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哲学究竟该如何定位?--从哲学的基本问题说起

2023-01-04 来源:我们爱旅游
第16卷第4期 2014年8月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f Wuhan Uni.of Sci.&Tech.(Social Scie13.ce Edition) Vo1.16,NO.4 Aug.2014 哲学究竟该如何定位.iI ——从哲学的基本问题说起 戴茂堂 (1.湖北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62;2.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62) 摘要:应该说,“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早已成为了哲学界关于哲学的“权威”定位。 这种定位跟哲学界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权威”表述密切相关。本文在批判和反思哲学基本问题的基础上, 指出哲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科学,而是最高意义上的人学。 关键词:哲学定位;基本问题;科学;人学 中图分类号:BO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699(2014)04—0377—04 其实,哲学的元问题应该是哲学自身的身份 问题,即哲学究竟该如何界定和定位的问题。如 果连哲学自身的身份都不能够确认,那么,哲学的 所有讨论注定是没有结果、没有前途的。正因如 此,德里达才说:“了解什么能被称为‘哲学’的问 题总是哲学的真正问题,是它的中心,它的根源, 题之中并统摄其他一切问题的根本和核心问题。 那么,具体来说,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呢?马克 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 义哲学》有权威且明确的表述:“哲学从总体上把 握世界,对世界的本质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作出 根本性的解释,始终包含和存在着一个基本问题, 这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任何哲学包括现 它的生命原则。”l_1]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哲学自身 的身份不明或定位不清,当今的哲学总是可怕地 以一种非哲学的方式似是而非地诉说着哲学的问 题,以至于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哲学在今天看来还 像是一位熟悉的陌生人。张世英说:“在中国,半 代哲学都没有也不可能超越哲学的基本问 题。-E416应该说,当今哲学界早已接受并习惯了把 思维和存在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当成是哲学 的基本问题这种权威表述。 个世纪以来,我们所广为宣传的哲学基本上属于 西方传统的‘概念哲学’的框架。改革开放以来, 笼统地说,把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当成是 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未尝不可。因为人的全部活 动的确有一个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 也的确只有哲学能够作出根本性的解答。只是当 当今哲学界对哲学的基本问题进一步作出一分为 二的处理时,我们就会发现,当今哲学界早已接受 并习惯了的权威表述包含着巨大的风险。之所以 说风险是巨大的,是因为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这种 人们对哲学的看法有所改变,但未脱旧的窠臼。 时至今日,人们一听到我这里讲的‘哲学是什么’ 这个题目,首先想到的答案很可能就是,哲学是在 抽象概念里打圈圈的学问。,[215舍斯托夫说:“二 千五百年来,人们对定义哲学的本质作了无数次 尝试。但是迄今为止,在贤明和爱好者的宠儿公 认代表之间还未达成协议。”_3]到底该如何来定位 习以为常的理解,将会直接导致哲学身份不明甚 至自我否定。 哲学的学科形象?这个问题的讨论跟对哲学基本 问题的理解密切相关。所以,讨论哲学的学科定 位需要从哲学的基本问题的讨论说起。 对哲学基本问题一分为二的处理表现为,当 今哲学界总是将哲学的基本问题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的,另一个 方面是世界是否可知的。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的两 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有明确的表述:“作 所谓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指贯穿于全部哲学问 收稿日期:2014-03—30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研项目“人文视野下哲学本科教材改革与实践研究”成果(编号:2012213). 作者简介:戴茂堂(1964一),男,湖北江陵人,湖北大学哲学学院院长,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 从事西方哲学与美学研究. 378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 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 是关于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谁为本原的问题, 也就是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谁是第一性、谁产 生谁的问题。这是哲学中的唯物论与唯心论之 争,通常被称作‘本体论’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 另一个方面,是关于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 问题,也就是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这 是哲学中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通常被称作 ‘认识论’问题。” 当今哲学界不仅对哲学基本问题作出了一分 为二的处理,而且在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 的回答中,分别走向了本体论上的唯物主义和认 识论上的可知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这样说 的:“能否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 义的本体论,能否坚持意识反映存在的唯物主义 的可知论,能否坚持实践基础上的能动的反映论, 就成为能否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 键。”[418 哲学的身份定位问题是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一 样重大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几千年的 哲学发展史就是哲学寻求自身合理定位的历史。 当代西方哲学更是在反思先前哲学定位的偏失, 并竭尽全力地为寻求自身合理的定位做努力。当 今哲学界关于哲学的定位有很多讨论,并形成了 各种学说。比如有形而上学之说、世界观之说、方 法论之说、认识论之说、价值观之说、文化批判之 说、人生境界之说、语言分析之说,等等。但是,毫 无疑问,对于哲学所作的科学定位流传最广、影响 最深。 张世英指出:“近半个世纪以来,我们所广为 宣传的哲学,一般是把哲学界定为自然科学与社 会科学的概括与总结,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 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的学问。”l2 事实确如张世 英先生所言。在当今哲学界随处可以发现这种关 于哲学的科学定位。如:“哲学是一门科学,哲学 是离不开科学的”、“事实上,哲学一半是文科,一 半是理科”、“我们将哲学研究所置于中国社会科 学院而不是置于中国科学院,我看这种做法也并 不合理。由于对哲学的认识不完整、不准确,哲学 界就出现了一种流传很广的观点,认为哲学不是 科学” ;“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 的概括与总结”l6 ;哲学作为世界观“就是人们对 于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 世界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是关于自 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l8 ;“哲学 就是关于自然界、社会、人类思维最一般的观点的 体系”[9 ;“从哲学的对象来看,哲学是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对于自然 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L1o3; “从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来说,哲学是自然知 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l1 ,如此 等等,不一而足。上述种种说法语言表达略有差 异,但思想主旨基本趋同。忽略这些差异,可以发 现,“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一般规律 的科学”算得上是当今哲学界关于哲学的“最典 型”、“最权威”和“最普适”的学科定位了。 在国内,这种对哲学的科学定位尤其体现为 一种物理学定位。以物理学的方式定位哲学,在 当今的哲学教科书中突出表现在下列三个经典命 题之中。第一个命题——世界是物质的;第二个 命题——世界的物质是运动的;第三个命题—— 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很明显,当今的哲学竟 然讨论的是物理学的核心问题。所以,有时候,当 今的哲学看上去竟然像是另外一种物理学。 当今的哲学何以会以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的方 式讨论哲学的问题?其中缘由固然很多,在这里, 我们想特别指出的是,对于哲学基本问题所作的 一分为二的处理以及给出的唯物主义和可知论理 解,可能是产生哲学的科学定位的重要缘由。并 且,一旦哲学界普遍接受哲学的科学定位之后,这 种科学定位本身反过来又会不断地强化对于哲学 基本问题所给出的唯物主义和可知论这样的理 解。二者相互循环,相互论证,相互支持。下面略 作分析。 当今的哲学把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表 述为关于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谁为本原的问 题,也就是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谁是第一性、 谁产生谁的问题。凡是主张物质是本原,物质第 一性、精神第二性的,都属于唯物主义;凡是断言 精神对自然界来说是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 性的,都属于唯心主义。全部的哲学依照对于这 个问题的不同回答而被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 义两大基本派别,并且独断地认定唯物主义一定 高于唯心主义。当今的哲学秉承物质优先原则而 走向物理学,显然跟这种物质是本原、物质是第一 性的认定直接相关。其实,表面上看,唯物主义和 唯一IL,主义两大哲学派别之间有原则性差别,而实 际上,这两大哲学派别之间也有根本性相通。这 2014年第4期 戴茂堂:哲学究竟该如何定位? 379 种相通表现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拥有一个共同 的设定,就是设定这个世界“物”与“心”可以分开。 其中唯物主义的特点就是在心之外设定一个独立 的物,唯心主义的特点就是在物之外设定一个独 立的心。无论是心在物外还是物在心外,唯物主 义和唯心主义共同以心物对立、主客相分之设定 为前提。这是一种独断论。正如多尔迈所指出 的:“主体性与客体性,如同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 一样,都是一枚硬币的两面。”I】 ]在这个世界上, 永远不可能心物二分,永远找不到主观跟客观相 分开的东西,就像永远想像不出没有两面的一枚 硬币一样。所以,主客二分永远只是一个武断的 假设。然而,科学却依赖这样的假设。科学相信, 人与自然(物)是一种彼此外在、主客二分的关系, 自然在人面前是被分析、被征服的对象,人在自然 面前是积极能动的主体。于是,当当今的哲学满 足并热衷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二元划分的时 候,必然走向对于科学的对象性思维即主客二分 的热衷与依赖,并因此而将自身引向科学定位。 当今的哲学把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表 述为关于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也就是 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凡是主张思维和存在 具有同一性、人的思维能够正确地反映现实世界, 就属于可知论;凡是对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 性作出否定回答的,就属于不可知论。全部的哲 学依照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而被划分为可知论与不 可知论,并且独断地认定可知论一定高于不可知 论。当今的哲学走向科学,显然跟这种对知识的 崇拜密不可分。当相信这个世界有客观规律,并 且相信这个客观规律可以被认识的时候,哲学唯 一可以做的就是把自己变成万能的科学。唯有这 样,哲学才能避免“误入”不可知论的“泥潭”。然 而,事物所隐蔽于其中的未出场的东西是无穷无 尽的,所以每个事物都埋藏或掩埋于无穷尽性之 中。事物是一个无根无底的深渊。因此,我们无 从断言主观与客观的符合,无从主张世界的可知 性,无从确认真理的绝对性。因此,西方第一个真 正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一开始就警告世人一定 要“自知其无知”。西方始终有一个物自体问题, 它是不会显露出来的,始终有一个康德所讲的那 个事情本身,是人认识不到的。何况哲学作为一 种世界观,面对的似乎是外部世界,表达的却是人 自己对生活意义的内心体验。哲学对世界的理解 实质上不过是对人生意义的展露。反过来,人也 总是通过对人生意义的揭示而去理解世界的意 义。但哲学绝对无意于对世界给予科学性的规定 和知识性的认知。哲学更相信,人是可能的,人生 的最高意义在于对万物一体、万有相通的体悟,而 努力去避免科学认识所依赖的物我相隔、主客二 分。 其实,还可以进一步指出的是,所谓的哲学基 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能对接的。因为在对第一 个方面问题的回答中,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 主义都假定了人与世界是彼此外在的关系,都把 意识假定成和物质一样的某种现成的东西,并且 假定成是和物质一开始就对立的东西,在意识和 物质之间划定了一个界限。显然,这是一个没有 被确证的假定。其实,从本源上看,人与世界恰好 是亲密无间的。退一步说,如果这种假定成立,那 么就不存在着物质是否可以被意识所认识的第二 个方面的问题。这就是说:如果人与世界彼此外 在,主体怎么可能从他的内在范围走出来而进入 一个外在的客体范围中去?即内在的认识怎么能 够切中一个外在的对象?以“外观”的方式观世 界,怎能观出世界真面目呢? 四 从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的分析来看,导 致哲学自身的身份不清至少有两个因素:一是坚 持所谓的物质第一性而一直不能很好地去面对和 说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不愿意承认哲学是 最高意义上的人学;一是坚持所谓的科学万能论 但又一直不能很好地去解释人生的可能、偶然和 惊异,不愿意承认哲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科 学 。 然而,哲学正因为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科学 才成其为哲学。哲学是精神文化的特殊领域。哲 学不是科学,它只属于它自己,它有自己的空间与 地盘,无须借助科学为自己博取功名。与科学相 比,哲学与自然打交道具有自己的双重特征。其 一,哲学可以无须借助任何工具而直接与自然对 话,哲学以哲学的方式关注自然,哲学家用自己的 内心感知来体验自然,哲学家拥有与科学家截然 不同的自然观或者说观察自然的方式;其二,哲学 家与自然不是彼此外在的关系,而是相互融合、主 客不分的“一体”关系。可是,长期以来,对于哲学 的拯救总是依赖于把科学作为方法楷模。科学对 哲学的影响既深刻又不幸。如果哲学处于对科学 的依赖之中,那么哲学就将永远不能坚持自己的 道路,永远处于受奴役的状态之中,甚至永远都不 能解释哲学产生的根源。亚里士多德说:“由于惊 异,人们才开始哲学思考。”_1 哲学本质上就是某 380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 种令人惊异的东西,而且哲学越成为哲学,就越是 令人惊异和神往。在令人惊异和神往之中,最平 常的事物本身变成最不平常的,正是这种不平常 性敞开了事物的本来之所是。 如果说,人类所有学科最后都会转化为为人 服务的人学,那么,只有哲学才在最高的层面上为 人进行服务,对人进行思考,因为哲学揭示和反思 的是人的意义世界。人是哲学的唯一拥有者和所 有者,同时哲学也是人的最高拥有者和所有者。 哲学与人相互拥有、相互所有。张世英先生说: “哲学的中心课题应该是研究人,回避人的问题而 言哲学,这种哲学必然是苍白无力的。”[21193-194从 哲学角度看,人之为人的特征恰恰在于其不可规 定性、无限可能性。而独断论和可知论式的科学 恰好忽视了、拒绝了人的不可规定性和无限可能 性。在这种独断论和可知论看来,似乎一切都是 必然的,一切都是逻辑的,一切都是确定的,没有 偶然,没有惊奇,没有例外。但是,人作为非逻辑 或超逻辑的存在,充满了偶然性,是不可以为逻辑 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所统摄的。偶然性永远是人 的生命力量的展开和本己可能性的实现,是它开 辟着必然性的行程。因此,真正的哲学只有一个 问题,就是人的生命的可能问题。科学没有回答 也不可能回答人的生命问题。哲学研究虽然离不 开对自然、社会以及思维的关注,但是,从根本上 看,哲学面对的仅仅只是人自身,并且也只能站在 人的立场上去关注和理解自然、社会以及思维。 应该说,哲学的发展史前行到今天,已经表 明,哲学必须超越科学立场,走出唯物主义和可知 论的定位。惟其如此,哲学才能落实到生活世界, 进而实现对人的价值和命运的关切。张世英先生 指出:“人的现实生活是具体的、生动的,科学抽象 是第二位的。单纯的科学技术只能使世界黯然失 色,使事物成为枯燥的、仅仅为人所开发、利用的 对象。所以我们主张哲学应当超越科学。”Ez] 哲 学比科学更根本、更原始,是“前科学”的,应当超 越科学话语的统治和统摄。海德格尔认为,在哲 学与科学的关系上,哲学关涉的是此在,一切科学 活动只不过是此在的一种存在方式,一切科学思 维都只是哲学运思的派生形式。因此,哲学是一 种基础本体论,构成科学的“前”提而不是相反。 参 考 文 献 E13 德里达.一种疯狂守护着思想:德里达访谈录[M]. 何佩群,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22. [2] 张世英.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3]舍斯托夫.深渊里的求告[M].方珊,方达琳,王利 刚,等选编.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5:23. [4]《马克思主义哲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哲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 E53黄楠森,韦建桦.关于哲学的十个问题EJ].马克思主 义与现实,2Ol2(6):78—92. E6] 陶德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武汉:湖北科学 技术出版社,1991:2. E7] 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1994:3. [8]赵家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经济科学 出版社,1999:3. E9]邢贲思.哲学与时代[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4:158. [1O]欧阳康.哲学研究方法论E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 社,1998:24. [11]刘炎,乐艳平.哲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5:1. [12]弗莱德・R・多尔迈.主体性的黄昏・前言[M].万 俊人,朱国钧,吴海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2. [13]林季杉,戴茂堂.哲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科学:对一 个哲学主流观点的反思[J].哲学研究,2o13(1O): 28—33. [14]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 印书馆,1959:5. E责任编辑 李丹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