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代文人意趣与唐宋茶道之变
2020-02-11
来源:我们爱旅游
第42卷第3期 2015年9月 茶叶通讯 Journal ofTea Communication V.01.42.No.3 September,2015 论宋代文人意趣与唐宋茶道之变 殷娜 . (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重庆北碚400700) 摘要:唐宋两朝茶道不管是从技的层面还是道的层面,其美学内涵都有明显不同。从茶叶的制造、品茶流程的变化到 大批茶道高手兼书画家的出现,茶画、茶书法、茶专著的大量涌现,独特的茶百戏、斗茶等艺术形式与书画的结合和 互相影响,以及宋代茶诗几倍于唐代茶诗的盛况都显示:宋代士人已开始追求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并将茶性之美与宋 人的审美意趣、艺术化生活的主张相结合,促进了宋代茶道发展。 关键词:唐宋茶道;文人意趣;艺术化生活 中图分类号:¥5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25X(2015)O3.34.39 Relationgship analysis between teaism’S change from Tang Dynasty and literati’S interest in Song Dynasty YINNa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BeiBei 400700,China) Abstract:The teaism’S aethetic connotation has obvious difference between Tang Dynasty to Song Dynasty,not only from technique aspect but also from culture aspect.From the technologibal process difference in tea—leaf produce and tea- tasting and followed with amounts of teaism master-hands’appearence;paintings,calligraphies and treatises regard to tea emergeed in large numbers.The unique recreation and contest with tea-tasting;the tea culture combine with painting and hand-writing and they influent each other;the tea poems in Song Dynasty severalfolds over Tang Dynasty.All the phenomenons explain htat literati in Song Dynasyt had began pursued appreciation of hte beauty in daily life,this is the result of combine with tea characters,literati’S interest in Song Dynasyt and opinion of artistic life. Key words:teaism in Tang Dynasty and Song Dynasty,literati’S interest,artistic life 茶道兴于唐而盛于宋。唐宋两朝不管是在 于前代的宋人意趣,与当时雅致而独特的茶艺 制茶、泡茶、品茶一系列技的层面还是上升到 方式的形成有着内在的联系,它丰富了宋代茶 道的理论层面,茶道的美学内涵都有明显的区 文化的内涵和茶美学的表现形式,同时品茶过 别,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宋代出现了一系列丰 程中书画元素的呈现也反过来影响和拓宽了文 富的茶画、茶书法、茶百戏等众多与书画相关 人书画的表现空间。 的饮茶艺术形式。它们的出现与宋代文人集团 的兴起以及文人的生活方式、意趣取向息息相 1唐宋茶道不同的表现方式 关,尤其是以宋四家苏轼为首的一批文人书画 1.1饮茶目的 家,既是历史记载的茶道高手,又是书画领域“文 唐时饮茶偏重茶的养生功能,看重茶的药 人画风”和“尚意书风”的倡导者,这种不同 用价值。唐代在煎茶法的基础上,比较普遍地 收稿日期:2015.06.25 修订日期:2015.08.04 作者简介:殷娜(1980.),女, 重庆人,讲师,主要从事茶文化研究。 第3期 殷娜:论宋代文人意趣与唐宋茶道之变 35 出现煎茶加物,来提升茶的养生功能。唐代陆 还是比较感性的,大部分的内容是抒发喝完茶 身心愉悦的感受等等,缺乏参考性和操作性强 羽《茶经》记载当时流行的做法是“或用葱、 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属。煮之百沸,或 扬令滑,或煮去沫。”虽然陆羽认为这样的茶 汤似“沟渠间弃水耳”,但也感叹这只是“习 的详细客观标准体系。而宋代对茶品的评判标 准涉及对茶、火、水、器的工具考究,再到整 个冲泡程序严格把控,在我们今天看来到了近 乎苛刻的程度。比如宋时茶饼制作日益精工, 这时最受推崇的名茶已由唐代湖州紫笋茶与宜 兴紫笋茶(阳羡茶),改为福建建安凤凰山一 俗不已,于戏!”[】 同时,唐代还将“茶融人 饮子”『2】,饮子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中药汤剂,饮 子与茶都具有养生作用,这样二者的融合便有 了可能性。再次,唐人认为茶可养人、养病、 养心、提神,这在唐诗里也颇多记载和描述, 真有“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的 意味。较有代表性的有:卢仝的《走笔谢孟谏 议寄新茶》(又名《七碗茶歌》),诗僧皎然 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p, ,李白、白居易等 著名诗人也有大量茶诗赞茶的药用功能。《唐 本草》中对茶的药用作了详细的记载:“茗, 苦茶。茗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疱,利小 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苦茶主下气消宿 食”。唐人孟诜在《食疗本草》中亦有类似见解: “茗叶利大肠,去热解痰,煮取汁,用煮粥良。 又茶主下气,除好睡,消宿食,当日成者良。”[4] 陆羽《茶经》亦记载:“茶之为用味至寒…… 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 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1】但是, 若使用不当,茶也与药一样会产生负作用。“采 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茶为累 也,亦犹人参……”[1 由于陆羽《茶经》的贡 献,并创制了二十四器,才把茶饮方法程序化, 由粗放式饮茶法逐渐向精致式饮茶法过渡。宋 时饮茶虽亦有养生成分存在,但已经退居于非 常次要的位置,宋代整个文人集团将饮茶的重 点放在如何通过饮茶这一过程,将自己的情怀、 对艺术的品鉴进而上升到对人生的感悟。为了 表达结果的清晰,他们会不惜用上最好的原材 料,采用最精微复杂的工序和繁复的冲泡程序, 以形成优美的意境,故宋代茶道则更有雅玩的 意趣。 1.2茶品评判标准 对茶品的评判,唐代还是比较笼统的描述, 从留存下来的茶诗等相关记录来看,很多描述 带所产的北苑茶,其制作工艺繁琐,用料极其 考究。宋太宗时,北苑茶制成“龙凤团”,仁 宗时蔡襄又制成“小龙团”,一斤值黄金二两, 当时就有所谓“黄金可有而茶不可得。”[5 的说法, 至宋徽宗这位极精茶道的皇帝在位时,又以“银 丝水芽”制成“龙团胜雪”,每饼值四万钱, 珍贵无比。这种茶对原料要求极高,它将拣出 之茶只取当心一缕,以清泉渍之,光莹如银丝, 加工时又增加“榨”和“研”两道程序,“压 膏不尽,则色青暗”细色上品之茶则每团要研 一整天,直至“荡之欲其匀,操之欲其腻。”[6 极品茶之风味也有标准,那就是“香甘重滑”[5 四个字;色泽“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真,青白 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7 所用茶之 盏亦推当时建窑所产的黑釉“兔毫盏”;泡茶 之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1】,水沸的 程度亦有蟹眼、鱼目、累然如珠、泉涌鼓浪不 同程度的区分。 1.3饮茶的方式 唐代饮茶采取直接煎煮,将众多调味品和 有一定养生功能的植物与茶叶一同煎煮,然后 饮用。宋代开始将茶制作成龙团凤饼,从宫廷、 文人至民间流行点茶法,把喝茶本身艺术化。 另外,宋代还流行斗茶,又称“茗战”,即将 团茶碾碎置于碗中,以不老不嫩之水冲之,再 以茶筅充分打击,成为乳状,这时表面会呈现 极小的白色泡沫,称为“乳聚面”。茶液越浓, 击拂越有力,茶汤便如胶乳一般“咬盏”,而 不会出现茶与水分离的痕迹,称“云脚散”,“咬 盏”时间越长,这样的茶汤便越好,斗茶便以 此来评定胜负。 1.4茶礼茶仪 36 茶叶通讯 第42卷 唐代开始形成和分化出的宫廷茶文化、佛 教茶文化和文人茶文化至宋时主要表现为宫廷 茶文化和文人茶文化的发展繁荣,并以此为推 动力,上行下效,向全社会全面铺开,渗透到 社会的各个阶层。宋代宫廷茶文化的一种重要 形式便是朝廷“茶仪”,春秋大宴皆有茶仪, 皇帝也常常把稀有的贡茶作为很高等级的赏赐 给大臣、寺僧、外国使臣等。欧阳修曾说:“余 自谏官供奉仗内,至登二府,二十余年,才获 一赐。”同时他在蔡襄《茶录》撰写《龙茶录》 后序时也描述到:“(小龙团)仁宗尤所珍惜, 虽辅相之臣,未尝辄赐,惟南郊大礼致斋之夕, 中书枢密院各四人共赐一饼,宫人剪金为龙凤 花贴其上,两府八家分割而归,不敢碾试,相 家藏以为宝,时有佳客,出而传玩尔!至嘉禧 七年,亲亨(通“享”字)明堂斋夕,始人赐一饼。”[5] 士大夫文人们也常常举办茶会,摆设茶宴,以 致宋徽宗还亲自作《大观茶论》来论述他对茶 的见解。于是乎,饮茶之风在宋代成为一种时尚, 上自皇室贵胄、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 将茶视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达官贵人 不计成本把玩茶盏,文人雅士借助诗词歌赋书 画形式推波助澜,市井乡民以茶待客、以茶相赠、 以茶祭祀,饮茶习俗已经渗透到了两宋社会的 方方面面。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唐代开始出现 的茶道中儒、道、释精神的渗透至宋时已经上 升到哲学高度,更适宜文人情趣的融人和表达, 这点将在第二部分详细说明。 2大量文人书家兼茶道高手的出现 唐代茶人大致勾画出了茶文化的轮廓, 而宋朝文人则真正开始引领茶文化的潮流,保 持并开拓了茶文化的精神,就连宋朝宫廷茶仪 也充斥着文人雅玩的气息。这里我们不得不提 出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宋代史上有记录的茶 道高手(他们或是有茶学专著留世,或是留有 众多茶诗、茶书法作品,或是提出一系列有价 值的论点丰富了茶文化),几乎都是书法大家。 这个现象并不是突然出现,其实在唐时就已有 这样的端倪,比如陆羽虽被誉为“茶圣”,但 他同时也是书法家,还著有相关书论来非常专 业的谈到“笔法”问题,见他的书论《释怀素 与颜真卿论草书》[8】,同时他与当时的书法家颜 真卿、怀素都是好友,还著有《怀素别传》一 书,成为书法史研究怀素的重要史料。而怀素、 颜真卿亦是茶道中人,两人对茶都极有研究, 也有茶书法传世,如怀素的《苦笋帖》等。 宋朝时,这个现象则更为普遍,书家对茶 的研究也更为深入系统了。在书史上被誉为“宋 四家”的苏轼、黄庭坚、蔡襄、米芾都是当时 的茶道高人。苏轼作为整个文人集团精神的代 表,同时也是宋代茶道的积极倡导者和推行者。 他一生嗜茶,有众多茶诗留世,对茶的研究和 品鉴有自己独到的心得,从他对茶的认识里我 们能感受到一位文人如何从哲学高度去观照茶 文化,从品茶的过程去实现自己心性的修炼。 黄庭坚则多是在咏茶诗和茶书法中记录了诸多 茶事活动和对茶的热爱。较有代表性的茶书法 佳作有:《元祜四年正月初九日茶宴》、《奉 同公择尚书咏茶碾煎啜三首》等细致记录了宫 廷茶仪及与友人如何煎水点茶。他在书论中提 出“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直须具此眼者, 乃能知之。”[8 同时在茶道中提倡“茶禅一味” 的哲学命题,将茶、禅、书法艺术有机融合在 了一起。蔡襄亦是鉴茶制茶品茶方面的专家, 著有《茶录》一书,此书在茶史上的影响和重 要性甚至超过了他在书史上的影响,这本《茶 录》,蔡襄用小楷抄录而成,可谓茶与书法双 壁合一的佳作。蔡襄对建安茶尤有研究,他深 感建安北苑茶有其特点和特殊之处,时人谓:“建 溪官茶天下绝”[3 但却为前人陆羽《茶经》所 不曾注意,也没有著录,于是萌发了著书立说, 补前人之不足的想法。他在《茶录》序中说到: “昔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丁谓《茶图》 独论采造之本,至于烹试,曾未有闻。臣辄数事, 简而易明,勒成二篇,名日《茶录》。”[51‘‘烹 试”是品茗中的一门艺术,很有讲究,它的涉 及面非常广,全篇文章对当时的品茶风尚进行 了总结,填补了茶学界的理论空白,对当时和 后世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第3期 殷娜:论宋代文人意趣与唐宋茶道之变 37 宋朝的历任皇帝都爱茶,尤以宋徽宗为甚, 他还是书法史上“瘦金体”书法的创造者。在 书法美学里他独创了属于自己的一片领域,同 时他对茶道的研究也算是文人茶文化里的佼佼 上,黄庭坚的诗也以咏茶诗多为人关注,如清人 王士稹说: “黄集咏茶诗最多最工。”【1刎今人 莫砺锋在《中国文学史》里面也写道:“宋诗 在题材方面较成功的开拓,便是向日常生活倾 斜。……黄庭坚多咏茶之诗。”[1 者,他所著的《大观茶论》无论是对茶的采制 过程还是烹煮品饮、民间斗茶之风都叙述得很 详细。他绘的《文会图》描绘的是文人雅集室 外合宴的情形,表现了宋代将茶与酒、花、香、琴、 我们在宋代咏茶诗里能形象地看到当时点 茶技巧与品评记载的描述,作为宋代茶文化的 生动记录。据刘斧《青琐高议》卷九载,蔡襄 馔相结合的情景。由此我们推断,宋代将独特 的点茶法与相关艺术结合,成为盛极一时的雅 玩。我们或可将这种雅玩视为宋人的一种“精 神游戏”,不同于一般游戏的是,我们能从中 窥见宋人对自己心性的修养,对意境的追求。 3大量茶诗的涌现生动记录了茶文化 茶诗是茶文化里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这 里简略对唐、宋两朝茶诗的大致特点作一个总 结和比较。唐代茶人眼中之茶基本上已经从单 纯的植物、食物、药物、饮品的范畴上升到了 一个审美的高度,即陆羽提倡“饮茶最宜精行 俭德之人”,通过茶饮提供给自己乃至社会、 时代一种新的行为规范。事实上,这种规范茶 叶的品评标准、茶具的选择、煮饮茶的程序的 行为,被绝大多数文人接受并继续发展,这也 使唐代的咏茶诗作比前代有所增多,对《全唐诗》 中咏茶诗作进行统计,共有142首诗是以茶为 吟咏对象,而且多佳作名品。 两宋时期,茶已经成为民众日常中的必需 品,南宋吴自牧在专门记述都城临安风俗的著 作《梦梁录》中称:“人家每Et不可缺者柴、米、 油、盐、酒、醋、茶。”[9 可谓上至皇室贵族, 下到贩夫走卒,各种茶宴、斗茶活动层出不穷, 而文人雅士更是将茶视为精神情感的寄托,他 们彼此礼送往来以赠茶为清雅,两三人小聚便 以茶宴酬唱互答。在这种大背景下,宋代文人 乐于将茶引入诗词的创作中,流传至今的咏茶 诗词的数量甚至远远超过前代咏茶作品之和。 经统计,现完整存世的宋代咏茶诗词就有867 首,作者几乎涵盖了当时所有著名的诗人、书 家、画家。如苏轼的咏茶诗词就多达100首以 曾建议范仲淹将《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黄 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两句里的“绿 尘飞”和“翠涛起”,分别改为“玉尘飞”和“素 涛起”,因为“今茶之绝品,其色甚白,翠绿 乃茶之下者耳。”[】 宋时品评标准之转变,由 此亦可窥见一斑。这种转变是宋人敏锐的审美 感受以及精致的审美品位共同造就的,反映的 是宋人纯正的审美化艺术化的生活。 4茶百戏——茶艺与书画的时尚结合 茶百戏是宋代文人茶文化中特有的,与书 画艺术完美融合的一种茶艺形式,又称“分茶”、 “汤戏”、“水丹青”等。蔡襄《茶录》把这 一过程分为:“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熠盏、 点茶”f5 六个步骤,在最后一步中通过“注”或 “搅”的方式,使茶汤汤花瞬间显现出瑰丽多 变的景象,或若山水云雾,或犹花鸟百虫,或 如水墨图画、飘逸书法……给斗茶者美的享受。 北宋陶谷在《清异录》中云:“近世有下汤运匕, 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鸟鱼花 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 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1 3] 宋代这种新兴的茶文化形式,备受皇室和 贵族喜爱,在帝室和文人雅士的提倡下,迅速 得到发展,如蔡京在其《延福宫曲宴记》中记载: “宣和二年十二月癸巳,召宰执、亲王等曲宴 于延福宫,……上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去拂。 少顷,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朗月。”而且当时 文人还广泛流行一种斗茶形式。苏东坡就非常 看重斗茶,他的诗里曾有“斗赢一水,功敌千钟” 的自豪。江休复《嘉{;占杂志》还记载了当时苏 东坡与鉴茶专家蔡襄之间的一场斗茶: “苏才 38 茶叶通讯 第42卷 翁尝与蔡君谟斗茶,蔡茶精,用惠山泉,苏茶劣, 改用竹沥水煎,遂能取胜。” 熟型、思辨型的智慧,但同时宋代士人阶层并 不排斥精致细腻的生活享受以及与之相关的文 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茶百戏”出现 在宋朝或许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我们需要 把这种品茶方式还原到两宋时期整体所崇尚的 化需求。他们大多渴求在H常生活方式中去体 味美的存在,并把这种对美的感受贯注到生活 的方方面面,比如宋代瓷器整体上体现出一种 素净、高雅、精致之美,使我们惊讶于在唐三 彩如此绚烂光辉的背景下,宋人对生活的一种 安静思考,对平淡意境的一种追求;在绘画上, 艺术理念和氛围中加以思考。这一时期在绘画 上,苏轼于院体画之外开始提出借绘画抒发性 情的“笔墨游戏”之风,被后人称为“文人画”, 他的一些重要美学思想如“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等对当时的文人 产生了重大影响,加之宋代书法“宋四家”亦 提出书法应更注重书家个人情感、审美意趣的 表达,所谓“尚意书风”是也。在这个过程中 去感受人生的真味,以此彰显个人的人格魅力, 只有获得心灵的自由,艺术家才有可能进行审 美创造,对于宋人来讲,平淡、澹泊、静美既 是他们的生活美学,也是他们的文艺美学。由 此我们或许可以大致感受到宋人在进行茶百戏 创作时,是将他们对文人画、书法创作的理念 在茶艺中进行积极实践,而茶百戏的瞬息万变 性(或可称为茶百戏的“摇变”,指点好茶汤后, 经过手指配合运动,瞬间改变茶汤上图案文字 的一种特殊变化方式)亦在某种程度上加深了 这场艺术领域“游戏革命”的彻底性,让文人 真正拥有了一种雅玩的情趣,而且这种雅玩在 当时又是非常时尚的,因而迅速被吸收、传播、 效仿,由此可见,茶与书画在宋代应该是有很 大相互影响的空间。 基于对以上唐宋茶道之变现象的比较,我 们大致可以看出,宋人的饮茶方法、各类茶器、 斗茶分茶技艺的精彩以及从茶诗中透露出的时 代美学思潮等方面,都比前代更具有美学研究 的价值,极大地丰富了唐以来的茶文化内涵。 宋代茶文化折射出的是整个宋朝文人士大夫的 审美情趣、人格追求,体现出他们借品茗活动 而“艺术化的生活”。 5宋代士人开始追求日常生活方式审美化 宋代是儒、道、释三家思想进一步相互渗 透互补的时代,所以宋代文人多体现出一种成 文人画家们力图冲破“院体画”僵化的束缚, 去追寻笔墨本身的一种情趣和意味,而这种情 趣和意味又和他们心灵中那方自由的空间是相 通的;在书法上,宋代书法也有自己鲜明的时 代特色,书法史上有“唐尚法”、“宋尚意” 之说,我们认为这个“意”的追求与他们日常 生活中的审美情趣,一种“远”、“淡”、“空” 的境界,一种返归自然的山林之志是契合的。 他们还会举办茶会,摆设茶宴,品评泉水的优 劣,赏鉴茶用器具,以茶相赠,以表情意,以 茶人诗词以咏志趣……宋人对美的体悟和敏感, 以及他们享受身心舒适的生命,以“美”来修 养自己的心神,完善自己人格的生活方式,依 然让千年之后的人们心存感动和敬仰。 6茶性之美与艺术化生活的契合 当陆羽在《茶经》中提出:“茶之为用, 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1】,植物 之茶便有了人的品德之性。茶长于天地,吸收 天地之灵气,自采摘到加工成品,其过程经历 了采、蒸、捣、拍、焙、穿、封(宋朝还多出榨、 研两道工序)的反复加工,等到品饮时又需碾 磨成粉末不复其形,真是“碎骨粉身方馀味”(黄 庭坚语)f】 】但茶的味道经此却没有消减半分, 反而愈加醇爽浓郁。茶的内蕴与人生的内涵何 其相似!久经沧桑的人生正是有了诸多的坎坷 和磨难才能更显生命力的顽强和坚韧,而文人 们却凭借自己心灵的力量随缘自适,创造出逍 遥的精神天地,留下珍贵的艺术作品,凡此种 种皆像一杯香茗带给后世深沉的思考和触及灵 魂的感悟。 苏东坡一生偏爱茶和书法,司马光便问他: 第3期 殷娜:论宋代文人意趣与唐宋茶道之变 39 “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欲陈, 君何同爱此二物?”东坡妙答日: “上茶妙墨 俱香,是其德也;皆坚,是其操也。譬如贤人 君子黔皙美恶不同,其德操一也。”宋代文人 对“茶”这一日常事物的认真观照,以一种全 方位、立体化的角度呈现在我们面前,如把茶 人格化,苏轼有“从来佳茗似佳人”、“有如 刚耿性,不受纤芥触。又若廉夫心,难将微秽 渎。”的诗句;或将其哲理化,如“美恶两俱忘, 谁能强迫逐”[1 ,“要知清白德,盏面看浮花”(王 泽);或将其审美化,如李清照《转调满庭芳》 中云:“当年,曾胜赏,生香熏袖,活火分茶。” 又如黄庭坚在《品令・茶词》中记:“味浓香永, 醉乡路,成佳境。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 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又或者只是在某 日的一场春雨过后,空气中弥漫着杏花香气, 以一种闲适的心境来“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 细乳戏分茶。”【】叼由此可见,宋人在艺术化的 生活中将茶的自然品性,人为地提升到了一种 极为悦心悦志的审美体验中,宋代茶艺最具代 表性的斗茶、点茶、分茶技艺将茶性的空灵淡 泊与茶人理想中的返璞归真、恬淡超脱、自适 潇洒的意趣完美融合,让茶成为了生活中的审 美对象,让品茶成为一次审美的流程,同时让 我们感受到整个时代的艺术风格和美学风尚。 参考文献: 【l】(唐)陆羽.茶典口 .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2】李飞.唐宋茶道大行之原因分析[J】_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 会科学版1,2010(6):61-65. 【3](清)曹寅,彭定木等编.全唐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杜, 1986. 【4】陈祖架,朱自振.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M】.北京:农业 出版社,1981. [55] (宋)蔡襄.蔡襄集[M=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66](宋)赵估.大观茶论【M】.北京:世界文物出版社,1980. 【7]朱小明.茶史茶典【M】.北京:世界文物出版社,1980. [8】黄简.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9】(清)翟灏.通俗编【M】.上海:东方出版社.2013. [10】王弈清,唐圭璋.词话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6. 【l1]莫砺锋.中国文学史(第三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12】刘斧.青琐高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13】(宋)陶谷.清异录[M】.北京:中国书店,1986. 【l4](宋)黄庭坚.宋黄山谷书墨竹赋等五种[M】.上海:上海古 籍书店,1980. 【l5】(宋)苏轼.苏文忠公文集[M】.四川:巴蜀书社,1985. [16】匡扶.两宋诗词选.[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