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体会
解决实际问题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基于学生生活经验,在教师创设最佳认知活动的条件下,引导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重点发展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学实践能力,让学生通过自身情感体验去实现知识的再创造的教学活动。
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质就是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参与和体验知识技能由未知到已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在教学中对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进行探究,我的体会是:
一、抓住关键,创设情景
发现和探索是儿童在精神世界中的一种特别强烈的需要。创设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这一需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依托情境,对学生在情境发生发展过程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至关重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一些关键的数学信息点,抓住了这些数学信息点,就象拿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因此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创设问题情景完成信息的收集和整理。
例如,一年级下册第48页加和减(二)第一个例题:教材呈现的是三个小朋友在一起玩画片的场景。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中间的小朋友和有边的小朋友一共有多少张画片;第二个问题是中间的小朋友和左边的小朋友一共有多少张画片。学生要通过看图收集如下信息:左边的小朋友有9张画片,右边的小朋友有6张画片,中间的小朋友有24张画片。创设问题情境主要是使学生感知问题的存在,关键是使学生碰到问题后能主动进入积极思考状态。顺利地收集并整理这些信息,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
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有教师设问法,由教师直接提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有活动发现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故事引入法等。 在创设问题情境的同时,还要注意创设情绪情境。创设情绪情境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意志和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学生课堂主动学习的内趋力或保持学生主动学习的注意力。
收集和整理信息,首先要会正确、有序地看图,要让学生知道看图的一般方法是,先整体了解图中的情境讲什么事,再看图中呈现的其他信息。图上有提示语的也可以先读一读提示语,再看图。其次,要认真、仔细地看图。通过看图把所有的信息收集起来,做到看正确防看错、看全面防遗漏,特别要留意隐含在画面中的一些数据信息。在此基础上,还要把收集到的信息理一理:哪些信息是提供的条件,哪些信息是解决的问题?最后要联系实际情境和生活经验,根据提供的信息,从数学的角度分析、取舍,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二、打好基础,加强训练
收集整理信息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但问题的最终解决还离不开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这两个重要基础。一方面,要为学生切实打好有关的知识基础,包括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技能和数学的思考方法。另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经验。
例“千克的认识”一课的引入,因为学生在生活中对物体的轻重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在头脑中有个模糊的概念,就是体积大的就重一些,反之就稍轻点。为了打破学生这一思维定势,我一开始就出示两包大小差别很大的物体,让学生猜测,学生依据已有经验大部分猜测大的重,这时引出问题,用秤来称一称。让学生在体验中得到深刻认识:要知道物体的重量必须要用秤来称一称。儿童的生活经验,有的是靠学生在生活中,通过不断实
践取得的;有的是靠教师提示、介绍等方式取得的。需要注意的是,要有意识地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实践,以积累经验,如游戏、参观、制作等。特别是一些学生不太熟悉的素材和情境,更要精心筹划,通过呈现图画、播放录像、模拟现实等手段,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间接获得有关经验。
三、注意交流,及时反馈
在以往教学中,我们教师为了解决难点,讲得往往太多,规范性的要求也提得太多,学生的解题策略仅仅是遵照老师指定的某一条路径去进行,虽然能在类同的练习中发挥较好,但一旦遇到新的类型就无从下手。交流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为此,在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应尽可能精讲,给学生更多的自主解答时间,从真正意义上注重交流,引导学生只要思维策略有效就正确。交流,指生生和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要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表达、思考和交流的机会,以帮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逐步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如在学生自己看图、收集信息的基础上,要求他们到小组里交流发现的信息,陈述自己的思考,倾听别人的不同意见,进而达到相互合作、共同提高的目的。
注重交流,及时反馈,是指教师要及时了解和把握每个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发展状况,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要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尽可能适应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给他们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帮助;要注意把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一些具体做法加以适当的归纳和提升,让他们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四、 适当评价,鼓励创新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求出问题的答案不是问题解决的终结,还应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评价是问题解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评价,可以进一步揭示数学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求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不同的方法和结果,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允许他们发表意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问题解决后,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比较多种答案,找出最好的解决方案。有时学生常常把尽快得出答案作为唯一的目标,在解决过程中忽略了答案是否有意义,是否符合逻辑,因而要对问题解决的结果进行评价。我要求学生学会分析自己解题途径是否最简捷,推理是否严谨,如果问题解决的方法失败了,那就要部分或全部地重复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根据教育学家研究表明:有效地评价问题解决的成果,有助于学生的发展性成长,能促使学生真正地提高数学技能。
例如我让学生解答这样一道问题:在一个正方形池塘的四周种树,每边都种有20棵,并且四个顶点都种有一棵树,池塘四周共种树多少棵?很多同学都做出这样的答案:20×4 =80(棵)。这时我就引导学生画出每边种4棵或5棵情况的示意图,来归纳总结规律。从示意图上可以看出,每边种4棵,一共要种12棵而不是4×4=16(棵),每边种5棵是16棵,而不是5×4 = 20棵。为什么不论每边种4棵或5棵,都是比原来设想的少4棵呢?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示意图,发现原来解答的错误在于把四个顶点上的4棵树计算了2次,所以都多算了4棵,正确的解答方法应该把重复计算的4棵减去。所以正确答案应是:20×4 – 4 = 76(棵)。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开展评价,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内在动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在评价过程中,要对照目标进行自我评价,形成自我反馈机制,这是开展问题解决教学的关键所在。
五、加强实践、拓宽时空
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独立解决具有新背景的问题,但知识背景不
是教师所能全部传授的。因此,应用题教学的时空范围,应突破课堂和教室这狭窄的时间和空间,更多地融入社会,体现教学的过程性,体现大数学教学观,这也是数学教学教育性的重要体现,也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不断向学生提出一些专题调查任务,或为课堂教学收集材料,或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例如:我向学生布置下列一些研究课题:
1、某商店某一类商品每天毛利润的增减情况;
2、银行存款中年利率、利息、本息、本金之间的关系;
3、如何利用估算某建筑物的高度?
学生围绕某一研究性课题开展调查,让学生多了解利息利率、市场经营、住房建筑等实际知识,尔后在教师的启发下,将某一实际问题化归为数学问题,再选择适当的方法解之。教学的重点,不能再停留在自变量的选取,等量关系的寻找上,而是通过实践、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化归为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它。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一方面增加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社会经验,有利于解应用题的素材结累;另一方面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习惯,激发学生解应用题的兴趣。
综上所述,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推行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观念。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每一个教师都在思考、探索的问题。作为数学教师,应依据学科教学的特点,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行动上精心安排,认真落实优化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始终着眼于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学会用数学思想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对开发学生潜能、引导学生开展探索式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而我们要转变教育思想,
提高教学意识与水平,深入研究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构建数学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更好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资料〗
《问题解决教学策略初探》 厦门滨东小学 沈雅芳
《教学“解决问题”的几点关键》 晴雪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