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媒介文化视野下的地域文化传播与话语建构
2023-04-27
来源:我们爱旅游
2012年第1期 (总第199期) 广西社会科学 GUANGXI SHEHUI KEXUE NO.01.2012 (Cumulatively,NO.199)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1004—6917.2012.O1.040 当代媒介文化视野下的地域文化传播与话语建构 李娟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02) [摘要] 地域文化所包含的以社会礼俗、方言俚语、生活形态等为特征的文化独立意识,在数字化传播 面前逐渐丧失以往的本真面貌,不能不说是数字革命的所谓进化对地域文化的一种比较直接的伤害和破坏。 地域文化话语的建构是对地域文化精神的一种修复与再现,是在遵从每个历史时期不同的主流价值观念的基 础上,在消除地域文化偏见与文化歧视的前提下,为凸显地域文化的核心精神内涵而进行的现实塑造与自我 塑造。 [关键词] 媒介地域文化传播话语 [中图分类号] G1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4—6917(2012)01—0173—05 一、当代媒介文化背景下的地域文化 我与他人同享某种共同品格的感受”是作为文化认 文化地理学一般将地域文化进行这样的阐释, 同的基础而条件性地存在着,不同的个体认同汇集 地域由于地理位置、地域区位、自然环境的不同,会 而成了集体性认同,而在文化认同中,集体性认同必 逐渐形成自身特定的历史背景、文化心态、价值观念 然会呈现出某种连续性的整体面貌,并保有持续而 和人文精神,经过日积月累就会形成自己独特的地 深邃的历史感。关于地域文化的认同问题,以中原 域文化。地域文化相对于民族文化而言,一般被认 文化为例,严文明先生就曾经认为:“整个改革的古 为是一种亚文化或者副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 代文化就像一个重瓣花朵,中原是花心,周围的各文 地域文化不仅体现了本地域的民情风貌,反映了在 化中心好比是里圈花瓣,再外围的一些文化中心则 本地域人们的生存状态,更重要的是,长期形成的历 是外围的瓣。这种重瓣花朵式的结构乃是一种超稳 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直接影 定的结构,又是保持多样性因而充满自身活力的结 响了本区域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习惯、 构,中国文明的历史之所以几千年连绵不断,是与这 社会心理、审美追求等,决定着本地域人们精神和生 种多元一体的重瓣花朵式的文化结构与民族结构的 活的一切规范。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认同可以说是 形成与发展分不开的。” 为了树立中原文化的正统 进行文化交流的基础,而将“认同”一词作为一个心 地位,周边文化为非正统文化,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 理学术语进行讨论的是弗洛伊德,他将“认同”分成 “夷夏之辨”,并且从两周时期一直延续到清代。由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与一个客观对象形成情感联 此可见,在获取文化中心地位与文化优越感的同时, 系的最初形式;第二阶段是以回复的方式成为性本 不可避免地出现文化冲突;在巩固核心地位的同时, 能对象联系的替代,就像是将对象注入到自我之中; 也在某种程度上扩大文化的传播与传播中的文化之 第三阶段是可能引起除性本能之外的各种新感受, 间的相互融合,而这种传播和融合往往是伴随着战 即自我与他人同享某种共同品格的感受,这可能意 争、联姻、经贸往来、移民等方式完成的。文化认同, 味着某种新联系的发端 J。而最后的这种由于“自 尤其是地域文化之间的认同,对自身文化身份、角 [收稿日期]2011—09—23 [作者简介]李娟(1975一),女,山东济南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73 广西社会科学2012.1 色、地位、属性和关系的一种自觉和肯定是建立在文 化实现传播与交流的基础之上的。 地域文化之间的同一性和差异性形成的两种基 本特质,无疑对文化的形成、发展、传播、交流形成了 一种内在的推动力。例如,无论是将中国文化划分 为比较大的文化区:华夏(汉)文化区、西北文化区、 岭南文化区;还是以秦陇文化、中原文化、晋文化、燕 赵文化、齐鲁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 闽台文化、岭南文化等为标准进行的文化划分,这些 地域的文化都具有同一性的特点,都不同程度地体 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源性。地域文化是民族文化 多元的外在呈现和内在结构丰富的直接体现,成为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历史素材。由于地 域文化的千姿百态,在方言、饮食、婚丧礼俗、民风民 俗、节庆、民间信仰、民居建筑等方面,不同的地域差 别仍然比较大,这种差异性也成为彼此间文化吸引 和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原动力。而在中国古代,地域 之间的文化传播主要是依靠政治化的传播来完成 的,正如有学者断言:“中国古代政教合一,宗教被纳 入到服务于王权的政治结构中,而重农抑商,又使商 人阶层从未发展到成为独立的政治势力,于是国家 权力乃定于一尊,家国同构的一元政治结构决定了 中国传播体制的一元化格局。”_3 时至今日,新媒介 的兴起和普及导致媒介的传播模式已经从单向传播 向交互传播转变,从平面传播向立体化传播转变,这 种转变使媒介文化与地域文化在阐释与被阐释的 “合作”中,具有一定的现实土壤。按照德福勒的理 论,“媒体不仅直接影响个人,而且还影响文化、知识 的贮存、社会的规范和价值观念。媒体提供了一系 列的形象、观念和评价以让受众成员们从中选择自 己的行为方向”l4 J。可以说,媒介技术的每一次革新 都相应带来了文化传播面貌的创新,而这种创新无疑 给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了不可估 量的影响,从而推动了人类的文明与文化不断向更高 层次迈进。实时、互动、跨地区、跨文化传播的特点成 为当代媒介的重要特质,也正是这些特质改变了或者 改变着人们以往使用信息进行传播的方式。 地域文化表现为明显的地域性,文化形态上不 尽相同,地域的文化形象就成为集中体现地域所蕴 藏的灿烂文明的符号,在一定程度上是需要媒介传 播进而实现的某种“文化资本”。不同地理位置下的 地域文化形象是该地区重要的无形资产,是地域自 1 74 身所蕴涵的历史文化积淀的客观反映,是受众对该 地域或者模糊或者清晰的主观印象,是通过经验、记 忆、媒介、传播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而形成 的。大众心目中对一个地域的形象的认知与接受往 往来自媒介,而同时媒介自身强大的特质功能也在 极大地影响着地域文化的形成,在媒介的“话语”中, 地域空间转变为一种基础构造与文化构造的双重 体。由此,伴随着媒介的更加多元化,个体对于群体 的依附也从以往的紧密型变得更加疏离,新兴媒介 的“暴力”与“整合”的特征也日渐凸显,跨文化的 “间性哲学”和“间性智慧”也同样愈加重要,寻求对 话、沟通与渗透、建构似乎已经成为从文化包括地域 文化内部开始的一种文化进化与迫切需求。在媒介 传播力量的带动和扩散下,不同的地域之间已经试 图打破沉默与隔阂,在力图保持区域“元话语”的基 础上,共同构建多元、开放、宽容、秩序的现代和谐文 明。如果把地域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放置在当代媒介 文化的“场域”之下,就会发现以往地域文化传播的 “一元化格局”已经被彻底消解,区域文化形象部分 地成为媒介所“生产”出来的,形象与媒介已经互为 镜像。新媒介的现实生态让地域文化更加置身于开 放、多元的文化背景之中,媒体一般都是数字化传播 的媒体,是一个将语言、景观、文本等转化成“比特” 的世界,一组组字符与信息以编码形式加载其中。 不可否认,媒介的强势发展让地域文化所包含的以 社会礼俗、方言俚语、生活形态等为特征的文化独立 意识,在其面前逐渐丧失了以往的本真面貌,在看似 更加直观和便捷的优势下愈发向“只传播而无交流” 的趋势发展,这不能不说是数字革命的所谓进化对 地域文化的一种比较直接的伤害和破坏。最突出的 例子就是以彰显地域文化特色而制作出来的一系列 影视剧,地域文化由于镜头的粗浅表达而让观众丧 失了以往的兴趣,地域文化形象往往被模糊而机械 地定位在几个词组之上,而这几个词组又具有相似 的“普遍性”,地域文化丰厚的底蕴和独特的气质无法 借助媒介本身进行完美的表达。而文化自身却具有 无可替代的包容、渗透与融合的特征,能够吸收与容 纳附近地域的文化,虽然媒介带来的损坏是不可避免 的,地域文化也在借助媒介的特点扩充自身的内涵, 地域文化的兼容特征与媒介的新变化,无疑会构成当 代区域文化发展新的景观和交互发展的新趋势。 当代媒介文化视野下的地域文化传播与话语建构 二、数字化新媒介对地域文化传播的影响 有其他以传播区域文化为主的公演艺术,从制作过 程、演出状态和接受状况来看,虽然为考察文化地域 提供了鲜活的素材与文本,然而如果引入现代化传 媒关于影像与声音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就避免了传 文化传播是文化的内在属性和基本特征,也是 文化发展的内在需求,在某种程度上,一切文化都是 在传播的过程中得以生成和发展的。媒介的形态和 传播技术开始融人数字技术,互联网逐渐与报刊、广 统传播方式的不可保留、不可重复等缺陷。另一方 面,新媒体技术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却模糊了技 术与艺术、真实与虚拟、纪实与审美的边界,虚拟的 播、电影、电视等传统媒介融合成为媒介传播发展的 一种新趋势。同样,地域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交流是 一个互动体,地域文化传播的过程同时也是地域文 化不断积淀的过程,文化传播的历史越久远,地域文 化积淀得就越深厚。在一定程度上,大众对于地域 文化的认知与认同,是被数字传媒“整合”出来的产 物,也就是说,数字传媒依靠自身的优越性推动了地 域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同时也制造出了一种技术化 的“幻象”。将丰富的区域文化资源提炼为区域文化 形象,并注入鲜活的元素进行包装,通过影像化的技 术手段使其成为极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品,并发 生传播效应,这已经成为文化展示、文化交流、资源 共享的重要趋势。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充斥平面媒体 与数字媒体美轮美奂的文化旅游形象广告片,目前 各地的文化旅游已经作为地域文化的名片被广泛推 介,可以说满足了地域文化的扩散与传递的冲动。 “文化河南,壮美中原”、“阳光海南,度假天堂”、“七 彩云南,彩云之南”、“心愿之旅,南岳衡山”、“问道 武当山,养生太极湖”等富有地域文化特征的广告推 介语言,与展示富含底蕴、别具一格的旅游风光镜头 融合在一起,不由得让人感叹媒介这只“看不见的 手”创造“故事”的神奇能力。影像是构成幻觉文化 的主力军,在观看过程中,观众几乎成了整个影像媒 介系统的中心部分,短短几十秒的影像画面能够制 造出一系列美好印象的“记忆图画”,成为受众用心 理密码建立起的一种文化记忆与文化认同。从受众 的心里机制来看,比较了解所展示区域的受众会因 影像画面的唯美,对该地域的文化形象进行审美性 欣赏与经验回忆,而不太了解所展示区域的受众群 会因频频闪现的画面增强对其的关注,文化形象广 告让观众抛开日常思虑的信号,试图与另外一种影 像中的现实发生联络。 可以说,一方面,数字化新媒介的广泛应用与不 断融合,对地域文化的传播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 也同时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媒介技术的变化 让区域文化能够得到即时传播,并使得这种传播无 处不在,比如集唱、念、做、打于一体的戏曲艺术,还 空间技术编码铸造出了文化审美的韵味和诗性,区 域文化在电子技术传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消解了 人们原本的认知。地域文化形象的形成与发展往往 是通过地域的文化符号、城市精神、礼仪风尚甚至是 地理风貌、建筑风格、生活画卷等有形物质因素构成 的视觉识别系统来体现的。而地域文化形象是人们 对一个地域的综合认知与评价,是该地域的客观形 象在人们心目中的主观感受,在媒介技术生动形象 的蒙太奇式切换方式的作用下,地域文化“形象”的 声、色、味一并展现在观众面前,观众会依据影像的 逻辑无意识地进入物象的内部而实现某种“替代性 满足”。这样,原本意识中的审视就不可避免地开始 松懈,使得对区域文化的认知在某种程度上局限于 观赏性的审美范畴,由此,文化美化、文化歧视、文化 误解,甚至文化丑化都会出现,因为那不是真实存在 的本真的文化生态,只是“被”传媒的美丽画面而已。 新媒体无疑是目前人类最为便捷和新奇的技术载 体,但是文化的传播应该源于精神而不是源于技术, 过分地依靠技术将会迷失文化的精神本质,将人类 导向意义和价值虚无的危途。与此同时,传播媒介 往往是与市场规律、经济利益距离比较近的,这就让 人担忧地感觉到,区域文化的传播即将面临着文化 商品生产链条的危险。 地域文化从来就不是一种甘于凝固的实体,而 是一种流变发展的过程,由于地域文化之间强烈的 差异性,并且由于区域之间的彼此紧密相邻,地域文 化一经形成就有着勃勃生机,具有一种向外扩散、传 递信息、展示自我的本能。传播本质上可以说是从 符号开始的,符号对于传播而言意义深远,地域文化 形象广告可以说是借助媒介传播地域文化的符号之 一,浓缩的所谓经典画面和画外音也成为一种时代 的媒介化标识,但是,这种标识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 观者的感知、行为和思维的纬度。因为媒介越是发 达,科技越是先进,数字化的传播和切换越是消解人 们心中对于永恒的崇拜与想象,视觉感官渴求在达 1 75 广西社会科学2012.1 到无所阻碍的满足之后,就往往使得原先向往纯美 与崇高的理性思维日趋麻木,理性与反思联系在一 起一般不可能从中得到一种直接的快感。正是由于 有这种共同“传播模式”为基础,再加上便捷的传播 媒介,在当代媒介的“谋划”之下地域文化之间的文 化趋同将变得更加顺畅。由此看来,让・鲍德里亚 所认为的“数字革命使人们逐渐远离现实世界,这将 给人类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定位带来巨大威胁”_5 这 个论断不无道理,数字技术让地域文化走向文化趋 同,然而文化趋同应是一种“趋而不同”、“和而不 同”的形态,这是由地域文化的个性和差异决定的。 其实,文化认同是自我与他者之间的一种关系的认 定,是文化共同体成员对现实境遇中生存价值归属 的自我确定,任何一种个体作为总体中的一部分总 是在他所属的共同体之中,通过互动与交流确定其 生存认同的价值取向。不可否认,地域文化是中华 主流文化的分支与组成部分,中华主流文化对于地 域文化具有导向、凝聚和规范的作用,促其融合扩 展、认同主流和趋同一体,地域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是 要同其他文化进行交流与融合,又要保持自身的文 化身份和文化特征,以各种方式和手段达到双向互 动与共处。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果没有强韧 的生命力和鲜明的文化个性,其文化和价值观念是 很快便被兼容或者消融掉的。然而,由于数字媒介 让“地球村”逐渐成为现实,地域文化之间的相互渗 透和包容也促使地域之间的文化习俗与文化个性更 加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甚至出现抹杀差异性的趋 势。作为宗主地域的文化往往会包容、弱化、吸纳、 演变外来地域的文化,尤其在地理位置接近或者交 汇的地域,更形成了兼具多种特点与个性的地域特 色文化,这些发展趋势应引起警觉。当代媒介生态 下的文化伦理应具有足够的兼容性,这样才能使不 同特点的区域之间的文化更加具有互相包容与融合 的能力,面对媒介带来的平面化、便捷化、整合化的 威胁,保持地域文化之间彼此渊源、价值取向、目标 定位的各自特点,促使地域文化在当前环境中保持 一种文化多元化的生态,意义重大,因而,地域文化 话语的建构就显得尤为迫切。 三、新格局中地域文化的话语建构 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同一地域一般都会具有 相同或者相似的精神结构、心理特征和价值取向,人 们在这种共同的文化背景下获得了归属感和认同 】76 感,文化认同始终是维系社会的重要基础,对地域文 化的认同也是对自我身份的一种确认。但是,存在 于媒介中“他者”形象的文化记忆碎片往往都是残缺 的,这常常会导致人们对地域的文化衡量、审视、评 判和应对出现偏差。同时,地域文化由于自身的特 质而成为各自地区所特有的文化资源,媒介变化与 互动、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又让地域文化呈现出一 副复杂的发展态势。地域文化话语是一个需要建构 的过程,建构地域文化话语并非单单为了保护不同 地域的历史、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而反对外在因素 的渗透;也不仅仅是为了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 认同,而是要通过求同存异与传播伦理的规范达成 共识。这里强调地域文化话语的建构,其实是对地 域文化精神的一种修复与再现,是在遵从每个历史 时期不同的主流价值观念的基础上,在消除地域文 化偏见与文化歧视的前提下,为凸显地域文化的核 心精神内涵而进行的现实塑造与自我塑造,而搭载 当代多元化的数字媒介,只能说是对于这种塑造行 为与活动的强化与延续。如作为文化现象风行起来 的“茶马古道”,它的发展基本上是得益于影视、书 籍、摄影、网络等媒介的合力以及产业化的支撑,从 曾经在历史光影中穿梭的“古道”,到作为一个学术 命题引起关注,再到作为文化实体进行发展的当代 传说,茶马古道串起了各地域、各民族之间的历史文 化,文化的碰撞、交流与融合也赋予了“茶马古道”更 加鲜明的文化特征。虽然引发了不少论争,但是,不 可否认的是,这一过程就地域文化借助媒介传播的 过程而言,的确出现了不少新的生长点,这也必然带 来文化的增殖,同时也补充与构建起更加宏阔的地 域文化内蕴。 当前,地域文化发展中以打造各种“文化名片” 为目的的文化节会、文化旅游活动此起彼伏,这些在 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地域文化话语构建形态的具像 化表现,成为地域文化对于大文化传播的典型民间 读本,也可以说是连接大文化与经典文化的重要桥 梁。实质上,这些活动是一种具有大众传媒性质的 文化表现形式,一方面是社会主流文化形态的地方 化表现模式,另一方面也是对于主流文化形态的当 代解读。尤其是在数字媒介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 下,平面直白的民间化的叙事方式,与产业链条结合 的运作模式,让“文化名片”这种表现样式来展示地 域文化,无疑是一种积极的探索与尝试。然而,地域 当代媒介文化视野下的地域文化传播与话语建构 文化的话语建构远远不能停留在这些表面化与形式 化的行动中,虽然地域文化正在遭遇媒介文明的解 构,但实际上地域文化的精髓会随着时光的推移慢 慢积淀下来,逐渐形成中华民族深层次心理结构的 数字媒介的传播优势,更好地实现文化自觉,提高不 同地域文化中凝聚力的主体自觉性,从而增强文化 之间的交流与对话的能力。从整体上看,应注意借 助数字媒介的特质,改变在呈现地域特色的故事时, 文化生态主题处于暖昧不明的状态;在表现多元文 化冲突时,兼容并蓄情怀不甚明显;在表现地域特色 时,惯常模式遮蔽重复化问题等倾向。如果仅仅将 地域文化理解为具有地域特色的戏曲、民歌、民谣、 支撑。再如,城市空间作为当代地域文化的符码特 征,已经具有了审美想象与精神寄托的文化学意义, 代表着生活态度与社会秩序,而这种多元的文化、情 感、道德聚居地恰恰大多是通过影视媒介来进行塑 造的,人们往往通过影视剧来认识与想象多变的城 市空间,感受文明时代区域都市带来的多变与冲突。 借助具有传播优势与影响力的媒介,将地域文化尤 其是社会转型时期富有时代内涵的地域文化,通过 观照心灵成长与文化生态的角度纳入传播视野,使 得更多的受众对其进行渐次的认知和了解,这一文 化景观对于发掘和传达地域文化的独特性目前还是 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的。由此,无论广义的大 文化还是地域文化,媒介技术力量的发展态势越先 进,守护地域文化的价值就越重要,这正是人类文化 理性的体现,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引发和加剧了当 代地域文化的认同危机,同时也为认同危机的解决 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维模式,需要通过构建具有本 土文化遗传密码、本体性状特色的核心价值体系和 话语体系,并从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当代地域文 化话语的发展空间,以及在新技术条件下建构地域 文化话语的必要与模式。“文化的传播只是实现文 化整合的必要条件和途径,整合的方式并不就是传 播的方式,文化传播中的传播者并不必然去整合‘别 人’,也同样并不必然被‘别人’整合。整合的主动权 往往掌握在传播者和受传者的相互选择以及两者之 间的兼容和谐一致上。” 媒介文化的兴起与发展是当前文化转型的一个 缩影,以地域文化的话语构建为切人点,唤醒主体文 化意识的觉醒,掌握文化在转型中的自主能力,获取 适应新变化中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不仅可以避免 被同化、同流或者合谋的命运,而且还可以在改变目 前文化同质化的基础上找到地域文化和而不同、争 取更大发展空间的多样化路径。我们要做的是依托 礼俗、节庆等民俗民风是不够全面的,那种根植于不 同地域民族民间文化中的,进而通过人物所表现出 来的精神、气韵、信仰、人情、智慧、话语等形成的文 化意象及难以抹去的文化印痕,才是地域文化的精 髓所在。在某种程度上,注意挖掘在城市化进程中, 濒临枯竭与破坏的地域精神以及文化结构,将地域 文化中的各种人文因素如群落、居所、风俗、宗教文 化等在现代化过程中裂变挣扎的过程,记录为新的 地域文化风景,并借助艺术载体与数字媒介,将地域 的自然景观与乡村文化景观沉淀为人们永恒的文化 记忆,也许是我们致力于地域文化话语建构的基础 性工作。 [参考文献] [1儿奥]弗洛伊德.释梦[M].吕俊等译,南京: 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 [2]严文明.中国史前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J].文物,1987,(3). [3]孙旭培.华夏传播论[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7:34. [4][英]丹尼斯・麦奎尔.大众传播模式论 [M].祝建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87. [5][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 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王保国.中原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形成[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212. [责任编辑:苏锦春] l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