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考纲解读、命题规律分析及备考方略
李金防、贺建国、武晓霞
通观近几年高考,命题规律及常规教学呈现如下特征:高考命题加大了改革力度;高考命题存在着规律性;高中教学严重滞后于高考命题改革;高考复习沉湎于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学科体系不能与高考相适应,教学方式滞后;跳出题海、把握规律、主动出击、科学备考是的唯一出路,而考纲解读乃是重中之重的基础。
一、解读高考(课标)历史考试大纲: (一)历史学科命题的指导思想 1.考试依据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
解读:文化素质,指考生在文化方面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包括文化知识水平及与之相适应的能力、情感和个性特点及其所表现出来的综合气质或整体素质。
初中历史课程,这是为弥补新课标在学科体系上的不足而提出来的,意味着高考命题不受新课标甚至考试大纲知识范围的制约,当然更不会受新教材版本的约束。
2.考查宗旨
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读:学科素养,是指在学科学习和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该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品质和经验的综合。历史素养就是历史学科基本知识、技能、基本方法和学习经验的积累,也包含文史常识、史学思想和史学方法等;
学习潜力,是指学习高校历史课程应具有的学习能力,即独立学习的能力、搜集和解读史料的能力、提出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等;
科学历史观,则是指唯物史观和当前史学界普遍推崇的全球史观或整体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等;
学科思维和方法,主要包括比较史学特别是“新史学”认识和阐释历史的方法体系,如:问题史学、概念化史学、计量史学、结构史学、心态史学,等等。 3.命题原则
《考试说明》明确表示: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试题评价报告指出,高考命题的原则是材料第一,论从史出;趋势是远离教材,且越来越远。
解读:不拘泥于教科书,就是不受制于教科书;试卷大量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就是突出历史学科特征,遵循“材料第一,论从史出”的命题原则。把握历史发
1
展的基本脉络,则强调了历史的整体性和学科体系,体现了全球史观或整体史观、文明史观和新史学的一些基本理念。试题所涉及的知识大部分都不是中学课本上的。高考命题呈现出远离教材的趋势,而且越来越远。 (二)能力考查目标要求的表述
2007年,以新课标的高考命题为契机,在制定新的考试大纲时,对能力考查的目标要求作出了全新表述和阐释,由关注知识积累转向关注学习能力,由关注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习过程。这是考试内容的一次重大变革。考试大纲将能力考查的目标要求表述为 4项12条。其中新高考与老高考的表述又略有不同。 《考试说明》关于能力考查目标和要求的表述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获取和解读信息 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调动和运用知识 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描述和阐释事物 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 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论证和探讨问题 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解读:考试大纲所规定的能力考核目标和要求,与以前相比已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这些目标要求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从高校学习潜力的角度来表述的。它体现了高考命题由关注考生的学习结果转向关注考生的学习过程,关注考生独立地感知历史材料、获取和解读信息、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它所包含的主要信息包括:淡化了知识记忆能力即再认再现能力;突出了材料解读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强调了历史事物和概念的深层理解能力;强调了对历史问题独立思考能力;明确了历史学科的文字表达能力。
从历史教学的角度来理解,包含:历史阅读能力即正确理解题意并从历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即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和说明问题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即正确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和观点的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即运用史学思想和方
2
法思考、辨析和论证问题的能力。总之,历史教师的教学除了传授书本知识之外,还要相应的尽可能的在新史观指导下补充历史知识,关注历史前沿观点和研究成果,同时努力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这就给历史教学增加了难度。 二 近几年高考历史试卷(课标)综合分析 (一)新课标高考命题的主要变化
高中新课改实行一纲多本,为高考命题改革打开了方便之门;考试大纲事实上成为高考命题的唯一依据。在以能力考查为主导的思想支配下,高考命题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与创新,从对学习结果的考查转向对学习过程的考查,这表现在题型变化、能力考查的内容和力度、试题难度等多个方面。
1.试题形式大幅度调整且趋于稳定 ①材料选择题猛增,稳定在90%以上;
②选择题中串题、排列组合题、反项选择题等形式被迅速淘汰; ③图表材料在试卷中每年都有出现;
④主观题中一道开放性试题已经定格,但形式在不断变化(由论述到比较、出现的新变化并分析原因)
⑤试卷长度即阅读量呈逐渐增加趋势(3000字→3600字),其学科特征充分显现。 2.考查内容重点突出、主题鲜明
突出学科知识的主干,强调对重要事物和概念的准确理解,体现知识的内在联系。
中国古代史: 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包括选官制度的演变;古代农业经济、特别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其制度和政策变化、工商皆本思想;儒家思想的演变及其时代特征、时代功能,且切入点越来越深,远远超出课本内容。
世界古代史:古希腊民主政治及主要思想家;罗马法的主要特点,每年的特点都不一样,从材料获得、与教材内容相违背,但内容丰富,有说服力。
世界近代史:欧美主要国家,尤其是美英法德等国民主制度的确立、发展及其特点;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起因,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西方民主思想的源流、特点及其影响。
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化过程及其作用和影响;中国近代前期各阶段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抗日战争全视角的认识。
中国现代史:新中国初期经济建设成就;改革开放后现代化建设成就;当代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成就等。
世界现代史: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主要表现;苏联(俄)政治经济特点;现代艺术。需要注意的是,对社会生活史的考查愈益受到命题的关注。同时,试卷直接引入对文史常识和史学思想、方法的考查。对考试大纲以外文史知识的考查每年一题已成定例;“全球史观”、 “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
3
观”以及“比较史学”“新史学”的一些理念和方法,不仅有机地融入到试题中,而且每年都有一题直接考查史学思想或方法。通常这些题目的难度不是太大,却凸显出注重学科素养考查的命题指导思想。 3.能力考查力度到位
试卷涵盖了 “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项能力考查的目标要求;试题设计力求创新,突出学科特征,刻意反映史学研究新动态和新成果。
一是材料解读铺满整张试卷;
二是对灵活调动和运用知识与信息的考查贯穿始终;
三是对知识记忆的考查大大淡化,直接考查知识为主的试题分值下降到20%以下;
四是综合题更加强调独立分析、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其开放性日益突出。“以能力考查为主导”和“材料第一,论从史出”的命题原则逐步确立。
4.试卷结构分析——题型结构趋于稳定
题量:十二道选择题 二道主观题 选修材料题四选一
形式:所有题目基本上都以材料为背景 特点:综合性 四十题为大跨度综合主观题
开放性 四十一题为开放性主观题,无参考答案,有评分标准,远离教材 ,而且,形式几乎年年变化,让你摸不着规律,14年高考的题型可能还有变化, 选做题按选修模块命题,但试题极少直接涉及选修教材内容,考查学习方法。 (二)考生典型失误分析
1.阅读能力欠佳
考生的阅读能力,即从试题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不足,在综合题和选择题中都比较突出,是近年高考失分的首要原因,约占失分总量的50%。这个问题很少引起高中教学的足够重视,因而也没有采取有效对策,并得到有效的解决。
①与试题材料的阅读难度有关。主要是文言文和世界史文献材料的译文。 ②与试题远离教材的程度有关。考生对陌生的历史事物和历史叙述,往往是不知所云,无从下手,这在古代史和世界史部分较为突出。
③与考生的知识面狭窄有关。考生无法将已有知识和试题内容建立有效联系。 ④与考生阅读速度和理解力不足有关。长期以来教学缺乏对阅读技能的训练,文综科目历史部分在最后,学生往往在阅读时没有足够的时间而草草作答,更不要说好好理解了。
2.对历史概念理解不到位
对一些重要历史事物和事实认识不清晰、不全面,对历史概念理解不到位,是考生失分的重要原因。根据有人对五年试卷的抽样分析统计,占失分总量的15%上下,
4
这在选择题中的表现尤为突出。
3.历史思维能力欠缺
判断、归纳、比较、概括等历史思维和论证能力不足,仍然是近年考生失分的重要原因,这在前些年曾是考生失分的最主要原因。占失分总量的15%左右。尤其是概括能力,不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或者概括的内容深度不够、不符合历史单科语言特征,都是考生所犯的通病。这在综合题里表现尤为突出,综合题里有1/3的失分是这个原因造成的。有的选择题这方面的失分有时也比较严重。
4.知识迁移能力不够
将已有知识与试题内容建立联系,或运用已有知识独立分析、判断、说明问题的能力即知识迁移的能力与高考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失分原因。目前与此有关的失分不少于15%,而且随着高考命题远离教材的程度越来越大,其失分比重将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
5.教材体系和内容的缺陷
对历史整体及发展过程认识和把握的程度,是关系考生答题得失分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由于教材的编排为模块式,这样就失去了历史的通史顺序,没有兴趣的学生就不能建立时序性的学科体系,学生对历史知识张冠李戴。必做题涉及选修教材甚至初中教材的内容,已经不是个别和偶然现象。远离教材,是现今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趋势,拘泥于教材必将在高考面前更加被动。近年有不少试题,直观上看只是考查某个考点,其实则考查了历史整体和过程,考生如果对历史过程和整体不能全盘把握,就无法对试题作出正确判断和解答。
6.学科素养贫乏
文史知识和史学素养贫乏导致失分,是近年出现的一个新情况。 自2007年以来,旨在考查文史常识和史学思想方法的选择题,每年在试卷中至少各有一题成为定例,并且还向其他题目渗透,其失分情况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7. 答题方法和技巧有待总结提高
在试题形式和评卷规则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答题技巧和机智水平直接影响到得失分。如选择题在考生完全不会的情况下,仍有25%猜对答案的几率,而如何猜对答案,就有一个方法和技巧问题,学生要学会有效的排除,尽可能在不能真正把握题目的时候而得分;主观题是由人工评阅的,考生落实到卷面上的答案与评卷规则和阅卷思路、习惯越吻合,得分的机会就越大,反之亦然,这就要求学生卷面要好、格式要正确。 (三)对教学的反思
1. 观念落后,目标偏离
根据历史考纲和教材,可归入高考范围的知识点有600之多。国家考试中心的高考命题大力淡化知识考查,近七年命制的十几套试卷所涉及的考点不足30%,且重复考查的比率越来越高。近两年文综卷试题重复涉及以往考点的比率都超过1/3 ,同时
5
有70%以上试卷分值的题目及评分标准都未直接涉及教材知识。然而我们的教学却总是摆脱不了教材的束缚,领导也一再强调一轮复习要“以本为本”,而高考材料与结论往往与教材观点相悖,这就与高考目标相距甚远。
①高考命题注重学科素养和学习能力,高中教学却关注知识掌握和“学习成绩”; ②高考命题强调主干知识和独立思考,高中教学却固守题海战术和死记硬背; ③高考命题突出材料意识和论从史出,高中教学却坚持“以本为本”和现成结论;
④高考命题刻意创新、重点突出,高中教学却因循守旧、面面俱到。 2、内容僵化,知识陈旧
①以本为本,拘泥于教材的体系、结构、篇幅和详略,受制于必须与选修、正文与注释、大字与小字。教科书的缺陷(模块分割、时空错位、线索杂乱、顾此失彼、支离破碎)自然就决定了教学的不足。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宁可多补充内容,也不敢删减、压缩内容,一味追求多多益善,这种教学上的“多”其实则变成了“少”。 ②观点陈旧,知识老化,新鲜材料贫乏。教学对更新史学观念和历史知识重视不够,很少涉猎和参考最新的权威著作和高校教材,反倒十分关注各种复习资料和模拟试卷。其实已经泛滥成灾的复习资料同样与目前高考的要求相距甚远,甚至完全背离。“天下资料一大抄”,少有新意,但是学校老师为了省事,往往选出一套资料了事。 3、方法保守,效率低下
高中教学习惯于传统的讲讲练练,沉湎于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教学内容多,有用知识少;训练考试多,分析反思少;时间投入多,学习效率低。高考复习不自觉地陷入歧途且不能自拔,高考复习的低效甚至无效劳动大量存在。
高考命题的改革,在客观上顺应了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要求,必然对高考复习乃至高中教学改革起到强有力的反拨作用。必将迫使广大教师对现行教学进行深刻反思并寻找新的出路和对策,必将引领教学跳出题海并逐渐走上一条科学的应考复习之路,甚至引发一场真正的教学的革命。爱因斯坦说过,“所谓教育,应在于学校知识全都忘光后仍能留下的那部分东西。”科学家的话,无论对高考命题改革还是高中教学改革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启发意义。而我们的教学也要像科学家所说的那样在讲授知识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学习研究历史的方法同时教会他们应试能力,而且这种能力持续的越久越好。
三、备考策略:
(一)解放思想,加大教改力度 1、转变教学观念
斯宾塞说:“应当引导孩子们自己进行研究,作出他们自己的结论。应当尽可能少告诉他们,尽可能多地引导他们去发现。”第斯多惠指出:“赋有良好素质的教师,总是年复一年地大力精简教材,最后达到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这才是真正的教师。”
6
真对高考考查目标的变化,我们老师应该力所能及的做到以学生为主题,鼓励他们钻研探究,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锁定教学目标,进行知识的整合、培养学生能力。
要想提高复习效率,就必须根据可信的高考目标来重新确定教学目标,重新构建知识结构、用新史观来整合教材,注重专题之间的衔接和联系,复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渗透对高考题的讲评,让学生悟出教材编写体系的目的和高考考查的方向。调整教学方法,更新史学观念。要在理论上和学术上拉近与命题专家的距离,学习最新的、影响广泛的史学理论,关注历史前沿观点、而非对教材观点的灌输,现在的题目中的观点有很多和教材中的结论是相反的,这必须引起我们师生的注意。 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识记能力、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等基本能力的综合。“真正的教育就是智能的训练。”而高考就是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
3、优化教学内容
突出教学重点。根据高考的要点,引出教学的重点,必须让学生认识到位、理解到位和把握到位。更新课本知识,淘汰陈旧的史料,更新过时的观点和结论,形成全新的知识体系,侧重解读阐释。对划入高考范围历史事物和历史概念,应以解读和阐释为主,保证让学生理解得准确、全面、透彻。
4、调整教学方法
①调整时间分配。实行“三三制”;讲解讲评;材料解读;训练矫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精神,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②优化训练检测功能。科学认识考试检测的功能:导向功能;强化功能;训练功能;反馈功能;激励功能;在训练中提升学生的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广度。在情景问题中把握教材知识,把古老的历史生活化,把刻板的历史知识生动化。
(二)提高学生的应试技巧和解题能力。 1、阅读与审题技巧
教育学生看题先看空间和时间范围,包括国家、地区、地点、历史时期、朝代、年代、等,脑子里先反馈这一阶段我们学习了什么,可能考查什么脑子里先有个轮廓,然后再看材料叙述了什么,尽力揣摩命题人的意图。
弄清基本题型、选择题一般有最优选择题、反项(否定式)选择题、表格式选择题、识图选择题、组合选择题等 。看准题目类型,采取相应的对策,特别注意选择题中绝对式叙述一般都是错误的。
2、答题技巧
7
用好选优法、排除法。现在的题目是最佳选择题,两个选项如果是平行选项,那就是错误的,因为两个都对,就意味着两个都不对。特别是要看好根本原因或本质等等一些关键词。
主观题看清题目的问法,注意关键词的使用。如果回答原因,要记住“为了”;如果是影响,要注意,“促进了”、“解放了”、“推动了”、“有利于”等词语的运用,同时要注意用全球史观、现代史观和文明史观来看待该问题的深刻影响。回答的内容要字体清晰,力求工整,做到答案的“符号化”、“段落化”、“序号化”。开放性试题还要特别注意先亮明观点,再结合史实论证,把握“论从史出”的原则,防止内容的空洞和缺乏历史单科特征语言的出现,同时注意多角度,避免逻辑混乱。如果是提取信息并进行解读,那就最好信息和解读对应着回答。
3、复核技巧
选择题,只对答案拿不准的题目进行复核。而不可再对一开始就有把握的题目进行重新审视,那样很容易修改错误。如果没有十分把握就不要修改,在事实上学生修改后,反而是修改错误的居多,这是一个不变的事实。
现在的高考虽然形式多变、注重对能力的考查,但是毕竟属于应试考试,所以总有规律,只要是我们善于总结,努力改正自己的不足,历史高考考个好成绩还是有很大希望的!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