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新课导入

2020-04-27 来源:我们爱旅游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新课导入

【摘 要】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重要环节。主要形式有:开门见山直接导入、复习旧知、创设操作情景、讲述数学故事或数学典故、创设质疑情景、创设生活情景、运用演示教具、运用游戏形式进行新课导入。

【关键词】导入新课 提高 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处理好新课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情况,选择适当的导入方法。下面介绍本人采用 几种导入新课方法: 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新课

在一节课的开始,直接提出需要学习的中心内容,点明课题,迅速把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引向要探索的问题,这是一种常见的导入方式。教师用精炼、简短、富有鼓动性的语言、使学生产生一种需要感、紧迫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只需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节课我们将学习……”这样简单的语句单刀直入,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目标即可。 二、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论语》道“温故而知新”。学生的学习是以一切现有

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出发点,所以新知识的学习总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从复习已有旧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是被经常和广泛的应用的一种引入新课的方式。从复习旧知识出发,以旧引新,沟通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导入新课。

三、在教学中创设操作情景,导入新课

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可以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直观化、从中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求知欲,并且使知识掌握更加牢固。如,在教学《认识三角形》时,提出:“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组成三角形呢?”一开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回答:“是.”这时,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些长短不一的木棒,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示,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否定了他们的答案.教师抓住学生的结论引导学生猜测:“能不能组成三角形是否与三条木棒的长度有关系?”请同学们接着分组测量课本中提供的三类三角形的三边之长,最后由学生自己得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一问题情境创设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学生不仅能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能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探索,学会学习.反馈信息表明,学生对自己操作得到的数学结论理解得深,掌握得牢. 四、讲述数学故事或数学典故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是教师最喜欢使用的导入方法之一,也倍受学

生的喜欢。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向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述精彩的故事,创设问题情境,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历史上的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的审美能力。

如在进行《有理数的乘方》教学时,教师引用了古代的一个故事:古时候,在某国有一个聪明的大臣,他发明了国际象棋,献给了国王,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为了对聪明的大臣表示感谢,国王答应满足这位大臣的一个要求。大臣说:“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第一格放1,第二格放2,第三格放4,然后放8粒、16粒、32粒……一直到第64格。”国王哈哈大笑。大臣说:“就怕你的国库里面没有这么多米!”教师提问:你认为国王的国库里有这么多米吗?

学生一开始疑惑不解,都只能猜测答案。教师因势利导引入有理数的乘方,学生学完新课后,再回过头来思考这一问题。这样的一个持续的问题情境贯穿于整堂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设计问题的意识。

五、创设质疑情景,导入新课

悬念导入是设置情境利用与学生已有观念或知识造成的认知冲突来导入新课的方法。它使学生置于认知矛盾中,

学生单凭现有数学知识和技能暂时无法解决,故容易激起他们解决矛盾的强烈的求知愿望,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开始探究。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可设计如下问题:一张普通的纸,其厚度仅为0.1mm。对折一次,厚0.2mm;再对折一次,厚0.4mm;如此下去,对折27次后它的厚度是多少?有一张课桌高呢?一个人高呢?还是有一幢房子那么高?学生各自估计后,再慎重告诉他们:纸的厚度将比一座珠穆朗玛峰(约8844)还要高,•达13000多米!学生惊讶之余,便引导他们其列出算式:0.1×227mm即0.1×227÷1000=227÷10?4(米)。但要计算227谈何容易!如何计算这种幂的大小便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这样,极大地激发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迫不及待地想去探索问题全部,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会全神贯注,积极思考,既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促进了思维。

再如:在教学《相似多边形》时,教师指着教室内黑板及黑板四周镶嵌木条所成的两个矩形,问同学们:“这两个矩形相似吗?”学生齐答“相似!”产生这种错误的根源在于学生们把日常生活中的“相像”当做了数学中的相似。此时,当教师把学生认为“千真万确”的生活经验否定时,学生十分吃惊,思维马上被激活起来,注意力十分集中,由此顺势导入了新课。这种导入方法不仅可以集中注意力,而且有利于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在头脑中打下深刻的烙印,更重

要的是能使学生明白科学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马虎,某些结论在没有经过严谨的科学分析之前是粗浅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这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十分有益。

六、创设生活情景导入新课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服务于生活。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我们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例如讲解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教师指着班上因损坏维修时在课桌上斜钉成三角形的木条问:为什么工人师傅要钉这木条?在勾股定理逆定理的教学活动在,本人利用我们本地农村建房时测量地基基础拐角处是否是直角(本地称为“割尺”)方法导入:在生活中,农村建房,挖好基础后,再请石匠师傅用石头把基础砌好,砌好后要进行割尺,以便检查今后房子建好后是不是长方形的。检测的方法是:石匠师傅先以拐角的顶点处为起点,沿角的两边分别测量出长3米和4米的两段,然后测处这两段的两个端点间的距离,如果距离为5米,则这个角就是直角,否则不是。学生开始一片茫然,从而教师便导入本课学习主题。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创设情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能学以致用,这样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在课堂上尽可

能创设一些生活中的情境,这样才符合实际生活,学生更容易体验到数学的自然、真切,才会满腔热诚地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之中去.

七、运用演示教具,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实验,自然巧妙引入新课。运用这种方法能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具体化,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抽象能力。

例如,在讲解线段的比较时,教师拿出两根一样长的木条,把一根木条的一端放在另一根木条的中点处,并且垂直于这根木条,让学生观察判断,这两根木条是否一样长。由于视觉的原因,学生会认为这两根木条不一样长;当老师把木条的一端放在一起时,看见两根木条一样长,从而引出课题“线段的比较”。这样的引入朴素却不乏创意。 八、运用游戏形式导入新课

游戏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手脑并用的协调能力。数学教学中如能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游戏引人课堂,让学生在游戏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进行《游戏公平吗》这一节的教学时,先让学生根据教科书上游戏规则进行游戏,让学生体会游戏对双方不公平,从而引出本节课新知识:游戏为什么不公平,要怎样修改游戏规则,这样对双方才公平。

这样处理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也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实,新课的导入远远不止以上几种,但无论什么样的导入,其关键就是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能顺利接受新知识创造有利条件,达到提高课堂质量的目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