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络舆情应对典型案例分析
近年来教育网络舆情的参与人数越来越多,这与公众对教育的关注度提高、新媒体广泛应用有着很大的关系,网民随时、随地能够上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教育网络舆情的频率和强度。笔者分析的中小学教育网络舆情案例中提取了具有典型意义的9件案例,这9个典型案例均为同一网络事件的舆情发展过程,有的是突发事件的计划,有的发源于社会矛盾,有的则是网络谣言。本文尝试对这些网络舆情发展的过程进行跟踪式研究,以此深入探究不同的事件在网络中传播扩散的规律,从而从这些具体舆情案例发生的原因及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为科学的应对教育网络舆情提供依据。
(一)青岛某中学学生食物中毒事件
1.事件回放
2012年5月25日,青岛某中学发生一起学生食物中毒事故。当天下午3时许,青岛新闻网青青岛社区的青岛论坛率先出现爆料贴;当晚有网友持续在该论坛发布最新的事件进展,包括中毒学生在医院的就诊情况。因为5月25日是星期五,涉事学校没有第一时间披露事实真相。
次日上午11时许,id为“青岛某中学”在青岛论坛发布了《青岛某中学就网民反映问题在此进行集中答复》,由于学校未就网友集中反映的学生中毒事件进行正面回复,后续跟帖均表示了强烈不满,id为“青岛某中学”在11层再次回复,内容如下:“目前,午餐样本正在化验中,具体原因等查明后将及时向社会公布。”
二次回复未能取得网民的信任,广大网民继续跟帖质疑。在接下来的5月26日(星
期六)和5月27日(星期日),社区多个论坛相继出现涉及此事的讨论帖,尤其是以在校就餐学生的家长反应最为激烈,纷纷质疑学校的管理漏洞。笔者做了一个粗略的统计,到6月20日仅青岛论坛就有32篇帖子讨论此事。此后,青岛某中学及上级主管部门多次回帖回应,但依然被网民质疑。6月30日,id 为“志愿者小孩”在青岛论坛发布了《关于对青岛某中学发生集体食物中毒事故情况的通报》 ,此事的讨论方告一段落。
2.舆情应对分析
面对学生午餐中毒事件,学校、校长、教师等都被网友作为攻击对象而遭质疑,学生的午餐安全问题也再次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涉事学校的报告和调查处理不及时,以至于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此舆情爆发当日,参与度就高达两万余人次,网友互动争论颇多。实际上,近年来多地中毒事件在网络上被曝光发生后,学校自查力度不够,依然抱有侥幸心理,事发后未能及时向公众发布事件及最新进展,导致成为舆论的热议焦点,这也提醒学校及有关部门应积极制定出具体的法律法规。
(二)毕节男童死亡事件
1.事件回放
2012年11月16日凌晨,贵州省毕节市5名男童在垃圾箱内死亡。网友李先生16日晚上22时在凯迪社区中发帖最先披露此事,次日清晨李先生来到事发地详细了解情况,下午14时,以《五流浪儿为避寒闷死垃圾箱》为题,再次在凯迪社区发布了一篇详细的帖子,共有14128 次点击,随后被网民广泛转载。截至11月21日上午11时,“贵州5男童死亡事件相关责任人受处理”话题位居当天舆情热点排行第一位(如图8所示),据人民网舆情监测数据统计,有超过18万网友参与和超过2万条网友评论,而相关微博的数
量已经超过260万条。
事发前街道、警方、民政等部门均无人过问这5个男童的情况。直到网友李先生将男童死亡的消息发布在网络中,方有相关部门出面回应。11月18日,毕节公安部门公布调查结果;11月19日夜间公布了5名儿童的身份信息;11月20日,毕节市对相关责任人作出处理;11月22日,毕节市启动了流浪儿童救助机制。
2.舆情应对分析
毕节5名男童死亡事件在事发当天起就有网友在论坛爆料,相关事件的详细信息也是首先出现网络中,网民们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攀升,但直至事发的第二天,此舆情仍处于发酵阶段,传统媒体并未出现大量跟进。直到第三天新华网发布了一条消息后,此话题的相关舆情开始大幅度攀升,人民网对相关数据做了分析,当天有400余篇相关网络新闻报道,论坛社区帖子300余篇;当11月19日5名死亡男孩的个人信息被公布后,相关舆情仍在继续升温,网络新闻高达1000篇。在接下来的十几天,此话题舆情一直持续高温状态。
本次舆情发生后,当地政府的应对速度比较快,仅用五天时间就公布了调查和问责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网友的赞许。但避免此类舆情的再次发生,不仅仅要靠及时的舆情应对,更重要的是转变工作作风,切实为民着想,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三)“最火人力校车”视频事件
1.事件回放
2013年1月16日,一段《世界最牛的人力“校车”》由“青岛和润饲料”上传到优
酷网,热心的网民凭发帖人网名和IP地址判定视频的发生地在青岛胶州,因此将此段视频转载发布在青岛新闻网的青青岛社区。
视频中,在两辆由老年男子拉着的铁皮人力车上坐满了孩子,目测判断都是小学生。该短视频发布的5天时间内,点击量居高不下。截至1月21日下午6时许,点击该视频的次数超过61.6万,网民点击“顶”的数量为7148次。视频的火爆也吸引了传统媒体,多家卫视频道转载此视频,广东卫视的相关报道长达41秒的报道。而辽宁卫视直接以《山东青岛现“最强”人力校车》为题目进行了报道。
1月22日,网传的涉事地——胶州市教体局出面澄清,并对该市校车配备的情况进行了说明:“2012年,该市筹集4000多万元资金作为学生乘车补贴,配备了155辆校车,在山东省县(市)率先实行了农村小学校车村村通。”
视频上传者“青岛和润饲料”谢先生得知此事后,表示视频并非是在青岛拍摄,而是在自己出差期间在南方某地拍摄的,而且拍摄时间也并非2013年。1月20日下午,他用自己的账号在视频评论里特意留言道:“2011年2月省外出差时拍摄于南方某地。”但是面对强大的网络传播力量,他的这个留言效果甚微。
2.舆情应对分析
这起舆情是典型的“张冠李戴”,反映了网络信息的不确定性和网络传播的去中心化,尽管各网站都有自己的编辑和后台管理政策,但由于缺少信息来源的把关制度,在网上传播的很多信息只要不包含网站设置的关键字,无需经过网站核实就可以发布。“最牛人力校车”事件就是发帖人网名和IP地址等信息被人为增加、歪曲从而造成误解。针对网络谣言或信息在传播过程中被增加、删减甚至扭曲、歪曲的现象,相关网站应该加强对信息的审
核,涉事单位应该第一时间站出来,澄清事实,让公众了解事情的经过。传统媒体在采用网络信息之前,也应加强对信息真实性的研判,以免以讹传讹。
(四)上海“毒校服”事件
1.事件回放
2013年2月7日,上海市质监局在官方网站公布了一项学生服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指出全市被抽到的学生服中约有三成经检验不合格,其中,上海欧霞时装有限公司生产的冬装存在严重质量问题。2月16日上海电视台播报了此条新闻,知名编剧“@六六”最早在微博发布信息称:“欧霞服装厂为浦东60多所学校提供校服,生产的服装却有致癌物质,连续三年被判不合格的服装厂,为何依旧能够为各所学校提供服装?” @六六的这则微博引发了网友的评论狂潮。2小时后,@六六通过微博发起“健康成长家长联合会”,并在微博中呼吁家长们联合起来保护孩子的健康,彻查涉事企业及案件背后的行业内幕。
2月17日晚11时许,浦东新区在其政务微博“浦东发布”发布消息,表示浦东教育部门对全区学校进行排查后确认,有21所学校向欧霞公司采购了学生装;次日上午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发布消息,要加强对学生装的监管力度;2月19日该区教育局对此事展开调查。此后,舆情态势趋于平稳。(如图9所示)
2.舆情应对分析
与以往突发的网络舆情不同,本次“毒校服”事件的调查主体是上海市质监局,事件的不断升级也是一次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联合发挥作用的完美“演出”。
上海本地媒体率先曝光此事,2月17日网络媒体关注度暴涨后,全国性媒体如人民网、新华社等都发布相关报道和评论,使之升级为全国性舆情,随后连续两天的网络媒体都有超过两千篇的转发报道。微博、“意见领袖”发挥的作用也不可小觑。截至2月20日19时,@六六发布的第一条关于“毒校服”的微博被转发评论7000余次。同时,上海市各政务微博反应也比较迅速,如@上海发布、@浦东发布、@上海质监发布、@上海教育等纷纷在2月17日后进行回应,在微博平台上发出官方声音平衡舆论。
在本舆情案例中,政务微博实现了网络中的多部门联动,恰到好处的运用了微博这一新媒体,积极借助微博明确官方态度,有效的引导了网民情绪。尽管上海市相关部门积极应对,但春节长假后恰逢网络信息的相对缺乏期,该舆情在此时集中爆发,无法逃脱高危舆情的后果。 此事也给相关政府部门一个预警:学生之事无小事,因为春节长假休息或其他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而错失回应良机,只能处于被动应对的境地。
(五)万宁幼女开房事件
1.事件回放
5月13日,海南当地的报纸《南国都市报》刊登一篇题为《万宁某小学校长带4幼女开房》报道,在头版显着位置标注“万宁6名小学女生集体失踪,找到时精神迷糊。监控显示:万宁某小学校长带4女生开房,另一男子带2女生开房。两人因涉嫌猥亵被刑事拘留”等字样,该报六版用整版进行了报道。该新闻被网络媒体转载126次。同时,中国新闻网、新华网等多家网站当天就发布了记者的采访报道,微博上的大量转发也让事件继续升温,新浪微博当天的相关消息就达到了5.5万条,呈现出高危舆情的态势。(如图10所示)
当天下午,海南省万宁市有关部门就此事召开新闻通气会称,已对涉案校长予以刑拘,犯罪嫌疑人并未与六名女生发生性行为。公众普遍对该次通报表示质疑:在未有确切的调查结果之前,如何认定不存在“被性侵”的行为?而新闻发布会上没有对受害人表示关切,也使得公众对政府缺乏应有的人文情怀进行了更猛烈的抨击。5月14日和15日万宁市相关部门分别召开事件新闻通报会和新闻发布会,对犯罪嫌疑人的处理进行了及时通报,但并未影响舆情继续升温。此时新华网发表评论文章——《校长涉嫌猥亵幼女,罪不可赦》,荆楚网发表评论文章——《校长与政府职员摧残幼女恶行必须严惩》,有效的引导了网上舆论。
2.舆情应对分析
本次舆情发源于传统媒体,但网络媒体借助自身的网络平台快捷、信息量大等多个优势,及时发布记者采访、官方回应、后续跟踪等报道。微博也再次成了公众的传声筒,“意见领袖”纷纷对此事发表评论。据有关数据显示,网民对此舆情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严惩凶手、呼吁废除“嫖宿幼女罪”、质疑警方为涉事者庇护等倾向。作为微博“意见领袖”的@钢铁侠发布了内容为“校长才是受害者”的微博,表现出对官方回应的明显不满,这则微博引发网友近两万次的转发和评论。由于本舆情涉及司法鉴定的危机事件,律师群体对此事也呈现出比较高的关注度,@张凯律师、@刘轶兵律师、@甘元春律师、@吴有水律师、@富敏荣律师等都在个人微博中发表相应评论,让网民在个人道德判断的基础上,掌握了相应的法律依据。
2013年5月万宁幼女开房事件爆发以来,各地针对“猥亵儿童”话题的讨论不断,相关案件的频频曝光也让“校园性侵案”的话题高热不退,如5月15日安徽一校长12年间性侵9女童;5月18日安徽一男教师猥亵7岁幼女;5月20日青岛一幼儿园保安猥亵儿童……“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相关舆情热度持续升温,一度引发了“校长开房找我 放
过小学生!”网络运动。
此类舆情的频繁出现,一方面折射出社会人性的丑陋,另一方面也是对政府公信力的巨大挑战。有关部门立即召开新闻发布会应对舆情的态度值得肯定,但真正消除公众疑虑只有还原真相,这需要相关部门给出实事求是的调查结果。尤其是数次鉴定结果不一致导致了该事件越抹越黑,官方面临的舆论压力与日俱增。这也再次提醒我们,在面对涉及司法鉴定的舆情时,回应内容必须以法律为基本准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