一些鸟在草地间飞起又落下。天空很蓝,显得很高远。父亲的心,却低落得如一株衰败的草,他恨恨地说:“真不想来啊。”

②一路上,他不停地痛骂着儿子,历数着儿子种种的不是,说他毁了一个家,毁了他。

③我坐在一边,听他痛骂,隐隐担着心,这样的父亲去见儿子,会有怎样的结果?

④车子一路向前,野葵和蒲公英一路跟着。终于,远远望见了几幢房子,青砖青瓦,连在一起,坐落在一块开阔之地。开车的师傅说,到了。做父亲的像突然被谁猛击了一掌似的,愣愣地,不相信地问:“到了?”一看表,快上午10点了。他急了,说:“也不知能不能见着。”因为按这家戒毒所的规定,上午10之后,一律不允许探视。

⑤他一口气跑到大门口,还好,还有15分钟的时间。办了相关手续,这个父亲一秒也不曾停留,急急火火往探视室跑。很快,他儿子被管教干部带进来。高高壮壮的年轻人,脸上也无欢喜也无悲。看到父亲,他嘴角稍稍撇了撇,有嘲讽的意味。一层玻璃隔着,他在里头父亲在外头。

⑥旁边,亦有来探视的人。一个长相甜美的女孩子,在玻璃窗外头,不停地用手指头在举起的另一掌上画着什么。在里头看着的,是个清秀的男孩子。他眼睛跟着女孩的手指转动,频频点头,含着泪笑。他读懂了她爱的密码——从此,改了吧。还有几个人,男男女女,大概是一家子,围在一起,争着跟里面一个中年人说话。中年人憔悴着一张脸,却一直笑着,一直笑着。这时,他们中的一个,突然到探视室外面,叫了一个男孩进来。孩

子不过十一二岁,白净的面容,文文弱弱的。孩子怯怯地打量了四周一眼,走到中年人那里,拿过话筒,隔着玻璃窗,才说了一句什么,里面笑着的中年人,不笑了,他愣愣地看着孩子,眼泪下来了。

⑦“哭什么呢?你会改好的!”我听到那些人里的一个大声说。

⑧探视时间快要过去了。一直跟儿子对峙着的父亲,这时掉过头来。我发现他与刚才的强悍判若两人,竟是一脸的戚容,他低声说:“里面的日子不好过的,看他,也黑了,也瘦了。”

⑨他转身问我:“你有纸笔吗?”

⑩“当然有。”我掏出来给他,正疑惑着他要做什么,只见他低头在纸上迅速写下几个字,贴到玻璃窗上,给儿子看。里面的年轻人看着看着,神情变了,两行泪,缓缓地从腮边滚落下来。

⑪探视结束后,我看到这位父亲在纸上留下的字:儿子,等你回家。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2)说说文章第一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3)按要求品析下列语句。

①父亲一秒也不曾停留,急急火火往探视室跑。(运用什么描写方式?写出了什么?)

②里面的年轻人看着看着,神情变了,两行泪,缓缓地从则边滚落下来。(年轻人的神情为什么会产生变化?)

(4)请从内容方面谈谈对文章结尾段的理解。

【答案】 (1)“我”陪一个父亲去戒毒所所探视并感化他儿子的故事。

(2)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烘托(反衬)了父亲深深的哀愁。为下文故事情节作铺垫。

(3)①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挂念儿子、急于见到儿子的心理。

②儿子先是嘲讽后流泪,可见是父亲的宽容,人间真情与爱心融化了儿子的心。

(4)点题,突出父亲的形象,并表明了父亲的态度:不会丢儿子不管,社会也不会抛弃你,只要你好好改造,重新做人,我们会等你回家。

【解析】【分析】(1)这篇文章叙写的是“我”陪一位父亲去戒毒所看视吸毒的儿子,并用亲情感化儿子的故事。据此概括作答。

(2)文章第1段中的景物描写,既通过“野葵和蒲公英开得正盛”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又用“一些鸟在草地间飞起又落下。天空很蓝,显得很高远”来烘托了父亲忐忑不安的哀愁的心情,为下文故事情节展开做铺垫。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3)①语句“父亲一秒也不曾停留,急急火火往探视室跑”用“一秒也不曾停留”“急急火火……跑”,运用动作描写,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挂念及想见到

儿子的迫切心理。②本题作答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文章的主旨来分析作答。“里面的年轻人看着看着,神情变了”,儿子由初见父亲时的“嘲讽”,到“两行泪,缓缓地从则边滚落下来”其主要是父亲的宽容、人间真情和爱心融化了儿子的心。这可从父亲用“儿子,等你回家”可以体会出来。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4)文章的结尾段交代了儿子态度转变的原因,父亲用爱感化了儿子,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家人和社会的关爱,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⑴“我”陪一个父亲去戒毒所所探视并感化他儿子的故事。

⑵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烘托(反衬)了父亲深深的哀愁。为下文故事情节作铺垫。

⑶①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挂念儿子、急于见到儿子的心理。②儿子先是嘲讽后流泪,可见是父亲的宽容,人间真情与爱心融化了儿子的心。

⑷点题,突出父亲的形象,并表明了父亲的态度:不会丢儿子不管,社会也不会抛弃你,只要你好好改造,重新做人,我们会等你回家。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解答此题要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运用陈述的语句进行概括,语言要简洁,概括要准确。

⑵本题考查语句的作用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明确句子的位置、内容、运用的表现手法,多角度地进行分析,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主题进行理解。

⑶本题考查语言的赏析。一般可以从修辞、词语的运用、描写三给方面进行分析。要注意题干的要求,结合语句的内容、情感和文章的主题进行理解。

⑷本题考查文章结尾的理解。结尾常是点题、照应、卒章显志、总结等作用。考生要按照要求结合文章的内容和情感作答。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