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

2024-04-10 来源:我们爱旅游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

——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伯父、模范、巡警、吵嚷、惩处、抱负、胸怀、喝彩、帝国主义、灯红酒绿、热闹非凡、风和日丽、耀武扬威、左顾右盼、得意洋洋、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与同学合作朗读课文中的对话部分。

3、在阅读中能比较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目标。

教学重点:体会文中表达的中华不振,感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 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课件;搜集有关“周恩来”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齐读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在课文中,有一个词语和题目当中的“中华崛起”意思相反。请大家打开书本,找到这个词语。课件(板书:中华不振)

(三)请一起再读一读这个词语。你们都找到了这个词,那肯定对这个词语的意思有所了解。请说说,什么叫“中华不振”?

二、研读“中华不振”

(一)初步感知“中华不振”。

1、在课文当中,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中华不振”这个词语的意思?把这些句子画下来,等一下读给大家听!

2、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作如下提炼)

(1)如果是在别的地方不奇怪,奇怪的是在自己的国家。从中国妇女的遭遇当中读出了“中华不振”。

(2)这是中国的地盘,为什么中国人要“闯”进去,而不能光明正大地进去?这就是“中华不振”。

……

(3)我们发现流淌在课文字里行间的都是——中华不振!

(二)深入理解“中华不振”

1、扣“大不相同”,体会“中华不振”。

(出示句子: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不大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1)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你可以找出句子中的词语来谈读后的体会。(指名读)句中说“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你读出了哪些不相同?(预设)

灯红酒绿,热闹非凡——中国的别处会怎样呢?

耀武扬威——巡警该干什么?

外国人多——在中国的土地上他们本该怎么做?

(2)小结:是的,贫穷的中国土地上有一处繁华之地,但这繁华不属于中国!中华不振啊!

2、扣“哭诉”,体悟“中华不振”

(出示句子: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

(1)指名说体会。

(2)从当时妇女的穿着“衣衫褴褛”初步感受人民生活的困难,体会中华不振。

(3)这里有一组对比十分强烈的词,你找出来了吗?(通坟“哭诉着”“得意洋洋”的对比描写体会中华不振。)

(4)妇女可能在哭诉什么?

①亲人的无辜惨死——被轧死。(联系下文)

这位亲人可能是妇女白发苍苍的母亲,她心如刀纹,读(生1)

这位亲人可能是妇女相依为命的丈夫,她心都碎了,读(生2)

这位亲人可能是妇女活泼可爱的孩子,她悲痛欲绝,读(生3)

②洋人的惨无人道。

抓“得意洋洋”体会:他凭什么得意洋洋?他有理由得意洋洋——中华不振!

③巡警的狗仗人势。

抓“不但不……反而……”体会中国巡警仗势欺人、欺压百姓,对中国的生命漠不关心,感受中华不振!

④正义得不到伸张。

同学样,假如当时你就在现场,假如当时你亲眼目睹了这样的事情,你会怎么做?可是文中却说“谁又敢怎么样呢?”“谁又敢怎么样呢?”是什么意思?你知道为什么人民不

敢怎么吗?这可是咱们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啊,而且站着的是“一群中国人”啊!但是他们怎么会连做一些什么,说一些什么都办不到呢?(指名说)

在学生深情地讲出心中的话语后,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抓对话,巧拓展,体会“中华不振”。

(1)这样的事仅仅就在那天发生吗?仅仅是偶然吗?作者用含泪的笔墨,用泣血的文字在告诉大家,读读课文,你能发现吗?(预设)

①“没事可不要在那个地方去玩啊!”

现在你知道那是一个怎样的地方了吗?是的,当周恩来刚到这里的时候伯父就告诉他没处说理去呀。同学们,现在你们能体会到伯父当时的心情了吗?现在再读这段话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②对话。

“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啊!”

“为什么?”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

所有的一切都是因为(指板书,让生齐答——中华不振!)是的!中华不振啊!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么能够冲动?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又怎么能够不愤怒?但是,在当时的中国,发生这样的事情,太平常了……

(2)补充材料

①出示时局图:熊代俄国,犬代英国,蛙代法国,鹰代美国,日代日本……列强已先后在中国建立了27个租界,仅天津一地就有8处之多。

②讲述“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1968年,上海的租界当局建了一个外滩公园。公园建成后,租界当局就派巡警在公园门口看守,不准中国人入内。一天,虹口医院的几位医生想进入公园游玩,却被巡警强硬阻挡,不准他们进入。为此,他们向上海租界当局提出抗议。几天后,租界当局回了一封信,只见上面冷冷地写道:“我们并不认为中国人有进入公园的权利。”许多中国人被激怒了,他们联名写信向租界当局提出抗议,可是令人震惊的是,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竟然挂出了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师讲述后问:听后你们有什么想说的?(洋人欺人太甚、横行霸道-,真想把他们赶出租界-------)

③抒发感情。

同学们,这一切的一切到底是为什么啊?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在沉思。

他在想些什么呢?预设(课件) 那么多的问题,一直在你们的脑海里翻江倒海!尽管我们已经找到了答案,可是,我们还是一遍又一遍地来拷问自己。

他忘不了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却给不了一个中国妇女以起码的公道。

他忘不了中国人自己的土上却让洋人站在一个中国妇女面前耀武扬威。

他更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主、在光天化日之下有一群中国人竟然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同胞被侮辱、被欺凌、被折磨,却不敢给自己的同胞伸张正义。

三、学文明“志”

(一)过渡:在修身课上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同学们踊跃回答(课件)周恩来听到魏校长点他的名字,周恩来胸有成竹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件)周恩来的志向和别的同学有什么不同? (课件)

(二)激情朗读。

这简短的9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因此,当校长提问时,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女生读)

这9个字是他今后学习的动力,因此他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男生读)

这9个字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这9个字更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齐读)

你为何而读书?

四、总结全文

1、周恩来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爱戴,他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同学们,2006年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逝世三十周年,让我们缅怀总理的同时,谨记他的教导: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要振兴中华!(板书:振兴中华)

五、布置作业

在课余时间,读有关周恩来的书:《周总理的故事 》 《飞机遇险的时候》《 周总理的睡衣》《小仲马的故事》《真实的高度 》。

六、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

教学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课文

结构严谨,层次间过渡自然,层层推进。在教学中我做到:

1、 紧扣“中华不振”,整体解读文本:

从内容上看,本文涉及很多方面,诸如:沈阳的繁华、热闹;街道上灯红酒绿;伯父的担心与提醒;周恩来的不解与困惑;中国妇女的悲惨遭遇;周恩来的思考;课堂上大家关于为什么而读书的讨论和周恩来令魏校长为一振的胸怀和报负。这些看似没有联系的场景与事件背后却有着一条内在的隐线,即:中华不振。这一切都是对“中华不振”的最好注解。因此,我设计让寻找文中哪些地方刺痛了你的心来反映中华不振。学生虽角度不一,答案多元,感悟也有不同,但对“中华不振”都有了较深刻的思考。

2、抓住重点内容,落实思维、语言、情感、价值观等教学目标:

本文重点事件是一个中国妇女受到洋人欺凌却得不到中国巡警的保护。这件事充分地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周恩来在目睹了这件事之后,方明白这一点,以至于才有了让中华崛起的志向。这一环节是让学生体会中华如何不振的重点,是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的要点,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关键点。但由于课堂把握还不够成熟,感觉朗读还不够到位。

3、拓展文本,直面历史与现状,引导树立报国之志:

课堂上为学生提供的一份资料“华人与狗不准入内!”,让孩子们直面历史,让孩子们心海难平,让孩子们心有所向,让孩子们从心底深处唤起民族意识,萌发初步的报国之情。并在行动中去努力落实。

4、在教学过程中,感觉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交流还可以更深刻,课堂上没有达到想像的深度。有待思考。

课堂粗糙,应不断优化。请老师们指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