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

2020-10-09 来源:我们爱旅游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采桑子①(其四)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拢,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①本词作于熙宁四年(1071年),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来到额州西湖游玩,心生喜悦而作《采桑子》十首。

下面是小文与小涵对此诗的讨论。请根据你的理解将对话补充完整。

小文:从“残红”“春空”等可以看出这是一首伤春之诗,表达作者对春光易逝的伤感。 小涵:未必是这样的。赏析诗歌要注意方法。________

【答案】 可用知人论世(结合注释)的方法,从注释中可看出欧阳修辞职后游玩是喜悦的,诗歌尽管写暮春时节“狼籍(藉)残红”,但“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双燕归来”都含蓄地透露出轻灵欢娱之情;其次还可抓关键词“好”字,“好”写出诗人游玩之乐以及对春天的眷恋和赞美之情。

【解析】【分析】小文的意见是“表达作者对春光易逝的伤感”,是通过对“残红”“春空”等词分析出来的。小涵对他的这种分析方法及分析出来的情感给予否定。所以小涵肯定使用另一种方法分析,并得出与之不同的情感。如小涵可回答:可用知人论世并结合诗歌内容的分析方法。知人论世是了解诗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从注释中可看出欧阳修辞职后游玩是喜悦的,诗歌用词含蓄,透露的是轻灵欢娱之情。还可分析诗眼“好”,表达的是同样的情感。

故答案为:可用知人论世(结合注释)的方法,从注释中可看出欧阳修辞职后游玩是喜悦的,诗歌尽管写暮春时节“狼籍(藉)残红”,但“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双燕归来”都含蓄地透露出轻灵欢娱之情;其次还可抓关键词“好”字,“好”写出诗人游玩之乐以及对春天的眷恋和赞美之情。

【点评】本题考查了诗词的赏析,答题时注意分析名句中关键词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从遣词、修辞、造句仔细揣摩、理解作者炼字的精妙。答题格式:(“?”字运用了?修辞(描写手法)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或“?”字不仅写出了剧中含义,而且表达了?效果,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1)词中“胜”的意思是________;作者用“胜”突出了江花色彩的________。 (2)这首词的结尾句,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 (1)超过(或:胜过);浓艳(或:艳丽)

(2)①照应开头“江南好”一句,使全词首尾呼应、浑然一体。②点明中心,强化了作者

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美与怀恋之情。

【解析】【分析】(1) “日出江花红胜火”的意思是“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花照得比火红”,“胜”的意思是“胜过”。“胜”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突出了花的艳丽。 (2)从结构上来看,“江南好”是对江南美景的总体赞美,与结尾句呼应;从内容上来看,“能不忆江南”的意思是“叫人怎能不怀念江南”,写出了对江南的热爱与眷恋。 故答案为:⑴ 超过(或:胜过);浓艳(或:艳丽)

⑵ ①照应开头“江南好”一句,使全词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②点明中心,强化了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美与怀恋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诗歌鉴赏的能力。考生要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句理解词义。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作用的理解和赏析。考生要整体理解诗歌的内容,注意感悟诗人的情感,结合对诗歌的理解进行作答。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官舍竹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①。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②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①闲官: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的虚衔,所以称作“闲官”。②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是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僻的地方。

(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判断正误。

①首联诗人先用一问句表达感慨:这升起我心中诗的旋律的“萧萧数百竿”是谁种的呢?随即指出它们如今伴我这“闲官”清吟,是多么相称啊!“闲官”一词传达出了因官事清闲而带来的轻松愉悦心情。

②颔联用拟人的手法写竹子不与娇艳的百花争春,孤独地守着坚贞,等待着寒冬来临的品格,同时也表现出作者随遇而安,无意仕途的心态。

③颈联的“拂”和“侵”两字都用了拟人的写法。“拂”写竹声萧萧拂琴,写出竹声的美妙和含情,令人神往;“侵”是写竹的影子映在棋局上,使人感受到竹似欲与诗人同乐,营造出一个物我同趣的意境。

④尾联写自己第二年又被贬谪到了更远更荒僻的地方,但还时常想到今冬在这里看到翠竹白雪结为岁寒之友的情景。

⑤此诗以竹自喻,人物融合,自然贴切;语浅意深,情味隽永。表露诗人的牢骚不平和自我宽解。

(2)这首诗中的官舍竹具有什么特征?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答案】 (1)①错误;②错误;③正确;④错误;⑤正确

(2)这首诗中的官舍竹具有不争春色、独守严寒、不怕寂寞、保持贞洁、自有情趣等品

格。诗人托物言志,意在表现自己的孤独而坚贞不渝的情怀。

【解析】【分析】(1)①错误。“‘闲官’一词传达出了因官事清闲而带来的轻松愉悦心情”理解错误。表达的是因遭贬而无法申志的无奈与愤怒。②错误。“也表现出作者随遇而安,无意仕途的心态”理解有误。描写出不争春色、独守严寒、不怕寂寞、保持贞洁、自有情趣等品格。诗人托物言志,意在表现自己的孤独而坚贞不渝的情怀。③正确。④错误。“第二年又被贬谪到了更远更荒僻的地方”理解错误。未然理解成已然。尾联表面上说明年即便是被移到其他地方去,依然不影响今年冬天在皑皑白雪之中看到青翠碧绿的官舍竹,实际上是表达自己清高自守却屡遭排挤的愤懑之情。⑤正确。

(2)一问,要求答出官舍竹的特征。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基础。“竹”没有一般花木艳丽芬芳,它有的是清雅的色泽和高高挺拔的身姿。它的这种品质正与中国古代文人不愿与污浊世俗苟同,追求清高、独立的人格精神暗合。所以它常常成为古代文人墨客来寄托自己情怀的文学意象。诗歌描写了不争春色、独守严寒、不怕寂寞、保持贞洁、自有情趣的“官舍竹”形象。二问,诗人托物言志,写出了竹子潇洒、清荫、耐寒的特点,借咏竹子既表现了自己被贬后淡泊无争、贞洁不渝的孤傲清高,也流露出了不受重用的孤愤不平与自我宽解。

故答案为:⑴ ①错误;②错误;③正确;④错误;⑤正确

⑵ 这首诗中的官舍竹具有不争春色、独守严寒、不怕寂寞、保持贞洁、自有情趣等品格。诗人托物言志,意在表现自己的孤独而坚贞不渝的情怀。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赏析,注意通读全诗,把握内容,揣摩选项正误

⑵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把握,通读全诗,抓住关键句子把握意象特征。通读全诗,把握 托物言志 的写作方法。

4.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下列小题。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小令在元曲中极负盛名,被誉为“________”,作者是元朝的________。 (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枯藤老树昏鸦”烘托了村落的古朴恬静和温馨。 B. “小桥流水”是游子对家乡的美好记忆。 C. “古道西风瘦马”写出了游子悲凉的境况。

D. “断肠人在天涯”点明了远在天涯的亲人因思念游子而无限悲伤。 【答案】 (1)秋思之祖;马致远 (2)C

【解析】【分析】(1)这首小令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作者是元朝的马致远。

(2)A“烘托了村落的古朴恬静和温馨”错。“枯藤老树昏鸦”: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B“对家乡的美好记忆”错。“小桥流水人家”:小桥下流水哗哗作

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你看眼前这小桥、流水、人家都是那么安详,那么静謚。又是那么温馨。而我的家乡、亲人却又离我那么远。哦,他们还好吗?天气渐渐变冷,他们加了衣服吗?买了被子吗?这一切的一切是都么让人牵挂。“小桥流水”不是描写家乡,是游子眼前的景象。D“远在天涯的亲人因思念游子而无限悲伤”理解错误。“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满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极写游子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而不是“亲人因思念游子”。 故答案为:⑴秋思之祖;马致远;⑵C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和辨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整体理解诗歌,对选项逐项审读,理解辨析,判断正误。

5.赏析杜甫的《望岳》和《春望》。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下列对古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昏”和“晓”两个天地是泰山“割”开的!“割”字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活力。

B. “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此处将它入诗新颖别致。 C.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颔联。

D.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春到长安,山河依旧,草木葱茏,诗人感慨万干,不禁赞美。

(2)这两首诗是杜甫在人生的两个不同阶段所写,而当时社会环境也截然不同,所以两首诗的内容和风格相差很大。请你分别写出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案】 (1)D

(2)《望岳》表现了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春望》表达了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解析】【分析】(1)ABC理解正确,D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诗人眼中的长安城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这些景象,让诗人非常的伤感。

(2)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歌内容分析,《望岳》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春望》 是杜甫晚年的作品,天宝十四年叛军攻占长安,七月,肃宗即位,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诗歌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了很久,以致于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故答案为:⑴ D;

⑵ 《望岳》表现了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春望》表达了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从考查的方向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品评古诗中的炼字艺术或“诗眼”,③结合词语对诗中名句的含意、色彩、情味以及表达效果的理解分析,②总体上对古诗语言特色、风格的概括评析。回答该题,要放在语句中,结合全诗的内容评析,说出运用效果。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6.阅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按要求答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袭,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宁,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上阙一个“________”字,不仅表现了出猎场面的盛大壮观,而且写出了随猎者矫健的身影和如虹的气势。

(2)请对下阙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作简要赏析。 (3)词的结句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答案】 (1)卷

(2)运用典故,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像汉文帝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以报效国家的思想感情。

(3)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解析】【分析】(1)“千骑卷平冈”的“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

等雄壮。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所以可提取“卷”作为答案。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据《汉书·冯唐传》记载:云中太守魏尚治军有方,“使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一旦入侵,必所杀甚众。后因报功时“虏差六级”多报了六颗首级,被文帝“下之吏,削其爵”。冯唐竭力为魏尚辩白,认为文帝“赏太轻,罚太重”,颇失人心。文帝幡然醒悟,当日便令冯唐持节赦免魏尚,官复原职,并拜冯唐为车骑都尉。节:兵符,古代使节用以取信的凭证。持节: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云中: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境内,包括山西省西北一部分地区。苏轼当时在政治上处境不甚得意,在这里以守卫边疆的魏尚自许,希望得到朝廷的信任。这种表现方法我们称之为用典,用典的好处是使表达含蓄而不浅露,表现出一种含蓄雅洁的风姿,内蕴比较丰富。还有就是言简意丰,以少胜多,能“寓万于一”,较好地传达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句中的“挽”“望”“射”是三个顺序联贯的动作,勾画了一个动感鲜明的特写镜头,诗人是以挽弓射箭的壮举,来表达内心建功立业、杀敌报国的强烈愿望,在这里感情达到了高潮,从而十分鲜明地表达了这首词的爱国主义主题。

故答案为:⑴卷;

⑵运用典故,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像汉文帝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以报效国家的思想感情;

⑶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⑵本题考查理解典故的表达效果。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7.阅读诗歌节选,按要求作答。

刈草的孩子 艾青

夕阳把草原燃成通红了/刈草的孩子无声地刈草/低着头/弯曲着身子/忙乱 着手/从这一边慢慢地移到那一边/草已遮没他小小的身子了——/在草丛里我

们只看见/一只盛草的竹篓/几堆草/和在夕阳里闪着金光的镰刀……

1940年

(1) 开头一句“夕阳把草原燃成通红了”,结尾一句“和在夕阳里闪着金光的镰刀……”营造了一种①________的氛围,衬托出刈草男孩②________的特点。 (2)阅读泰戈尔的诗句《真理》,以《青春》或《奉献》为题进行仿写。 真理之川从它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

——泰戈尔《真理》

仿写:________。

【答案】 (1)阔大、凄美的氛围;渺小 (2)示例:青春之水从它的奋斗之河中淌过。

【解析】【分析】(1)艾青在他的诗歌创作中还明显地表现出“诗中有画”的特点,诗作具有鲜明的色调,清晰的线条,素描一般的简练、凝重。开头一句“夕阳把草原燃成通红了”,结尾一句“和在夕阳里闪着金光的镰刀………”,给全诗笼罩上一层阔大、凄美的气氛,反衬出“低着头,弯曲着身子忙乱着手”的割草孩子的渺小,寥寥几笔,形神毕现,作者的情思也尽在其中。

(2)本句的例句由两分句构成,注意它们之间的意义关联,以《青春》或《奉献》为题仿写。如,奉献之树在它的善良之土中长出。 故答案为:⑴阔大、凄美的氛围;渺小; ⑵示例:青春之水从它的奋斗之河中淌过。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

8.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湖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阅读画线诗句,观察下面两幅图画,简要说明哪一幅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2)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本诗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请从炼字的角度说说它妙在哪里。

【答案】 (1)我认为图1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图中的江面十分开阔,能表现“潮平两岸阔”的景象;图中的船帆高高悬挂,能表现“风正一帆悬”的景象。

(2)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时序交替、新旧更迭的自然理趣。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对诗中画面的理解掌握。本诗“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一句写景,表现了江水上涨,几与岸平,风势正好,船帆鼓起的画面。再仔细观察这两幅图,显然第一幅图与诗中画面相吻合。

⑵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故答案为:⑴我认为图1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图中的江面十分开阔,能表现“潮平两岸阔”的景象;图中的船帆高高悬挂,能表现“风正一帆悬”的景象。

⑵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时序交替、新旧更迭的自然理趣。

【点评】⑴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⑵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方法:①揭示手法;②结合诗歌分析诗中是如何体现此手法的;③表达效果:结合语句意思、主旨、情感分析这种手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9.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太阳的话 艾青 打开你们的窗子吧 打开你们的板门吧 让我进去,让我进去 进到你们的小屋里 我带着金黄的花束 我带着林间的香气 我带着亮光和温暖 我带着满身的露水 快起来,快起来 快从枕头里抬起头来 睁开你的被睫毛盖着的眼 让你的眼看见我的到来 让你们的心像小小的木板房 打开它们的关闭了很久的窗子 让我把花束,把香气,把亮光, 温暖和露水撒满你们心的空间。

一九四二年一月十四日

(1)诗中的“我”指________,“你们”指________。 (2)诗中的“太阳”象征什么? 【答案】 (1)太阳;当时社会的人民 (2)“太阳”就是光明、温暖,是希望的象征。

【解析】【分析】(1)联系题目“太阳的话”可以推断“我”的所指,联系全诗的内容、诗人的写作日期可以推断出“你们”的所指。

(2)要联系诗歌内容进行分析,根据“我带着金黄的花束/我带着林间的香气/我带着亮光和温暖/我带着满身的露水”“让我把花束,把香气,把亮光,/温暖和露水撤满你们心的空间”等关键句可知,这里运用的是象征手法,且根据相关内容可以提炼出“太阳”的象征意义。

故答案为:⑴太阳;当时社会的人民; ⑵“太阳”就是光明、温暖,是希望的象征。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以拟人的手法,赋予太阳人的语言与思想,诗中的“你们”指人类(人们),“我”指太阳。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充溢离乱伤痛之情。 B. 诗中“烽火”是指因战乱而引发的长安城中的大火,这让诗人很难得到家信。 C. 诗的尾联意思是诗人的白发越抓越少,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

D. 全诗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沉着蕴藉,真挚自然,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2)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 (1)B

(2)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思家念亲之情。 【解析】【分析】(1)ACD正确;

B.诗中“烽火”是指因战乱而引发的长安城中的战火而不是“大火”; 故选:B。

(2)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春天望去,诗人对国家破败、山河破碎的局面十分忧虑,几乎到了白发“不胜簪”的地步;家书难得则可表现出诗人感时忧国、思家念亲之情。 故答案为:(1)B

(2)本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能力,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

⑵本题考查短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大局之间的联系,依据体感要求来概括重点作答。

二、中考语文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

11.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

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一九二五年一月十八日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原名__________。

(2)做个小翻译!

①凛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目光灼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文章划分层次,并归纳层意。

(4)你喜欢雪吗?为什么?和同学们一起聊聊吧!

【答案】 (1)野草 鲁迅 周树人

(2)①刺骨地寒冷。 ②目光十分明亮。

(3)①层:(1~3段):写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 ②层:(4~5段):写北国的雪“如粉”“如沙”随着旋风蓬勃飞舞。 ③层:(6段)总说雪是孤独的,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4)无统一答案,符合题意即可。可围绕雪的特点及利弊来谈。

【解析】【分析】

(1)此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平时注意积累、牢记即可。 (2)此题考查的是词语含义,平时应注意积累常用词语。

(3)先看每个自然段意思,然后把写同一内容的自然段合为一层即可。①层:(1-3

段):写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②层:(4-5段):写北国的雪“如粉、如沙”,随着旋风蓬勃飞舞。③层:(6段)总说雪是孤独的,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4)开放性试题,无统一答案,符合题意即可。可围绕雪的特点及利弊来谈。

12.探究下面的故事,完成后面的问题。

农夫和鹤

一个农夫在他刚播种的耕地上,张着罗网,许多来吃种子的鹳雀都被捉住了,其中还包括一只鹤。鹤的腿被网弄断了,它哀求农夫饶它一命:“主人呀,请你把我放了吧!我折断了腿,也够你可怜我的了,而且我并不是鹳雀,我是一只鹤,是一只性情温柔的鸟儿呀!你瞧,我多么孝敬我的父母,我天天为它们工作,再看看我的羽毛,和鹳雀也完全不一样呢!”农夫大笑说:“你说的话也许不错,可是我只知道,你是和这些强盗似的鹳雀一起被捉到的,所以你应当和它们得到同样的命运。” (1)这个故事的出处是( ) A.《繁星》《春水》 B.《伊索寓言》 C.《安徒生童话》 D.《格林童话》

(2)我的启示:________。 【答案】 (1)B

(2)示例一:不要与坏人为伍。示例二:人的美丽不在外表。示例三:有美丽外表的人做坏事同样为人们所不齿。

【解析】【分析】(1)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

(2)开放题,找准角度,概括准确,语言简洁即可。如可根据寓言中“美丽的鹤和许多吃种子的鹳雀一起到农田中去”这一故事来分析寓意。分析的寓意为:不要和坏人同流合污。理解寓言的寓意,可以多角度的去分析。比如本则寓言,寓意还可以理解为:就算有再美丽的外表,而没有美丽的心灵,去办坏事也不算真正的美丽!人们切莫与坏人交朋友,更不要做坏事。 故答案为:B

⑵示例一:不要与坏人为伍。示例二:人的美丽不在外表。示例三:有美丽外表的人做坏事同样为人们所不齿。

【点评】(1)复习时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重点和薄弱为中心,将相关知识内容予以迁移、扩展,比如识记学过的文章的作者、出处,中国古代重要作家、作品,还有各国重要的作家、作品,可以其主要作品为中心,将其生平、主要创作风格等一并识记。至于文化常识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积累。

(2)阅读感悟启示题,要善于提炼,要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结合具体的语境,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注意表述流畅。语言要简洁明了,最好能做到有创意的表达,言之成理即可

1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只见两个客人去车子前取出两个椰瓢来,一个捧出一大捧枣子来。七个人立在桶边,开了桶盖,轮替换着舀那酒吃,把枣子过口。无一时,一桶酒都吃尽了。七个客人道:“正不曾问得你多少价钱?”那汉道:“我一了不说价,五贯足钱一桶,十贯一担。”七个客人道:“五贯便依你五贯,只饶我们一瓢吃。”那汉道:“饶不得,做定的价钱!”一个客人把钱还他,一个客人便去揭开桶盖,兜了一瓢,拿上便吃。那汉去夺时,这客人手拿半瓢酒,望松林里便走。那汉赶将去。只见这边一个客人从松林里走将出来,手里拿一个瓢,便来桶里舀了一瓢酒。那汉看见,抢来劈手夺住,望桶里一倾,便盖了桶盖,将瓢望地下一丢,口里说道:“你这客人好不君子相!戴头识脸的,也这般罗唣!”

[乙]我且问你: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这七个。却才那个挑酒的汉子便是白日鼠白胜。却怎地用药?原来挑上冈子时,两桶都是好酒。七个人先吃了一桶,刘唐揭起桶盖,又兜了半瓢吃,故意要他们看着,只是叫人死心塌地。次后,吴用去松林里取出药来,抖在瓢里,只做走来饶他酒吃,把瓢去兜时,药已搅在酒里,假意兜半瓢吃,那白胜劈手夺来,倾在桶里。这个便是计策。那计较都是吴用主张。这个唤做“智取生辰纲”。 (1)写出下面句中客人的姓名。

①这客人手拿半瓢酒,望松林里便走。 ________

②你这客人好不君子相!戴头识脸的,也这般罗唣! ________ (2)你知道七个客人喝完酒还要求兜上一瓢的用意吗? (3)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能不能去掉? 只见这边一个客人从松林里走将出来…… (4)[乙]段中的两个问句起什么作用?

(5)课文中,[乙]段出现在甲段之后,如果将它调到甲段之前,你觉得好不好?

【答案】 (1)刘唐 ;吴用

(2)一是为了进一步打消杨志的疑心,二是好趁机下药。

(3)不能去掉,因为正是有了松林的掩护,吴用才能躲过杨志的眼睛,在酒里下药。 (4)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更能突出吴用计策的巧妙。

(5)不好。到最后一段才用补叙的手法将计谋全盘托出,这样的安排,使行文错综多变,避免了平铺直叙,既吸引了读者,又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解析】【分析】(1)此题结合课文内容来回答,①这客人手拿半瓢酒,望松林里便走。 ——刘唐 ②你这客人好不君子相!戴头识脸的,也这般罗唣!——吴用。(2)围绕题目中的“智”字去思考。(3)此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此类型的题目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把二者做一对比,表达效果方面考虑。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4)两个设问句,可以从设问句的作用这个角度去回答,同时应结合本文内容。(5)此题要整体感知课

文内容,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如果将它调到甲段之前不好。到最后一段才用补叙的手法将计谋全盘托出,这样的安排,使行文错综多变,避免了平铺直叙,既吸引了读者,又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带着问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就不难找出正确答案。

1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马二先生游西湖

吴敬梓

①马二先生独自一个,带了几个钱,步出钱塘门,在茶亭里吃了几碗茶,到西湖沿上牌楼跟前坐下。见那一船一船乡下妇女来烧香的,都梳着挑鬓头,也有穿蓝的,也有穿青绿衣裳的,年纪小的都穿些红绸单裙子;也有模样生的好些的,都是一个大团白脸,两个大高颧骨;也有许多疤、麻、疥、癞的。一顿饭时,就来了有五六船。那些女人后面都跟着自己的汉子,掮着一把伞,手里拿着一个衣包,上了岸,散往各庙里去了。马二先生看了一遍,不在意里,起来又走了里把多路。望着湖沿上接连着几个酒店,挂着透肥的羊肉,柜台上盘子里盛着滚热的蹄子、海参、糟鸭、鲜鱼,锅里煮着馄饨,蒸笼上蒸着极大的馒头。马二先生没有钱买了吃,喉咙里咽唾沫,只得走进一个面店,十六个钱吃了一碗面。肚里不饱,又走到间壁一个茶室吃了一碗茶,买了两个钱处片嚼嚼,到觉得有些滋味。 ②吃完了出来,看见西湖沿上柳阴下系着两只船,那船上女客在那里换衣裳:一个脱去元色外套,换了一件水田披风,一个脱去天青外套,换了一件玉色绣的八团衣服;一个中年的脱去宝蓝缎衫,换了一件天青缎二色金的绣衫。那些跟从的女客,十几个人,也都换了衣裳。这三位女客,一位跟前一个丫鬟,手持黑纱团香扇替他遮着日头,缓步上岸;那头上珍珠的白光,直射多远,裙上环佩,叮叮的响。马二先生低着头走了过去,不曾仰视。

③往前走过了六桥,转个湾,便像些村乡地方,又有人家的棺材厝基,中间走了一二里多路,走也走不清,甚是可厌。马二先生欲待回家,遇着一走路的,问道:“前面可还有好顽的所在?”那人道:“转过去便是净慈、雷峰,怎么不好顽?”马二先生又往前走。走到半里路,见一座楼台盖在水中间,隔着一道板桥,马二先生从桥上走过去,门口也是个茶室,吃了一碗茶。里面的门锁着,马二先生要进去看,管门的问他要了一个钱,开了门,放进去。里面是三间大楼,楼上供的是仁宗皇帝①的御书,马二先生吓了一跳,慌忙整一整头巾,理一理宝蓝直裰,在靴桶内拿出一把扇子来当了笏板② , 恭恭敬敬,朝着楼上扬尘舞蹈,拜了五拜。拜毕起来,定一定神,照旧在茶桌子上坐下。傍边有个花园,卖茶的人说是布政司房里的人在此请客,不好进去。那厨房却在外面,那热汤汤的燕窝、海参,一碗碗在跟前捧过去,马二先生又羡慕了一番。

④出来过了雷峰,远远望见高高下下,许多房子,盖着琉璃瓦,曲曲折折,无数的朱红栏杆;马二先生走到跟前,看见一个极高的山门,一个直匾,金字,上写着“敕赐净慈禅寺”,山门傍边一个小门。马二先生走了进去,一个大宽展的院落,地下都是水磨的砖,才进二道山门,两边廊上都是几十层极高的阶级。那些富贵人家的女客,成群逐队,里里外外,来往不绝,都穿的是锦绣衣服,风吹起来,身上的香一阵阵的扑人鼻子。马二先生身

子又长,戴一顶高方巾,一幅乌黑的脸,腆着个肚子,穿着一双厚底破靴,横着身子乱跑,只管在人窝子里撞。女人也不看他,他也不看女人,前前后后跑了一交,又出来坐在那茶亭内──上面一个横匾,金书“南屏”两字,——吃了一碗茶。柜上摆着许多碟子:桔饼、芝麻糖、粽子、烧饼、处片、黑枣、煮栗子。马二先生每样买了几个钱的,不论好歹,吃了一饱。马二先生也倦了,直着脚,跑进清波门,到了下处关门睡了;因为走多了路,在下处睡了一天。

⑤第三日起来,要到城隍山走走,城隍山就是吴山,就在城中,马二先生走不多远,已到了山脚下。望着几十层阶级,走了上去,横过来又是几十层阶级,马二先生一气走上,不觉气喘。看见一个大庙门前卖茶,吃了一碗。进去见是吴相国伍公之庙。马二先生作了个揖,逐细的把匾联看了一遍。又走上去,就像没有路的一般,左边一个门,门上钉着一个匾,匾上“片石居”三个字,里面也想是个花园,有些楼阁。

⑥马二先生步了进去,看见窗棂关着,马二先生在门外望里张了一张,见几个人围着一张桌子,摆着一座香炉,众人围着,像是请仙的意思。马二先生想道:“这是他们请仙判断功名大事,我也进去问一问。”站了一会,望见那人磕头起来,傍边人道:“请了一个才女来了。”马二先生听了暗笑。又一会,一个问道:“可是李清照?”又一个问道:“可是苏若兰③?”又一个拍手道:“原来是朱淑真④!”马二先生道:“这些甚么人?料想不是管功名的了,我不如去罢。”又转过两个湾,上了几层阶级,只见平坦的一条大街,左边靠着山,一路有几个庙宇;右边一路,一间一间的房子,都有两进。屋后一进,窗子大开着,空空阔阔,一眼隐隐望得见钱塘江。那房子:也有卖酒的,也有卖耍货的,也有卖饺儿的,也有卖面的,也有卖茶的,也有测字算命的。庙门口都摆的是茶桌子。这一条街,单是卖茶就有三十多处,十分热闹。

(《儒林外史》节选)

【注】①仁宗皇帝:指宋仁宗赵祯,1022-1063年在位。②笏板: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③苏若兰:魏晋大才女,回文诗之集大成者。④朱淑真:南宋著名女词人,与李清照齐名。

(1)结合上面西湖地图,简述马二先生游览西湖的主要线路。

(2)阅读《儒林外史》(清凉布褐批评版)中的一条批注,按要求完成下列小题。 【原文】第①节:马二先生没有钱买了吃,喉咙里咽唾沫,只得走进一个面店,十六个钱

吃了一碗面。肚里不饱,又走到间壁一个茶室吃了一碗茶,买了两个钱处片嚼嚼,到觉得有些滋味。

【批注】自奉颇俭,愈觉其倾囊助人为难能矣。不可饥其贪馋之相也。 ①回顾原著马二先生的相关内容,概述一件其倾囊助人的事例。

②马二先生游览西湖,眼中似乎不见美景,只见美食,作者是在“饥其贪馋之相”吗?谈谈你的理解。

③参照以上“批注”,给下面描写马二先生言行的两个句子,各写一条批注。

【甲】里面是三间大楼,楼上供的是仁宗皇帝的御书,马二先生吓了一跳,慌忙整一整头巾,理一理宝蓝直裰,在靴桶内拿出一把扇子来当了笏板,恭恭敬敬,朝着楼上扬尘舞蹈,拜了五拜。

【乙】马二先生道:“这些甚么人?料想不是管功名的了,我不如去罢。” (3)以下两题,任选一题作答。

A:了解小说的结构特点,有助于理解小说的主题。根据提示将表格填写完整。 小说 《儒林外史》 结构特点 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小说由众多①________ 故事连缀而成。 小说通过主人公简˙爱在逆境中的成长经历及其与《简·爱》 ②________ 罗彻斯特之间一波三折的爱情故事,成功塑造了一个敢于追求自由平等、维护独立人格的坚强女性。 B:吴敬梓和契诃夫在《儒林外史》《契诃夫短篇小说选》中表现出了极高的讽刺艺术。根据提示将表格填写完整。 小说 史》 《契诃夫短篇小说②________ 选》 讽刺对象 士人 讽刺手法举例 ①________ 《变色龙》中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时,短短时间里,随着狗主人身份的不断变化,态度也发生变化。变化之快,跨度之大,令人瞠目。夸张手法的巧妙运用,使人物性格突出,极具讽刺效果。 主题理解 《儒林外封建社会众多【答案】 (1)马二先生从钱塘门出发,经过白堤(或北山街)到苏堤,过了苏堤六桥,转个弯过了雷峰塔,往前进了“净慈禅寺”,看到了“南屏(晚钟)”;第三天到吴山走走,游览了伍公庙。

(2)①示例一:在得知蘧公孙因枕箱的事将遭大难而且差役又存心勒索的情况下,马二先生为救蘧公孙脱难,毫不犹豫地倾囊相助。示例二:马二先生与匡超人素昧平生,在匡超人落魄杭州之时,主动提出送盘缠给匡超人,使其能够回到家乡照看父母。②如,不只是“饥其贪馋之相”,更在通过如实描写马二先生对西湖美景的麻木,揭示像马二先生一样的读书人因封建的蒙昧,导致审美功能的缺失和精神世界的空虚。作者对其言行应是批判和讽刺的。③【甲】;所见还只是前朝皇帝的御书,便已如此诚惶诚恐,可见科举制度对

其影响之深。

(3)A.小说通过描绘封建士林“群丑图”,展现了功名利禄对读书人灵魂的毒害,对封建科举制度和整个“儒林”作出了深刻的批判;整部小说差不多是直线式叙述,以人物不同阶段的成长经历安排结构;B.略;略。

【解析】【分析】(1)能根据图画内容,写清第一天、第三天线路,按照图中所示路线一一写出,并标明方位。语言简明准确即可。

(2)①阅读原著马二先生的相关内容,找出一处明确的人物、事件。如,马二先生与匡超人素昧平生,在匡超人落魄杭州之时,主动提出送盘缠给匡超人,使其能够回到家乡照看父母。②理解言之成理即可。如从“马二先生身在美中不见美,只对各色肴馔馋涎欲滴,也浸透了无言的辛酸,更显其倾囊助人的可敬,作者在讽刺中也包含一份敬意”角度理解即可。③参照示例从评价马二先生的言行角度和批注。如,乙处,示例:一个读书人却不知才女李清照、苏若兰、朱淑真,眼里只剩下功名富贵,可悲可叹!

(3)根据示例,选择一处作出合理的分析即可。如:选B。“范进中举”前后,范进老丈人胡屠户对其态度判若两人,小说有很多地方通过这样的对比,达到讽刺的目的。社会底层的各类“小人物”为主。

故答案为:⑴马二先生从钱塘门出发,经过白堤(或北山街)到苏堤,过了苏堤六桥,转个弯过了雷峰塔,往前进了“净慈禅寺”,看到了“南屏(晚钟)”;第三天到吴山走走,游览了伍公庙。

⑵ ①示例一:在得知蘧公孙因枕箱的事将遭大难而且差役又存心勒索的情况下,马二先生为救蘧公孙脱难,毫不犹豫地倾囊相助。示例二:马二先生与匡超人素昧平生,在匡超人落魄杭州之时,主动提出送盘缠给匡超人,使其能够回到家乡照看父母。②如,不只是“饥其贪馋之相”,更在通过如实描写马二先生对西湖美景的麻木,揭示像马二先生一样的读书人因封建的蒙昧,导致审美功能的缺失和精神世界的空虚。作者对其言行应是批判和讽刺的。③【甲】;所见还只是前朝皇帝的御书,便已如此诚惶诚恐,可见科举制度对其影响之深。

⑶A.小说通过描绘封建士林“群丑图”,展现了功名利禄对读书人灵魂的毒害,对封建科举制度和整个“儒林”作出了深刻的批判2、整部小说差不多是直线式叙述,以人物不同阶段的成长经历安排结构

【点评】⑴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答图文转换题观察图片是关键,一定要认真观察图片,然后把图片上诸多信息综合起来分析,然后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 ⑵本题考查做批注的能力。给文章做批注可从多方面着手:语言运用、内容、思想感情、写作手法、启示等。答题时只需从其中一方面做批注即可。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常识的积累能力。学生在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又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后,完成下列小题

既观其美,更“味”其德

向迎佳

①人皆有喜好之物。在所爱之物面前,倘若能做到进退适宜、取舍得当,实属不易。 ②据记载,道光年间,刑部大臣冯志圻酷爱碑帖书画,但到外地巡视,却绝口不谈自己的爱好。一下属知其所好后,献一宋拓片碑帖,结果被冯志圻原封不动退还。有人相劝:何不启封一赏?他回答:这种古物若是真的,一看就会爱不释手;不启封一赏,可以想象它是赝品,心里还会好受一些。对于一些人来说,自知难敌爱好之物的诱惑,索性来一个眼不见为好,这种警觉,也不失为一种知止。

③“身处膏脂,不能以自润”。面对诱惑,如果能做到心如止水、洁身自好,则难能可贵。据《晋书》记载,当时岭南广州一带,多有象牙、珍珠和名贵药材,历任刺史皆贪污受贿、中饱私囊。吴隐之被委任为广州刺史,在赴任途中到达一个叫石门的地方,听说当地有水名“贪泉”,人饮此泉,便会贪得无厌。吴不以为然,掬水而饮:“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到任后,以伯夷、叔齐等先贤为榜样,清廉勤谨,饮食用度极为简朴,对高档物品更是心有提防,不为所动。最终,他赢得了后人“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的赞誉。

④“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对身外之物,当有这样的自觉。而当超越了那种占有、攫取的欲念之后,与喜好之物建立起健康、有机的联系,反而有助于开阔视野、提升审美情趣。这其中的关键,是要学会了解和懂得所爱之物中蕴含的文化元素、精神内核,进而由对对象的钟爱升华为心灵的激荡,并将之转化为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正能量。苏东坡平生爱好文房四宝,尤其对砚台喜爱有加。他早年玩砚,只是“留意于物”,如他本人所言,“朴少时好书画笔砚之类,如好声色,壮大渐知自笑”。后来,他在送给友人的一方砚上,曾作《端砚铭》:“与墨为入,玉灵之食。与水为出,阴鉴之液。懿矣兹石,君子之侧。匪以玩物,维以观德。”摆脱把玩器物的初级享乐,抵达“维以观德”的精神境界,才是修养之要。

⑤今天,不少人喜玉玩玉佩玉。殊不知,古人以玉为美,将其视为象征君子美德、敦品励行的明志之物,借此寓意做人的品德和情操。修德止玉、守身如玉,一个人便能脱离低级趣味,变得更加纯粹。现实中,善于发掘蕴藏于器物之中的精神养料,就能滋养心灵、提升自我。譬如,绘画书法能让人的心静下来,在动静结合中涵养定力;喜爱梅兰竹菊能使人少一点俗气,多一些淡泊明志的追求。只要运用得当、把握边界,即使一方普通的石头,也能帮助我们懂得坚守的重要、沉潜的可贵。

⑥适当的爱好,能给生活增添乐趣和诗意。既观其美,更“味”其德,让爱好与心灵相契合、与美德同行,我们所获得的就不只是对器物本身的欣赏,更有浸润其间的精神滋养与人格升华。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08月08日)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的结构方式,首段开门见山直接提出问题,中间分析说理,最后总结归纳,条理清晰,结构严谨,论证严密。

B.文章多处引用名言古语阐述道理,如“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等,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说服力,也使文章富于文采。

C.苏东坡平生爱好文房四宝,尤其喜爱砚台,自始至终,他都超越了把玩器物的初级享

乐,而抵达“维以观德”的精神境界。

D.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举例确凿充分,道理论述具有权威性,对比鲜明突出,有力地证明了观点。

(2)下列与“身处膏脂,不能以自润”含义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取之有制,用之有节则裕;取之无制,用之不节则乏。——张居正 B.一念之欲不能制,而祸流于滔天。——薛宣 C.防微不贪一分一毫,杜渐廉洁每分每秒。——欧春生 D.当官常念廉政经,人生航船平安行。——高广健

(3)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第⑤段“修德止玉、守身如玉,一个人便能脱离低级趣味,变得更加纯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1)C (2)A

(3)一个人修明自身德行,保持做人的清白节操,达到至善如玉的境界,那么就不会再有庸俗的思想情趣而变得更纯粹、高尚。比如我们青少年,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高尚情操,把旺盛的精力用在学习和积累科学文化知识,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等等上,这样就能脱离低级趣味,对不健康思想产生抵抗力。

【解析】【分析】(1)C.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原句是“他早年玩砚,只是‘留意于物’”,所以“自始至终,他都超越了把玩器物的初级享乐,而抵达‘维以观德’的精神境界”错。

(2)A.与“身处膏脂,不能以自润”含义不相符。“取之有制,用之有节则裕;取之无制,用之不节则乏”:取材和使用财物有所节制,国家就富裕;取材和使用财物没有节制,国家就贫乏。而“身处膏脂,不能以自润”是说人只一念贪私便销刚为柔、塞知为昏,污坏了一生人品,故古人以不贪为宝。前者是谈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后者说的是人不能贪欲的问题。其它几项都与“身处膏脂,不能以自润”含义相符。

(3)此题的答案比较开放。关键是能够有理有据地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讲明白。绝对不能离开原文来断定答案。立场要鲜明,根据要真实有效。可举现实生活的实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首先要理解“修德止玉、守身如玉,一个人便能脱离低级趣味,变得更加纯粹”这句话的大意。然后用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来阐明这一观点即可。如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讲操守,重品行,注重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这些都是青少年应该谨记的。 故答案为:⑴ C; ⑵ A;

⑶一个人修明自身德行,保持做人的清白节操,达到至善如玉的境界,那么就不会再有庸俗的思想情趣而变得更纯粹、高尚。比如我们青少年,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高尚情操,把旺盛的精力用在学习和积累科学文化知识,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等等上,这样就能脱离低级趣味,对不健康思想产生抵抗力。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提取,信息的筛选、分析、提取这类题,做题时,应首先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的,就有了筛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是正确理解所找信息的内涵,从而进行恰当取舍,避免有所偏颇或答非所问;

⑵本题考查的是论据类型的判断,以及论据的作用。划线句应用了曾文正的话,所以是道理论据,道理论据的作用答题模式:运用了××论据,论证了××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即可;

⑶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含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的内容来理解句子的含义即可。

1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西游记》精读和跳读

①茶毕,行者回头一看,见后壁上挂著一幅《圯桥进履》的画儿。行者道:“这是甚么景致?”龙王道:“大圣在先,此事在后,故你不认得。这叫做‘圯桥三进履’。”行者道:“怎的是三进履?’”龙王道:“此仙乃是黄石公,此子乃是汉世张良。石公坐在圯桥上,忽然失履于桥下,遂唤张良取来。此子即忙取来,跪献于前。如此三度,张良略无一毫倨傲怠慢之心。石公遂爱他勤谨,夜授天书,着他扶汉。后果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太平后,弃职归山,从赤松子游,悟成仙道。大圣,你若不保唐僧,不尽勤劳,不受教诲,到底是个妖仙,休想得成正果。”A悟空闻言,沉吟半晌不语。龙王道:“大圣自当裁处,不可图自在,误了前程。”悟空道:“莫多话,老孙还去保他便了。”龙王欣喜道:“既如此,不敢久留,请大圣早发慈悲,莫要疏久了你师父。”行者见他催促请行,急耸身,出离海藏,驾着云,别了龙王。

②正走,却遇着南海菩萨。菩萨道:“孙悟空,你怎么不受教诲,不保唐僧,来此处何干?”慌得个行者在云端里施礼道:“向蒙菩萨善言,果有唐朝僧到,揭了压帖,救了我命,跟他做了徒弟。他却怪我凶顽,我才闪了他一闪,如今就去保他也。”菩萨道:“赶早去,莫错过了念头。”言毕,各回。

③这行者,须臾间看见唐僧在路旁闷坐。他上前道:“师父!怎么不走路?还在此做甚?”三藏抬头道:“你往那里去来?教我行叉不敢行,动又不敢动,只管在此等你。”行者道:“我往东洋大海老龙王家讨茶吃吃。”B三藏道:“徒弟啊,出家人不要说谎。你离了我,没多一个时辰,就说到龙王家吃茶?”行者笑道:“不瞒师父说,我会驾筋斗云,一个筋斗有十万八千里路,故此得即去即来。”三藏道:“我略略的言语重了些儿,你就怪我,使个性子丢了我去。象你这有本事的,讨得茶吃;象我这去不得的,只管在此忍饿。你也过意不去呀!”行者道:“师父,你若饿了,我便去与你化些斋吃。”三藏道:“不用化斋。我那包袱里,还有些干粮,是刘太保母亲送的,你去拿钵盂寻些水来,等我吃些儿走路罢。”

④行者去解开包袱,在那包裹中问见有几个粗面烧饼,拿出来递与师父。又见那光艳艳的一领绵布直裰,一顶嵌金花帽,行者道:“这衣帽是东土带来的?”C三藏就顺口儿答应道:“是我小时穿戴的。这帽子若戴了,不用教经,就会念经;这衣服若穿了,不用演礼,就会行礼。”行者道:“好师父,把与我穿戴了罢。”三藏道:“只怕长短不一,你若穿得,就穿了罢。”行者遂脱下旧白布直裰,将绵布直裰穿上,也就是比量着身体裁的一般,把帽儿戴上。三藏见他戴上帽子,就不吃干粮,却默默的念那《紧箍咒》一遍。行者叫道:“头痛!头痛!”那师父不住的又念了几遍,把个行者痛得打滚,抓破了嵌金的花帽。三藏又恐怕扯断金箍,住了口不念。不念时,他就不痛了。伸手去头上摸摸,似一条金线儿模样,

紧紧的勒在上面,取不下,揪不断,已此生了根了。他就耳里取出针儿来,插入箍里,往外乱捎。三藏又恐怕他捎断了,口中又念起来,他依旧生痛,疼得竖蜻蜓,翻筋斗,耳红面赤,眼胀身麻。那师父见他这等,又不忍不舍,复住了口,他的头又不痛了。行者道:“我这头,原来是师父咒我的。”三藏道:“我念得是《紧箍经》,何曾咒你?”行者道:“你再念念看。”三藏真个又念,行者真个又痛,只教:“莫念!莫念!念动我就疼了!这是怎么说?”三藏道:“你今番可听我教诲了?”行者道:“听教了!”“你再可无礼了?”行者道:“不敢了!”

(选自《西游记》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有删节))

【相关注释】心猿意马(xīn yuan yì mǎ):形容心思不专,变化无常,好像马跑猿跳一样。——《现代汉语词典》

(1)《西游记》的标题暗含隐喻,体现了作者的匠心。小说第十四回和第十五回暗含了成语“心猿意马”,结合“相关注释”及这两回的内容,揣摩这两回标题的内涵。 (2)第①段中画的名字“《圯桥进履》”可以略过不读,请写出理由。 (3)阅读文中画线句A,结合文本,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悟空闻言,沉吟半晌不语。(此时孙悟空在想什么?请以第一人称写出孙悟空的心理活动。)

(4)文中画线句B和C是一处矛盾,唐僧教孙悟空“出家人不要说谎”,转眼自己就“顺口儿”骗人,你怎么看待唐僧的自相矛盾?

(5)观音菩萨用“紧箍”来约束孙悟空,这样做有必要吗?请结合选文和整本《西游记》,以及你的人生体验阐述你的观点。

【答案】 (1)孙悟空和小白龙皈依佛门,一心一意保护唐僧西天取经。

(2)画的名字跟主要情节没有紧密关系;“圯”是生僻字,读不出字音,可以暂时不读,略过即可;下文有龙王对这幅画的具体解读,通过下文内容就可以得知画的主要内容。 (3)张良为黄石公三次捡鞋三次穿鞋,任劳任怨,最后得以宝书,功成名就;而我说是保师傅西去取经,可我却忍受不了师傅的一点教诲,碰到一点小困难就临阵逃脱,这样以后怎能有所成就,取得正果?

(4)骗孙悟空戴上紧箍帽是观音的旨意,唐僧只是奉命行事;为了西去大业,唐僧也只能打破出家人不能说谎的原则,骗孙悟空;从唐僧骗人的话语中可见,唐僧也不是如常人认为的老实厚道,不懂变通,他也有随机应变,圆滑狡诈的一面。

(5)观点一:我认为有必要。孙悟空是天生石猴,喜欢自由的生活,无拘无束,不服管教,这样的性格不足以成就取经大事,难成正果。正所谓“成人不自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孙悟空由妖到佛的成长过程,正需要像观音、唐僧这样的大人来约束、教导他更好地收心、成长、成熟。在以后的故事中,孙悟空一心一意降妖伏魔,保护唐僧西去取经,紧箍咒起到了很好地约束力。孙悟空就像生活中的我们,紧箍咒就像父母和老师的教育和管教,在成长中学知识,明礼仪,做一个符合社会规范的人,取得生活中的“真经”,成长为合格的“人”。

观点二:我认为没有必要。《西游记》是记述孙悟空成长过程的文学作品,他由妖到佛的成长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艰苦环境的磨练,离不开内心品质的不断净化,正所谓“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才能“动心忍性”,成长为真正的人。这个过程是个体主动接

受并自我完善的过程,不存在紧箍式的外在力量。新时代的青少年,正应该像孙悟空一样,奋发图强,自强不息,“自觉成人”。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概括故事情节的能力。文段主要是讲述孙悟空打死山贼被师傅逐出师门的情景。结合相关故事情节,可知第十四回标题的“心猿”是指孙悟空,“心猿归正”即是孙悟空愿意保护唐僧去取经。由此推断,成语中的“意马”是指白龙马。所以这两回的标题内涵就是孙悟空和小白龙皈依佛门,一心保护唐僧去取经。

⑵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故事细节的描写的掌握情况,通过读文本可知略过不读的原因有三:一是画的名字跟主要情节没有紧密关系;二是“圯”是生僻字,读不出字音,可以暂时不读,略过即可; 三是下文有龙王对这幅画的具体解读,通过下文内容就可以得知画的主要内容。

⑶本题考查人物心理活动的描述。可以假设自己就是孙悟空,对于眼前看到的一幕内心有何感想,但重要的是结合主题,不能偏离主题。

⑷本题考察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细读文本③--④的内容可知:骗孙悟空戴上紧箍帽是观音的旨意,唐僧只是奉命行事;为了西去大业,唐僧也只能打破出家人不能说谎的原则,骗孙悟空;从唐僧骗人的话语中可见,唐僧也不是如常人认为的老实厚道,不懂变通,他也有随机应变,圆滑狡诈的一面。

⑸本题考查名著《西游记》人物个性的把握及其评价,表明人物个性并言之有理,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即可。

故答案为:⑴ 孙悟空和小白龙皈依佛门,一心一意保护唐僧西天取经 ;

⑵ 画的名字跟主要情节没有紧密关系;“圯”是生僻字,读不出字音,可以暂时不读,略过即可;下文有龙王对这幅画的具体解读,通过下文内容就可以得知画的主要内容 ; ⑶ 张良为黄石公三次捡鞋三次穿鞋,任劳任怨,最后得以宝书,功成名就;而我说是保师傅西去取经,可我却忍受不了师傅的一点教诲,碰到一点小困难就临阵逃脱,这样以后怎能有所成就,取得正果?

⑷ 骗孙悟空戴上紧箍帽是观音的旨意,唐僧只是奉命行事;为了西去大业,唐僧也只能打破出家人不能说谎的原则,骗孙悟空;从唐僧骗人的话语中可见,唐僧也不是如常人认为的老实厚道,不懂变通,他也有随机应变,圆滑狡诈的一面 ;

⑸ 观点一:我认为有必要。孙悟空是天生石猴,喜欢自由的生活,无拘无束,不服管教,这样的性格不足以成就取经大事,难成正果。正所谓“成人不自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孙悟空由妖到佛的成长过程,正需要像观音、唐僧这样的大人来约束、教导他更好地收心、成长、成熟。在以后的故事中,孙悟空一心一意降妖伏魔,保护唐僧西去取经,紧箍咒起到了很好地约束力。孙悟空就像生活中的我们,紧箍咒就像父母和老师的教育和管教,在成长中学知识,明礼仪,做一个符合社会规范的人,取得生活中的“真经”,成长为合格的“人”。

观点二:我认为没有必要。《西游记》是记述孙悟空成长过程的文学作品,他由妖到佛的成长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艰苦环境的磨练,离不开内心品质的不断净化,正所谓“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才能“动心忍性”,成长为真正的人。这个过程是个体主动接受并自我完善的过程,不存在紧箍式的外在力量。新时代的青少年,正应该像孙悟空一样,奋发图强,自强不息,“自觉成人”。

【点评】⑴本题重在考查对名著相关情节的识记与理解以及对相关人物的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 ⑵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情节安排的意图,答题时通读全文结合内容即可作答。

⑶本题考查根据文本内容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象。即补写心理描写,补写时一定把 ⑷本题考查名著的人物性格及故事情节的理解。答题时注意结合名著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点即可作答。

⑸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感悟,要根据原著你对孙悟空的理解。可以表达肯定的观点,也可以是否定的态度,说出理由即可。

17.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父亲的背影

①和父亲没有相见已经一年有余了,我常常梦到父亲的那个背影……

②去年国庆放假回家,父亲说从镇上到家没有车,他开电瓶车来接我。七十岁的老人了,能开电瓶车吗?望着坐在前面开车的父亲,我看到的是他的背影:他低着头看着前方,脊背突起,根根骨头清晰可辨,上面只裹着一张皮。他扶着方向盘,弯着腰,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张犁辕。这还是我那伟岸高大的父亲吗?

③父亲年轻的时候,在山里帮人炸石头。我空闲的时候,喜欢到他那里玩耍。那时,我经常看到他挥舞着大铁锤,把石头砸得金星乱飞。这是怎样一个形象呢?也许用个特写就能表现出来:身形高大的父亲,脊背宽阔如门,两腿站立如柱,两臂肌肉暴起,挥舞起铁锤来,带着呼呼的风声。

④前些日子,看到库尔贝的一幅油画《采石工》,我才恍然明白我的印象与现实有着不小的偏差。因为那时生活拮据,父亲就和《采石工》中的主人公类似,戴着没有檐的草帽,穿着满是补丁的衣服,鞋子也是破的,连脚后跟都露出来了。这能从父亲当年拍的一张黑白照看出来。

⑤这就是残酷的现实,但我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棕色的脊背,绷紧的双臂,高举的铁锤。整幅画面有着无穷的张力和撼人心魂的表现力,谁看了会不对他翘起大拇指呢?但是,眼前的父亲却完全没有了那种气势,委顿矮小,说话都有些不能关风,还怎么和当年那个形象相比较呢?不忍再想,不能再看。

⑥回到家,我感冒了。身体软软的,提不起精神。看到父亲挑着一担粪去浇地,我说我来。父亲笑说:“你是纸扎的,经不起风。”这时,我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他伸着颈,哈着腰,两手抓着扁担,整个人弯成了一张弓。望着他步履蹒跚,我的眼泪流了出来。身为儿子,我却不能让年迈的父亲颐养天年。

⑦走的那天,临出门,父亲叫我等一等,摘些苦柚带着。他说苦柚对我的高血压和高血脂有益,一树的苦柚基本上都被他捎到了我的手里。望着树顶上的苦柚,他准备爬上树去摘。这么大年纪的人了,危险!我叫嚷着跑到父亲的跟前,想要夺下他的腰篮,但他断然回绝了:“别看你比我年轻,但是爬树,我灵活,你不行。”

⑧倒吊在树上的父亲,就像一只塑料袋挂在树上,迎风飞舞着,似乎随时都会被风吹

落。这时我的泪又来了。父亲哪里还有当年的宽阔背脊,人瘦得有些变形,只剩下一手可握的轮廓了。一件夹克被风扬起来,就像被鼓起的风帆,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只蜕皮的蝉一样。那手更是让人不忍直视﹣﹣黢黑的烧火棍一样,没有一点光泽;皲裂的麻秆一样,没有一点肌肉。这还是父亲吗?眼泪像决堤的洪水一样淹没了我的视线。

⑨一年多来的每一个日子里,我都思念着父亲,忘不了他的背影。无论怎样,我一定要回去看看父亲,和他说一说今天我的工作、我的生活…… (1)本文写了父亲哪几次背影?

(2)请从人物描写方法或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子。

身形高大的父亲,脊背宽阔如门,两腿站立如柱,两臂肌肉暴起,挥舞起铁锤来,带着呼呼的风声。

(3)课文开头和结尾两次写到父亲的背影,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本文通过“背影”描写父亲,表现父爱的主题,在我们的初中课本中也有一篇这样的文章,请写出文题及作者。再描述一个你的父亲最让你感动的瞬间。

【答案】 (1)①父亲开电瓶车接我回家时弯曲瘦弱的背影。②父亲年轻时帮人砸石头时高大健硕的背影。③父亲挑粪浇地时苍老佝偻的背影。 ④父亲上树为我摘苦柚时瘦弱变形的身影。

(2)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脊背”比作门,站立的“两腿”比作柱,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印象中父亲健硕强壮的形象,与现在枯瘦的形象做对比,写出了父亲的辛劳与苍老。

(3)通过与现实的比对,表明了父亲并没有那么强壮,写出了父亲当年的辛劳,和现在的苍老。开头与结尾两次写到父亲的背影,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同时,开头的详写情景与结尾的概括总结形成了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的结构,深化了文章主旨。 (4)《背影》朱自清

示例:爸爸平时对我十分严厉,我有些恨他,觉得他不爱我,可自从这件事后,我改变了看法。去年寒假,我得了肺炎,住进了医院。爸爸平时工作很忙,我到本来以为他不会来看我了。可当我下楼时,被眼前的一幕深深地感动了:我的爸爸,一向严厉的面孔,变得满脸堆笑,对着护士台的护士点头哈腰,要求进入病房看我。因为一个病人只能有一个亲人陪伴,我已经有妈妈陪我了,护士不让爸爸进来,他才这样做的。看到这一幕,我的眼泪流了下来。我终于明白了,爸爸是这样深深地爱着我。

【解析】【分析】(1)第①题可根据第②段“望着坐在前面开车的父亲,我看到的是他的背影:他低着头看着前方,脊背突起,根根骨头清晰可辨,上面只裹着一张皮”;第⑤段中“但我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棕色的脊背,绷紧的双臂,高举的铁锤”;第⑥段中“看到父亲挑着一担粪去浇地,我说我来”“我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他伸着颈,哈着腰,两手抓着扁担,整个人弯成了一张弓”;第⑧段中“倒吊在树上的父亲,就像一只塑料袋挂在树上,迎风飞舞着,似乎随时都会被风吹落”“父亲哪里还有当年的宽阔背脊,人瘦得有些变形,只剩下一手可握的轮廓了”。根据这些句子概括即可。

(2)这句话把父亲的脊背比作门,把父亲的两条腿比作柱,这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印象中的父亲与现实中的父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父亲的辛苦与衰老,也表现了我内心的哀痛。

(3)开头写梦见背影,开篇点题,引起悬念,体现父爱在作者心中是深刻而永恒的记忆;结尾写忘不了背影,表现出作者时刻铭记着父亲的关爱之情,总结全文。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突出了文章主题。

(4)题干中已经明确文章通过“背影”描写父亲,表现父爱的主题,联系到课本中朱自清的《背影》,也是通过“背影”来表现父爱的。第二问要求描述自己的父亲最让我们感动的瞬间,突出父爱,结合自身感悟来谈即可。

故答案为:⑴ ①父亲开电瓶车接我回家时弯曲瘦弱的背影。②父亲年轻时帮人砸石头时高大健硕的背影。③父亲挑粪浇地时苍老佝偻的背影。 ④父亲上树为我摘苦柚时瘦弱变形的身影。

⑵ 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脊背”比作门,站立的“两腿”比作柱,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印象中父亲健硕强壮的形象,与现在枯瘦的形象做对比,写出了父亲的辛劳与苍老。 ⑶ 通过与现实的比对,表明了父亲并没有那么强壮,写出了父亲当年的辛劳,和现在的苍老。开头与结尾两次写到父亲的背影,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同时,开头的详写情景与结尾的概括总结形成了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的结构,深化了文章主旨。 ⑷ 《背影》朱自清

示例:爸爸平时对我十分严厉,我有些恨他,觉得他不爱我,可自从这件事后,我改变了看法。去年寒假,我得了肺炎,住进了医院。爸爸平时工作很忙,我到本来以为他不会来看我了。可当我下楼时,被眼前的一幕深深地感动了:我的爸爸,一向严厉的面孔,变得满脸堆笑,对着护士台的护士点头哈腰,要求进入病房看我。因为一个病人只能有一个亲人陪伴,我已经有妈妈陪我了,护士不让爸爸进来,他才这样做的。看到这一幕,我的眼泪流了下来。我终于明白了,爸爸是这样深深地爱着我。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反复阅读,整体感知文本,在此基础上,结合选文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即可。

⑵此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可以从修辞、重点词语、描写方法、包含的哲理等方面入手。这个句子应从修辞角度赏析,答题格式是:用了什么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互文、反复等),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物或人的什么特点,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或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具体句子进行分析即可。

⑶此题考查学生对开头段和结尾段作用的分析能力。开头段的作用主要有: 总领全文;开篇点题;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渲染气氛;设置悬念等。开头段的作用有时有几个方面,需仔细分析。结尾段的作用主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分析,结构上的作用是:总结全文,引起读者思考,照应开头或题目等;内容上的作用是:点明中心,深化主旨等。

⑷此题考查学生对课本内容的掌握及结合生活体验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对课本内容的掌握问题,要求学生在学习时,要勤思考,多积累,考前还要做好复习工作。在语言表达上要用语言真实的记录生活中家人对自己爱的瞬间,可以先回忆家人对自己做的点点滴滴,再选择最感动的瞬间写下来。写清经过,尤其是家人的动作语言神态写出来,语言要生动。最后把自己想说给父亲的话写在结尾处。

1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追随春天的脚步

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春天和我们每个人一样,也有自己的故乡——那就是华南地区。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每一年春天都要来一次从南到北的长途旅行呢!在我们追随春天的脚步展开旅程之前,先来明确一下春天的标准是什么。 ②节气“立春”并不是表示春天的到来。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人根据当时黄河中下游一带气候确定的。现在气候早就变化了,况且中国那么大,华南的一些地区根本不下雪。所以二十四节气并不统一,“立春”节气不是春天到达的时间。

③春天的科学标准是:每五天的平均气温,又叫候气温,稳定在10℃~22℃之间,春天就来到了我们的身边。每五天平均气温,低于10℃的就是冬天,高于22℃的就是夏天了。 ④每年二月下旬,春天便迈开脚步,从其故乡华南地区出发北上了,3月5日左右到达长沙,15日前后到达武汉、南昌和杭州,25日前后到达郑州和济南,4月初来到石家庄、德州和天津,4月10日左右,就抵达北京了。前后共走了40多天,1700多千米的路程,真可谓风雨无阻、日夜袭程!

⑤春天稍作停留便接着向北旅行,4月25日左右到达沈阳,5月10日前后到达哈尔滨。这段路是上坡路,所以走得慢一些。要是遇上了寒流,春天的行程表也会有一些调整。

⑥春的旅程有两个秘密。第一是上山的速度很慢,一些高山从没有春天在那里驻足过,而且地势越高气温越低。有人想不通:热空气上升,高空离太阳又近,为什么气温反而低呢??这是因为太阳的能量不是直接加热空气的。太阳光照射大地,先把地面烤热,再由地面去加热空气,因此气温的变化,取决于距离地面(热源)的高低。一般在对流层,每上升100米,气温要降低0.6℃,越高气温越低。

⑦和春天有关的另一个秘密是,它到达海边的时间会晚一些,不过一旦到达,就会在那里流连忘返。那是因为海水的温度变化比较慢,加上海风吹来吹去的影响,气温变化要缓慢一些,因此春天到达时间会晚一些,但是驻足时间会比较长。这就是一些高山和海滨往往是避暑胜地的主要原因。

(1) 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依次是:春天的标准、春天的秘密。 (2) 文中第③自然段中划线的句子采用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文章开篇引用的语句出自哪篇文章?作者是谁? 篇名《________》作者:________ 【答案】 (1)春天的旅程或春天的脚步

(2)运用了列数字和作诠释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在说明了春天的标准。 (3)春;朱自清

【解析】【分析】(1)文章1~3段说明的春天的标准;4~5段说明春天的旅程(脚步);6~7段说明春天的两个秘密。据此可填写作答。

(2)语句“每五天的平均气温,又叫候气温,稳定在10℃~22℃之间,春天就来到了我们的身边”,依据“春天的科学标准是”可知,这个语句除了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还运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具体地说明了春天的标准。

(3)文章开头的“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出自朱自清的《春》。

故答案为:⑴ 春天的旅程或春天的脚步

⑵ 运用了列数字和作诠释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在说明了春天的标准。 ⑶ 春 ; 朱自清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述,注意抓住主要内容概述。

⑵本题考查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先根据句子判断说明方法,然后要具体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⑶本题考查作家作品的把握,注意根据诗句内容,明确出处和作者。

19.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师徒晒圣经

他四众检看经本,一一晒晾,早见几个打鱼人,来过河边,抬头看见,内有认得的道:“老师父可是前年过此河往西天取经的?”八戒道:“正是,正是,你是那里人?怎么认得我们?”渔人道:“我们是陈家庄上人。”八戒道:“陈家庄离此有多远?”渔人道:“过此冲南有二十里,就是也。”八戒道:“师父,我们把经搬到陈家庄上晒去。他那里有住坐,又有得吃,就教他家与我们浆浆衣服,却不是好?”三藏道:“不去罢,在此晒干了,就收拾找路回也。”那几个渔人行过南冲,恰遇着陈澄,叫道:“二老官,前年在你家替祭儿子的师父回来了。”陈澄道:“你在那里看见?”渔人回指道:“都在那石上晒经哩。”陈澄随带了几个佃户,走过冲来望见,跑近前跪下道:“老爷取经回来,功成行满,怎么不到舍下,却在这里盘弄?快请,快请到舍。”行者道:“等晒干了经,和你去。”陈澄又问道:“老爷的经典、衣物,如何湿了?”三藏道:“昔年亏白鼋驮渡河西,今年又蒙他驮渡河东。已将近岸,被他问昔年托问佛祖寿年之事,我本未曾问得,他遂淬在水内,故此湿了。”又将前后事细说了一遍。那陈澄拜请甚恳,三藏无已,遂收拾经卷。不期石上把佛本行经沾住了几卷,遂将经尾沾破了,所以至今本行经不全,晒经石上犹有字迹。三藏懊悔道:“是我们怠慢了,不曾看顾得!”行者笑道:“不在此!不在此!盖天地不全,这经原是全全的,今沾破了,乃是应不全之奥妙也,岂人力所能与耶!”师徒们果收拾毕,同陈澄赴庄。 (1)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请列出其中的几难(至少四个)。 (2)联系前面情节说说所取的经文是如何掉入水中的?

(3)文中行者说:“盖天地不全,这经原是全全的,今沾破了,乃是应不全之奥妙也,岂人力所能与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失却袈裟、除妖乌鸡国、真假雷音寺,路阻火焰山、求取芭蕉扇、琵琶洞受苦、智取红孩儿等。

(2)正要过通天河时,八大金刚按下仙风,四人坠落下地无法驾风。一老鼋将四人渡至河中将身一幌,把他四人连马并经,落入水中。

(3)示例:世间任何事情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我们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例如: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我们要看到自己的优点,自信地面对人生。

【解析】【分析】(1)八十一难如,西梁国留婚;琵琶洞受苦;再贬心猿;难辨猕猴;路阻火焰山;求取芭蕉扇;收缚魔王;取宝救僧;小雷音遇难等等,写出其中的四个即可。(2)联系名著情节,师徒四人拿到真经之后到通天河,遇到通天河的那个大乌龟,大乌龟

曾经拜托四人问问佛祖,它自己的寿命可不可以增加,但是四人忘记了。在渡河途中大乌龟问起这件事,但是四人完全不记得了,大乌龟大怒,把四人翻下了河,真经都被水浸湿,师徒四人奋力抢救真经,上岸后晾晒经书,八戒粗心弄破了一本经书中的一页,但并无大碍。(3)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表达上的优劣会成为关键因素。如,世间没有完美,不完美才是完美。世界因不完美才会让我们残生发自内心的感叹,完美的东西不会存在,完美的世界根本无法想象。因为正是这种不完美,所以世间万物才各有不同,所以才会千差万别,所以才会缤纷多彩。不能光看自己的缺点,多看看自己身上的优点,自信面对人生。

故答案为:⑴失却袈裟、除妖乌鸡国、真假雷音寺,路阻火焰山、求取芭蕉扇、琵琶洞受苦、智取红孩儿等;

⑵正要过通天河时,八大金刚按下仙风,四人坠落下地无法驾风。一老鼋将四人渡至河中将身一幌,把他四人连马并经,落入水;

⑶示例:世间任何事情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我们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例如: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我们要看到自己的优点,自信地面对人生。

【点评】⑴解答文学名著题必须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之上,不仅要“博闻强记”,还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课标推荐的中外文学名著,对其名称、作者、主要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内容提要等方面都要有所了解,深入思考。

⑵掌握名著中的重要故事情节是应考的基本策略,还要在平时与同学交流时,多关注名著中易记错的故事情节,只要认真、仔细识记,就不会出错。长期坚持下去,对名著情节的辨析能力一定会提高。

⑶阅读名著,尽可能的写点读后感,这样阅读名著才会更有意义。阅读名著最好读原著,也可以读一些介绍性的文字,总之对一些名著方面的常识要熟悉。做此类常识题,注意题干要求答什么,简要回答即可。

20.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各题。

致十八岁

①24年前,我在为自己的年青而苦恼,在为朦胧的前程而苦读寒窗,内心充满向往和忧虑……不一样的是,我面前的路只有一条独木桥,就是考上大学。这桥又老又窄,100个人上桥,能通过的至多5人。5%的胜数,想一想都觉得可怕,何况我就读的中学不是名校,班级也非重点班。也就是说,。5%还要打折扣,折扣下来胜数大概要以千分之来计了。我很多同学就因此而自暴自弃,我一度也加入了其中,把读书当作受刑,千方百计想逃避。我逃避的方式之一是读小说。

②那时我并没有想到以后我会写小说,我当时读小说只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一种放弃。但是,谁也想不到我也想不到,小说拯救了我。小说是纸上的世界,这个世界里有生动的故事,有鲜明的人物,有心跳声,有脚步声,有悲欢高合,有情仇恩爱,有强者的身影,有弱者的屈………总之,读小说让我提前领略了成人世界,让稚嫩的我变得有些少年老成起来。有时候就是这样,只要洞开一个小角、一条小缝,你就从黑暗中走出来了。我从小说里粗浅地明白了人生的一些道理,简而言之是一句老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

伤。”而正是这一点点道理,让我重新找回了自信和动力,指引我走出了困境。

③回头想来,青春其实是很苦闷的,孤独是青春的通病,要治愈它关健是要有人与你真心地交流。为什么小说能给年少的我注入活力和信心,大概是因为我在小说世界里找到了朋友,得到了交流。

④我是1981年参加高考的,成绩好得“出人意外”:全班第三。榜上有名。第四名就落孙山了。就是说,那年我们班上只有三人上了提档线。命运在关键时刻向我绽开笑颜,但这只是与我的同班同学相比,与众多上榜者相比,我的成绩还是很可怜:只比提档线多了3分半。那时高考录取的程序和现在不一样,所谓提档线其实是体检线,上了体检线的人依然有10%的沟汰率。不用说,如果体检人人过关,我这个可怜的成绩只能归入淘汰之列!

⑤体检的前一天,一名大胡子军官悄悄来到我们学校,他是解放军工程技术学院负责招生的领导,他们学院要在我们县招收20名学生。我们学校领导热情地把他请来,希望他“关照一下”。结果,他挑三栋四,挑走了4名同学,都是高分的。自然不可能有我,我连大胡子军官这人都无缘见识,只是知道这件事。

⑥第二天,我们都在特定的医院参加体检。被“工院”相中的二十名同学,简直有点根式扬成地出现在我们眼前,他们到哪里,我们都得让道。负责体检的医生也是一路关照,打乱已有的次序,优先给他们检查。我在一旁羡慕地望着他们,除了羡慕还是美慕。 ⑦正在我落寞的羡慕之际,机会已经悄悄潜近我:原来拟定的20名人选中,有一半被军校严格的“体检线”挡在了门外。这个消息是秘密的,我是偶然获知的。

⑧那天很热,中午休息时,我在医院楼下的一棵小树下乘凉。不一会儿,一个戴眼镜的同志,50来岁,胖墩墩的,从楼里出来,他显然是来乘凉的,站在我身边。正是中午时分,树是一棵小树,早出的阴凉只是很小的一片,要容下两个人有点难,除非我们挨得紧紧的。见此情况,我主动让出大片阴凉给他。他友好地对我笑笑,和我攀谈起来,我这才知道他就是“工院”负责招生的首长。我当即主动向首长表示,我很愿意去他们学校。首长问了我的考分,认为我的分数确实低了,虽然对我“印象不错”,但跟他的要求还是“相差甚远”,他无法给我机会。但是,后来当首长获悉我的数学是满分、物理也有98分的高分时,他惊疑地盯了我一会儿,让我下午去找他,听他答复。到了时间,我去找他,他正在看我的体检报告。完了,他抬起头对我笑了笑,说:“你要重新体检。”就是说,他已经把我纳入了他第二次拟定的人选中。也就是说,只要我的身体经得起他们军校的考验,我就是他们的人了。 ⑨我的身体很棒。

⑩就这样,大胡子给我签发了录取通知书。当通知书发到我们学校时,老师们都以为大胡子弄错了,专门把我叫去“当面对证”。大胡子见了我,肯定地说:“没错,就是他。” ⑪我相信,当时肯定有人以为我在背后做了大量世俗的“公关”工作。其实,我知道,大胡子首长知道,我只是比旁人多了一点礼貌和主动我的客气谦让赢得了首长的好感,我的积极主动又为自己赢得了机遇。

⑫光阴荏蒋,流年似水。回忆青春时光,我更加慕美青春的美好。年轻真好!比住洋房豪宅好N次方,比开奔驰宝马好N的N次方。

⑬归根结底,每一个人的世界都需要自己用信念去开启,用心血去铸造,用岁月去打

磨,用成功去证明。

(1)文章写作者回忆18岁时的青春记忆,主要写了哪两件事? (2)请对选文中加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①小说是纸上的世界,这个世界里有生动的故事,有鲜明的人物,有心跳声,有脚 步声,有悲欢离合,有情仇恩爱,有强者的身影,有弱者的屈辱……总之,读小说让我 提前领略了成人世界,让稚嫩的我变得有些少年老成起来。

②被“工院”相中的二十名同学,简直有点耀武扬威地出现在我眼前,他到哪里,我们 都得让道。

(3)“为什么小说能给年少的我注入活力和信心?大概是因为我在小说世界里找到了朋 友,得到了交流。”你阅读小说时有过类似的体验吗?试举一例。(60字左右)

(4)麦家在《朗读者》节目中,朗读了写给远去求学的儿子的一封信,有一段话是这样的:“我爱你,真想变作一颗吉星,高悬在你头顶,帮你化掉风雨,让和风丽日一直伴你前行。但这是不可能的,即便可能,对不起,儿子,我也不会这么做。为什么?因为……”根据本文你对麦加其人和文章风格的了解,请续写这封信省略号的部分。(70字左右) 【答案】 (1)当作者试图以读小说来逃避升学现实困境时,不曾想却找回了自信;高考榜上有名,并在机缘巧合中被破格录取。

(2)①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所读小说内容丰富的特点,表现了我对所阅读小说的喜爱之情。

②“耀武扬威”“让道”等词语,写出了被“工院”相中的二十名同学洋洋自得的心理以及我羡慕的心情。

(3)在阅读小说《红岩》时,江姐被捕后,特务用酷刑折磨她,她都未吐露一点情况。我既心疼又痛恨特务,我们生活中遇到的一点困难与江姐比又算什么呢?我也要勇往直前,不退缩。

(4)因为我爱你,因为那样的话,你的人生必定是空洞的、苍白的、弱小的,至多不过是一条缸里的鱼,盆里的花,挂着铃铛叮当响的宠物。这样的话我会感到羞愧的,因为你真正失败了。

【解析】【分析】(1)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到这两件事的几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然后按照事件+结果的形式概括即可。从第①段到第③段写当作者试图以读小说来逃避升学现实困境时,不曾想却找回了自信;都④段到第⑪段写 高考榜上有名,并在机缘巧合中被破格录取。

(2)①本题可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生动的故事,有鲜明的人物,有心跳声,有脚步声,有悲欢离合,有情仇恩爱,有强者的身影,有弱者的屈辱”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结合句意分析,这个排比句写出了作者所读小说内容丰富的特点,表现了我对所阅读小说的喜爱之情。②本题可以从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这个角度分析,首先要理解“耀武扬威”“让道”等词语的意思,然后再结合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 “耀武扬威” ,炫耀武力,显示威风。 “让道”,让路。结合语境分析,这两个词语写出了被“工院”相中的二十名同学洋洋自得的心理以及我羡慕的心情。

(3)根据平时阅读小说的体验答题即可。

(4)此题要在对麦加其人和文章风格的了解的基础上续写这封信省略的部分,要站在父亲的角度解释不能那样做的原因。如: 因为我爱你,因为那样的话,你的人生必定是空洞的、苍白的、弱小的,至多不过是一条缸里的鱼,盆里的花,挂着铃铛叮当响的宠物。这样的话我会感到羞愧的,因为你真正失败了。

故答案为:⑴ 当作者试图以读小说来逃避升学现实困境时,不曾想却找回了自信;高考榜上有名,并在机缘巧合中被破格录取。

⑵ ①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所读小说内容丰富的特点,表现了我对所阅读小说的喜爱之情。

②“耀武扬威”“让道”等词语,写出了被“工院”相中的二十名同学洋洋自得的心理以及我羡慕的心情。

⑶ 在阅读小说《红岩》时,江姐被捕后,特务用酷刑折磨她,她都未吐露一点情况。我既心疼又痛恨特务,我们生活中遇到的一点困难与江姐比又算什么呢?我也要勇往直前,不退缩。

⑷ 因为我爱你,因为那样的话,你的人生必定是空洞的、苍白的、弱小的,至多不过是一条缸里的鱼,盆里的花,挂着铃铛叮当响的宠物。这样的话我会感到羞愧的,因为你真正失败了。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事件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到事件的几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然后按照人物+事件+结果的模式进行概括即可。

⑵此题考查赏析语言的能力。赏析语言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表达方式、手法(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对比手法、象征等)、内容、情感等。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修辞、词语、写作手法、句式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对小说的感悟能力。答题时可从人物、故事情节、主旨、启示等角度谈自己的体验即可。

⑷本题考查续写能力。续写时首先必须在把握原文内容、主旨的基础上进行,也就是说续写的内容要符合原文,不能脱离原文漫无边际的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等描写要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语言要准确、连贯,内容要具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