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山洪灾害防御预案(最新)

2023-02-17 来源:我们爱旅游
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1总则 1.1序言

为了防止和减轻山洪灾害,做到有计划、有准备地防御山洪灾害,最大限度地减轻山洪灾害造成的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损失,特制定X县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山洪灾害是指山丘区由于降雨引起的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灾害。山洪灾害防御预案是指在现有工程设施条件下,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类山洪灾害而预先编制的防御方案、对策和措施,是指导我县防汛指挥决策和防洪调度、抢险救灾的依据。

1.2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X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细则》等有关法律法规。

1.3编制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首要目标;

二、贯彻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防、抢、救相结合;

三、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行政首长负责制、分级管理责任制、分部门责任制、技术人员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

四、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广泛发动群众,调动全社会的积极因素参加防洪。

2基本情况 2.1自然情况 2.1.1地理位置

X县位于X省东南边陲,X市东北部,X东段南麓,南X上游,介于东经109°44′10″-110°40′46″,北纬33°52′00″-34°25′58″之间,东临X,西X,北依X。素有X“X门户”之称。东西长85km,南北宽64km,全县总面积2830平方公里。

2.1.2河流概况

我县分属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全X长在1km以上的大小河流1366条。其中:X。

按年径流量的大小统计,年产水量在0.5亿m3以上的河流有6条,分别是:X河(1.09亿m3)、X河(0.56亿m3)、X河(2.04亿m3)、X河(0.58亿m3)、东X(1.09亿m3)、南X(7.41亿m3)。0.3~0.5亿m3的有8条,分别是:X。

2.1.3气象、水文

X县位于暖温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又具有明显的山地气候特征。总的降水特征是X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1.0℃,极端最高气温38.6℃,极端最低气温-22.6℃,年蒸发量在779.5mm。X县因受季风的影响,降水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依据X县1958-X年的资料统计,历年平均降水量754.8mm,降水量最多的X年为1244.6mm,最少的X年为439.4mm。因地形不同,降水量也有差异,总的趋势是西北部多于东南部,山区多于平川。由于我县大部分为山区,境内峰峦叠嶂,地形地貌复杂,生态环境脆弱。特殊的地理位置,垂直差异显著的季风性山地气候,造成了自然灾害突发、易发、多发。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明显增多,每年都有几次不同程度的山洪灾害发生,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X县境内黄河流域的X水系,比降大,水流急,表现出宽谷与峡谷交替出现,形成串珠状。宽谷内耕地完整,土层较厚,河床比降较小,沉积作用显著。河水的左右摆动侧蚀,形成了一定范围的滩涂。峡谷段以石质河槽为主,谷坡陡峻,比降较大,水流湍急。近年来,由于地下水位下降,部分河流冬春干涸,形成了季节性河流。夏季受强降雨影响,河水暴涨暴落,洪水携带的固

体物质拥塞河道,抬升河床,造成洪水泛滥。

X县雨量充沛,时空分布不均,夏秋多雨,冬春多旱。年降水754.8mm,雨涝年雨量可达1244.6mm,干旱年只有439.4mm,年变率大于50%。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雨量占全年的45-70%;冬季少雨,雨量不到全年的5%。受地形环境影响,降雨强度大,气候极端性强(各时段雨量见表1)。加上滑坡、塌方、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点多,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表1X县气象站历年最大降水强度 时间段 雨量(毫米) .0 30123691224分钟 个小时 个小时 个小时 个小时 个小时 个小时 个小时 42.9 59.9 67.4 74101.0 105.4 106.9 .2 136本县暴雨在地理分布上,北部多于南部,西部多于东部,深山区多于川道区。X上游地区(X、X、X、X、X等地)是暴雨多发区。一月份平均气温-1.8℃,降水8.6mm,七月份平均气温22.9℃,降水127.3mm;极端最低气温-22.6℃,极端最高气温38.6℃;日照时数1908.2h。

我X流分属黄河、长江两大水系,境内大小河沟1366条,其中黄河流域占总面积的96.5%,长江流域占总面积的3.5%,河网密度0.745km/km2。据X水文站实测最大年(X年)径流量17.45

亿立方米,最小年(X年)径流量2.5亿立方米,年内较大产量流期主要集中在7、8、9、10四个月,占全年的70%。X水文站实测最大流量(X年)2390秒/m3,实测最小流量(X年)3.3秒/m3。

2.1.4地形地貌、地质构造与地层岩性、水土流失情况 一、地形地貌

我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形如“分鸽”。华山障其北,莽岭绕其南,南X横贯中部,县西北部的草链岭高程2645.8米,为县域最高点;东南部兰草河出境处高程670米,为县域的最低点,根据高程和相对高差,将境内地貌划分为中山、低中山、山间盆地三类。

(一)中山区

位于我县最北部小X地区,面积958.2km2,占总面积的34%,高程在1500米以上,切深500~1000米,山势险峻,山脊狭长,斜坡坡度>40°,陡坡处基岩裸露,灌木覆盖,缓坡处坡残积土覆盖,多为耕地,人口稀少,植被覆盖率>60%。这一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局部由于矿产资源开发,造成植被破坏,大量矿渣直接堆积在河(沟)道中,潜在的泥石流(水石流)威胁极大,并已多次发生泥石流灾害。

(二)低中山区

分布在X两侧(县城以西主要为X以北)及莽岭山区,面积

1592.2km2,占总面积56%。高程在1000~1500米之间,沟谷切深200~500米,山势较低,斜坡在25°~40°之间,基岩大多被残积土覆盖,耕地居多,人口较密,植被覆盖率30~60%。由于这一区域人类工程活动较强,多斜坡的破坏较严重,在公路沿线和覆盖层较厚的斜坡易发生滑坡、崩塌灾害,特别是莽岭山区,由于其组织物质为强风化的花岗岩体,风化带厚度5~20米,是全县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汛期易爆发泥石流灾害。

(三)山间盆地

山间盆地分布于X、X及其主要支流沿岸,包括历年盆地和X盆地。面积274.7km2,占总面积的10%,盆地边界受断裂控制,其间沟梁相间,坡塬低缓,河谷开阔,堆积层厚20~150米,土层肥沃,耕地集中,人口稠密,是全县最富饶地带,其中“四十里梁塬”和X川是主要的产粮区。由于盆缘地带受人为改造,改变了坡体的结构,斜坡稳定性降低,易产生滑坡灾害。

二、地质构造与地层岩性

地貌骨架与地质构造紧密相连,我县地跨华北准地台和秦祁地槽两大构造单元。以X-铁炉子-我县鹿村-X一线为界,以北属华北准地台南缘的商渭台缘褶皱带;以南属秦祁地槽东X褶皱系。北部商渭台缘褶皱带出露有震旦亚界、寒武系和奥陶系地层。X路街向斜以北属太华下元隆起,以南为X下古凹陷。南部东X

褶皱系主要以寒武-奥陶系地层为主,褶皱复杂,区域变质较深。莽岭地区有侏罗纪花岗岩分布。兰桥至X复活断裂带和鹿村至X的深断裂带自西向东横穿县境,两条断裂带之间形成了X至X的古中凹陷盆地。从岩石组成看,X路街向斜以北主要是片麻岩夹大理岩,混合岩化强烈。X运动后有多种金属矿产形成,木龙沟铁矿即赋于该断裂带附近。X、X、X、X、X北部以石灰岩、浅海相泥页岩、碎屑岩为主,并有红色沙岩。县城至八里桥一带二迭系沙岩中夹有可供开采的煤层。

三、水土流失情况

我县由于地形复杂,山岭交错,侵蚀切割严重,平均切割在80米以上,最大切割深约350米。地面破碎,千沟万壑,沟壑面积为2328.8km2,沟壑密度为1.43km/km2。水土流失面积为1677km2。年侵蚀量约为406.97万吨,年侵蚀模数为1458吨/km2。属中度水土流失区。

2.2经济社会情况

2.2.1行政区划、人口、耕地情况

X县辖16个镇(办),244个村(社区),总人口4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0.2万人,全县平均人口密度156人/km2,人口地域分布极为不均,主要集中分布在中部盆地,人口密度>300人/km2,低中山区人口密度>100人/km2,中山区人口密度在60人/km2左

右。小X及X源头人烟稀少,人口密度在300人/km2以下,全县耕地总面积67.6万亩。

2.2.2经济社会情况

X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X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40亿元,财政总收入4.97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实现23390元和8780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X人民将立足自身优势,抢抓发展机遇,始终坚持提质增效、转型发展方针,围绕建设X城市副中心、X循环经济示范县、中国X健康城“三大定位”,以脱贫攻坚为统领,以“追赶超越”为主线,以打好精准脱贫、现代工业、特色农业、全域旅游、新型城镇化“五大攻坚战”为抓手,全力做强产业、做大项目、做优品牌、创新驱动、优化结构、转型发展、努力实现生态好、乡村美、百姓富、县域强目标,奋力谱写富裕不、和谐、美丽X新篇章。

2.3历史山洪灾害损失及成因 2.3.1历史山洪灾害情况

据资料统计,1957-X年61年间,我县共发生山洪灾害144次,山洪灾害类型为溪沟洪水、泥石流(水石流)、滑坡、崩塌、塌陷等,其中滑坡70处、崩塌5处、泥石流10处、塌陷4处、洪水55次,共计造成28人伤亡,典型山洪灾害有“X.8.22”、“X.7.22”、“X.8.18”、“X.9.11”等,累计经济损失达83253余

万元。

2.3.2山洪灾害的成因和特点 一、山洪灾害的特点

(一)季节性强,频率高。6-10月份是我县的汛期,降雨量占全年的60%以上,也是我县山洪灾害的多发期,给我县基础设施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二)区域性明显,易发性强。我县总面积2830km2,其中山地丘陵占到90%,特别是X沿线和莽岭沿线是暴雨的高值高频区,极易发生暴雨,产生山洪灾害。

(三)来势凶猛,成灾快。我县山高坡陡,溪流密布,山洪汇流快,无数条山沟、溪流汇集的洪水来势凶猛,降雨后几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即成灾受损,防不胜防。

(四)破坏性强,危害严重。山洪灾害发生时往往伴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并造成河床淤积、河堤冲毁、公路中断、耕地淹没、房屋倒塌、人畜伤亡等,因此灾害性大、破坏性很大。

(五)水毁工程修复难度大。山洪灾害给我县水利、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造成毁灭性破坏,群众几十年的建设成果功亏一篑。

二、山洪灾害的成因

(一)我县山区特殊的地形地貌是诱发山洪灾害的的基础条件。我县山区的地形地貌类型复杂,变化强烈,依据地貌形态划分为高山、丘陵、川地、水面,这种阶梯式的地势水平梯度的变化具有明显的陡坡,对暴雨的分布和洪水组合汇流产生显著影响。特别是山地面积比例大,高低起伏大,坡陡谷深,易引起长时间高强度的降雨,造成严重的山洪灾害。

(二)复杂的地质结构是加剧山洪灾害的重要因素。从我县山区的地质看,多数山峰岩石裸露,表面支离破碎,土壤土层薄,蓄水能力差,汇流时间短,容易形成较大冲击力的地表径流,导致山洪爆发。

(三)高强度的暴雨是发生山洪灾害的直接原因。我县属于暖温带季风性气候,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区,每到汛期,特别是主汛期(7、8、9月份),由于受地形、气候等的影响,极易发生山洪灾害。

(四)现有工程年久失修老化是抵御山洪灾害能力减弱的主要原因。我县现有23座小型水库和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的山塘,曾经发挥了巨大的防洪减灾效益,但因建设标准低、年久老化等原因抗洪能力大大下降,反而成为我县汛期的安全隐患。加之建设资金缺乏,水库、河堤、塘坝等病险工程不断增多,使我县的防洪任务十分艰巨。

(五)河道的泄洪能力严重萎缩使造成山洪灾害的主要原因。由于山洪灾害伴随着山体滑坡,大量泥沙淤积在河道中,河道的泄洪能力严重萎缩。此外,由于人们对山洪灾害缺乏认识和了解,在上游上坡上开荒办厂、开矿,尾矿渣乱堆乱放,在河道边和河道中乱倒、乱建、乱挖,使河道的泄洪能力日渐下降。

三、山洪灾害区划

运用X县气象、水文资料,依据暴雨日数、夏季降水占全年的比率及承载体属性,结合山洪灾害调查分析评价的成果,开展山洪灾害区划。其结果如下:

X县山洪灾害高发区在X沿岸浅山丘陵地带,以及该县北部和西北部深山区,其他地带为易发区。西北-东南走向河谷上游的崇山峻岭和喇叭口地形是诱发暴雨山洪的较典型地形。X、X、X、X、X一带X山脉的东南麓一般为暴雨多发的迎风坡,雨量增幅作用明显,易发山洪、滑坡等灾害。

X县山洪灾害高发区具体为:X、X、X、X、X、X、X等X沿线;易发区为X、X、X、X、城关等X及其支流沿岸河谷地带。

2.4山洪灾害防御的现状

2.4.1防灾非工程措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防灾非工程措施现状

全县16个镇(办),都已经开通固定电话、移动、联通和电

信,县、镇与村级之间都用电话联系。每年汛前,各镇、村组都成立了防汛机构;制定了“防、抢、撤”方案;各镇、村组也明确专人负责紧急情况的雨量监测汛情传递等工作。但由于我县山大沟深,境内坡陡河多,交通不便,在发生山洪灾害时,现有的通信、预警设施极易受损中断,给防灾救灾带来极大的困难。

近年来,我县列入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项目县,对全县开展了山洪灾害调查和评价;新建简易雨量站515处,简易水位站194处,自动雨量站18处,自动水位雨量一体化站3处,水情趋势视频站2处;安装镇、村预警广播315处,为镇村配置手摇警报器、手持扩音器、应急照明灯、铜锣、口哨、发电机、强光电筒、手提式探照灯、救援抛绳器等设施设备;改建县级信息平台1处。为村级安装宣传专栏、危险区警示牌、避险安置牌,印发宣传手册和宣传挂图,涂刷宣传标语,刻制宣传光盘,进一步增强了宣传氛围。

二、存在的问题

(一)各镇防御山洪灾害的组织体系不完整,上下游之间缺乏联系,互报汛情工作机制差,防汛工作责任落得不实。

(二)预警机制不健全,村级编制度汛的预案未落实到位,预警监测和信号发布人员未落实到位。

(三)防灾知识和技能宣传不到位,群众自身的避险意识差,

难以应付突如其来的山洪灾害。

2.4.2防灾工程措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防灾工程措施的现状

多年来,我县坚持以流域治理为重点,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按照治理一条沟,绿化一面坡,兴修一块田,保蓄一方水,美化一环境的思路,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和生态项目等建设,有效地遏制了水土流失,对减少山洪灾害发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防灾工程存在的问题:

(一)全县14条百平方公里以上河流堤防工程防洪标准低、险工险段较多,堤防掉根、垮塌严重,整体防洪效益差,一些新修的河堤生物措施没有跟上。

(二)现有的部分小(二)型水库和山塘年久失修,存在问题和隐患多;X、X等矿区的尾矿坝安全隐患较大;部分河道淤积严重,严重影响行洪安全。

(三)由于资金缺乏,我县堤防建设、山洪沟、泥石流及滑坡治理缓慢。

3威胁区、安全区的划分 3.1划分原则

威胁区是指受山洪灾害威胁的区域,一旦发生山洪、泥石流、滑坡,将直接造成区内人员伤亡以及房屋、设施的破坏。威胁区

一般处于河谷、沟口、河滩、陡坡下、低洼处和不稳定的山体下;安全区是指不受山洪、泥石流、滑坡威胁,地质结构比较稳定,可安全居住和从事生产活动的区域。安全区是威胁区人员的避灾场所。安全区一般应选在地势较高,平坦或坡度平缓的地方,避开河道、沟口、陡坡、低洼地带。

3.2威胁区、安全区的划分

根据我县山洪灾害形成的特点,结合历史山洪灾害发生的区域,以及山洪灾害发生的类型(泥石流、滑坡等)和影响范围等,威胁区为:16个镇(办)、137个自然村、划分危险区274处,受威胁户数13197户、人口52933人。

4组织指挥体系 4.1组织指挥机构 4.1.1县级组织指挥机构

防御山洪灾害工作与全县防汛工作是密不可分,是防汛工作的一个主要部分,因此防御山洪灾害的组织与县防汛指挥部用同一套机构,行使同样职权,负有同样责任。

一、县防汛指挥部组成人员如下 指挥长:县人民政府分管副县长 副指挥长:县人武部副部长 县政府办副主任

县水利局局长 县应急管理局局长

指挥部成员:县政府办、县发改局、县扶贫局、县水利局、县应急管理局、县公安局、县住建局、县科教体局、县财政局、县农业农村局、县自然资源局、县经贸局、县电信局、县电力局、县交通局、县文旅局、县民政局、县卫生健康局、县林业局、县供销联社、县气象局、县财险公司、消防大队等部门的负责同志。

X县防汛指挥部办公室负责指挥部日常事务。 二、成员单位职责

(一)县政府办负责为政府领导及时提供山洪灾害信息。 (二)县水利局负责山洪灾害应急预案的编制审定和组织实施,负责水情的监测预警,并负责各镇山洪灾害措施的检查、督查。

(三)县扶贫局负责洪涝灾区特困灾民的扶贫工作和处于洪水、滑坡、泥石流威胁区的贫困户移民搬迁。

(四)县住建局在城乡规划及建设中,统筹协调防汛排涝设施建设,负责县城城建设施的防洪和排涝抢险工作。

(五)县公安局负责维护山洪灾害抢险救灾秩序和灾区社会治安,打击偷窃防汛物料、破坏水利工程、防汛通讯、测报设施、干扰山洪灾害抢险工作正常进行的违法行为。在紧急防汛期间协

助防汛部门组织撤离洪水淹没区的群众和维护灾区的社会治安。

(六)县民政局负责山洪灾区救灾和灾民生产、生活的安置工作,统计核定灾情。

(七)县发改局和财政局负责防御山洪灾害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修复及抢险救灾经费的及时下拨。

(八)县电力局负责保障山洪灾害抢险期间的电力供应。 (九)县交通局负责优先运送抢险、救灾、防疫等人员、物资和设备;及时报送汛期交通信息,组织抢修水毁公路,保证交通运输畅通,并负责为紧急抢险调集所需车辆;统计核定交通水毁损失。

(十)县电信局、移动公司、联通公司负责保证防汛通讯联络畅通,优先传递防汛信息,并负责本系统电信设施的防洪安全。

(十一)县供销联社负责储备充足的防汛抢险物资,保证抗洪抢险物资的及时供应。

(十二)县农业农村局负责并做好指导灾区农业救灾和生产恢复工作,统计核定农业灾情。

(十三)县气象局负责向防汛部门提供短期、中长期天气预报,负责暴雨和异常天气的监测预报工作。

(十四)县科教体局负责教育系统防汛、抢险、救灾工作,发生洪涝灾害时组织师生撤离及校舍危房排危工作。

(十五)县自然资源局负责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勘测评价和预防、监测、治理及抢险工作。

(十六)县经贸局负责企业的山洪灾害抢险救灾工作。 (十七)县应急管理局负责全县及矿山企业和尾矿库的抢险救灾工作。

(十八)县人武部、消防大队负责组织执行抗洪抢险、营救群众、转移物资等重大防汛抢险任务。

(十九)县文旅局负责防汛法规、政策的宣传、防汛信息的发布,及时准确报道灾情及抢险救灾工作等信息。

(二十)县林业局负责林业系统山洪防御工作;统计核定林业灾情。

(二十一)县卫生健康局负责抗洪抢险期间的医疗保障及洪涝灾区的卫生防疫和医疗救护。

(二十二)县财产保险公司负责宣传防汛安全保险工作,发动群众积极参加家庭财产保险。发生灾情后,做好投保单位和人员的理赔工作。

4.1.2镇(办)防汛指挥机构

各镇(办)均成立防汛指挥部,领导和组织本辖区内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由镇长(主任)任指挥长,成员由镇(办)各部门的负责人组成,防汛指挥部下设监测、信息、转移、调度和保

障等工作小组,并成立了1个应急抢险队伍(每队50人)。

各行政村(社区)相应成立以村主任为负责人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同时成立1个应急抢险队伍(80人),同时各村组落实降雨、险工险段、泥石流和滑坡体的监测人员和汛情的传递人员,并报镇政府和县防汛办备案。

4.2职责和分工 4.2.1职责

(一)县长对全县山洪灾害防御工作负总责。

县防汛指挥部各成员各负其责,实施山洪灾害防御工作。 (二)镇长(主任)对本辖区内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负总责。 镇(办)防汛指挥部在县防汛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具体组织本辖区内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发现情况及时向县防汛指挥部汇报,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等。

村级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负责本村内的信息传递、预警、人员转移和抢险等工作。

4.2.2分工

监测组:由气象局、自然资源局、水利局、X水文站负责监测全县雨量站的雨量,水利工程、威胁区及溪沟水位,泥石流、滑坡点的位移等信息

信息组:由防汛办负责各种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掌握暴

雨洪水预报、降雨、水利工程险情、泥石流、滑坡等信息,为领导指挥决策提供依据。

转移组:由人武部、消防大队负责按照指挥部的命令及预警通知,做好受威胁区群众的转移工作,同时确保转移途中和安置后的人员安全。

调度组:由县水利局负责水利工程的调度运用,抢险人员的调配,并管理抢险救灾物质、车辆等工作。

保障组:由应急管理局、卫健局、民政局负责临时转移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医疗保障组织工作。

应急抢险队:由人武部、消防大队组建150人的应急抢险队伍,负责全县紧急情况下的抢险救援工作。各镇(办)组建50人的应急抢险队伍,负责本辖区内的抢险救援工作。

信号发送员:镇(办)、村组均确定一名信息传递员,在获得险情监测信息或接受倒紧急避灾转移命令后,立即按预定信号发布报警信号。

5监测预警

5.1山洪灾害,雨、水情临界值确定

参照我县历史山洪灾害发生时的情况,根据暴雨的特性、地形条件等,确定我县可能发生山洪灾害的临界雨量值。

5.2.1监测内容

各地的降雨量,河流险工险段的情况,河流和水库的水位,泥石流和滑坡等信息。

5.2.2监测要求

各镇(办)确定一名领导抓好监测工作,各个地质灾害点、河流沿岸的村组各一名监测人员,落实工作责任,做好雨情、汛情、险情等收集,为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可靠依据。

5.2.3监测系统的设立

目前,全县已建成自动气象观测站32个,水文自动雨量站58个,所有监测信息上传至县山洪灾害防御指挥平台供指挥部分析会商。另设简易雨量站和水位站,由村委会确定监测人员,负责雨情信息监测,及时将辖区雨情、水情报村级指挥所,由村级指挥所领导发布预警信息和处置汛情。

5.3通信

根据我县实际情况,确定预警通信方式为:移动电话、预警广播、手摇报警器、锣鼓、口哨等。

5.4预报预警 5.4.1预报内容

预报内容有气象信息,溪河、水库水位,泥石流和滑坡预报。 气象预报由县气象局发布;溪河洪水、水库水位预报由县水利局发布;泥石流和滑坡预报由自然资源局发布。

5.4.2预警内容

暴雨洪水预报信息;暴雨洪水的监测信息;降雨量、洪水位是否达到山洪灾害发生的临界值;水库及山塘水位监测信息;泥石流和滑坡的监测和预报信息。

5.4.3预警启用时机

根据气象部门预报降雨强度及降雨范围,结合我县山区的实际情况,将山洪灾害预警分为三个级别。

当气象部门预报降雨为暴雨时为山洪灾害威胁预警(三级预警),监测人员应立即进入工作岗位,做好雨量、水位、泥石流及滑坡的监测,并及时发布监测信息。行政村根据气象部门提供的信息发布预警级别,组织群众组成巡逻小组,携带报警及通讯工具进行巡逻,当发现异常情况时向附近群众报警,组织群众向制定的地点撤离,并通知镇领导,组织群众做好撤离工作。

当气象部门预报降雨为大暴雨时为山洪灾害中度威胁预警(二级预警),由所在的镇(办)根据气象部门提供的雨情信息发布预警级别,在三级预警的基础上,包村的镇(办)干部也参加巡逻,每间隔1小时向镇(办)的主要领导报告巡逻的情况,并严格实行零报告制度,即使未发生险情,也要定时联络,报告平安无险情;发现异常情况时,立即向附近群众报警,按照镇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制定的措施由村组干部组织群众撤离,在报警发出

后,要立即将情况报告县防汛指挥部,镇(办)领导要迅速赶往该地区,指挥抢险救灾。

当气象部门预报降雨为特大暴雨时为山洪灾害高度威胁预警(一级预警),由所在的镇(办)根据气象部门的预报发布预警级别,镇(办)干部在降雨前达到分包的村组,靠前指挥。降雨后,每隔30分钟由巡逻的镇(办)干部向镇领导报告巡逻的情况,严格实行零报告制度;发生异常情况时,立即采取有效的措施向附近的群众报警,并组织群众向制定的地点撤离;在报警后,应立即通知县防汛指挥部,分包该镇(办)的县防汛指挥部成员单位领导及水利局的技术人员立即赶往该地区,协助镇指挥抢险救灾。同时,人武、卫生、民政、交通、电力、电信等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能,迅速开展抢险救灾工作。

5.4.4预警发布及程序

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结合调查、监测、分析临界雨量值、洪水水位等,制定预警程序和启用条件。

(1)在一般情况下,山洪灾害防御预警信号由县防汛指挥部发布,按照县镇(办)村组户的次序进行预警。

(2)遇到紧急情况(泥石流、滑坡、水库山塘溃坝等)时,行政村可直接报告县防汛指挥部和镇(办)防汛指挥部,并可直接发布预警,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预警工作。

5.4.5预警方式

根据我县的通信网络情况,结合各村组的实际情况,设置预警信号(电话、手机短信、预警广播等),报警信号(广播、手摇报警器、锣鼓号等)。

6转移安置 6.1转移安置 6.1.1需要转移的人员

当防汛、气象、自然资源部门发布山洪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后,立即上报县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县防汛指挥部),县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立即启动山洪灾害应急预案,救援安置组、安全保障组立即组织危险区群众转移,要把危险区群众全部安全转移安置到安全区。

6.1.2转移的原则

遵循先人员后财产,先老弱病残人员后一般人员;应以集体、有组织的转移为主。

6.1.3转移的地点、路线

遵循就近、安全的原则。确保转移路线走的出,安置地点能安置。转移路线不能跨河、跨溪,不要经过易滑坡、崩塌等地带,不要顺着溪河沟谷上下游、泥石流沟上下游、滑坡的滑动方向转移,应向溪河沟谷两侧山坡或滑动体的两侧方向转移。

制作明白卡。内容包括转移路线、时机、安置地点、责任人等有关信息,保证危险区群众人手一册。制作标识牌,标明安全区、危险区、转移路线、安置地点等。当山洪灾害预警发出后,群众能有意识的按照预定方案避险。

转移时要严格落实责任制,由镇(办)干部包片,村干部具体组织实施,并向群众宣传解释清楚,是撤离群众心中有数,确保撤离时安全有序。

6.1.4安置方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