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终结研究:现状和展望
2020-06-17
来源:我们爱旅游
登塑堂型 生箜 塑 ・当代学术回顾与思考・ 公共 政策终结研究:现状和展望 王 舯 严 强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南京摘210093) 要:政策终结是公共政策周期的最后一个环节,在政策循环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政策学者已就 政策终结的对象、策略、方式、影响变量等作了较多阐述,但与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等政策过程的其他环节 相比,仍嫌不够丰厚或有失偏颇。本文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构了“结构一过程”框架,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对 政策终结现象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考察。 关键词:政策终结;政策过程;结构;过程;分析框架 中图分类号:D035—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987(2012)04-001 2-06 自?公共政策之父”拉斯维尔提出政策过程的7 阶段说之后, 于政策过程中的制定、执行、评估等 赢得了政策学者广泛的研究热情,相形之下,政策终 迄今,学界共举行过3次较大规模的政策终结 专题研讨,并有相应的论文集问世。1976年,《政策 科学》(Policy Science)首次出版以公共政策终结为 主题的特刊。作为这一特刊的编辑,尤金・巴达奇 (Eugene Bardach)撰文指出政策终结的特点,即:政 结似乎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2O世纪7O年代中 期,西方国家经济滞涨严重,政府采取的应对举措屡 屡失败,随着对政府革新期待的落空,人们开始质 疑,并进而要求结束那些行之无效的旧政策。然而, 政策终结之难往往超出人们的预期,在现实的触动 下,西方学者开始了对公共政策终结的重新审视和 研究。 一策终结的现象如此之少,且个性特征很强,以致不能 做出某种归纳;设计者希望政策能永久适用;政治领 导人不愿意承认错误,政策终结往往充斥着残酷的 斗争;潜在的改革支持者由于不确定是否能真的得 到好处,也不愿意破坏现有的计划、组织;政策终结 缺乏有效的政治刺激【‘l n 。 、政策终结研究的发展脉络 1997年,关于公共政策终结的第二部论文集由 《公共行政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出版刊行。针对现实中政策难以终结 的现象,这一时期的学者们主要就政策终结的模式、 终结中的影响变量等进行了较多探讨。彼得・狄龙 (Peter deLeon)对此进行了总结,他突出强调了两点 政策学者在认识到政策终结的重要性之后,努 力廓清了有关其定义、对象、策略、方式等相关理论 命题,进而借助若干假设和分析框架对某些典型案 例进行了观察、验证,并着重探究具体影响变量间的 关系及其作用方式。 收稿日期:201 1—10—10 作者简介:王种(197l一)男,安徽无为人,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 严强(19 ̄5-)男,江苏南通人,南京大学公共事务与政策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澳门科技大学特聘教 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政治学类课程指导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中国公共政策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公共行政学 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兼职教授,主要从事公共行政、公共政策、政治学理论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教育部重大招标项目“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07JZDO026) ①批斯维尔所谓的7个阶段是:情报、提议、规定、合法化、应用、终止和评估。 ・】2・ 王 种,严 强: 公共政策终结研究:现状和展望 内容:一、某些当事者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加入到阻碍 力量中时,政策终结愈加不易;二、如何使终结人性 化,且不牺牲必要的雇员和服务,这一点至关重要【21。 2001年,《公共行政国际期刊》再次出版了关于 公共政策终结的第三部论文集。在这一时期的研究 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有关政策终结定义的争议。马 克・丹尼斯(Mark.R.Daniels)就最新学术成果进行了 评述并指出,政策终结是个困难的智力课题,其主要 原因在于对其下一个具有操作性的定义的困难。什 么才算是政策终结?政策究竟在何时、何处开始转变, 以致与原貌不大一样?这引起了关于“部分终结”是不 是政策终结的话题。他还认为,政策终结是多学科和 跨领域的,存在于研究视线很狭窄的理论空间中,它 常出现在政策科学期刊中,随之是公共行政期刊131。 毋庸讳言,当前政策终结研究面临双重困境:一 方面,现实中成功的终结案例并不是很丰富;另一方 面,相对于政策过程的其他环节,有关政策终结的研 究并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既有的研究成果也显得 不足。对此,戴伊认为,“无效率的政府政策和工程项 目得以延续的原因之一,是它们那有限的效益被集 中在了一小部分、非常有组织性的选民和机构身上, 同时其巨大的成本则被分散给了一个广大的、缺乏 统一组织性的、缺乏信息的公众来承受”[412“。显然, 戴伊此语道出了个中原因之复杂性。宁骚则认为, “正是由于现实中政策终结的难度较大,况且人们 一般也不愿意承认失败,因此相对而言,政策终结 的研究比起政策过程的其它环节来要显得薄弱得 多o”【5)468 二、有关公共政策终结的理论研究 目前,中外学者对有关公共政策终结的理论进 行了较多阐释。从既有研究成果来看,政策学者的关 注重点主要集中在有关政策终结的界定、政策终结中 的影响因素以及政策终结的策略和方式等3方面。 (一)政策终结的界定 关于政策终结的定义,大多数学者间存有共识。 大陆学者陈振明认为,政策终结是政策决策者通过 对政策或项目进行慎重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 以终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 或项目的一种政治(或政策)行为I61339。台湾学者林水 波、张世贤总结了政策终结发生的3种情形,即:政 府施政理念改变、公共资源分配改变或是民众关于 公共政策态度改变;政策目标已经达成,政策问题已 获解决;政策无法解决问题而失败[71 ̄-∞。彼得・狄龙、 盖瑞・布鲁尔(Garry D.Brewer)和马克・丹尼斯等人对 政策终结的论述较有代表性。所谓政策终结,是指 “政府当局对某一特殊功能、计划、政策或组织,经过 深入评估而加以结束或终止的过程”【2J。政策终结总 是在不同程度上涉及特定政府的功能、组织、政策和 计划,狄龙等人称之为政策终结的对象。一般认为: 功能是政府对公民提供的一种服务,因此,很难终 结;而组织是由个人组成的团队,组织比功能要更敏 感,也很少完全终结;政策是解决特定问题的策略; 计划与问题最近,是政策中的具体手段,也最容易终 结。马克・丹尼斯进而确认了关于政策和组织终结的 7项推论,并由此构成了政策终结研究的一个开创 性理论框架,即:终结很少有经济理由;终结是高度 政治化的,很难达到;终结需要反对者的共同选择; 终结常牵涉到意识形态的变化;紧随着终结的是重 生;成功的终结很难预期;终结是个政治悖论,每个 人支持它,但每个人也都反对它阎。 随着对政策终结的更多关注,有学者注意到存 在政策“部分终结”的现象。此前,关于机构的重组、 计划的合并、政策焦点的转移或资助水平的变化等 现象都被排除在政策终结之外,但研究者很难说清 政策终结由何处开始?即究竟在何时、何处政策开始 转变?这个困惑被盖瑞・布罗尔、彼得・狄龙、查勒斯・ 琼斯(Charles 0 Jones)等人以所谓“部分终结”的方 式加以解释。部分终结意味着计划、政策或组织的某 些方面已经变化或消除,只剩下原貌的一些碎片。但 即便如此,“终结”和“非终结”二者间仍存在模糊性。 赫伯特・考夫曼(Herbert Kaufman)干脆否认了政策 终结的模式,并认为,在终结过程中并没有什么模 式,组织在经过长期的拖延后能够保存下来,主要是 靠运气,并将组织的终结排斥在政策终结之外 。另 一台湾学者庄文忠则将政策终结与政策接续同列为 政策变迁的两种类型,同时指出政策存在“部分终 结”的现象,即投入某一政策方案的资源或承诺的政 策产出在质或量方面的减 -01。 (二)政策终结中的影响因素:阻碍和推动力量 按照狄龙的观点,政策终结中的主要障碍有:理 智上的抵制、组织的持久性、有力的保守性、反终结 联盟、既有的立法和高昂的启动费用等…]。豪格伍德 和冈恩(Hogwood and Gunn)在此基础上又补充了政 -1 3・ 晋阳学刊2012年第4期 策终结的3种障碍,即欠缺政治诱因、负面效果、拖 延和拒绝Il2]474。大陆学者刘东杰将当前我国政策终结 中的主要障碍归结为:来自政策制定者心理的障碍、 来自政策执行者的障碍、来自组织方面的障碍、来自 社会方面的压力、来自法律程序方面的障碍、公共舆 论的障碍和政策终结的代价等 。 在巴达奇看来,推动政策终结的力量来自3大 类倡导者:反对者,他们不喜欢这个政策,仅仅是因 为在他们看来,这是个坏政策;节约者,他们关心资 源的再分配;改革者,政治人物把政策终结看成是成 功吸收或实施一项替代政策的先决条件…。狄龙认 为,政治价值和意识形态是影响终结决策的决定性 因素,而不是经济和效率【“】。为此,他建议在对政策 终结的研究中,更多地关注意识形态。大陆学者陶学 荣等将政策终结的推动因素归结为:触发事件、政策 评估、利益的分化和聚合、政治领导者的领导力、公 共舆论的推力等【l 4_。 (三)政策终结的策略及方式 罗伯特・贝恩(Robetr Behn)关于政策终结的l2 项忠告常为政策学者们引用,即:别放试探性气球; 扩大政策的支持者;把焦点放在政策的危害性上以 吸引支持者;利用意识形态的转变来证明危害;不要 妥协;吸收局外人担任终结者;避免立法表决;不要 侵犯立法机关的特权;接受短期成本的增加;收买受 益者;提倡接受,而不是终结;只终结必要的部分n51。 台湾学者丘昌泰在总结Geva—May提出的政策终结 策略后,强调3点:即事前妥善规划、减低反对声音 和利益交换『l6]454。林水波也从6个角度提出政策终结 中的策略,即,改变犹豫心态;进行周全评估;掌握政 治系络;体认自然时点;积极提供诱因;渐进进行缩 减『l8】。大陆学者张国庆提出所谓力场分析,他认为, 欲使政策终结得以发生,首先必须仔细分析现行政 策安排下的力量对比。在改变力量的过程中,政府有 3种可供选择的办法:增加推动力、削弱阻力、增强 推动力和减少阻力并举。第三种办法最为有效,第二 种方法次之,第一种方法效果最差【㈣814川 。 政策终结中的不同策略关系到政策的终结方 式。巴达奇认为,政策终结过程可以当作是另一个政 策的接受过程,即接受政策A,以替代消除或缩减的 政策B。他还指出,终结的发生,要么是急遽式的,要 么是渐进式的,也许是因为对终结的抵制是如此之 激烈,以至于最后终结时伴随着爆发性的力量,所以 ・1 4. ・当代学术回顾与思考・ 急遽式是最普遍的终结形式【”。陈振明则将政策终结 的方式归结为4种:即政策替代、政策合并、政策分 解和政策缩减【 ”。 三、有关公共政策终结的实证研究 政策终结的实证研究多见于西方学者的论著, 相对而言,我国学者更多表现出规范性研究的学术 偏好,实证研究则显得较为薄弱。案例研究固然有其 个性化特征,但正如狄龙在比较美国和墨西哥两国 扶贫计划时所言,尽管两国存在着各种差异,但并不 影响做出有益的归纳㈣。而政策活动的愈益频繁无 疑又为研究者提供了更多的案例素材。以下为从 JSTOR西文过刊全文数据库和Policy Review (WilsonSelect H.W.Wilson公司的全文库)中,以Poli— cy Termination检索出的关于政策终结实证研究的主 要文献资料。另有我国大陆地区的博士论文一篇,台 湾地区的硕士论文一篇。 (一)关于分析框架的假设和验证 1995年,马克・丹尼斯在《实施政策终结:田纳 西州的健康卫生改革》一文中通过考察田纳西州实 施的健康照料改革,即以州民照料计划取代其国民 医疗补助计划,来检验罗伯特・贝恩提出的终结框 架,对其有关终结策略的12点建议进行了逐项验 证,并探究了政策终结和政策实施问的联系 。 1999年,苏珊・科克帕瑞克和詹姆斯・里斯特 (Susan E.Kirkpatrick&James P.Lester)等人在《政 策终结过程:财政分配的一个概念框架及其运用》一 文中提出了关于终结公共产品的一个过程分析框 架,并以此检验1986年美国联邦财政分配计划,最 后得出影响终结的3个范畴的变量,即,该计划的内 在特征、政治环境和特定的障碍【2ll。 2001年,哈里斯・迈克尔(Harris・Michae1)在《政 策终结:以密歇根州会期限制为例》一文中,通过对 密歇根州立法会会期限制的研究,检验了丹尼斯提 出的关于政策和组织终结的7项归纳以及由此构成 的理论框架[81。 2008年,伊丽莎白・格蓝迪(Elizabeth A.Grad— dy)和柯伊(Ke re)在《我们何时说“不”?当地医疗 服务的政策终结决定》一文中,考察了1981年至 1995年间的加利福利亚州公立医院,研究者将政治 和经济对决策者的影响合二为一,提出了关于公共 政策终结过程的“两段式”模式,并在其研究结果中 王 种。严 强: 公共政策终结研究:现状和展望 得到印证,即触发事件和当地决策环境的特色影响 了终结的决定 。 以上4例中,研究者均侧重于建构或验证某个 分析框架。由于政策或计划不同,政策环境以及发生 决定作用的变量不一样,这些因应各具体案例的分 析框架也就各有其侧重或针对性,政策终结进程由 此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二)关于影响变量的研究 1997年,哈里斯・迈克尔在《政策终结:意识形 态的维度》一文中,以以色列劳工党政府决定帮助基 布兹集体农场摆脱困境为例,分析了意识形态在政 策终结中的作用。劳工党作为过去的国家建设者和 劳工社会党人理想的具体化及本身赋予的道德权 威,尽管其政府面临巨大的预算压力,但他们并没有 终结其支持的政策 。 2001年,狄龙等人在《墨西哥国家团结互助计 划:一项政策终结的比较研究》一文中,借用源自美 国的政策终结分析框架阐述了比较研究的可能性, 在考察了墨西哥扶贫计划后,狄龙等人在文章的结 论中指出,在美国和墨西哥这两个国家中,外在的 政治和意识形态状况在政策终结中的作用被大大 增强【l91。 2002年,Hajime Sato在《13本麻风病隔离政策 的废除:通过领导者的政策终结》一文中,通过对日 本麻风病隔离政策的考察揭示出阻碍政策终结的因 素,分别是:理智上的抵制、既得利益者的反对、专家 的偏见。Hajime Sato认为,只有在熟练终结者的领导 之下,问题才会最终被带到前台,并在关键人物问达 成一致,于是政策才最终得以废止[241。同年,珍妮・弗 朗兹在《政策终结者的政治资源》一文中以美国政府 为麻风病患者提供的终身安居照料政策为例,分析 ‘了阻碍该项政策终结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病人、职 员以及安置麻风病的社区等。文章最后指出,政府作 为政策终结者,虽然有其地位上的理性,但其政治上 的对手们也成功地阻止了(政策终结)近50年,只有 在政府官员熟练地掌控政治资源的情况下,才可能 终结该政策闭。 2004年,台湾东华大学公共行政研究所林廷威 在考察农渔会信用部的发展和功能及面临的问题 后,提出:政府从事改革行动,最重要的是政府与农 会的互动关系,政策终结的成败须讲究政治与时机 的应用,其中包括了争斗策略的采行、主政者的意识 形态、政治环境的变迁或消失等闭。 2009年,Esther Tumhout在《一项政策的起落: 荷兰生态走廊政策的连续及其不成功的终止》一文 中,通过对荷兰终结有关生态走廊自然政策的分析, 确认了促进和阻碍政策终结的不同因素,并以此作 为对该案进行解释的基础。但文章同时指出,这些只 是在个案中得以证明,并不能作为普遍的理论从而 具有预见性 。 以上诸例重在探究具体影响变量及其互动关 系,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政策终结更多与政治相关,政 治价值和意识形态具有决定性影响。但这些结论是 否具有普遍意义并没有得到证明。 (三)多源流分析框架的应用 以多源流分析框架来考察政策终结过程并不多 见,应该说还是一种新的尝试。2004年,Iris Ge— va—May在《把握机会:公共政策的终结》一文中,对 狄龙、考夫曼、丹尼斯等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评述, 同时论述了金登(Kindon)多源流分析框架运用于 政策终结的可行性。她还提出,现存的制度结构和 对“问题”的界定,是维持组织稳定性的两个主要方 面 。吉林大学阮蓁蓁于2010年6月在其博士论文 《多源流理论视阈下中国公共政策终结研究》中,借 助多源流分析框架分析了我国食品免检政策终结中 的某些问题[291。 多源流分析框架的优势在于能够解释官僚机构 出现的某些非理性行为,一定程度上回应了渐进主 义者的困惑,特别是在回答政治因素在终结过程中 的作用时,能够做出合理的解释。但不足在于:首先, 该种解释过于强调偶然性,可能导致研究对象的不 可捉摸;其次,该分析框架运用于政策终结有其限制 前提,即仅能适用于政策替代,而非政策终结的其他 情形,如政策的直接废止;其三,该分析框架没能反 应出政策终结过程中间断平衡的特点。 上述实证研究的共性在于,无论是分析框架或 是具体变量,均依附于特定个案,针对性较强,不具 有普遍的代表意义,因而,其研究结论欠缺一般性理 论所具有的预见性功能。此外,研究者观察的视角比 较单一,没能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对政策终结现象 做出全面解释。 四、新的研究路径:“结构—过程”分析框架的提出 事实上,政策终结总有其共性,那么,追寻这一 ・15・ 晋阳学刊2012年第4期 ・当代学术回顾与思考・ 政策现象的普适规律,甄别并明晰其中变量及其逻 辑生成关系,构建一般性的解释分析框架,进而描绘 出终结过程中的图景,这应该是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和目标。现有的政策过程理论,诸如多源流理论、间 断—平衡理论、支持联盟框架等,以及相应的实证研 究成果无疑为后来者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根基和依 据。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建构“结构一过程”分析框 架,明确其中的关键性变量,兼顾渐进主义逻辑和非 理性因素的影响,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对政策终 结进行考察。 (一)政策终结的结构分析 治环境的变化、政策企业家包括媒体舆论的运作、限 制条件的制约、领导者的决策等,其中的因果联系与 逻辑程序可以描述如下: 某一政策场域中,与该政策有关的各种问题日 益累积,其负面效应渐渐扩散 一方面,行将终结的 政策继续发挥调节作用,虽力有不逮,仍勉力支撑。 就该政策而言,清晰的任务功能、明确的合法性依 据、长时间存续的惯性、完善的组织性以及人们怀旧 的心理等都有助于延缓其生命力,且围绕该政策所 形成的利益格局使得既得利益者易于形成政策同 盟,从而形成反对政策终结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 支持政策终结的力量也会渐渐聚拢并形成同盟,对 从结构上来看,政策终结通常会依据某种特定 的逻辑围绕功能、组织、政策和计划这4种对象分别 或同时展开,任何一种对象所发生的变化,必然会影 响到其他对象。从理论上说,功能是政策的灵魂和根 本,功能与组织、政策、计划的关系是“皮一毛”的关 系,即“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功能被终结,即政府 不再向民众提供某种公共服务或公共产品,则与此 该项政策提出越来越多的质疑,而新的政策建议则 会见机而出,于是,政策论辩和竞争的气氛愈加激 烈;此时的政治环境中,来自于上层的主导性价值观 或政策偏好的转变、公众情绪的变化以及特定的地 方传统因素等,都会在政策进程中引起联动效应。其 间,保守主义、立法障碍、终结成本、心理上对终结结 相关的组织、政策、计划都没有存在的理由①;组织是 为了履行特定的政策功能而设立,在保持政策功能 的前提下,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组织可以因时因势 而作某些调整,如机构裁减、合并、经费增减、人员分 流等,甚至可以撤销该组织,重新设立新的组织。组 织的这些变动必然在政策和计划层面引起程度不同 果的恐惧和不确定等因素构成了政策终结的现实限 制条件。而支持政策终结的“政策企业家”如何利用 和突破这些限制条件,经由开启的“政策窗口”⑦,递 进政策终结议程,则是决策前至关重要的一步。为使 得政策终结进程不致处于胶着停滞状态,实行一定 的妥协,以调和双方的矛盾冲突,既是折中之策,也 是形势使然。至此,领导者才有可能根据自己对形势 的把握,做出维持现状、突发式终结或渐进式终结的 决策。维持现状则意味着政策终结的失败。突发式终 结则是政策瞬时全面的停止,易于引发激烈动荡,产 生“休克式”的后果。而渐进式终结则表现为终结进 程在上述各种变量的作用下所进行的多轮演变。当 的反应,如当前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大部制改革即反 映了此种情况;政策本身的终结关系到政策资源的 利用和重新分配,影响到政策功能的实现方式和路 径,且在组织结构和组织行为上也会有所体现;计划 作为政策的细化,有时具有明显的技术性特征,计划 本身及其执行的好坏也会连带到对功能、组织和政 策的评判。计划的终结往往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政策 功能,消除政策执行中的某些弊端。政策执行组织对 计划中存在的问题感受最深,它们可能在计划没有 修正之前,对计划作某些变通性处理;反之,计划终 结的效应也会折射在组织上,引起组织的松动,从而 给进一步终结创造条件。 (二)政策终结的过程分析 领导者做出渐进式终结的决策后,终结进程的第一 轮演变即告完成。此后整个政策场域暂时表现出相 对均衡的态势,但新一轮竞争和角力也同时展开,以 致重新演绎上述场景,直至政策完全终结。 实践中,政策终结以渐进式居多。以“结构一过 程”分析框架观之,目标达成之前,政策过程往往是 渐进式推进,以计划的终结最易,政策次之,组织再 从过程上来看,政策终结过程中的关键性变量 主要涉及到:问题事件的聚集、政策竞争的势态、政 次,功能的终结最为困难。与此同时,整个政策场域呈 现出间断平衡式的特征。无论政策进程处于间断或平 ①现实中,政策的功能不复存在,但组织却改头换面者,也不在少数,公共行政组织更是如此。 ②“政策企业家”和“政策窗El”的概念借鉴于金登的多源流分析框架。参见:约翰・w・金登.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 ・16・ 王 种,严 强: 公共政策终结研究:现状和展望 衡的状态,都是政策场域中各种支持或反对力量交 织、拉锯和角力的结果。可以说,上述描述即是政策终 结现象演变的常态,正是在这样一个集小胜为大胜的 期待和实现中,政策逐渐走向终结。作为政策研究者 和从事政策实务的人员不应对此过程预想得过于简 [1 5]Behn。R.D.How to terminate a public policy:A dozen hints for the would be terminator[J].Policy Analysis,4 (3).393-41 3(1 978a). [16]丘昌泰.公共政策[H].台北:巨流图书公司,2004 [1 7]林水波.政策终结的探索[J].国家政策季刊.第四卷第四 期(2005.12). 单平顺,其间有曲折、有反复、甚至是偶有退缩。 [责任编辑孙晋浩】 [18]张国庆.公共政策分析[H].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1 9]Peter Deleon.The Case of The National Solidarity Pro- gram in Mexico:A Study in Comparative Policy Termina—— 参考文献: tion[J].Internat10na1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1]Bardach.Policy Termination as a Political Process[J]. 24(3)。289—309(200 1). Policy Sciences(1 976). [20]Mark.R.Daniels.Implementing Policy Terminating: [2]deLeon Peter.Afterwards:The once and future state of Health Care Reform in Tennessee[J].Policy Studies Re— policy termin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view。Autumn/Winter 1 995/1 996. Administration.New York:Dec 1997.Vo1.20,Iss.12:pg. [21]Susan E.Kirkpatrick James P.Lester.The Policy termi— 2195.18pgs nation Process:A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Application [3]Mark R.Danie‘Is.Policy and Organization Term1nat1on[J]. to Revenue Shar ing[J].Policy Studies Review。Spring Internat1Ona1 Journal of Public Adm1n1strat10n.24(3)。 l999 16:1. 249—262(2O0 1) [22]Elizabeth A.Graddy and Ke Ye.When Do We“Just Say No? [4]【美】托马斯・R・戴伊.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H].北京:中国 [J].Policy Termination Decisions in Local Hospital Ser— 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vices”The Policy Studies Journal。Vo1.36。No.2,2008. [5]宁骚.公共政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H].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3]Michael Harris.Policy termination:uncovering the ideological dimens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 [7]林水波张世贤.公共政策[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 lic Administration.New York:Decl 997.Vo1.20,Iss.1 2:pg. 司。2001. 2151。25pgs. [8]Michael Harriis.Policy termination:the case of term [24]Hajime Sato.Abolition of Leprosy Isolation Policy in limits in Michig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Japan:Policy Termination through Leadership[J].Policy Adm1n1strat1On.24(3).323—339(2001) Studies Journal;2002;30,1:ABI ̄NFORM Global pg29. [9]Kaufman.Herbert.Time,Chance,and Organizations[H] [25]Janet E.Frantz.Political Resources for Policy Termina— (Chatham。NJ;Chatham House).(1 987). tors[J].PolicyStudiesJournal。Vo1.30。No.1.2002(11—28). [10]庄文忠.政策体系与政策变迁之研究:停建核四政策个案 [26]林廷威.农渔会信用部体制改革之研究一政策终结理论 分析[D].台北:国立政治大学公共行政研究所,2004. 与内容分析法之应用[D].台北:台湾东华大学公共行政研 [1 1]deLeon.P.Policy Termination as a Political Phe— 究所,2004. nomenon.In The Politics of Program Evaluation;Palumbo, [27]ESther Turnhout。The rise and fall of a policy:policy Dennis Ed;Sage:Newbury Park。CA,1 987;Publication; succession and the attempted termination of ecologica1 1 73-189. corridors policy in the Netherlands Policy Sciences.Am— [12]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H].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sterdan:Feb2009.Vo1.42,Iss.1.pg.57,1 6pgs. 2003. [28]Iris Geva—May.Riding the Wave of Opportunity:Termi— [13]刘东杰.破解政策终结困境的有利因素分析[J].重庆行 nation in Public Policy[J].Journal of Public Adminstra- 政,2006(6). tion Research and Theory;jul2004;1 4。3;ABI/INFORM Globa1. [14]陶学荣,王锋.公共政策终结的可行性因素分析[J].内蒙 古社会科学,2005(5). [29]阮蓁蓁.多源流理论视阈下中国公共政策终结研究[D].长 春:吉林大学,2010. A Research on the Public Policy Termination:Status QUO and Prospect WANG Chong YAN Qiang (School of Government,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93,China)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