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首 己亥杂诗(其五) [清]龚自珍 (七下)
原文 词语解释 赏析 内容: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①东指/即天涯。 ①吟鞭:诗人的马鞭。吟,指吟诗。 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内容:后两句展开联想,用比喻手法,移情于物,借“落花”自喻,表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宽广胸怀。落红②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自然②落红:落花。 而朴实。情感:“化作春泥更护花”表现出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 【参考译文】在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中看日落西斜向远处延伸,离开京师,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不是没有感情的,而是化成了春天的泥土培育新一代的鲜花。 【文学常识】龚自珍(1792—1841),字璱(sè)人,号定盦(ān),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 【本诗主旨】本诗表达了诗人不畏惧挫折,不甘心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写作特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托物言志。如三四句。
中考复习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BD
A.这首诗既抒写诗人辞官南归时的离愁,也表达立志报国的积极的人生态度。立意高远,感情充沛。 B.诗的前两句议论、抒情。“浩荡”写“离愁”之大,“白日斜”指离别的时间,也渲染出惨淡哀伤的气氛。
C.“浩荡离愁”的黯然神伤与“吟鞭东指”流露出的暂时的放松相互映衬,是诗人复杂心情的真实写照。 D.诗的后两句展开联想,用“落红”比喻朝廷,借此表达自己虽然不被重用却依旧甘愿奉献的爱国热忱。 E.这首诗寓理于景,借物抒怀,受生活中“落红”“春泥”“护花”等现象的启迪,写出打动人心的名句。 2.这首诗首句是怎样写“离愁”的?★
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环境描写烘托离愁(或将“离愁”寄托于景物描写中)。
3.请描述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情景。
示例:我满怀惆怅地离开京城,夕阳西下,更增无边的离愁别绪,我举起马鞭向东一指,走向天涯(故乡)。 4.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
这两句诗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命运和不忘报国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含哲理,格调昂扬向上。
第12首 泊秦淮① [唐]杜牧
(七下)
原文 词语解释 赏析 修辞: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将两个“笼”字联系起来,描绘了一幅月下秦淮河边朦胧、冷寂的画面。炼①秦淮:即秦淮河,长江下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游支流,相传是秦时为疏通淮水开凿。 字: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传神地勾勒出秦淮河两岸朦胧的水色夜景,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氛围,奠定了全诗伤感、忧愁的感情基调。 ②商女:歌女。 商女②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③。 ③后庭花:曲名,《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亡国之君陈叔宝所作,后世多称之
用典:运用“后庭花”的典故,引发历史兴衰之感,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表现手法:借古讽2
中考复习
为亡国之音。 今。这两句看似批评歌女,实际上是对那些只知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的达官贵人表示忧虑和愤慨。炼字:“犹”字形象地表现了晚唐统治者正重蹈覆辙,走向亡国之路的情形,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 【参考译文】烟雾和月光笼罩着寒冷的水面和沙滩,夜晚船停泊在秦淮河上的酒家附近。歌女不知道亡国的哀愁,隔着河还在唱《玉树后庭花》。 【文学常识】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号樊川居士,唐代文学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本诗主旨】本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以及对那些只知道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的达官贵人的忧虑和愤慨。 【写作特点】1.寓情于景。如一二句。2.借古讽今。如三四句。
1.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河时的触景感怀之作,前两句写秦淮河的夜景,后两句抒发感慨。√ (2)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炼,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人既批判了商女的无知,又抒发了自己忧时伤世的感慨。√ (4)这首诗借陈后主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致亡国的历史,讽刺了那些不从中吸取教训反而醉生梦死的晚清统治
者。×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首句渲染了一种空寂冷愁的氛围,隐含着诗人吊古伤今的特殊感受。
B.第二句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让读者看到了沉迷于灯红酒绿、颠狂暴饮的“酒家”。
C.“商女不知亡国恨”一句从字面上看是批评歌女,实际上批评的是纵情声色、醉生梦死的颓靡世风,沉溺于歌舞升平、不理朝政的上层统治者。
D.这首诗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内容深厚,感情深沉。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3
中考复习
A.首句写景,第二句叙事、写景连用。两个“笼”字写出夜色之迷茫。把“近酒家”放在第二句句末,为下句“商女”“亡国恨”“犹唱后庭花”做了铺垫。
B.诗中描绘秦淮河迷蒙、清寂的寒江夜色,寄寓诗人的忧愁和伤感。
C.商女热衷歌唱《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音,诗人既批判了她的幼稚无知,又抒发了自己忧时伤世之感慨。 D.全诗表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愁,语言清新洗练,化用典故,是唐绝句中的优秀诗篇。 4.“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试体会“笼”和“寒”的妙处。★
特点:朦胧(迷茫)、冷寂(悲凉)。“笼”是笼罩的意思,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和谐地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勒出秦淮河两岸朦胧淡雅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冷清愁寂的氛围。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或冬季,而且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表现了诗人的忧愁和感伤情怀。
5.赏析“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借古讽今,通过写歌女不知亡国恨,来表现上层人物只顾自己享乐、不顾国家艰难的状况。既表现了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也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
第13首 黄鹤楼 [唐]崔颢
(八上)
原文 词语解释 赏析 内容:首联扣题,从神话传说落笔,起笔高远。诗人先悬想“昔日”仙人费祎(yī)乘黄鹤经过这里的情景,再从遥远的古代回到现实中昔人①/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①昔人: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来,写现在的鹤去楼空,神异渺茫。炼字:一个“空”字,写出了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下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做了铺垫。 炼字:“不复返”包含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②。 ②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伤。“白云”寄托着诗人对世事难料的感叹。“千载”使人看到了时间的邈远,“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
4
中考复习
虚无。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抒发了诗人对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怅惘之情昭然可见。 ③晴川:晴日里的原野。内容:诗人从怀古之思回到川,平川、原野。 现实中来,写出了登高所见,境界阔大,色彩鲜明, 晴川③/历历④/汉阳树, 芳草/萋萋⑤/鹦鹉洲。 ④历历:分明的样子。 明丽如画。修辞:对偶。两⑤萋(qī)萋:草木茂盛的样句对仗工整,各用一个叠词,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子。 富于音乐美。 炼字:以“愁”字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辗转日暮/乡关⑥/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⑥乡关:故乡。 起伏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情感:以抒情作结,以自问自答的方式,更加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孤独空寂之情。 【参考译文】传说中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飘飘荡荡的白云。晴日里的汉阳原野,树木葱翠,清晰可辨。长江中的鹦鹉洲上,芳草如茵,长得非常茂盛。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文学常识】崔颢(hào)(?—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早期诗多写闺情,流于纤艳。后历边塞,诗风转为雄浑奔放。著有《崔颢诗集》。 【本诗主旨】本诗描写了诗人登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 【写作特点】1.由景生情,融情于景,如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2.声调自然,音节洪亮。如颈联。
.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5
1
中考复习
(1)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是唐代诗人崔颢。√
(2)诗的首联借传说落笔,“空余”二字,令人心生遐思。√ (3)颔联中“空悠悠”的“空”写的是黄鹤楼。×
(4)这首诗的前四句与后四句相互映衬又连成一体,烘托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愁绪,使全诗波澜起伏而又一气贯通。√
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前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概雄浑,感情真挚。 B.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地之间阳光朗照,远远望去,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
C.尾联借景抒情,以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寄寓了诗人远离故土、羁旅他乡的凄苦思乡之情,而自问自答的方式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孤独空寂之情。
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诵。 3.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第一个“空”有“只,只有”的意思,暗含昔人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第二个“空”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表达了诗人因昔人的离去和自己漂泊在外的境况,内心产生的孤独、寂寞和惆怅,重在抒情。
4.“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晴空万里,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芳草长得极其茂盛。描绘了一幅空明、悠远的画面。
5.全诗最能概括诗人感情的是哪一个字?请在整体感悟全诗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第14首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八上)
原文 词语解释 ①单车:一辆单车①/欲问边②,属国/过居延。 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②问边:慰问边关守
赏析 内容: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及事由,“单车”是说随从较少,轻车简从。这样写表现出形单影只的情状,实是表达行程中内心的孤寂感,“欲问边”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即前往边塞慰问将士。“属国”,是6
中考复习
军。 诗人自称;实际诗人并不需经过居延,这样写,也是表现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孤寂的心境。 修辞: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征蓬”“归雁”自比,说自己好像“征③征蓬:飘飞蓬”一样随风飘转出关塞,又恰似“归征蓬③/出汉塞,归雁/入胡的蓬草,古诗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天。 中常用来比喻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炼字:远行之人。 “出”“入”描绘动态景物,与颈联中“直”“圆”描绘的静态景物相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炼字:“孤”写出了边塞景物的单调,“直”表现了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孤”“直”二字写出了景物的简单纯净,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长”写出了沙漠无边无际,黄河渺无尽头的特点,④孤烟:指烽“圆”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大漠/孤烟④直,长河⑤/落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日圆。 烟。⑤长河:指黄河。 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合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景象:这两句诗空间阔大,层次丰富,线条清晰,色彩鲜明,极富画面感。笔力苍劲,意境雄浑,壮阔深邃,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 ⑥候骑:负责用典:借用“燕然勒石”的典故,交代出侦察、通信的使的结果,暗示前线战事取得了胜利。情萧关/逢候骑⑥,都护⑦/在感:这里诗人的情绪已经高涨起来,似为燕然。 骑兵。⑦都护:这里指前前线大捷而欢欣鼓舞。个人失意的情绪在线统帅。 大漠雄浑景象的净化下已然消散,有的只是慷慨悲壮的情感,表达出诗人的达观。 【参考译文】(我独自)轻车简从去慰问边关守军,行进在居延地区。(我)像飘飞的蓬草一样飘向塞外,又像振翅北飞的大雁进入胡人的地方。茫茫大漠上一柱烽烟笔直地升上天空,夕阳西下,黄河上一轮落日又大又圆。在萧关遇到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得知前线统帅已在燕然。 【文学常识】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唐朝诗人、画7
中考复习
家。有“诗佛”之称。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本诗主旨】本诗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寂心情,以及面对大漠雄浑景象时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的情怀。 【写作特点】1.叙事直白平实,语言简单朴素,内容明晰易懂。如首联。2.诗中有画。如颈联。
8
中考复习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A.这首五言律诗主要写的是王维出使边塞途中的所见所感。
B.全诗通过“归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候骑”等自然景物,向我们展示了边塞的神奇壮丽。
C.颈联运用了对偶手法,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其中“圆”“直”两字极富神韵。 D.这首诗意境雄浑,与王维晚年写的《竹里馆》那种清幽意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2.请说说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含义及蕴含的感情。★
“我”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飞出了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地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了他内心的抑郁和激愤。
3.有人说:“归雁入胡天”中“归雁”是作者自比,你同意吗?请说出理由。
示例一:同意。理由:一是作者身处“胡天”,二是作者出使边塞实际上是被排挤出京城,情境上如同“归雁”,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示例二:不同意。理由:此句是实写,是作者所见。(两个方面兼顾也可以) 4.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营造了“苍茫”(或“空旷”“旷远”“辽阔”“广袤”等)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孤寂悲伤的情感。
5.诗的颈联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请从中选出两个字或一个词加以赏析。★
示例一:“直”字写出了孤烟高高直立的特点,有雄浑壮阔之美;“圆”字写出了落日之低,给人以亲切、苍茫之感。这两个字写出了沙漠景象的平旷雄奇。示例二:“孤烟”显示在无边的荒漠里,天气晴好,只有一柱烽烟直上云天,景象奇特壮观。
第15首 钱塘湖①春行 [唐]白居易
(八上)
原文 词语解释 ①钱塘湖:即杭孤山寺北/贾亭②西,水面初③平/云脚低。 州西湖。②贾亭:即贾公亭。③初:刚刚。
赏析 内容:首联点题,交代游踪。勾画了西湖早春的轮廓,是从大处落笔。画面描述:春水初涨,云脚低垂,与湖面相接。连绵不断的春雨,使得如今的湖面看上去比冬日上升了不少,似乎眼看着就要与堤持平了。 9
中考复习
内容: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几处”说明早莺还少,“争暖树”说明尚是乍暖还寒的时候,“谁几处早莺/争暖树④,④暖树:向阳的家新燕”说明燕子始回,尚未筑巢。可谓描谁家新燕/啄春泥。 树。 摹细腻。炼字:用“争”和“啄”两个动词,传神地描绘出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图,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勃勃生机,给人以清新之感。 内容:颈联写植物的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这蓬蓬勃勃的春意,正在急剧发展之中。炼字:“乱”字形象地描绘出春天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景象;“浅”字形象地描绘出初春小草刚刚抽出嫩芽的情态,突出春草生机盎然的特点。“渐欲”“才能”写出花草欣欣向荣的趋势。 表现手法: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之⑤白沙堤:指西情。“湖东”点明诗人行踪,与首联呼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湖的白堤,又称“绿杨阴”“白沙堤”颜色鲜明,一派春和杨阴里/白沙堤⑤。 “沙堤”或“断景明气象。“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桥堤”。 诗人余兴未阑,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参考译文】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几只早来的黄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不知哪家新来的燕子正衔着泥在筑巢。繁茂又五彩缤纷的春花渐渐使人眼花缭乱,才长出来的小草刚刚能够遮盖住马蹄。(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是观赏不够,尤其是那绿杨浓阴下的白沙堤。 【文学常识】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本诗主旨】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写作特点】1.善于把握景物的特征,运用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如颔联。2.直抒胸臆。如尾联。 10
中考复习
1.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这首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题目中的“钱塘湖”指西湖。√
(2)这首诗以诗人的行踪为线索,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生动地描绘了西湖早春的明媚景色。√ (3)“莺”“燕”是春天的象征,诗人善于选取典型的景物,在莺歌燕舞中展示春的活力。√ (4)尾联通过“行不足”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陶醉于美好的湖光山色的喜悦心情。× 2.请你用自己的话描绘“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早春场景。★
示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来的黄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去唱歌,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不停地啄泥衔草,筑建新巢。
3.颔联中有两个动词用得极妙,请找出来并简要分析。★
动词:争、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争”字,让人感受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一个“啄”字,描写出燕子忙碌而兴奋的样子,把燕子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全诗洋溢着早春的活力与生机。
4.诗歌讲究炼字,请品味颈联中“乱”“浅”的妙处。★
“乱”字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景象;“浅”字生动地描绘出初春小草刚刚抽出嫩芽的情态,突出春草生机盎然的特点。
5.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并加以品析。★
示例:“初平”,写出了春水新涨,几与岸平的情景。 “几处” “谁家”,表明飞鸟不多,候鸟还未都从南方返回。 “莺”“燕”,都是春天最具代表性的禽鸟。 “渐”,写出了花儿渐开渐多的情态。 “浅草”“才能”,表现了春草萌芽的情形。
第16首 饮酒(其五) [东晋]陶渊明
(八上)
原文 词语解释 ①结庐:建造结庐①/在人境②,而无/车马喧。 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②人境:
11
赏析 内容: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虽身处闹市,却不受世俗的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境。 中考复习
喧嚣扰攘的尘世。 修辞: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于自问自答中揭开了谜底。“心远地自偏”一句,以问君/何能尔③?心远/地自③尔:如此,极为精练的语言,做出了回答:因为心情偏。 这样。 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就自然会偏僻安静。“心远”反映了诗人超凡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表现手法:通过对客观景物“菊”“南采菊/东篱下,悠然④/见南④悠然:闲适山”的描写,衬托诗人乐得其所的“悠山。 淡泊的样子。 然”心境。炼字:“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知、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造的闲远散淡的氛围相吻合。 结构:“山气日夕佳”承上启下,紧承上⑤山气:山间句点明南山暮景的美好,引出下句的飞鸟 山气⑤/日夕⑥佳,飞鸟/相与还。 的云气。⑥日结伴归林的景象。表现手法:象征。以夕:傍晚。 “飞鸟”象征自己,表现了诗人弃官归隐后的自在心境和惬意情怀。 内容:“真意”即自然之趣,既表现为山水田园的具体“自然”,也是诗人主观精神的抽象“自然”,两者在诗中浑融混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一,难辨彼此,达到了“意与境浑”的艺术境界。这两句既点破了全诗的意趣在一个“真”字,又留下不尽之意让读者去体味。 【参考译文】把房舍建造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感觉不到车马往来的喧嚣。若问我为什么能够这样?只要内心超凡脱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闲适淡泊中看见了远处的南山。山间的云气在傍晚时分更加秀丽,成群的小鸟结伴而归。这情景中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文学常识】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山水田园诗派的创始人。 【本诗主旨】诗人通过描写优美的田园风光和悠然的田园生活,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以及悠然自得的心境。 【写作特点】1.说理、抒情、写景融为一体。前四句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基调,后12
中考复习
四句又进入“写景区”。2.语言平易朴素,富于情趣与理趣。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出了诗人隐居在深山,不受世俗烦扰。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表现出诗人悠然
自得的心境。
C.“心远地自偏”的意思是:心远离官场和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D.“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愿”,指的都是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2.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了诗人的孤独与寂寞,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不同意。这两句诗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却不受世俗烦扰,表达的是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境。 3.“悠然见南山”中的“见”能否换成“望”? ★
不能。“见”是无意识的“瞥见”,它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出与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之境;而“望”则是有意识地向远处看,体现不出物我合一的境界。
4.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并说说“飞鸟相与还”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示例:太阳下山了,南山笼罩在渐渐升腾的云气之中,显得非常美丽。外出觅食的鸟儿,呼朋引伴,成群结队的飞回巢穴。表现出诗人摆脱官场束缚后,悠然自得、恬淡舒适的心情。
5.请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并说说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描写了优美的田园风光和悠然的田园生活;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第17首 春望 [唐]杜甫 (八上,2015年与《望岳》对比考查)
原文 词语解释 赏析 炼字:“破”字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①城:指长安国破/山河在,城①春/草木深。 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景象,“深”字写出了杂草丛生,因战乱而荒芜的满目凄凉之景。诗人写望中所见,寓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营造了一种荒凉凄惨的气氛。修辞: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对仗工整,“国破”
13
中考复习
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形成强烈的反差,写出了沦陷了的长安的悲惨景象,从而揭露安史叛军的罪行,表达了对祖国国都的哀悼,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炼字、修辞:“溅”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诗人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与愁绪借花鸟表现出来。“感时”“恨别”感时/花/溅泪, 都凝聚着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情感:移情于物,抒发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结构:承上启下。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修辞:“扺万金”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容家书的珍贵。 ②烽火:古时边烽火②/连三月,家书/抵万这两句正写恨别。写出了战事使金。 防报警的烟火。内容:这里借指战事。 消息隔断,久盼而音信不至的焦急心情,表达了诗人对亲人强烈的思念之情。 ③浑:简直。④炼字:“白头”为愁所致,“搔”字是白头/搔更短,浑③欲/不胜对诗人想要排解忧愁而不得的细节描④簪。 胜:能够承受、禁得起。 写,“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 【参考译文】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感伤时事,看到鲜花反而落泪;久别家人,听到鸟鸣反而心惊。战事持续了好几个月仍不停息,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头上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住了。 【本诗主旨】本诗通过写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写作特点】1.化情思为景物,移情入景、情景交融。如颔联。2.这首诗语言精练,富有韵律美。 14
中考复习
1.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2)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3)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4)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 2.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首联写春望所见:虽然国都已经沦陷,城池残破,但是山河依旧存在,春天又来到长安城,草木繁密茂盛,诗人感慨万千,禁不住赞美眼前明媚的景象。
B.颔联通过对“花”“鸟”的描写,运用触景生情的艺术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C.颈联中的“家书抵万金”一句,写出了消息隔绝,诗人久盼音信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们心中共有的想法,很自然地引起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D.整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的“__连三月__”三个字,写出了战乱时间之长;“抵万金”形容家书珍贵,表达了作者__眷念家人__的思想感情。
4.请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人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将诗人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与愁绪借花鸟表现出来,借以抒发作者感时伤世的深沉感情。
5.请你发挥想象,描绘“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所展现的情景。★
__示例一:因为感时伤怀,思念家人,面对花香鸟语的春景,诗人无心观赏,站在花前,不禁流下眼泪;听到悦耳的鸟鸣声,心里阵阵惊悸。示例二:面对国家烽火连天的境况,花鸟也像人一样感时伤怀。花上的露珠,就像花儿流下的眼泪;鸟儿的鸣叫,也仿佛透露着惊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简要评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两句诗。★
__这两句具体写到了国事和家事。__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写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的情形。“抵万金”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家书的珍贵,表达了诗人对亲人强烈的思念之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8首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八上)
15
中考复习
原文 词语解释 赏析 画面描述:城头弥漫着乌云,似乎淹没了一切,但偶尔大风吹过,云中透出日光,照在城头士兵的铁甲上,金光闪闪。 ①黑云压城:比喻 黑云压城①/城欲摧②,甲光向日/金鳞敌军攻城的气势。修辞: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既是写开。 ②城欲摧:城墙仿景,也是写事,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佛将要坍塌。 气氛和危急形势。 炼字:“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③角:军中号角。修辞: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从听觉和视觉 角③声满天/秋色④燕脂:胭脂,色里,塞上燕脂④/凝夜深红。此句中“燕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从侧面描紫。 脂”“夜紫”皆形写战争的惨烈,为下文写友军的援助做了必容战场血迹。 要的铺垫。 内容:“半卷”写出了将士们乘夜奔袭的谨慎,“临易水”既交代了交战地点,又暗示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了将士们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写苦战的场面:援军到来即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战鼓不响,困难重重,衬托出将士们毫不气馁的精神品质。 ⑤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 报君/黄金台⑤上用典:借用“黄金台”与“玉龙”的典故,意,提携/玉龙⑥/为东南筑台,上面放抒写全体官军将士的心愿。表达了全体将士君死。 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⑥玉忘身报国之情,含蓄地点出了诗作的主旨。 龙:指宝剑。 【参考译文】敌军如黑云攻城,城墙仿佛将要坍塌,(守城将士的)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号角声中冲锋陷阵,秋风为之助威,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军队半卷着红旗悄悄靠近易水,夜寒露重连进攻的战鼓也难擂响。为了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视,手持宝剑奋力杀敌,视死如归。 【文学常识】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本诗属歌行体。 【本诗主旨】本诗高度赞扬了官军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表达了将士们誓死报国的决心和爱国情怀。 16
中考复习
【写作特点】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抓住特征描写事物,使战斗场面有声有色,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如首联、颔联。
1.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的战事。√
(2)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写景也写事,渲染战前敌军压境,我军英勇应战的危急、紧张气氛;暗示战斗的残酷,为下文描写战斗的惨烈作铺垫。√
(3)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此句中“鼓寒”指的是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的是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无力击鼓,斗志难振。×
(4)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典故,表达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C
A.诗中“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做了必要的铺垫。
B.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
C.作者捕捉“半卷红旗”这个景象入诗的作用:“半卷红旗”是正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显出来。
D.诗中“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里的“黄金台”,相传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人才。
3.“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
4.“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历来为人传诵,请你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示例一:意境雄浑。运用想象的黑云和日光来造境造意,色彩浓烈,想象奇特。示例二:巧用修辞。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和危急的形势;运用对偶,音韵和谐。示例三:感情浓郁。歌颂了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5.“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战国时期燕昭王放置千金在黄金台上来招纳贤才的典故,表达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第19首 赤壁 [唐]杜牧
(八上)
17
中考复习
原文 词语解释 ①戟(jǐ):古代兵器。 ②销:销蚀。 赏析 表现手法:借物起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认前朝”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两句论史抒怀做了铺垫。 折戟①沉沙/铁未销②,自将③磨洗/认前朝④。 ③将:拿,取。④认前朝:辨认出是前朝遗物。前朝,这里指赤壁之战的时代。 用典:借用“东风”“铜雀台”的典故,以“二乔”可能的命运来暗指曹、孙双方的“势”与“运”,以小见大,含蓄、形象而又颇见风致。同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⑤春深/锁二乔。 ⑤铜雀:即铜雀台。 时也表露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情感:这两句发议论,抒感慨,深刻警策,表达了诗人对周瑜的一丝不屑和嘲讽,还有一股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平。 【参考译文】折断的戟沉埋在泥沙中还未销蚀,我拿起来磨光洗净,辨认出是前朝遗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本诗主旨】这首咏史怀古诗含蓄地表现出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和豪爽胸襟。 【写作特点】1.以小见大。2.反向立意,富有新意。如三四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这是一首咏史诗,以地名为题,表达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B.“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诗人借物起兴,借“折戟”慨叹前朝人事,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
C.“东风不与周郎便”中的“东风”指“周瑜娶小乔”一事。
D.“铜雀春深锁二乔”中以“二乔”的命运暗示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18
中考复习
2.本诗开头为什么从一支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 这样写有何作用?★
原因:这一支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从它写起能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作用:为下文作铺垫,借一件古物引出对历史的慨叹,以小见大。(折戟——小;赤壁之战、国家命运——大)
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二句中的“东风”指什么?试赏析这两句诗的妙处。★
“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这两句以“二乔”可能的命运来暗指曹、孙双方的“势”与“运”,以小见大,巧妙自然。诗人未从正面去评论这次战争胜败的原因,而是提出了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从而抒发了对历史的慨叹,角度新颖,思路奇特。含蓄地表达出作者“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情。
4.阅读《赤壁》,完成下列各题。
(1)前两句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记叙。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慨叹(或交代兴感之由)。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诗人为何不赞美周瑜的功业,却从反面落笔?
这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5.“铜雀春深锁二乔”中的“锁”字有何妙处?
示例:用“锁”字写出了重台密阁,更加重了藏娇之意。写出了曹操的得意,突出了东吴如果亡国的悲凉与屈辱。
第20首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宋]李清照
(八上)
原文 词语解释 赏析 炼字:两个动词“接”“连”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转”和“舞”则将词人在风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①/欲转/千帆舞。 ①星河:银河。 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内容:写梦中所见,作者用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个似梦似幻、美妙神奇、富有浪漫色彩的境界。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仿佛梦魂/归帝所②, ②帝所:天帝居住的地闻天语,殷勤③问我/方。③殷归何处。 勤:情意恳
炼字:“梦魂”二字是全词的关键。“归”字,好像她原来是从天上宫阙来到人间,经历了千辛万苦后又回到天帝身旁。无形中缩短了仙凡之间不可逾越的距离。内容:写词人在梦中见到天帝。 19
中考复习
切。 ④报:回答。 我报④路长/嗟⑤/日暮,学诗谩⑥有/惊人句。 ⑤嗟:叹息,慨叹。⑥谩:同“漫”,空、徒然。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⑦/吹取/三山去! ⑦蓬舟:如飞蓬般轻快的船。 炼字:一个“嗟”字,生动地传达出词人对日暮途远的叹息。“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这两句是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写法:上下两片之间,一气呵成,联系紧密。上片末二句是写天帝的问话,过片二句是写词人的对答。问答之间,语气衔接,毫不停顿。可称之为“跨片格”。此句的“报”与上片的“问”便是跨越两片的桥梁。 用典:“风鹏九万里”借用庄子《逍遥游》中大鹏的形象,以喻腾飞之志。情感:反映了词人对现实的厌弃和对美好境界的追求。 【参考译文】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流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回到天庭,天帝传话善意相邀。情意恳切地问:归宿何处请相告。 我回答(天帝)说:路途漫长啊,又叹日暮时不早。学作诗,枉有妙句人称道。(我要)像大鹏鸟那样乘风高飞。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岛去。 【文学常识】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本词主旨】这首词通过记梦,展示了一个神奇的境界,抒发了内心的苦闷,也表达了词人不为苦难所磨灭的追求与向往。 【写作特点】思路开宕,想象丰富,意境壮阔,充满浪漫色彩,这首词所描绘的梦幻境界丰富多姿,使人神往。
1.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开头两句写拂晓时海上的景象。“天接云涛”两句用“接”“转”“舞”三个动词,来写海天动荡的境界,“星河欲转”点出时间已近拂晓。√
(2)“仿佛”三句写词人在梦中见到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众的天帝形象。√
(3)“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传达了词人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同时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用,有怀才不遇之感。√
(4)结尾三句写词人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叫风不要停住,把她的小舟吹到仙山去,流露出她渴望成为仙人的心境。×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词的一开头即写梦中所见景象,上片前两句,词人借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等意象,创造了一个似
20
中考复习
梦似幻,美妙神奇,富有浪漫色彩的境界。
B.“仿佛”以下三句,写词人在梦中见到天帝,“梦魂”二字是全词的关键。“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非常简洁,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寄寓着美好的理想。
C.这首词借助奇妙的想象,抒发了词人对沧桑流离的人生的感叹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D.“九万里”以下三句写出词人希望自己能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化用了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反映出词人对现实的厌弃和对美好境界的追求。
3.(1)这首词用“__接__”“__连__”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
(2)词人为什么要着力描写梦境?
词人借梦境把天上和人间做了鲜明的对照,充分表现了她对现实的不满及对人生际遇坎坷的感怀。词人还借虚幻梦境表达对自由的渴望,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其非凡才能和美好愿望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因此只有把它寄托于梦中仙境,在这梦境中寻求出路。
4.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所描写的梦境。★
示例:清晨,茫茫的大海上,云雾弥漫,波涛汹涌。海风呼啸,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而无数的船帆在风浪中飞舞前进。
5.下片哪一句是对“殷勤问我归何处”的回答?该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该句表达了词人晚年在现实生活中怀才不遇、孤独无依、奋力挣扎的苦闷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2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