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及解析

2022-01-15 来源:我们爱旅游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官舍竹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①。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②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①闲官: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的虚衔,所以称作“闲官”。②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是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僻的地方。

(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判断正误。

①首联诗人先用一问句表达感慨:这升起我心中诗的旋律的“萧萧数百竿”是谁种的呢?随即指出它们如今伴我这“闲官”清吟,是多么相称啊!“闲官”一词传达出了因官事清闲而带来的轻松愉悦心情。

②颔联用拟人的手法写竹子不与娇艳的百花争春,孤独地守着坚贞,等待着寒冬来临的品格,同时也表现出作者随遇而安,无意仕途的心态。

③颈联的“拂”和“侵”两字都用了拟人的写法。“拂”写竹声萧萧拂琴,写出竹声的美妙和含情,令人神往;“侵”是写竹的影子映在棋局上,使人感受到竹似欲与诗人同乐,营造出一个物我同趣的意境。

④尾联写自己第二年又被贬谪到了更远更荒僻的地方,但还时常想到今冬在这里看到翠竹白雪结为岁寒之友的情景。

⑤此诗以竹自喻,人物融合,自然贴切;语浅意深,情味隽永。表露诗人的牢骚不平和自我宽解。

(2)这首诗中的官舍竹具有什么特征?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答案】 (1)①错误;②错误;③正确;④错误;⑤正确

(2)这首诗中的官舍竹具有不争春色、独守严寒、不怕寂寞、保持贞洁、自有情趣等品格。诗人托物言志,意在表现自己的孤独而坚贞不渝的情怀。

【解析】【分析】(1)①错误。“‘闲官’一词传达出了因官事清闲而带来的轻松愉悦心情”理解错误。表达的是因遭贬而无法申志的无奈与愤怒。②错误。“也表现出作者随遇而安,无意仕途的心态”理解有误。描写出不争春色、独守严寒、不怕寂寞、保持贞洁、自有情趣等品格。诗人托物言志,意在表现自己的孤独而坚贞不渝的情怀。③正确。④错误。“第二年又被贬谪到了更远更荒僻的地方”理解错误。未然理解成已然。尾联表面上说明年即便是被移到其他地方去,依然不影响今年冬天在皑皑白雪之中看到青翠碧绿的官舍竹,实际上是表达自己清高自守却屡遭排挤的愤懑之情。⑤正确。

(2)一问,要求答出官舍竹的特征。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基础。“竹”没有一般花木艳丽芬芳,它有的是清雅的色泽和高高挺拔的身姿。它的这种品质正与中国古代文人不愿与污浊世俗苟同,追求清高、独立的人格精神暗合。所以它常常成为古代文人墨客来寄托自

己情怀的文学意象。诗歌描写了不争春色、独守严寒、不怕寂寞、保持贞洁、自有情趣的“官舍竹”形象。二问,诗人托物言志,写出了竹子潇洒、清荫、耐寒的特点,借咏竹子既表现了自己被贬后淡泊无争、贞洁不渝的孤傲清高,也流露出了不受重用的孤愤不平与自我宽解。

故答案为:⑴ ①错误;②错误;③正确;④错误;⑤正确

⑵ 这首诗中的官舍竹具有不争春色、独守严寒、不怕寂寞、保持贞洁、自有情趣等品格。诗人托物言志,意在表现自己的孤独而坚贞不渝的情怀。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赏析,注意通读全诗,把握内容,揣摩选项正误

⑵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把握,通读全诗,抓住关键句子把握意象特征。通读全诗,把握 托物言志 的写作方法。

2.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吉样寺赏牡丹①

苏轼

人老簪②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③。

【注】①苏轼当时在杭州做官。②簪:插戴。③十里珠帘半上钩:十里长街,百姓们上卷珠帘。

(1)请说说“花应羞上老人头”中“羞”字的妙处。 (2)描绘诗人醉归的情景,并品味“醉”中蕴含的情感。 ①醉归的情景:________。 ②“醉”中蕴含的情感:________。

【答案】 (1)“羞”意思是羞怯,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群老人簪着花走在街市上的情景,表现了出诗人超矿豁达、狂放不羁的襟怀。

(2)赏花饮酒,沉醉归来,引得路人哄笑。十里长街,珠帘上卷,百姓们争看这位放荡不羁、走起路来东倒西歪的太守;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倔强、洒脱的情怀 【解析】【分析】(1)“花应羞上老人头”意思是牡丹花因为被插在老人头上而感到难为情。“羞”有羞怯,难为情之意,说花不愿上老人的头。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人簪着花成群结队走在街市上,有些不好意思。表现出诗人超矿豁达、狂放不羁的襟怀。

(2)①“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诗人赏花饮酒,喝得酩酊大醉,头上插着鲜花,一路走得磕磕绊绊,引得别人的围观和哄笑;教十里红楼卷珠帘,万人空巷争观看。

②“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意思是赏花饮酒,沉醉归来,引得路人哄笑。十里长街,珠帘上卷,百姓们争看这位放荡不羁、走起路来东倒西歪的太守。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倔强、洒脱的情怀。

故答案为:⑴ “羞”意思是羞怯,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群老人簪着花走在街市上的情景,表现了出诗人超矿豁达、狂放不羁的襟怀。

⑵赏花饮酒,沉醉归来,引得路人哄笑。十里长街,珠帘上卷,百姓们争看这位放荡不

羁、走起路来东倒西歪的太守。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倔强、洒脱的情怀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⑵①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②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附常考译文】

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戴上一朵鲜艳的牡丹花自己并不感到难为情。牡丹花因为被插在老人头上而感到难为情。

赏花饮酒,沉醉归来,引得路人哄笑。十里长街,珠帘上卷,百姓们争看这位放荡不羁、走起路来东倒西歪的太守。

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甲】春尽 (唐)韩偓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乙】春尽 (宋)郑獬

春尽行人未到家,春风应怪在天涯。 夜来过岭忽闻雨,今日满溪俱是花。 前树未回疑路断,后山才转便云遮。 野间绝少尘埃污,唯有清泉漾白沙。

(1)下列对两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

A. 两首诗都描绘了暮春时节落花流水、云雨变幻之景,流露出伤春之感与家国之悲。 B. 【甲】诗首联写诗人因借春而连喝酒的行为和醉昏昏的状态。 C. 【乙】诗颈联描绘了山回路转、气象万千的景象。

D. 【甲】诗尾联写诗人愧对流莺清晨到西园的厚意,【乙】诗尾联写诗人喜于山间怡人之景。

(2)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情感沉挚动人;【乙】诗重在写景,情寓景中。 B. 【甲】诗使用“细”“浮”“别”“断”“孤”等词语描写景物,反衬诗人悲凉情绪。

C. 【乙】诗“春风应怪在天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含蓄风趣。

D. 【甲】诗“地迥难招自古魂”表达的心境与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所表达的心境有相通之处。

【答案】 (1)A (2)B

【解析】【分析】(1)A错在“流露出伤春之感与家国之悲” ,【甲】诗流流露出伤春之感与家国之悲。 【乙】尾联“尘埃污”和“清泉漾白沙”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行人对乌烟瘴气之官场的厌恶以及回归自然的喜悦之情 。BCD理解正确。

(2)ACD赏析正确。B错在“反衬了诗人的悲凉情绪”。这里应该是用景物烘托了诗人悲凉情绪。故选B。 故答案为:⑴A;⑵B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诗句内容,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而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的“________”三个字,写出了战乱时间之长;“抵万金”形容家书珍贵,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名句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答案】 (1)连三月;对家乡,和亲人强烈思念

(2)国都沦陷而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荒草满目,这种反差强烈的景物描写手法。痛彻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⑴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子儿女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战争是一封家信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⑵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

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颓垣残壁,只是“草木深”。“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

故答案为:⑴ 连三月 ; 对家乡,和亲人强烈思念 。

⑵ 国都沦陷而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荒草满目,这种反差强烈的景物描写手法。痛彻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抓住诗词中关键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体会。 ⑵本题考查赏析重点句子。答题时应注意,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写作手法、表现的情境(景物特点)、表达的情感(作品中的人物或作者)几个方面来分析,指出精彩巧妙之处.

5.阅读以下【甲】【乙】两首诗词,完成小题。

【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乙】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甲】词中“悠悠”一词一语双关,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________。 (2)【甲】【乙】两首诗词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思绪之绵长(无穷)

(2)共同点:借古讽今(借历史典故抒发个人情怀)。

情感:【甲】词作者热情赞颂了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暗讽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乙】诗作者借汉文帝向贾谊询问鬼神的历史典故,揭示晚唐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社会现实,也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解析】【分析】(1)结合语境分析, “千古兴亡多少事?”是一句问话。词人禁不住发问,从古到今,到底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往事悠悠,是非成败已成陈迹,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因此“悠悠”形容漫长、久远。这里,叠词的运用,不要暗示了时间之漫,而且也表现了词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慨。

(2)结合诗歌内容写作背景分析,分析《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写词人登京口北固亭望神州的所见所思所感,这里的“神州”是词人心中不忘的中原地区,是他一生都想收复的地方。词人眼望神州,感概千古兴亡之事,下阕,作者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其原因是孙权“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极似,作者这样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末句“生子当如孙仲谋。”表达

词人希望南宋有如孙权那样的有志之士。其实,这也暗示了自己就如孙权一样,有奋发图强,收复失地的伟大理想。《贾生》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据此理解和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 思绪之绵长(无穷)

⑵ 共同点:借古讽今(借历史典故抒发个人情怀)。情感:【甲】词作者热情赞颂了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暗讽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乙】诗作者借汉文帝向贾谊询问鬼神的历史典故,揭示晚唐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社会现实,也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意思要在理解词语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再结合诗歌内容和主旨分析词语的深层含义。

⑵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6.阅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按要求答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袭,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宁,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上阙一个“________”字,不仅表现了出猎场面的盛大壮观,而且写出了随猎者矫健的身影和如虹的气势。

(2)请对下阙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作简要赏析。 (3)词的结句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答案】 (1)卷

(2)运用典故,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像汉文帝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以报效国家的思想感情。

(3)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解析】【分析】(1)“千骑卷平冈”的“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所以可提取“卷”作为答案。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据《汉书·冯唐传》记载:云中太守魏尚治军有方,“使匈

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一旦入侵,必所杀甚众。后因报功时“虏差六级”多报了六颗首级,被文帝“下之吏,削其爵”。冯唐竭力为魏尚辩白,认为文帝“赏太轻,罚太重”,颇失人心。文帝幡然醒悟,当日便令冯唐持节赦免魏尚,官复原职,并拜冯唐为车骑都尉。节:兵符,古代使节用以取信的凭证。持节: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云中: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境内,包括山西省西北一部分地区。苏轼当时在政治上处境不甚得意,在这里以守卫边疆的魏尚自许,希望得到朝廷的信任。这种表现方法我们称之为用典,用典的好处是使表达含蓄而不浅露,表现出一种含蓄雅洁的风姿,内蕴比较丰富。还有就是言简意丰,以少胜多,能“寓万于一”,较好地传达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句中的“挽”“望”“射”是三个顺序联贯的动作,勾画了一个动感鲜明的特写镜头,诗人是以挽弓射箭的壮举,来表达内心建功立业、杀敌报国的强烈愿望,在这里感情达到了高潮,从而十分鲜明地表达了这首词的爱国主义主题。

故答案为:⑴卷;

⑵运用典故,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像汉文帝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以报效国家的思想感情;

⑶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⑵本题考查理解典故的表达效果。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7.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新晴野望 (唐)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①。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①氛垢:雾气和尘埃。

(1)诗歌的前三联写出了雨后原野的什么特点?

(2)诗歌的尾联运用了衬托手法,显得活泼、生动。试对这两句诗作赏析。 【答案】 (1)空旷,清新,秀美。

(2)生动地写出了初夏田间农忙的欢快、活跃的气氛,衬托出原野的无限生机,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解答此题时要在读懂原诗的基础上作答。前三联的意思是:雨后新晴的原野格外开阔空旷,极目远望不见半点雾气尘埃。外城的门楼紧靠着摆渡的码头,村庄边的绿树连接着溪流的入河口。银白色的河水闪动着粼粼波光使得田野外面特别明亮,青翠的山峰突兀出现在山脊背后。写出了雨后原野空旷、清新、秀美的特点。

(2)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正是农忙时节没有悠闲的人,农民们一家一家全都在田亩间忙碌着呢。生动写出初夏田间农忙劳动的气氛,衬托出原野的无限生机,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故答案为:⑴空旷,清新,秀美。

⑵生动地写出了初夏田间农忙的欢快、活跃的气氛,衬托出原野的无限生机,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在读懂原诗的基础上作答,要理解诗歌的的内容,准确概括出要点。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理解诗人创作诗歌的手法和表现形式等,注意诗人的情感。

8.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各题。

当土地与土地被水分割了的时候, 当道路与道路被水截段了的时候,

智慧的人类伫立在水边:

于是产生了桥。 苦于跋shè的人类, 应该感谢桥啊。

桥是土地与土地的连系(同“联系”);

桥是河流与道路的爱情; 桥是船只与车辆点头致敬的驿站; 桥是乘船与步行者挥手告别的地方。

(1)以上诗歌选自《________》,作者第一次在长诗《________》使用“艾青”这个笔名。 (2)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或者看拼音写汉字。 ________ shè 伫立

跋________

(3)此诗中有一个错别字的词是________,正确的写法是________。 (4)“驿站”在句子中的意思是________。 (5)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改为反问句。

(6)作家聂华苓评价艾青的诗“好在那雄浑的力量,直截了当的语言,强烈鲜明的意象”,请结合全诗,思考:①本诗鲜明的意象是什么?②这个意象借指怎样的形象? 【答案】 (1)艾青诗选;大堰河——我的保姆 (2)zhù;涉

(3)截段;截断

(4)途中停留、传递信息的场所

(5)苦于跋涉的人类,难道不应该感谢桥吗?

(6)①桥。②借指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者,服务他人的形象。

【解析】【分析】(1)《桥》选自《艾青诗选》艾青,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艾青”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诗选》。

(2)关于字音,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多音字。关于字形,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注意“伫”的拼音,“涉”的书写。伫立:长时间地站立,没有动作。跋涉:形容旅途艰苦,十分艰难。 (3)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截断,指切断;隔断。故“段”改为“断”。

(4)要求学生首先理解词语的本义,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军事情报的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结合“桥是船只与车辆点头致敬的驿站”分析得出:,途中停留、传递信息的场所。

(5)结合“苦于跋shè的人类,应该感谢桥啊。”分析,应改为:苦于跋涉的人类,难道不应该感谢桥吗?

(6)结合“桥是土地与土地的连系;桥是河流与道路的爱情;桥是船只与车辆点头致敬的驿站;桥是乘船与步行者挥手告别的地方。”分析,意象是“桥”。“桥”是一个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者,服务他人的形象。作者赞美桥是想表达希望众人尊重社会中那些普通的,默默无闻,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劳动者们的愿望。 故答案为:⑴ 艾青诗选 ; 大堰河——我的保姆 ⑵ zhù ; 涉 ⑶ 截段 ; 截断

⑷ 途中停留、传递信息的场所

⑸ 苦于跋涉的人类,难道不应该感谢桥吗?

⑹ ①桥。②借指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者,服务他人的形象。

【点评】⑴本题考查作家作品的把握,注意根据诗歌内容明确作作品,把握作者作品介绍。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汉字的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确定读音及字形。 ⑶本题考查易错字的把握,注意同音字的区分。 ⑷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和词语原义。 ⑸本题考查句式的变换,注意陈述句改反问句的方法。

⑹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把握,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歌意象,体会意象所指代的形象。

9.诗歌鉴赏

池 鹤 白居易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鸡群里有风标①。 低头乍恐丹砂②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转觉鸬鹚③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临风一唳④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注释:①风标:风度、品格。②丹砂:又名朱砂,一种红色的矿物,可以入药。③鸬鹚(lú cí):水鸟,俗称鱼鹰。④唳(lì):(鹤、鸿雁等)鸣叫。 (1)请对“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两句作简要赏析。 (2)说说尾联“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二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1)这两句诗运用了反衬(对比)的手法,以鸬鹚的“毛色下”、鹦鹉的“语声娇”来反衬(对比)池鹤孤高的品格和不献媚、不讨好的铮铮铁骨,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没有知音的欣赏,没有主人的青睐,只是在囚笼里长唳,惆怅地望向远方,那遥不可及的云水之乡才是梦想的天堂。丹顶鹤所思的,不仅仅是宝贵的自由,还有知音的赏识,和对自己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但又希望保持自己孤高的品格和非凡的气质才华,将来能鹤唳云端,展翅冲天。

【解析】【分析】(1)。“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的意思是:转眼看到鸬鹚觉得它毛色污浊,又讨厌鹦鹉的叫声太谄媚。这两者不仅形象、气质欠佳,而且善于侍奉、讨好主人,完全没有自己的自由和主见。由此可知,这是用了反衬的写法,突出了池鹤孤高的品格和超凡的风姿,表达了诗人对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仕途沉浮、官场黑暗的厌倦。

(2)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的意思是:对风鸣叫想的究竟是什么呢?惆怅地望向青青的田野和天之遥的云水之间。一个“怅”字,表现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对田园生活向往而不得的惆怅与无奈。

故答案为:⑴ 这两句诗运用了反衬(对比)的手法,以鸬鹚的“毛色下”、鹦鹉的“语声娇”来反衬(对比)池鹤孤高的品格和不献媚、不讨好的铮铮铁骨,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⑵ 没有知音的欣赏,没有主人的青睐,只是在囚笼里长唳,惆怅地望向远方,那遥不可及的云水之乡才是梦想的天堂。丹顶鹤所思的,不仅仅是宝贵的自由,还有知音的赏识,和对自己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但又希望保持自己孤高的品格和非凡的气质才华,将来能鹤唳云端,展翅冲天。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 ⑵本题考查诗句思想感情的把握,注意结合句意和作者写作背景理解。

10.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早发 (唐)韦庄

早雾浓于雨,田深黍稻低。 出门鸡未唱,过客马频嘶。 树色遥藏店,泉声暗傍畦。

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

(1)诗歌题为《早发》,请简要分析全诗是怎样扣住“早”字来写的。 (2)诗歌尾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答案】 (1)首联用“早雾”直接点题,颔联用“鸡未唱,马频嘶”强调客人起得早,颈联“树色遥,泉声暗”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可见诗人出发之早。

(2)比喻。将月亮比作一种玉器(珪),突出了早行时月光的皎洁,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

【解析】【分析】(1)结合诗歌具体语句理解分析,这首五言律诗始终扣住题目中的“早”字来写。“雾浓”“鸡未唱”“马频嘶”“树色遥藏”“泉声暗傍”都是因为“早”。“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也都是写“早”。

(2)“如珪”二字,是比喻的修辞方法。 诗人早起赶路,走了三十里地,月色还很明亮。诗人早起“独”性三十里,路上一个人都没有,从中可以体会出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

故答案为:⑴ 首联用“早雾”直接点题,颔联用“鸡未唱,马频嘶”强调客人起得早,颈联“树色遥,泉声暗”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可见诗人出发之早。

⑵ 比喻。将月亮比作一种玉器(珪),突出了早行时月光的皎洁,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理解诗歌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其使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再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其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中考语文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

1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shǔ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这段文字出自鲁迅的散文集 。文段中的“她”是 , 四本书是 。

(2)给划线的字注音和根据拼音写汉字: 震悚( ) 隐shǔ ( )

(3)“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句的修辞手法是 。

(4)文段最后一句的表达方式是 , 表达了我对“她”的 和 之情。

【答案】 (1)《朝花夕拾》 阿长(长妈妈) 《山海经》

(2)sǒng 鼠

(3)比喻

(4)抒情 感激 敬爱

【解析】【分析】(1)题干中选文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里的《阿长与山海经》。《阿长与山海经》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书《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和对儿时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2)在对汉字书写或认读时,除了平时的积累之外,还要注意一些同音字形近字,更不能字读半旁音比如:“震悚”中的“悚”应读“sǒng”不能写成“束(shù)”;“隐shǔ”→隐鼠,“鼠”不能写成“署”。

(3)“似乎”是“好像”的意思,“令人震惊的事情”比作“霹雳”,这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表达出这本书(《山海经》)给了我极大的震动和我对长妈妈的敬佩和爱戴之情。

(4)文段最后一句直抒胸臆,抒发了对阿长真挚的感激、敬爱之情。因为阿长出乎作者意料之外买来了《山海经》这部书,令作者欣喜,震惊,作者因为阿长学历低却买来了《山海经》(做了别人不肯,不愿做的事)而对阿长产生敬意,同时阿长为我买书突出了她的热情,仁慈,乐于助人以及她对\"我\"的关爱之情,令\"我\"感动,所以\"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2.名著阅读

我也开始挣钱:我逢休息日,一大早就背着口袋走遍各家的院子,走遍大街小巷去捡牛骨头、破布、碎纸、钉子。一普特破布和碎纸卖给旧货商可以得二十戈比,烂铁也是这个价钱,一普特骨头得十戈比或八戈比。平时放学以后也干这玩意儿,每星期六卖掉各种旧货,能得三十至五十戈比,运气好的时候,卖得更多。外祖母接过我的钱,急忙塞到裙子口袋里,垂下眼睑,夸奖我:“谢谢你,好孩子!咱们俩养活不了自己吗?咱们俩?有什么了不起的?”有一次我偷偷地看她,她把我的五戈比放在手掌上,瞅着它们,默默地哭了,一滴混浊的泪水挂在她那副像海泡石的大鼻孔鼻尖上。

(1)上述材料中的“我”是文学名著《童年》中的________。

(2)选段表现出了“我”怎样的性格特征?联系整部作品回答,“我”在苦难中逐渐成长为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 (1)阿廖沙

(2)懂事能干;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解析】【分析】(1)根据对《童年》这部名著人物的积累答题即可,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2)第一问要结合选段中“我”的动作等分析,从“我”趁着平时放学后,休息日的时间捡破烂卖钱, 每星期六卖掉各种旧货,并把卖的钱都交给了母亲,由此可以看出“我”是一个董事能干的人。第二问要结合对这部作品人物形象的积累可以“我”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故答案为:(1) 阿廖沙

(2) 懂事能干;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点评】(1)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和积累。用心读课标推荐的名著,对名著的作者、人物、主题、主要情节要了解掌握,并注意分门别类地加以区别记忆,然后按照题目要求回答即可。

(2)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从人物的具体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方面进行分析:也可以描写人物所使用的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进行分析;还可以从文章所使用的写作手法,如对比、衬托等方面分析,更要抓住文章中抒情和议论语句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13.阅读《水浒传》的片段,完成下列各题。

①武松正走,看看酒涌上来,便把毡笠儿背在脊梁上,将哨棒绾在肋下,一步步上那冈子来。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此时正是十月间天气,日短夜长,容易得晚。武松自言自说道:“那得甚么大虫?人自怕了,不敢上山。”

②武松走了一直,酒力发作,焦热起来。一只手提着哨棒,一只手把胸膛前袒开,踉踉跄跄,直奔过乱树林来。见一块光挞挞大青石,把那哨棒倚在一边,放翻身体,却待要睡,只见发起一阵狂风来。那一阵风过处,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武松见了,叫声:“阿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哨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

③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

④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抡起哨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

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紧紧地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被武松尽气力纳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

⑤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爬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到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那武松尽平昔神威,仗胸中武艺,半歇儿把大虫打做一堆,却似挡着一个锦皮袋。当下景阳冈上那只猛虎,被武松没顿饭之间,一顿拳脚,打得那大虫动弹不得,使得口里兀自气喘。 ⑥武松放了手,来松树边寻那打折的棒橛,拿在手里;只怕大虫不死,把棒橛又打了一回。那大虫气都没了,武松再寻思道:“我就地拖得这死大虫下冈子去。”就血泊里双手来提时,那里提得动,原来使尽了气力,手脚都苏软了。

(1)武松的绰号是________。他后来在二龙山落草,山寨的大头领的________。

(2)“文似看山不起平”,作者是如何把武松打虎的过程写的波澜起伏的?

(3)赏析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

(4)武松打死老虎之后吗,为什么拖不动老虎?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 (1)行者

;鲁智深

(2)先写武松以为没有老虎,老虎却跳了出来;再写老虎一扑、一掀、一剪,但都被武松躲过;接着写武松抡棒打老虎,哨棒却打在枯树上折了;最后写武松赤手空拳,先脚后拳,打死老虎。

(3)运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老虎的凶猛,也侧面表现武松的英勇。

(4)武松打虎耗尽了力气。反映(衬托 反衬)(侧面描写)了武松打虎过程的激烈程度。

【解析】【分析】(1)本阅读选段出自《水浒传》,描述的是武松打虎的精彩过程。文段运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老虎的凶猛,也侧面表现武松的英勇,特别是文段中的动作描写,传神的表现出武松的英勇,令无数读者着迷。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读四大名著,不仅只是追求情节,还要对其中的人物性格、情节内容分类记忆,作深入的了解。《水浒传》中武松的绰号是行者,他到二龙山落草,当时的大头领是鲁智深。(2)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意,“文似看山不喜平”,意思是说写文章最忌平铺直叙,本题就是要我们分析文段的情节是怎样“波澜起伏”的。结合文段中对武松找虎过程的描写来看,作者先写武松以为山上没有老虎,谁想老虎还真的跳了出来;再写老虎一扑、一掀、一剪,但都被武松躲过;接着写武松抡棒打老虎,哨棒却又打在枯树上折了;最后重点写武松赤手空拳,先脚后拳,打死老虎。从情节发展来看,确实一波三折,扣人心弦。(3)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赏析一般格式为: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比喻形象生动;拟人生动形象,排比整齐,有气势;夸张突出特点;反问加强语气,反语增加讽刺意味表述形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划线的句子将老虎的吼叫说成是“霹雳”,很明显是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突出了老虎的凶猛,侧面表现武松的英勇有力。(4)解答此题要结合前后文内容及主旨来分析。从前文内容来看,武松打死老虎的过程很凶险,他没有了有用的武器,最后还是赤手空拳打死老虎,肯定耗费了很多的力气,这时写他拖不动老虎,很真实,作者也想借此侧面表现出武松打虎过程的激烈程度。

14.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自尊 周海亮

那是一段令他刻骨铭心的日子。

他失去工作,身无分文。他认为城市里,纵是一条狗也比他活得幸福。因为狗可以乞讨,他不能。因为狗没有尊严,他有。

他开始捡垃圾。纸箱、啤酒瓶、香烟壳、食品包装袋……所有能够换成钱的东西,他都捡。在夜里,他将头深深探进臭气熏天的垃圾箱,他泪流满面。在夜里,他像一条落魄的狗。也只能在夜里,因为他不敢将自己暴露在别人的视线中。每天都有收获。其中一个垃圾箱,更是一个富饶的“宝藏”。那里面有成箱的空易拉罐、成捆的旧杂志、坏掉的铝盆铁锅、奇形怪状的玻璃瓶……每天晚上,这些东西会在垃圾箱里静静地等着他。第二天,它们就会变成馒头和咸菜,让他有力气在这个城市里继续奔走。

后来他发现一个问题,似乎,这些东西是有人故意放在那里的。它们总是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出现,它们摆放整齐,就像夜市上精心摆置的小摊。夜里他偷偷观察,果然见到一个男人将一包“垃圾”规规矩矩地放好,然后躲到远处,静静等待。

他知道男人在等他。他感激那个男人,可是他有被伤害的感觉。强烈的自尊心让他想放弃那些东西,强烈的饥饿感又让他一次次将那些东西捡回来,然后变成馒头、咸菜……他暗想,假如他将来发达了,一定要回来好好感谢这个男人。他会成百成千倍地偿还,他相信他完全可以做到。

后来他真的发达了,资产足以买下一条街。他想到了报恩。他回到当初租住的小区,他

见到了男人。他知道,现在的男人,生活得并不容易。

似乎那个家至少二十年没有装修,地板翘起了角,水龙头“嘀嗒嘀嗒”地滴着水。老式的家用电器,老式的厨房用具,老式的沙发和桌椅,男人似乎仍然生活在十几年以前。不必自我介绍,男人一眼将他认出,简单聊了几句,便聊到了从前。

他说:“我知道那些东西是您故意放进垃圾箱的。我知道当初您在顾及我的自尊。”“是的,我在顾及你的自尊。”男人说,“那时我生活得尚好,可以送你一点多余的东西。我知道它们虽不值钱,但也许可以帮你撑过那段日子。”

“您的确帮我撑过了那段日子。”他说,“如果没有您的暗中相助,我也许早就回到了乡下。那么现在,我就不再是一个企业家,而是一个乡下的羊倌……”

“我在报纸上见过你。”男人说,“我知道你现在很有钱。”他笑笑,说:“这些年,我过得并不容易。您知道,白手起家,这有多难……”

“你不是白手起家。”男人说,“我知道那个花瓶即使在当时,也最少值十万。”“花瓶?”他感到疑惑。“是啊。”男人说,“你离开的前一天,我在给你收拾废品的时候,将那个花瓶也装进塑料袋,放进垃圾箱。那时我并不知道一个花瓶能值那么多钱,否则我也不会把它当成废品……”“可是我没有捡到花瓶……”

“你捡到了。”男人说,“后来我才知道那是元朝的花瓶,值很多钱……”

“可是我真的没有捡到花瓶。”他说,“如果捡到了,如果我知道它很值钱,我会还给您的……”

“你不会。”“我会。”

“那你为什么第二天就搬走?”“因为我找到了工作……我要住集体宿舍。”

“那你怎么会发达了?”“两年以后我与朋友合伙,赚了点钱。然后我开始单飞,资产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

“是因为你卖了花瓶,才有了本钱……”“根本没有花瓶……”“谁信?你白手起家,这么短的时间就腰缠万贯,谁信?你卖掉了那个元朝的花瓶……”

他久久地盯着男人,内心慢慢地涌出一丝丝凉意。很显然男人说谎了。他记得很清楚,那天,男人放进垃圾箱里的那个塑料袋里,根本没有花瓶。他绝不会漏掉。那段时间,每一天,他都将那个臭哄哄的垃圾箱翻个底朝天。

他低下头,不再说话,在那里安静地坐了一会儿。然后起身离开,放下他带来的很大一笔钱,这笔钱,远远超过那个花瓶的价值。

他告辞,离开。走到门口,他扭头,看着呆立在那里的男人,认真地对他说:“你的确伤害了我的自尊。却不是以前,而是现在。” ——摘自《中国小小说精选》,有改动。 (1)梳理情节,根据文意填写内容。 ________→得到帮助→________→受到伤害 (2)按要求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①似乎那个家至少二十年没有装修,地板翘起了角,水龙头“嘀嗒嘀嗒”地滴着水。老式的家用电器,老式的厨房用具,老式的沙发和桌椅,男人似乎仍然生活在十几年以前。(这句话采用了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②他低下头,不再说话。他在那里安静地坐了一会儿,起身离开。(揣摩“他”此时的心理

活动。)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4)文章结尾他说“你的确伤害了我的自尊。却不是以前,而是现在。”请联系文中男人以前、现在的品行变化,谈谈你对“自尊”的认识。(80—100字) 【答案】 (1)身无分文(或穷困潦倒等);发达报恩

(2)①环境描写,点明了男人生活穷困。为下文虚设花瓶索要钱财做铺垫。②他以前穷困的时候,这个男人暗中帮助,有恩与我,因此有恩必报。

(3)他:是一个坚强不屈、自尊自爱、知恩图报的人。结合文章内容如他落魄时夜晚捡垃圾,发达后送钱报恩。

(4)男人以前是一个心地善良、富有爱心的人,现在虚设花瓶,索要钱财。是一个被金钱同化了的、利益熏心的小市民。男人品行的前后变化,折射出物欲横流的社会对人性的扭曲。所谓“自尊”应该是脚踏实地,辛苦付出。而不是索取,甚至不择手段。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梳理和把握。通读全文,根据主要人物的活动,梳理情节,从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这个方面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2)此题考查学生的赏析能力,根据题干要求分析①这句话采用了什么描写?所以从描写的角度分析。本句话是对那个家庭的环境描写,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一是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二是渲染气氛;三是烘托人物性格;四是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此外,还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映衬人物的心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结合本文具体分析。点明了男人生活穷困。为下文虚设花瓶索要钱财做铺垫。②结合语境分析,围绕“有恩必报”分析即可。(3)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根据文中情节可知人物形象。围绕“知恩图报”分析即可。(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联系文中男人以前、现在的品行变化,谈谈你对“自尊”的认识即可。

故答案为:(1)身无分文(或穷困潦倒等);发达报恩。

(2)①环境描写,点明了男人生活穷困。为下文虚设花瓶索要钱财做铺垫。②他以前穷困的时候,这个男人暗中帮助,有恩与我,因此有恩必报。

(3)他:是一个坚强不屈、自尊自爱、知恩图报的人。结合文章内容如他落魄时夜晚捡垃圾,发达后送钱报恩。

(4)男人以前是一个心地善良、富有爱心的人,现在虚设花瓶,索要钱财。是一个被金钱同化了的、利益熏心的小市民。男人品行的前后变化,折射出物欲横流的社会对人性的扭曲。所谓“自尊”应该是脚踏实地,辛苦付出。而不是索取,甚至不择手段。 【点评】(1)梳理格式情节应抓住记叙的要素进行概括。 (2)要明白环境描写的一般作用,结合具体句子加以分析辨别。 (3)分析人物形象要结合具体事件加以概括。 (4)首先要注意字数,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即可。

15.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

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有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1)上述文段选自名著《________》中的《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2)从全文看,“我”心情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太阳也生得更高了”两句属于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答案】 (1)朝花夕拾;五猖会;鲁迅

(2)高兴(快乐、兴奋);忐忑(无奈、失落);有把握(自信);不高兴 (3)景物描写(环境描写),烘托人物(打家)内心的焦急

【解析】【分析】(1)做这种题,熟读原作品,记住重点情节及人物的特征。相似人名注

意不要记乱,必要时死记硬背。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名著的了解。阅读名著除了识记文学常识,还要对涉及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反复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记死背硬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2)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首先对文章的情节进行简单的概括,然后从事件中分析人物的心理,注意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人物的心理变化是由情节决定的,是随情节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一定要读懂情节。如此题“父亲就站在我背后”这个情节,就写出了心情的忐忑不安。

(3)考查描写的联想及其表达效果。“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太阳也生得更高了”这是很典型的景物描写,作用是烘托人物内心的焦急。要学会透过情节内容来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故答案为:⑴朝花夕拾;五猖会;鲁迅。

⑵高兴(快乐、兴奋);忐忑(无奈、失落);有把握(自信);不高兴。 ⑶景物描写(环境描写),烘托人物(打家)内心的焦急

【点评】阅读名著,首先要了解名著的故事内容,其次对所读名著有关的知识信息要大致的了解,比如作者的情况。再深一步,对名著中的人物要略加分析,掌握其形象特征,尽可能的写点读后感,这样阅读名著才会更有意义。阅读名著最好读原著,也可以读一些介绍性的文字,总之对一些名著方面的常识要熟悉。

16.认真阅读下面的选文,思考并回答问题

竹颂

①冬天来临,树木都落下变黄的叶子,变成光秃秃的,而你——翠竹,却在寒风中伸开傲雪的双臂,迎接冬神的到来。

②___________被人们称为“岁寒三友”,它们在冬天,依旧是翠绿如常,幽香袭人,然而三友中的竹子,却具有不平凡的气质。

③它和松树一样碧绿常青,和梅花一样挺雪傲霜,它还具有中通外直、不屈不挠的气概,难怪自古以来人们都称赞它。

④我见过有斑斑泪痕的湘妃竹,高大挺拔的楠竹,婆娑起舞、婀娜多姿的凤尾竹,还有不引人注意的小毛竹,它们不管是大是小,是在贫瘠或肥沃的土地上,都是那么的坚定,端直挺拔。

⑤我赞美翠竹,是啊!“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_______________”竹就是这样,牢牢扎根在山上,小道旁。砍去了它的躯干,还有在地里的竹鞭;挖去了它的鞭,更有那深埋在地下的竹根。它是那么具有顽强生命力。当地上冒出小笋子,不论压在笋身上的东西有多大,多重,它都不屈服。难怪人们用“________”来形容某种新事物的发展极快,生机勃勃。我看这一点也不过分。竹,它总是无忧无虑地长着,从不要人给它修枝、施肥、浇水,但它仍是生气勃勃的。

⑥竹对人无所求,给人却是极好的东西。有的被用来做箭矢、编制竹器,有的用竹子做栋梁之材,修建房屋;还有的做成竹笛、箫等乐器给人们以欢乐;还有的被当做燃料烧成灰,它却毫无怨言。

⑦我赞美翠竹,歌颂翠竹,赞美它不畏风霜的性格,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歌颂它像老黄牛一样把全部献给人们的高尚情操。我还要赞美它端庄、欣秀、挺拔!

⑧啊!我赞美竹!

(1)文章第②段中的横线上应该填入哪三种植物? (2)冬天里“岁寒三友”有什么共同特点?

(3)这篇散文要赞颂的对象是什么?作者从哪些方面对其作了赞颂?

(4)第⑤段中“难怪人们用“________”来形容某种新事物的发展极快,生机勃勃。我看这一点也不过分。”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是?

(5)文章第⑤段中引用了一首咏竹的诗,你知道这首诗是谁的作品吗?请你查找资料,将诗句补充完整。

(6)你还知道哪些咏竹的诗,请你任选你欣赏的两首,抄录在下面。 【答案】 (1)松、竹、梅 (2)依旧翠绿如常,幽香袭人。

(3)文章赞颂的对象是竹,赞美它不畏风霜的性格,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歌颂它全部奉献给人们的高尚情操,赞美它端庄、欣秀、挺拔。

(4)雨后春笋

(5)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6)“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行人。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唐.杜甫《咏春笋》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唐.杜甫《咏竹》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等。

【解析】【分析】(1)〝岁寒三友〞泛指松、竹、梅三种植物;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迎寒开花。因这三种植物在寒冬时节仍可保持顽强的生命力而得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尚人格的象征。

(2)考查冬天里“岁寒三友”的共同特点,阅读第②自然段就能找到答案。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4)依据意思写词语,在与平时对词语的掌握及理解。雨后春笋:形容某种新事物的发展极快,生机勃勃。

(5)“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出自郑板桥的《竹石》另外两句是: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6)考查对古诗背诵积累。注重对名家名作名句的积累,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2)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3)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4)此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能力。

(5)此题主要考查对诗人、诗题、名句的掌握能力。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6)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诗句的含义。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的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吧,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的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成功。她却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阿长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表现了阿长的无知。

B.从选文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阿长的敬意主要由买《山海经》而生发的。 C.在作者的眼里,阿长是确有伟大神力的,心地善良的人。

D.“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作者这样说是因为这四本书虽粗拙,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凝聚了长妈妈对“我”的爱心,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 (2)“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神力”指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从阿长给“我”买《山海经》这件事上,你看出了她什么性格特征? (4)选文部分“我”的心理活动是发展变化的,试写出其变化轨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

(2)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表现了作者对阿长的敬佩与爱戴。 (3)对“我”极其疼爱,表明她善良朴实。 (4)不抱任何希望;惊讶和震撼;产生新的敬意

【解析】【分析】(1)选项A,“阿长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表现了阿长的无知”的说法不正确。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只是听到作者经常说起,是模仿作者声音而说的,这样更表现了阿长的善良和爱。因此不是表现阿长的无知。故答案为A。

(2)根据一个不识字的人,居然把我渴望多时的《山海经》给买来了,作者用“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成功”对其行为进行了评述,这评述正是阿长的神力所在。通

过这句对阿长的评述,表现了阿长是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表达了“我”对阿长的敬佩和爱戴之情。据此理解作答。

(3)根据未选入文本中的阿长让我过年吃福橘的小事可知,阿长其实是很爱我的,只是她的表达方式让我难以接受罢了。正是因为阿长对我的关爱,不想让我失望,所以才会不辞辛苦为我买为这本书,表现了她的善良和朴实。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4)依据“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的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吧,又没有好机会”这一内容,可以概括为:“我”对买书已经不抱任何希望;当阿长把《山海经》递给“我”时,“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可见,此时的心理是感到惊讶和震撼的;通过这件事,用“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这句话直接表达了我的心理变化。据此可概括作答。

故答案为:⑴A;⑵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表现了作者对阿长的敬佩与爱戴。 ⑶ 对“我”极其疼爱,表明她善良朴实。 ⑷不抱任何希望;惊讶和震撼;产生新的敬意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应注意,先要理解文章内容,准确地概括出人物性格,然后认真审清题干和各个选项,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逐项进行信息筛选,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正确选项即可。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就是文中直接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或者能够让你体会到作者情感的句子。作者总会在字里行间表露出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有时甚至直接用抒情、议论的方法来宣泄自己的感情。因而,抓住了文章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感情来。

⑶本题考查对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与概括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的描写中找出人物的相关描写,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和主旨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

⑷本题考查对人物情感变化的把握。答题时应注意,分析人物的情感变化首先对文章的情节进行简单的概括,然后从事件中分析人物的感情,注意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人物的感情变化是由情节决定的,是随情节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一定要读懂文章内容。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后,完成下列小题

既观其美,更“味”其德

向迎佳

①人皆有喜好之物。在所爱之物面前,倘若能做到进退适宜、取舍得当,实属不易。 ②据记载,道光年间,刑部大臣冯志圻酷爱碑帖书画,但到外地巡视,却绝口不谈自己的爱好。一下属知其所好后,献一宋拓片碑帖,结果被冯志圻原封不动退还。有人相劝:何不启封一赏?他回答:这种古物若是真的,一看就会爱不释手;不启封一赏,可以想象它是赝品,心里还会好受一些。对于一些人来说,自知难敌爱好之物的诱惑,索性来一个眼不见为好,这种警觉,也不失为一种知止。

③“身处膏脂,不能以自润”。面对诱惑,如果能做到心如止水、洁身自好,则难能可贵。据《晋书》记载,当时岭南广州一带,多有象牙、珍珠和名贵药材,历任刺史皆贪污受贿、中饱私囊。吴隐之被委任为广州刺史,在赴任途中到达一个叫石门的地方,听说当

地有水名“贪泉”,人饮此泉,便会贪得无厌。吴不以为然,掬水而饮:“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到任后,以伯夷、叔齐等先贤为榜样,清廉勤谨,饮食用度极为简朴,对高档物品更是心有提防,不为所动。最终,他赢得了后人“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的赞誉。

④“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对身外之物,当有这样的自觉。而当超越了那种占有、攫取的欲念之后,与喜好之物建立起健康、有机的联系,反而有助于开阔视野、提升审美情趣。这其中的关键,是要学会了解和懂得所爱之物中蕴含的文化元素、精神内核,进而由对对象的钟爱升华为心灵的激荡,并将之转化为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正能量。苏东坡平生爱好文房四宝,尤其对砚台喜爱有加。他早年玩砚,只是“留意于物”,如他本人所言,“朴少时好书画笔砚之类,如好声色,壮大渐知自笑”。后来,他在送给友人的一方砚上,曾作《端砚铭》:“与墨为入,玉灵之食。与水为出,阴鉴之液。懿矣兹石,君子之侧。匪以玩物,维以观德。”摆脱把玩器物的初级享乐,抵达“维以观德”的精神境界,才是修养之要。

⑤今天,不少人喜玉玩玉佩玉。殊不知,古人以玉为美,将其视为象征君子美德、敦品励行的明志之物,借此寓意做人的品德和情操。修德止玉、守身如玉,一个人便能脱离低级趣味,变得更加纯粹。现实中,善于发掘蕴藏于器物之中的精神养料,就能滋养心灵、提升自我。譬如,绘画书法能让人的心静下来,在动静结合中涵养定力;喜爱梅兰竹菊能使人少一点俗气,多一些淡泊明志的追求。只要运用得当、把握边界,即使一方普通的石头,也能帮助我们懂得坚守的重要、沉潜的可贵。

⑥适当的爱好,能给生活增添乐趣和诗意。既观其美,更“味”其德,让爱好与心灵相契合、与美德同行,我们所获得的就不只是对器物本身的欣赏,更有浸润其间的精神滋养与人格升华。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08月08日)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的结构方式,首段开门见山直接提出问题,中间分析说理,最后总结归纳,条理清晰,结构严谨,论证严密。

B.文章多处引用名言古语阐述道理,如“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等,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说服力,也使文章富于文采。

C.苏东坡平生爱好文房四宝,尤其喜爱砚台,自始至终,他都超越了把玩器物的初级享乐,而抵达“维以观德”的精神境界。

D.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举例确凿充分,道理论述具有权威性,对比鲜明突出,有力地证明了观点。

(2)下列与“身处膏脂,不能以自润”含义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取之有制,用之有节则裕;取之无制,用之不节则乏。——张居正 B.一念之欲不能制,而祸流于滔天。——薛宣 C.防微不贪一分一毫,杜渐廉洁每分每秒。——欧春生 D.当官常念廉政经,人生航船平安行。——高广健

(3)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第⑤段“修德止玉、守身如玉,一个人便能脱离低级趣味,变得更加纯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1)C (2)A

(3)一个人修明自身德行,保持做人的清白节操,达到至善如玉的境界,那么就不会再有庸俗的思想情趣而变得更纯粹、高尚。比如我们青少年,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高尚情操,把旺盛的精力用在学习和积累科学文化知识,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等等上,这样就能脱离低级趣味,对不健康思想产生抵抗力。

【解析】【分析】(1)C.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原句是“他早年玩砚,只是‘留意于物’”,所以“自始至终,他都超越了把玩器物的初级享乐,而抵达‘维以观德’的精神境界”错。

(2)A.与“身处膏脂,不能以自润”含义不相符。“取之有制,用之有节则裕;取之无制,用之不节则乏”:取材和使用财物有所节制,国家就富裕;取材和使用财物没有节制,国家就贫乏。而“身处膏脂,不能以自润”是说人只一念贪私便销刚为柔、塞知为昏,污坏了一生人品,故古人以不贪为宝。前者是谈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后者说的是人不能贪欲的问题。其它几项都与“身处膏脂,不能以自润”含义相符。

(3)此题的答案比较开放。关键是能够有理有据地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讲明白。绝对不能离开原文来断定答案。立场要鲜明,根据要真实有效。可举现实生活的实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首先要理解“修德止玉、守身如玉,一个人便能脱离低级趣味,变得更加纯粹”这句话的大意。然后用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来阐明这一观点即可。如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讲操守,重品行,注重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这些都是青少年应该谨记的。 故答案为:⑴ C; ⑵ A;

⑶一个人修明自身德行,保持做人的清白节操,达到至善如玉的境界,那么就不会再有庸俗的思想情趣而变得更纯粹、高尚。比如我们青少年,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高尚情操,把旺盛的精力用在学习和积累科学文化知识,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等等上,这样就能脱离低级趣味,对不健康思想产生抵抗力。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提取,信息的筛选、分析、提取这类题,做题时,应首先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的,就有了筛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是正确理解所找信息的内涵,从而进行恰当取舍,避免有所偏颇或答非所问;

⑵本题考查的是论据类型的判断,以及论据的作用。划线句应用了曾文正的话,所以是道理论据,道理论据的作用答题模式:运用了××论据,论证了××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即可;

⑶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含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的内容来理解句子的含义即可。

19.“跟雀儿……它飞走了,真狡猾。”他无力地笑了一下。

(1)这段文字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国别)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 (2)结合语境,谈谈你对画线句中“熬过”一词的理解,并说明其作用。 (3)请按下面的格式,结合名著中的其它情节,自选角度写一段话介绍保尔)

保尔是一个________

【答案】 (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前)苏联

(2)①艰难度过或忍受,耐苦支持。②作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度过这个冬天的艰难不易。

(3)意志坚定的人。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革命事业,双目失明却决不碌碌无为,在病床上完成了著作——《暴风雨所诞生的》,他用钢铁般的意志诠释着生命的意义。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的是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关的文学常识。这段文字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是苏联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

(2)“熬过”一词的含义可分析文中“青春的活力占了上风,伤寒没能致柯察金于死地。保尔第四次越过了死亡线,回到了人间。只是又过了一个月以后,他才能起床下地。骨瘦如柴、脸色苍白的保尔,拖着绵软的双腿站起身来,扶着墙壁”等句,即可归纳出艰难度过或忍受,耐苦支持的答案。作用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度过这个冬天的艰难不易,也反衬了主人公保尔坚强的意志与顽强的生命力。诠释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道理。

(3)要求自选角度写一段话介绍保尔。要求仿照例句格式,结合名著中的其它情节。如保尔是一名有着像钢铁一般毅力的人,他原先是一名苏联红军战士,但由于一个炮弹的碎片击中了他的左眼而不得不退役。他一生非常坎坷,可是他那坚如磐石的毅力是许多人所不能做到的。在内容上属于开放性试题,只要是介绍保尔的事迹即可。 故答案为: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前)苏联;

⑵①艰难度过或忍受,耐苦支持。②作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度过这个冬天的艰难不易;

⑶意志坚定的人。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革命事业,双目失明却决不碌碌无为,在病床上完成了著作——《暴风雨所诞生的》,他用钢铁般的意志诠释着生命的意义。 【点评】⑴文学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

⑵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情节的梳理能力。在平时的阅读中,我们必须多下功夫,对名著情节进行梳理,熟悉相关的人物、地点和事件。解答此类问题,必须对名著中的重要情节进行重点识记。

2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追随春天的脚步

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春天和我们每个人一样,也有自己的故乡——那就是华南地区。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每一年春天都要来一次从南到北的长途旅行呢!在我们追随春天的脚步展开旅程之前,先来明确一下春天的标准是什么。 ②节气“立春”并不是表示春天的到来。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人根据当时黄河中下游一带气候确定的。现在气候早就变化了,况且中国那么大,华南的一些地区根本不下雪。所以二

十四节气并不统一,“立春”节气不是春天到达的时间。

③春天的科学标准是:每五天的平均气温,又叫候气温,稳定在10℃~22℃之间,春天就来到了我们的身边。每五天平均气温,低于10℃的就是冬天,高于22℃的就是夏天了。 ④每年二月下旬,春天便迈开脚步,从其故乡华南地区出发北上了,3月5日左右到达长沙,15日前后到达武汉、南昌和杭州,25日前后到达郑州和济南,4月初来到石家庄、德州和天津,4月10日左右,就抵达北京了。前后共走了40多天,1700多千米的路程,真可谓风雨无阻、日夜袭程!

⑤春天稍作停留便接着向北旅行,4月25日左右到达沈阳,5月10日前后到达哈尔滨。这段路是上坡路,所以走得慢一些。要是遇上了寒流,春天的行程表也会有一些调整。

⑥春的旅程有两个秘密。第一是上山的速度很慢,一些高山从没有春天在那里驻足过,而且地势越高气温越低。有人想不通:热空气上升,高空离太阳又近,为什么气温反而低呢??这是因为太阳的能量不是直接加热空气的。太阳光照射大地,先把地面烤热,再由地面去加热空气,因此气温的变化,取决于距离地面(热源)的高低。一般在对流层,每上升100米,气温要降低0.6℃,越高气温越低。

⑦和春天有关的另一个秘密是,它到达海边的时间会晚一些,不过一旦到达,就会在那里流连忘返。那是因为海水的温度变化比较慢,加上海风吹来吹去的影响,气温变化要缓慢一些,因此春天到达时间会晚一些,但是驻足时间会比较长。这就是一些高山和海滨往往是避暑胜地的主要原因。

(1) 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依次是:春天的标准、春天的秘密。 (2) 文中第③自然段中划线的句子采用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文章开篇引用的语句出自哪篇文章?作者是谁? 篇名《________》作者:________ 【答案】 (1)春天的旅程或春天的脚步

(2)运用了列数字和作诠释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在说明了春天的标准。 (3)春;朱自清

【解析】【分析】(1)文章1~3段说明的春天的标准;4~5段说明春天的旅程(脚步);6~7段说明春天的两个秘密。据此可填写作答。

(2)语句“每五天的平均气温,又叫候气温,稳定在10℃~22℃之间,春天就来到了我们的身边”,依据“春天的科学标准是”可知,这个语句除了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还运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具体地说明了春天的标准。

(3)文章开头的“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出自朱自清的《春》。

故答案为:⑴ 春天的旅程或春天的脚步

⑵ 运用了列数字和作诠释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在说明了春天的标准。 ⑶ 春 ; 朱自清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述,注意抓住主要内容概述。

⑵本题考查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先根据句子判断说明方法,然后要具体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⑶本题考查作家作品的把握,注意根据诗句内容,明确出处和作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