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9-9-21 作者: 来源:
【字体:大 中 小】 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推进区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提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能力和水平,推动城乡经
9月14日,市委、市政府下发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推进城乡一
[2009]16号),对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做出了具体部署。
坚持统筹兼顾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方向
“三农”投入力度,切实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
]到2012年,全市城市化率达到42%,三次产业比例达到16:48:36;全市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
速协调发展,助推宿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见》(宿发筹兼顾
城乡建设发展的协同推进。全面提升规划理念,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发展等规划之间的有机衔接,不断优
局规划。集中力量加快中心城市建设与发展,巩固提升县城集聚带动能力,有计划地培育区域性重点中心镇,全面启动并加快
居住点建设,加快形成人口集中居住、产业集聚发展、功能分区合理的城乡一体化框架。富民强镇(村)的有机统一。着力构建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不断提高乡镇财政收入和村居集体经济收入水平,增强对农民
力。城乡公共服务能力的同步提升。围绕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总体目标,不断深化社会事业改
城乡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资源总量,提高公共服务产品供给质量和水平,让广大农民在改革发展中享受到更多实惠。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的紧密结合。千方百计加大财政对、互为市场、互为服务对象,实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标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万元和1万元以上,村居集体经济收入、乡镇财政收入分别达到10万元和1000万元以上。
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方向,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而城乡统筹规划是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
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必须始终以城乡统筹规划为龙头,进一步引导生产要素的双向合理流动,形成
乡有别,使城市更像城市,农村更像农村;社会形态上城乡一体,让广大农村充分享受现代城市文明的成果。文件通过明确发
富民目标、明晰解决路径,使得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方向更加清晰、发展措施更加可行、发展目标更加可靠。
加快构建城乡产业联动协调发展格局
产业联动
措]
乡产业转型升级。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心城市和县区以省级开发区为载体,重点围绕机械电子、金属压延、纺
饮料、木材加工、化工塑胶等主导产业发展。乡镇、村居以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为阵地,集中发展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
发区联动发展。大力实施“55210”工程,重点培育纺织品、服装、家具、建材等区域性专业市场。
代高效农业发展机制。建立健全市、县、乡三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平台,提高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深化农业科
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休闲观光农业,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现林业有发展、农民得实惠、生态受保护。
村新型集体经济发展。大力发展资源型、资产型、物业型、服务型的“四型”村级集体经济,着重推进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区股
股份合作为核心的农村“三大合作”改革。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过程中,允许集体经济组织结合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配套部
,拓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空间。采取“基地+大户+大学生村官+贫困户”等形式,深入实施脱贫攻坚工程。
推动全民创业。大力弘扬创业文化,借助乡镇农民创业学校、创业指导服务中心等培训平台,努力提高农民创业水平。充分
、创业一条街和创业合作社的作用,加快建立健全以创业辅导、融资担保、法律咨询、技术支持、产权交易、人才培训、信息
内容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落实鼓励创业各项优惠政策,充分发挥创业发展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鼓励农民以土地、资金、
股的形式,构建与“三大合作组织”更为紧密、更加规范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增加农民财产投资性收入比重。
标]到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000户,增加值达到350亿元,早日建成6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全市培育5个年
元的重点工业集中区;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比例达到35%以上,高效农业达到330万亩、高效渔业达到80万亩、
90万亩,建成10个年产值超10亿元的高效农业产业带;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使全市107万低收入人口人均年纯收入达
上。
济增长的主要来源,也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推动城乡产业联动发展,就要高度重视工业化对城乡一体化的巨
目前,宿迁正由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迈进,必须矢志不渝突破大项目,全力以赴培植大产业,集中力量建设大园区,坚持
工补农,加快工业化步伐,把更多的农民转变成产业工人和城市市民。同时,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始终以高效农业为方向,
创业热潮,加快农民增收步伐,夯实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物质基础。
有序引导农村人口向城市、中心镇和集中居住点集聚
集聚居住
措]
农民轻松进城、廉价买房、稳定就业、舒适生活。全面推行以实际居住地登记为“居民户口”的城乡一元化户籍管理,让进城农
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对进城购房居住的农民,给予契税补助奖励和安家补贴。支持在工业园区等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较为集中
设蓝领公寓;允许退出原农村宅基地和住房的进城农民购买经济适用房等城镇保障性住房;为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农民提供公
点中心镇的吸引力和集聚力。对中心镇给予重点支持,使重点中心镇成为有较强服务力和辐射力的农村区域性消费中心。适
扩并工作,鼓励重点中心镇与其它乡镇共建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加快二、三产业发展,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大创业就业
民到集中居住点建房入住。加快完善各集中居住点的基础设施配套。对在集中居住点建房的农民,可给予信贷支持和一定额
县区为单位设立农村房屋产权交易中心,专门为此类房屋上市交易提供服务。
善城乡人居环境。积极实施城乡水环境综合治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河湖长”制度,全面推进城乡绿化建设,加快实现非耕地
盖。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全面推行生活垃圾“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运作模式。
标]到2012年,中心城市人口达到70万,沭阳、泗阳、泗洪三个县城分别达到50万、40万、40万;全市培育省级重点中心
农民集中居住率达到20%以上;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8%以上,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5%以上;市
、绿地率分别达到43%和39%,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8%以上。
一体化进程,城市是龙头,更多的农民进城、进中心城镇和集中居住点居住是城乡一体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我们要加快推进
核心的城市化进程,不断提升中心城市和三个县城的辐射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加强重点中心城镇的吸引力和集聚力,提高农
,不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使城乡居住环境发生更大的改观,努力打造江苏最整洁、最现代、最生态的新农村。
努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服务均等
措]
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进一步扩张中心城市和县城的优质教育资源,加快城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实现城乡办学条件基本均
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政策,并优先向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倾斜。促进教师区域内合理流动,努力缩小城乡教育质量差
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制度。进一步强化政府举办公共卫生职责,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基
务逐步均等化。做大做优做精做强市、县、乡、村四级医疗服务体系,积极鼓励优质医疗资源向广大农村辐射。每个乡镇重点
医院,县城镇按每3-10万人或街道(镇)所辖范围办好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行政村办好一个村卫生室。
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巩固发展广播电视、文化站、图书馆、剧院等传统的公益性宣传文化阵地,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
中心、文化广场的建设,形成从市到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促进先进文化向农村传播。
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着眼于覆盖城乡、人人享有的目标,研究制定全市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整体规划,积极探索建立
民(职工)相衔接的社会保险机制,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贯通接轨。建立健全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把城市规划区
全部纳入城镇社保体系,实现应保尽保、先保后征。不断缩小城乡低保差距,提高农村优抚、五保对象供养标准,健全农村社
系。
乡劳动力资源管理和就业服务。加强乡镇劳动保障所、村劳动保障工作站建设,构筑城乡就业管理服务平台及网络,逐步建
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和劳动力市场。加强农民就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和竞争能力。
标]到2012年,中心城市和县城每1.5-1.8万人、每个乡镇均建有一所达到现代化标准的小学和初中,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提
;市区新建三级以上综合性医院3所;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5%以上;基本实现全市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全
年新增就业人口10万人以上。
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经验,当城市化水平超过30%时,城市文明开始向农村渗透和传播。目前我市的城市化率已达35%,可
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扶持。通过加大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水平、
,多渠道实现农民转移就业,加强文化阵地建设,促进先进文化向农村传播,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农民向市民转变。
合理配置城乡生产要素资源
配置要素
措]
排和调控城乡用地。结合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大力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通过以土地换住房、换岗位、换社保或给予一
式,鼓励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使用权。创新土地复垦开发整理模式,确保耕地总量占补平衡有余,促进土地资源的科学配置和
。
村金融服务体制。积极吸引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到宿迁设立经营网点和分支机构,支持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到农村设
增强农民土地融资能力,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在集中居住点建房、购房给予信贷支持。重点推广高
农机具等保险项目。
善财政支农惠农投入机制。积极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和“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方式改革,明确县区、乡镇的事权和
标]
当年土地出让金净收益不低于15%的比例专项用于对“三农”的投入,每个县区建立总规模不低于1亿元的新农村建设专项基
年,基本实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以及小额贷款公司对乡镇的全覆盖。
要素统筹配置、双向互动、合理安排,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合理安排和调控城乡用地,促进土地资源的
约集约利用,一方面可以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更为充足的土地资源,另一方面,可以确保农村耕地面积总量平衡。同时,创新农
制,建立完善财政支农投入机制,不仅为农村经济发展开辟了更宽的融资渠道和更新的融资平台,而且为“三农”发展提供了更
金支持。
大力推进城乡管理体制创新
管理创新
措]1.深化乡镇机构改革。逐步理顺上级部门与基层行政机构的权责关系,对能够下放的财权和行政权尽量下放。对具备一定人
实力的重点中心镇赋予必要的城市管理权限。
层组织建设。大力推行乡镇党委、村(居)党组织公推直选制度,建立和完善质询、罢免、目标考核等约束和激励制度。完
坚持依法自治,切实加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推进市、县(区)机关干部和乡镇干部双向交流,加大从优
录公务员和选任乡镇领导干部力度。[主要目标]
和基层的自主发展能力和创造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激励和引导市、县(区)机关干部和高校毕业生到乡镇和村级组织任
城乡一体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用改革的思路、创新的方法,配套实施,稳步推进。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城乡
速度、水平和质量。因此,必须创新城乡管理体制,通过深化城镇机构改革,进一步激发县区和基层的自主发展能力和创造力;
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不断提高农村管理者的素质,进而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 关闭CLOSE ] [ 打印PRINT ]
Copyright 2005 Suqian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宿迁市人民政府主办 宿迁市电子政务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 版权所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