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新闻采访中的沟通技巧

2023-12-15 来源:我们爱旅游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新闻采访中的沟通技巧

作者:杨忆

来源:《活力》2013年第04期

[关键词]沟通;平等;新闻点;角度

俗话说“七分采访三分写作”,说的就是采访的重要性。早在多年前美国ABC前新闻部主任普文·弗兰克就说过:“采访是我们这一行的基本手段,没有它我们就无法生存”。不善言谈之人依然可以成为优秀的作家,而不善采访之人却不会成为优秀的记者。

笔者从事新闻采访二十年,采访过三教九流、五行八桌的人,采访中碰过壁、受过威胁;遇到过知音、交到过朋友。回想二十年的采访经历,总结采访技巧是:采访无技巧,贵在有“心”,一颗关爱黎民苍生的慈心。 一、态度决定一切

鲁迅先生曾经批判过知识分子的缺点:自视清高,不肯和别人采取平等的立场。当自己受迫害受委屈时要求民主平等;当自己日子过好了,就不再提这个话,对别人很难采取平等的态度。

笔者1993年大学毕业,那时候国家分配工作,这在现如今大学毕业生的眼中可能是个天大的馅饼,可是虽然记者这个职业让我表面上有足够的爱心,但小知识分子的清高让我的采访经常碰壁。

有一次下乡采访,我极诚恳地问过一位夏日里在农田里耕作的农民,种地太辛苦了,没想过做点别的吗?农民回我曰:农民不种地干什么?这位农民朋友非常给我面子了,他没质问我:农民都不种地你们吃什么?

现在每每想到当年俯视苍生的优越感,脸一直都烧得慌。 二、不提大而空的问题

2004年6月26日,我刚完成了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同步直播节目——《中国的选择 缔造新东北》之后,随记者团到镜泊湖采访,当时亚洲资本论坛在那里召开。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著名的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到镜泊湖参加论坛,我有幸和其他媒体的记者一起采访过他。当时有同事问:“温老师,你说东北老工业基地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呢?”其实这也是我准备的采访提纲中的一个题目,只是当时还没抢上槽就被其他媒体的同仁问去了。温教授听说虽仍很礼貌,但我能感觉到他的反感。他说,我和我的团队只进行了三个月的实地调查,虽然有一点认识,但还不够深入。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存在的问题,不是一言而蔽之的。这样的问题太空泛,以后你们不要再问这样的问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温铁军和我们一起吃过工作餐之后,给我们上了一堂新闻记者走基层的课。他说当年他在新华社当记者的时候,极少在办公室里待着,他们都是骑着自行车,甚至于打着赤脚走在乡间路上,靠着自己的深入调查写出来有价值的文章。真的,你脚上的泥土有多少,你心中的情感就有多深。多年农村调研经历,给了温铁军今天纵论“三农”问题深厚的底蕴和自信。他的大声疾呼“没有农民,谁能活在天地间”给人的醍醐灌顶般的警醒,他那发自肺腑的呐喊,令世人将视线重新投向其实一直都举目可及的苦难,也令一度逡巡的决策者果断地找到了落点。 三、换位思考,以情动人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第一个问题触及采访对象最柔软的部位时,你的采访就会非常顺利。2005年3月份,我接到了一个采访任务。市委宣传部要求各大媒体宣传原牡丹江军马场政委牟国瑞的先进事迹。打电话联系牟国瑞的大女儿联系采访的时候,她一直在婉言谢绝,直到我说为了完成上级交给我的任务请她帮忙回答我一个问题的时候,她答应了。 杨忆:你小的时候,你爸爸抱你吗?

牟少平:我父亲抱我,也挺喜欢我。因为什么?我父亲36岁才有了我呀!我小的时候得了一次肺炎,特别重。重症肺炎,那时候是1949年啊,我父母都在部队,在行军的途中,好多人都说不行了,这孩子就拉倒,把她扔了吧。但是我父亲就不干,他和我母亲俩抱着我,领着一个随军的军医,一直把我送到汉口的协和医院,到那以后就用青霉素,拉丁语叫潘尼西林,就给我打进去了,肌注。我现在屁股还一个坑呢!但是把我的命救了,所以我说吧,父母给了我生命,我父亲又给了我一次生命。

我的这个问题让牟少平打开了记忆的闸门,给我讲了两个小时牟国瑞老人生前的故事。 四、采访进行时发现新闻点,调整提问角度

有过国有职工、集体职工经历的人都曾经自豪过。这种自豪感来自于“我是一个有单位的人”。而每一个有单位的人最大的感觉就是有靠山。

2003年,我采访牡丹江百货大楼男装部营业员刘平。她告诉我她在二楼卖男装,她的丈夫在三楼租了两节柜台做女装生意。我顺着这个问题追问:那你为什么宁愿花钱雇人卖服装,也不肯辞了职自己亲自打理自家的生意呢?说到这里,她哽咽了,说:百货大楼是我的单位。 从刘平的哽咽中我们不难感受她那份浓浓的单位情结。“单位情结”指的是劳动者对单位无原则的一种信任。与这种信任相对,她个人的得失都显得微不足道了。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国有职工的身份将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刘平是那个曾经辉煌过的国有职工群落的一分子,她身上浓缩着几代人的“单位情结”,这种情结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凝固成历史。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五、认真观察,寻找问题

2003年5月6日一上班,接到采访任务,去传染病院采访即将走出非典隔离室的两名护士。5月6日上午9点,在市中心血站三楼会议室里,我见到了刘春莲和刘红艳。当时她们头发干枯没有光泽,她们的脸干燥而且布满了小红疙瘩。 杨忆:你们从隔离病房出来的时候,照镜子了吗?

刘春莲(用手摸了一下脸上的疙瘩):这是佩戴面具和使用消毒药水的结果。在隔离病区医护人员每个班要坚持四个小时,这四个小时要戴面具,要穿特制的防护服,防护服很厚而且不透气,四个小时下来,整个人都虚脱了一样。

现在回想当年的场景还是会油然生出敬佩,因为在这样的灾难面前逃避责任比坚守岗位更容易做到。

六、尊重历史,用事实说话

今天的新闻,明天的历史。现在有一种很强势的观点:当下媒体的竞争就是观点的竞争。我个人认为:这说绝对了。“事实为王”是永远不能变的。记下了事实,就记下了历史,因为任何观点都是可能被颠覆的。

我曾经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一起采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幸存下来的慰安妇李光子——一位朝鲜族老人,当年已经75岁多了。

采访过程中,中央台记者提问时,语调很平和,内容也简单,如:阿妈妮是从釜山来的吗?来到中国是以招工的名义,是被骗来的吗?

李光子:是日本鬼子毁了我的一生。把我们骗来,整到这个部队里来,这么点小岁数,(他们)多恶毒哇。我们活下来的就剩下了四个人,一定要讨回血债。为了讨回血债,我把这些都抖搂出来。

历史这个词很厚,很重。我们每一个人生命轨迹都会像涓涓细流般汇入历史的海洋。作为记者,记录历史、书写历史是我们不能推卸的责任。你的每一个采访,都是历史画卷中一个小小的像素。

著名电视主持人敬一丹曾经说过:采访就是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没有不会说的,只有不会问的。想要会问问题,首先要有一颗关爱黎民苍生的慈心。 参考文献:

[1]淺谈新闻采访中的技巧问题.新闻传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播,2012.4.□ (编辑/李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