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籴的读音是:hé dí。
和籴的拼音是:hé dí。 结构是:和(左右结构)籴(上下结构)。 繁体是:和糴。 注音是:ㄏㄜˊㄉ一ˊ。
关于和籴的诗词
《和籴·圣主天姿本室仁》 《和籴·珍重萧滩刺史贤》 《和籴·到处相思虎政苛》
关于和籴的词语
调和阴阳 日和风暖 埙篪相和 画荻和丸 你唱我和 和而不同 和颜说色 和稀泥 鼓腹含和 地利人和
关于和籴的成语
地利人和 调和阴阳 和而不唱 埙篪相和 你唱我和 和而不同 画荻和丸 鼓腹含和 和颜说色 日和风暖
和籴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
北魏至明清政府强制收购民间粮食的官买制度。和籴[hédí]⒈古时官府以议价交易为名向民间强制征购粮食。始于北魏。
二、引证解释
⒈古时官府以议价交易为名向民间强制征购粮食。始于北魏。引《魏书·食货志》:“又收内郡兵资与民和糴,积为边备。”《新唐书·宦者传上·高力士》:“和糴不止,则私藏竭,逐末者众。”《中州集》卷七引金李节诗:“棓头打出和糴米,丁口签来自愿军。”
三、网络解释
和籴和籴是北魏至明清政府强制收购民间粮食的官买制度。北魏至中唐,和籴寓有聚米备荒、赈济灾民之意。中唐以后,强制配购性质日趋浓重。至宋,成为括粮养兵的重要手段。宋代和籴,因其支付手段、具体办法的不同而有各种形式。宋初,狭义和籴特指政府以现钱收购粮食,广义和籴则包罗各种籴买方式。北宋中叶以前,有博籴、便籴,以便籴所入最多。神宗熙宁(1063—1077)以后,又有结籴、寄籴、表籴、兑籴等名目。综合释义:古时官府以议价交易为名向民间强制征购粮食。始于北魏。《魏书·食货志》:“又收内郡兵资与民和糴,积为边备。”《新唐书·宦者传上·高力士》:“和糴不止,则私藏竭,逐末者众。”《中州集》卷七引金李节诗:“棓头打出和糴米,丁口签来自愿军。”网友释义:原指官府出资向百姓公平购买粮食。唐中期以后﹐逐渐成为官府强加于百姓的抑配征购。始见于北魏孝明帝“收内郡兵费与民和籴﹐积为边备”。汉语大词典:古时官府以议价交易为名向民间强制征购粮食。始于北魏。《魏书·食货志》:“又收内郡兵资与民和籴,积为边备。”《新唐书·宦者传上·高力士》:“和籴不止,则私藏竭,逐末者众。”《中州集》卷七引金李节诗:“棓头打出和籴米,丁口签来自愿军。”其他释义:1.古时官府以议价交易为名向民间强制征购粮食。始于北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