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当代青年亚文化影响下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0-12-08 来源:我们爱旅游
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指导教师指导下,通过我的努力取得的成果,并且是自己撰写的。尽我所知,除了文中作了标注和致谢中已经作了答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在江西农业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获得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对本研究做出贡献的同志,都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如被查有严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由本人承担应有的责任。学位论文作者亲笔签名: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完全了解江西农业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保密,在——年后解密可适用本授权书。口不保密,本学位论文属于不保密。口(请在方框内打cc√”)学位论文作者亲笔签名:日期:指导教师亲笔签名:摘要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要“80后"和“90后"作为新生代青年,不单在人生理想、兴趣爱好、娱乐休闲及生活方式方面与其父母一代迥然有别,在思想观念、审美情趣、价值取向及情感表达等精神层面上亦与后者大异其趣。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是,不管成年人是否接受,青年人有自己偏好的音乐、电视、电影、时尚等。一些人对网络、歌星、影星、球星等偶像的追捧、膜拜甚至到了成年人难以理喻的境地。自20世纪50年代起,青年亚文化开始在欧美形成并流行,各种各样的亚文化形式和思潮开始进入大众社会,并且以独特的风格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西方国家通过大众传媒和文化交流介绍和展示西方青年亚文化,不断影响着中国青年的文化观。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进程,西方价值观、生活方式、意识形态以及青年亚文化,对我国青年一代产生了影响,催生了中国的青年亚文化。中国青年亚文化日益出现在这个现实社会并不断震荡着我们的主流文化,并成为人们不得不正视的文化现象。为此,笔者想通过全面分析当前中国的青年亚文化现象,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一些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希望能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一直困扰着几代中国人的问题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文章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阐述了国内外在青年亚文化方面的研究现状,笔者选该论文题的背景和意义以及一些创新点。第二部分是“青年亚文化的产生及其成因”,首先论述了与青年亚文化相关的几个概念,然后论述了中西方青年亚文化产生的背景,最后从社会和青年自身的视角分析了中国青年亚文化产生的原因。第三部分是“青年亚文化的特征和表现形式",这部分是该论文的重点,主要论述了青年亚文化的五大特征和五大表现形式。第四部分是“青年亚文化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首先分析了青年亚文化给当代青年带来的一些问题,然后分析了青年亚文化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摘要第五部分是“加强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这是该论文的另一个重点,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文章从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面提出一些对策来加强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第六部分是“结语”,最后文章总结了笔者选题的过程、目的和意义,并对文章做了简要总结。关键词:主流文化;亚文化;青年亚文化;思想政治教育IIAbstract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theTimesandsocialprogress,¨thepost.80s¨and¨athepost-90s”asnewgeneration,theyaredif.ferentfromtheirparents,notonlyinthelif.eideal,hobbies,entertainmentandliflestyle,butalsoinideology,aestheticappeal,Valueorientationandemotionalexpression.Astheadultsacceptoramatteroffact,nomatternot,youthhastheiro、vrllovelypreferences,television,filmsthemsometimeswhysomeandfashion,what’smore,theadultsyoutharesocan’tunderstandcrazytothenetwork,singers,moviestarsandsomeidols.Sincethe1950s,theyouthsubculturehasappearedinEuropeandbecomepopular,Varioussubcultureflormsandideascomeintothepublicsociety.Becauseofitsuniquestyle,itproducesawideinfluenceintheworld.ThewesterncountriesshoWtheyouthsubculturethroughmassmediaandculturalexchange,meanwhile,itconstantlyafkctstheChineseyouth’sculturevalue.Asthereformandthe910balizationprocessgoby,westernvalues,wayoflife,ideologyandyouthsubcultureinnuenceChinesepeople,ithasspawnedChineseyouthsubculture.Chineseyouthsubcultureincreasinglyappearsintherealisticsocietyandconstantlyshakesourmainstreamculture,soitgraduallybecomesaculturalphenomenonwhichpeoplehaVetoface.Therefore,throughcomprehensiVelyanalysingsubcultureonthecurrentChina’syouthsomeusefultacticstophenomenon,theauthorwantstoprovidestrengthenyouth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Therearesixpartsoftheessay.Thefirstpartisintroduction.Itmainlyelaboratestheresearchsituationoftheyouthsubcultureinandabroad,theauthoralsoexpoundsbackground,significanceandsomeinnovations.Thesecondpartistotalkabouthowtoproducetheyouthsubculture.First,itdiscussesseVeralconceptsabouttheyouthtoselectthistopic’ssubculture.ThenitdiscussesthebackgroundofChineseandwesternyouthsubculture.FinallyitanalysestheIlIAbstralctreasonsofbecomingChineseyoutnsubculturefromthesocietyand.youththemselves.Thethirdpartisthefeaturesandformoftheyouthsubculture.Thispanisthekeyoftheessay,itmainlydiscussesfiVecharacteristicsandfiVefbrmsoftheyouthsubculture.Thefourthpartistodiscussthattheyouthsubcultureef托ctstheyouth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First,itanalysessomeproblemabouttheyouthsubculture.Thenitanalysesthattheyouthsubcultureinnuencestheyouth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Thefif.thpartistostrengthenthestrategiesonideologicalandp01iticaleducationofcontenlporaryyouth.Thisistheotherkeypointoftheessay.Inordertoachievethedesiredeff.ect,theessayproVidesometacticsf.romthesocial,schoolandf.amilytostrengthencontemporaryyouth’s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Thesixthpartisconclusion.Itsumsupthepurposeandsignificanceofarticles,andmakesabriefsummary.KeywOrds:Mainstreamculture;Subculture;Youthsubcultur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Ⅳ目录目1弓I言……………..。.….……………….....…..。.……….........。.。.。..……….…………。11.1选题背景……………………………………………………………………………………l1.2研究综述……………………………………………………………………………………21.2.1西方的研究现状……:…………………………………………………………。21.2.2中国的研究现状………………………………………………………………。31.3研究意义…………………………………………………………………………………..42青年亚文化的产生及其成因………………………………………………………………….52.1青年亚文化的内涵………………………………………………………………………52.1.1文化………………………………………………………………………………….52.1.2主流文化和亚文化…………………………………………………………….62.1.3青年亚文化………………………………………………………………………。72.2青年亚文化的产生…………………………………………………………………….。7:2.2.1西方青年亚文化的产生………………………………………………………82.2.2中国青年亚文化的产生……………………………………………………….92.3青年亚文化产生的原因………………………………………………………………。92.3.1从社会视角来看…………………………………………………………………92.3.2从青年自身视角来看………………………………………………………。123青年亚文化的特征和表现形式…………………………………………………………。173.1青年亚文化的特征…………………………………………………………………….173.1.1时代性和创新性……………………………………………………………….173.1.2整合性和边缘性……………………………………………………………….173.1.3群体性和非正式性…………………………………………………………….173.1.4过渡性和无归属性…………………………………………………………….183.1.5颠覆性和抵抗性……………………………………………………………….183.2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形式………………………………………………………………183.2.1信息时代的科技网络情结…………………………………………………183.2.2对娱乐亚文化的追崇………………………………………………………。203.2.3对现代时尚的追逐…………………………………………………………….213.2.4消费的虚荣性与不合理性………………………………………………….223.2.5以追求感觉为主的反文化………………………………………………….234青年亚文化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254.1青年亚文化引发的当代青年问题…………………………………………………25VAbstract4.1.1个人主义价值观普遍………………………………………………………。254.1.2责任意识淡薄,道德观念弱化…………………………………………。254.1.3“三失”问题凸显当代独生子女青少年成长所面临的问题……….264.1.4冲击青年心理健康…………………………………………………………….274.2青年亚文化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284.2.1给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开创了新的发展空间…………………………。284.2.2给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294.2.3消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295加强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325.1以社会为主体的策略…………………………………………………………………325.1.1合理引导青年亚文化,使之与社会主流文化走向统一………。325.1.2下大力气重建青年的精神家园…………………………………………。335.1.3为青年的青春心灵开拓一块绿洲………………………………………..355.2以学校为主体的策略…………………………………………………………………355.2.1确立新的教育理念,使之与多元文化时代相适应………………。355.2.2以符合青少年特点的经验和方法教育和引导……………………….375.2.3重视当代青年的个性发展。…………………………………………….385.2.4发展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385.3以家庭和青年自身为主体的策略…………………………………………………395.3.1家庭应为青年开拓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395.3.2青年自身应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406结语………。..………………………………………。。……….。......……………。..……….42参考文献…………………………………………………………………………………………….44型|【谢………...………………………。….…。..……….……。.….…..…………….………….46VI1引言当代青年亚文化影响下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l引雷1.1选题背景“年轻人进入社会角色的愿望太强烈了,总觉得社会中现存的东西不能满足自我需要,总希望寻找新的、能发展自我的东西。但是,他们又不愿被社会同化,人云亦云,要用自己的鲜明、独特立场来理解社会。所以,会不由自主地通过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反叛来表现自己的逆反心态,在行为举止上表现出对现存传统文化的逆反与颠覆,找到一些摆脱或抵制成人社会的方法或路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副主任孟登迎博士对年轻人的见解无疑是一针见血的。这些方法或路子具有较多的非主流文化的特征,或是对明星的想像性认同,或是对前卫叛逆的行为,或是虚拟空间的游戏等等。总而言之,是可以让年轻人找到一种心有所属的东西,一如既往地推行着年轻人自己认定的“所谓现代文明样式”,那就是青年亚文化。自20世纪50年代起,青年亚文化开始在欧美形成并呈流行趋势,各种各样的亚文化形式和思潮开始进入大众社会,并且以独特的风格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中国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进程,西方价值观、生活方式、意识形态以及青年亚文化对我国青年一代产生了巨大影响,催生了中国的青年亚文化。西方国家通过大众传媒和文化交流介绍和展示西方青年亚文化,事实上在不断影响着中国青年的文化观。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80后”和“90后”的中国青年不单在兴趣爱好、娱乐休闲及生活方式方面与其父母一代迥然有别,新生代青年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及情感表达等精神层面上亦与后者大异其趣。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是,不管成年人是否接受,青少年和青年人有自己偏好的音乐、电视、电影、时尚。一些人对歌星、影星、球星等偶像的追捧、膜拜甚至到了成年人难以理喻的境地。①在全球化时代生成的青年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甚至有悖于社会的主流文化,这在世界各地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中国的各种亚文化,尤其是青年亚文化日益从主流文化中分裂出来,并成为人们不得不正视的文化现象。①http://www.aisixiang.com,data/detail.php?id=3864ll.~当代青年亚文化影响下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在当前文化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时代背景下,作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生・和将来的工作者的当务之急是引导青年如何正确认识青年亚文化,教青年如何区分不良文化和主流文化,并使青年逐步将亚文化和主流文化融合甚至转化等等。1.2研究综述1.2.1西方的研究现状西方青年亚文化研究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英两国,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最早是20至6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对亚文化的研究;然后是60至70年代英国以伯明翰学派为首的一批学者以英国工业区的青年亚文化为样本进行了大量研究,并提出了深刻的见解;最后是80年代以后英国伯明翰学派对青年亚文化研究,在该领域迄今为止仍占据无可撼动的领导地位。青年亚文化的研究一直是英国伯明翰学派鼎力推动的文化研究主潮,但是其影响并不限于这个学派。如今伯明翰学派是西方青年亚文化研究领域中最有权威、最有研究成果的学派,并以其独特的风格,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广泛的影响。二次大战后,西方各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例如战后的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社会改良措施,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但同时传统的英国社会受到美国大众文化的影响,保守的英国文化从60年代起开始受到叛逆的青年一代的冲击。开始出现了甲壳虫乐队、嬉皮士、流行音乐、摇滚音乐、足球流氓等种种一时间风靡英国继而影响全世界的各种流行青年文化现象。这些特殊的现象引起欧洲学者特别是英国文化学者的关注,并形成了以伯明翰大学为研究中心的“伯明翰青年亚文化研究”。此后,该研究中心通过对英国当时各种青年亚文化现象的研究,陆续发表了一系列研究青年工人阶级文化和亚文化的著作如《仪式抵抗》、《亚文化:风格的意义》、《学习劳动》。通过这些著作成果,伯明翰学派的领军人物霍尔对青年亚文化现象进行了认真探讨,认为英国战后出现的青年亚文化特别是工人阶级青年亚文化,不仅没有体现福利国家的神话,在更多情况下,它表达了工人阶级生活中日益加深的贫困和危机,在政治上是表现为青年对英国政府的福利政策的不满与丧失信心,藐视传统,废弃道德,有意识地远离主流社会;在文化上是对上层社会生活方式的自我解读与仿制,努力展示身份和标新立异;在商业上是对父辈主导的商业文化的拼贴,其价值取向趋向于青年人的商品意识,在消费行为上更注重怪2l引言异审美趋向、新潮别致、个性变异等。迪克・赫伯狄格作为伯明翰学派的另一位著名领军人物,不仅创设了属于自己的行为和时尚服饰,也揭示了青年对于社会精英文化的仿效与抵制,而且他还阐述了亚文化是主流文化的替代性文化。亚文化并不总是否定主流文化及其价值体系,而仅仅在某些方面和层次上扬弃或者忽略主流文化,并以自己特有的形态补充主流文化;而在商业资本的运作下,这些边缘亚文化又将会逐步演变为时尚文化从而取代主流文化。总之,英国的伯明翰学派通过运用文化社会学理论,对青年亚文化诸多现象做出实证研究。了解这一阶段的英国的青年亚文化研究不仅是回顾和纪念文化研究的一段历史,而且是关照和构建当代青年文化和亚文化研究理论所不可缺少的部分。1.2.2中国的研究现状中国学界对于青年亚文化的研究,最早不是开始于中国大陆,而是以香港、台湾的研究为早,港台学者20世纪90年代初就在实践中开始涉足青年亚文化领域。一方面是对西方文化研究成果的同步引进和关注,另一方面也是对两地后现代语境下亚文化现实的关注和人文介入。①香港学术界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切入对青年亚文化的研究,强调对文化身份的思考。主要议题有:少女流行文化、消费文化、传媒与青年亚文化、无厘头文化、反抗学校等等,在整体研究规模上表现出较强劲的态势,往往注重民间机构、政府组织与学术团体的整合。而台湾学界侧重从教育学和大众传播学的角度研究青年亚文化,参与者缺乏政府机构的参与和引导,大多为教育界人士、高校学术团体和一些民间机构,表现出强烈的意识形态特色、激进的民间立场和众语喧哗的争论态势,讨论的议题比较分散,偏爱边缘人群的亚文化形式如同性恋亚文化、高危险群体、恋物癖、青少年问题者等。⑦中国大陆学界对于青年亚文化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且主要依附于社会学,长期处于边缘、从属的地位,还没成形跨学科研究规模。当前主要以“中国青年研究网”和《青年研究》杂志为核心,表现出明显的学术参与和政府导向模式,主要课题都是进入新世纪后才开始着手的。@例如在2002年,团中央、宣传部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开展了题为“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与对策研①张玉霞.青少年流行文化研究[J].当代传播,2007—09一15②同上③同上3当代青年亚文化影响下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究’,的调研活动,其研究成果由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陆续出版,其中2003年11月出版的《中国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报告》是大陆第一部较为系统地对“当代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进行实证研究的著作,这是目前社会学界对青少年亚文化研究方面的一个阶段性成果。其存在的局限性体现为:“其研究范式过于关注宏观整体的研究,忽视微观考察,习惯于从普遍性的角度来把握文化现象,个案研究不够,相关的研究正待起步”。①1.3研究意义从上文可得知,国内尤其是大陆的青年亚文化研究还是一块新鲜领地,对青年亚文化的研究还很零散。因此,从整体上对青年亚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成因、特征、表现形式、发展趋势、应对策略和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全面地研究是非常必要的。该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在总结当前国内外青年亚文化种种现象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这些策略具有时代性、可操作性,希望能对当代中国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①王维丽.流行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4):564容,后来美国的一些文化人类学家对它进行了修正。当代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鲁克洪在《文化概念:一个重要概念的回顾》中对161种文化的概念进行了总结。他认为:“文化存在于思想、情感和起反应的各种业已模式化了的方式当中,通过各种符号可以获得并传播它。另外,文化构成了人类群体各种有特色的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的制造物的各种具体形式;文化基本核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传统(即从历史上得到并选择)的思想,一是与他们有关的价值。”⑦英国文化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从“满足人类的需要”的角度来阐释文化的概念,他说:“社会制度是构成文化的真正要素,文化的真正要素有它相当的永久性、普遍性及独立性,是人类活动有组织的体系”。@“五四”运动以后,我国的学者对文化的定义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如梁漱溟先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认为,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样法”,他把人类生活的样法分为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物质生活三大内容。蔡元培先生在《何为文化?》中提出“文化是人生发展的状况”。梁启超先生在《什么是文化》中指出“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的有价值的共业也”。通过对中外各种文化概念的分析,可以归纳出三种内涵不同的文化观“即狭义文化、广义文化和中义文化。狭义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或社会的观念形态,它将文化的中心置于人类的思维层面即同人类的大脑相关的事物上如①【英】泰勒著,蔡江浓译.原始文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5②http://www.jky.gxnu.edu.cn/teacher/sitecss/1mushow.asp?sitename=Luoshuan91an&lmucat③郑雪滢.论法治文化的意义及其生成条件:[硕士论文].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6当代青年亚文化影响下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知识、价值、心理、思想等等。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义文化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具体讲就是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组织机构。上述文化概念的三种不同范围和意义的理解,均有其各自的认识价值和存在价值,进入到某一具体问题领域的研究时,关键要看研究者的研究范围和主旨取向。2.1.2主流文化和亚文化由于社会不折不扣是多样化的,“文化”必然也是多样化的,文化结构虽然是一个一体化的整体,但其中又有多种成分。因此,文化结构中存在着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文化,又有区别于主流文化的亚文化。大多数亚文化相对于主流文化来说,其功能是消极的,在亚文化中还存在一类对主流文化具有反功能的文化即反文化,当然我们不能说主流文化就是好的,亚文化就是不好的。①当今的民族文化一般都是由诸多亚文化和主流文化一起组成的一种整体文化模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统治思想,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同时也是思想意识的支配力量,掌握着物质资料生产手段的阶级,同时也控制着人们精神生产的手段。因此,一般来说,缺乏精神生产手段的那些思想必然要处于从属地位。”@主流文化是指在某一社会的特定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文化,是统治阶级根据执政理念的需要,加以大力提倡和弘扬并由国家机器保障实施的文化,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下,是大部分成员所遵循的文化价值体系,它反映主流阶层的各种利益,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道德观、价值观、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影响极大。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亚文化是是指一个社会中部分社会成共享的不占社会主导地位的非主流、从属的文化。体现的是与统治阶级的思想和社会核心价值观既相联系更相区别的文化,它代表的是边缘群体利益。@亚文化开始是社会学用来描述区别少数族群的文化形态与价值观,后来在社会学的研究领域文化人类学家引入亚文化的概念,把其描述为“一切次要、边缘的文化,尤其是越轨青年群体的文化形态”。@是某一文化群体所属次级群体的成员共有的独特信①陶国富,王祥兴.大学生积极心理【M】.上海:华东理工出版社,2005.379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2@HowardEchudacoff.TheAgeoftheBachelor:creating8llAmericanSubculture.Princeton.N.J.: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99.68龟)K.Gelderand.S.Thornton.nle.Subcultures.Reader.L0ndon:Routledge.1997.40一4362青年亚文化的产生及其成因念、价值观和生活习惯,也是与主流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总而言之,文化人类学中所说的亚文化概念指的是在某些方面与社会主导性文化的价值体系有所不同的群体文化。①“亚文化”和“主流文化”是两个相对的概念,两者的关系也是随时代而变化的。.②换句话说,随着社会的转型以及历史的发展,在相应社会条件和某一历史时期,亚文化也会慢慢转变成主流文化,主流文化也会被边缘化。所以,有些亚文化非常有可能发展成为某一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主流文化中原有的一些成分也将由后来发展起来的亚文化所代替,亚文化的这一概念早先被社会学用来研究少数族群文化,后来被用于研究青年文化,包括“越轨”的青年亚文化。@2.1.3青年亚文化“青年亚文化”这个术语中包含了两个关键词,分别是“亚文化”和“青年”。青年意味着他们可以用生命的激情与智慧化解一切格式化了的和现成化的习惯、风俗、制度、文物,从而促进文化与精神命脉的生生不息的变动。亚文化是指一种暂时屈居次要地位,受到主流文化压制与排挤的文化形态,其与现存文化的格格不入,并在行为举止上表现出对现存文化叛逆和颠覆。青年亚文化是指年轻人为了有别于主流文化而创造的他们自己一种文化,是亚文化中最具活力、对主体文化最具冲击力的一种文化。④它具有三个主要特征即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叛逆性和颠覆性。因此,青年的亚文化现象是一种偏移主流文化的亚文化,它是青年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偏移所产生的震荡,打破了主流文化的稳态,是青年人言说自己并将自己与其他社会群体区别开来的象征体系,是一种情绪宣泄型的文化,它的形成和发展与青年的心理与价值观有密切关系。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冲突,最早表现为青年与长辈新老生活方式的冲突上。2.2青年亚文化的产生任何事物都是过程的集合体,青年亚文化产生、发展、变化有自己的规律。它在产生之初常常表现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的反抗和语言、行为、心理上(DJ.MiltonYinger.contracultureandsubculture.AmericanS0ciological25.1960.627Review②陆扬.文化研究与概论[M]一E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303③张平功.青年亚文化的形成及表现[J].青年探索,2007,(4):22~25④陆扬.文化研究与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3027当代青年亚文化影响下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逆反,还有发式、服饰上的标新立异以及对某些旧规范的越轨”。它反映了青年一代的盲目地对抗和对自我价值的强调以及对环境的朦胧的冲动。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年对传统的文化模式兴趣越来越小,对目标越来越不清晰,从对环境的不满转向批判和否定,传统的文化模式对他们越来越无吸引力。他们在对传统文化模式的审视和批判过程中,加速了旧文化和旧规范的变革,构思着另一种文化目标和文化模式,并逐渐形成较系统的亚文化。当亚文化在应用过程中被社会逐渐所认可和接受,便融入主流文化,成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2.2.1西方青年亚文化的产生在西方,青年亚文化通常被看作是社会变化的晴雨表,在不同时期呈现出种种不同的形态。①青年亚文化是以“反文化”的姿态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新型文化,也被称之为幻觉文化,它高喊要反对资产阶级价值观和美国传统的生活方式,但同时又被认为“新运动虽然非常偏激,它实际上既不大胆,也不具革命性”。它不过是五十年代享乐主义扩展的结果,是上层阶级早已实践了的放荡行为的民主化过程。在二战之前的西方社会里,年轻人影响力微不足道,但是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随后的生育高潮,欧美年轻人开始对音乐、影视产生非常大的影响。50年代末期,节奏布鲁斯的音乐,摇滚乐,垮掉派的小说和诗歌在年轻人中倍受追捧,这些年轻人后来被称为“垮掉的一代”。60年代,西方各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青年亚文化恰逢其时,以逆传统的嬉皮士为代表的年轻人反保守、反道德,他们的婚姻、性文化观念受到猛烈冲击,主张反传统、反战和反社会。70年代,随着这些反主流文化被商业化,年轻人开始转向新的运动如朋克。80年代以后,街头文化流行全球,青年日益转向更有城市特点的下层草根说唱的亚文化风格。同时,青年亚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的对抗性稍有减弱,但彼此间的群体区别有所加强。②进入21世纪后的这几年,青年亚文化依然活跃,不断出现波波族、NONO族、乐活族、慢餐族、Free族等新兴族群,他们对时尚潮流的影响更大、更快,被商业化的速度不断加快。①当代青年:从愤怒到游戏生活的路越走越窄7.深圳新闻网,2007—09一05②许春梅.服装时尚领域涂鸦艺术流行现象分析f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70~7382青年亚文化的产生及其成因2.2.2中国青年亚文化的产生.20世纪80年代,中国出现了较典型的青年亚文化。80年代后,中国的市场化和城市化进程以不同寻常的速度进行着,六十年代就在西方出现的“后现代情境”在中国迅速扩张开来。密集的建筑、大量流动人口、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摧毁了人们传统世界的看法,动摇了人们固有的伦理观念和理性思维,一个工业化世界的雏形出现。①正如马克思的所言那样:“一切固有的观念和关系都不复存在"。社会变化带来了文化的“新情绪”,处于边缘的“青年亚文化”迅速渗透到日常生活里,并和商品、广告结合,成为流行时尚。80年代后的年轻人中间流行戴蛤蟆镜、穿喇叭裤,诞生了崔健式的摇滚青年以及纹身族等等,与那个时候的主流文化形成了相当尖锐的文化冲突的局面。在90年代,处领先地位的则有标榜自我的一群喜欢外来音乐的“打口族”和以周星驰喜剧为代表的“大话”文化等。在新世纪里,青年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抵抗性与颠覆性有所减弱,渐渐演变为娱乐性和身份认同危机。_。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副主任孟登迎博士认为,青年亚文化表现的其实是青年人真实的成长过程,在成长的过程中,主流文化时时在召唤、指引他们。在市场经济时代,这种主流文化很多时候体现在经济方面,例如各种广告的诱惑、消费社会产生的压力等等,并形成了一种影响力的力量,这足以将社会中的成员格式化,使得他们同化为社会需要的样子。面对这样的召唤和诱惑,有些年轻人还是会比较认同,但是,也有年轻人或抵制、或逃避,他们不想被社会格式化。因而不想进入成人社会的圈子中去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年轻人焦虑或困惑的情绪油然而生,这样导致身份认同危机也随即产生,青年亚文化也就随之出现了。2.3青年亚文化产生的原因2.3.1从社会视角来看1、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过渡时期,传统的社会管控体制日益弱化,出现了社会失范现象。随着现代工业社会的逐渐转型,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渡时期,整个社会急剧变动、分化加速,使原有的社会结构逐渐①陈龙,曾一果.仪式抵抗:青年亚文化与“新人类文学”品格.文化研究网。2007—4—289当代青年亚文化影响下的青年打破,这就导致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社会失所适从、迷失方向,从而带来早期社会化的及种种病态现象,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青年渡时期,对于初出茅庐的青年来说,也会产由此产生的青年亚文化现象也比较突出,比如20世纪60年代的欧洲和21世纪现代的中国。这是由于在利益多元化和思想多元化的影响下,处在角色过渡阶段的青年因心理期望和思维观念的冲突造成理想与现实之间巨大的落差,转而追求社会不良风气,以此获得周围群体认同,追求实用主义、个人利益至上、绝对自由主义等在他们身上都有所体现。另外,由于社会的整合程度、榜样和权威形象损害程度和社会的道德模式的变化使青年在服从社会规范时表现为角色冲突,无法实现自我认同。首先,由于市场经济给中国带来空前的大发展,也带来社会的大变动,包括社会结构的变动,但不可否认,市场经济对中国人来说,至今仍是个运用得不熟练的机制,社会在建立和完善这种新机制的过程中会产生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在传统的社会参照系逐渐失效,新的参照系尚未形成之际,有可能出现一个价值结构的真空,造成不成熟的青年的“无价遵循”的困境。其次,青年的成长离不开社会榜样的示范,也离不开权威形象的激励,而这些离不开家庭、社会、学校和电视,计算机等传媒共同创造。最后,在社会道德模式方面,由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拜金主义思潮,金钱至上观念的巨大诱惑,使原来固有的传统价值观和中国优秀的文化观念深受冲击,这一切都给青年亚文化的产生提供了社会土壤。2、从青年与社会的关系来看,青年亚文化可称为青年社会性问题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见,人不能脱离正常成长所必需的社会环境,不能脱离人正常所必需的种种社会关系。①这要求我们处理好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毫无疑问,青年的社会化也应该重视这个问题。在青年社会化过程中,一方面,青年不能脱离社会,孤立于社会,融合于社会是青年发展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社会吸纳青年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青年和社会、青年发展和社会发展是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既具有对抗性,又具有一致性。青年是社会的边缘性群体,青年与社会及其他群体的关系与矛盾,是青年问题产生的外在根源。①邴正.跨世纪青少年丛书(人生卷)[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175lO体之一,我们的社会和家庭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怀,也没有给予足够的尊重。青年们都有一种“小鬼当家”的意愿,即渴望自己能尽快融入社会体制内,挤入社会主体地位,但又不能完全独立地投身于社会中,这就是青年在社会中的角色所处的地位,这导致了社会发展的状态决定青年发展程度。青年亚文化的问题正是青年在社会化过程中偏移社会的表现,青年亚文化正是在社会发展决定青年发展程度的状态下,青年反作用于社会的结果。3、社会评价标准单一化是青年亚文化产生的更深层次原因当前我国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社会评价标准过于单一化,长期以来我们都陷入了一元化的成功评价模式之中。①恰如人们都渴望成功,耀眼的政治明星、屯金千万元甚至过亿元的富豪成为人们的目标和榜样。多日不见大多问候:“混得怎么样?”,相互询问对方政治上进步了没有,钱挣得多不多。教育孩子,一般要求孩子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找个好工作,多挣钱,当大官。只要学习好,德、体、美皆可不管。艺术家相聚,不是问问艺术水平如何,而多问有什么新作品问世,作品卖什么价钱。从这些司空见惯的事例中,大家不难发现,这些都是围绕“官”或“钱”展开的,大家都是把“官”或“钱”作为人生追求。因此,个人的成功与否也仅以“当多大官”或“挣多少钱”作为评价标准,整个社会在一些领域被物化、被虚化。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拥有丰富的文化、多元的价值如道德、修养、仁爱等等。但在现阶段,人们的价值追求和评价标准逐渐萎缩为“官”或“钱”,没有认识到成功的评价标准应该是多元化的,这种现状是历史的倒退。社会评价标准多元化才体现了社会的真正进步,凡是自己用自己的劳动创造价值的人都是伟大的,都是受社会尊敬的,是我们这个社会最可爱的人。因此,主流文化一元化,只能导致衡量一切事物成功标准的机械化,只能导致一切事物都失去了原来的本味、导致人性的虚伪。在发展“和谐社会”的主题中,①杨黎.李开复这样的人生才精彩[M].北京:九州出版社。38当代青年亚文化影响下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地球村正在形成一,多元化的世界开始真实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多元化世界的多重声音正在各个国家人民的耳边想起来,我们要顺应社会历史潮流,转变观念,积极建设和谐的多元文化。当然,多元主流文化不是瞬间就能建成的,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要持之以恒地花大力去做。要条条道路通罗马,万马齐喑。在多元主流文化中,能创造更多适合青少年发展的机会,开凿出更多通向成功的路径,人们的精神世界也会更加丰富多彩。回2.3.2从青年自身视角来看1、信息互联网对青年生活的全面介入是青年亚文化产生的重要原因现在是网络时代,青年在网上是当然的霸主,号称“我的地盘我做主,我的青春我做主”,青年亚文化产生的重要原因就是信息互联网对青年生活、学习的的全面介入,还有全球各种方式的媒介传播对青年一代的影响。因为“每个人都降生于先于他存在的文化环境中,当他一来到世界,文化就统治了他,随着他的成长,文化赋予他语言、习俗、信仰、工具等等。”@但是这一代青年条件优越,他们诞生于一个全新的时代一“全人类都把文化的多样性看作是一种财富,目前的通讯、传递和传播手段正提供无与伦比的交流可能性,使一直互相隔绝生活的世界或集体彼此接触起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时代赋予青年亚文化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网络的迅猛发展,将会削弱主流文化的统治地位,使主流文化价值观的作用日益弱化。现时代部分青年,互通垃圾短信、传递黄色邮件、共享网络色情等等,已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常态,成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个开放的社会,信息的多样化决定了当代青年要面临很多选择,接受到各种各样的信息,不仅有优秀的信息文化,也有不良的垃圾式信息文化。他们每天全方位地接触各种各样的信息,里面的信息文化所渗透、所体现的文化价值观,正在信息文化的蚕食下逐步消解或被同化民族的主流文化。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葛洛庞帝甚至宣称“后信息时代已经来临”。他认为:“在后信息化时代中,大众传媒的受众往往不只是单独一人”,正是因为网络本身所固有的优势,让个人真正成了主体,“真正的个人化时代已经来临了”。④甚至“在①张晶,刘焱.文化冲突中的青少年r哑文化群特征和成因探析[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6,(6):18~20②怀特.文化科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39③路易・多洛.个体文化与大众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16④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192—193122青年亚文化的产生及其成因网络上,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没有执照的电视台”。①而人格的发展和塑造并不是孤立于社会,这是青年个体与他人、也是与集体、与社会互动的过程。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在社会中既是目的也是手段”。这就要求我们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毕竟人是群居的社会性动物,换句话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的自由幸福。优秀的人格是在集体中形成的,而不是在一个人的空间中形成的,也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得以充分展现。整个社会的日益信息化对青年人格发展带来了更大的空间,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难以估量的不利影响,使他们远离社会,孤立于自己的生活集体,使得他们自己的生活日益封闭化。现代传媒例如移动电话和互联网把青年的交往空间不断扩大,由家庭校园慢慢扩展到全国甚至全球。青年是成熟和脆弱的矛盾体,他们更愿意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寻求安慰,特别是烦恼时向虚幻的朋友倾诉内心的苦闷。因此他们有的人沉溺于网络中,把这种电子“海洛因”当作是自己的精神食粮,无疑大大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青年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群体,对外界事物好奇心强,对新生的东西非常容易接受,正是由于这样,一旦社会环境有变动或文化的变迁,第一时间反映到青年群体中,青年们用一种挑剔和异样的眼光来审视着传统文化,从中发现其中的缺陷与不足。特别在这个强大网络社会影响下,青年有开阔的思维,有世界的眼光,敢于创新。因此,为了适应这个伟大的时代,青年会顺应新潮流,自动调整价值目标,构思新的行为模式,树立自己的新的文化目标,这样就产生了青年亚文化。2、新型的社会竞争导致青年病态的人际关系社会中的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青年同样离不开与人交往。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青年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青年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当今社会人们所面临的主要竞争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在现代社会,人的道德感相对薄弱加上竞争的日益激烈,“诚信比金贵”的人际关系不断受到冲击,信任感和安全感变得越来越遥远。“人心隔肚皮”,那些礼节性微笑的背后隐藏着什么,谁也不知道。而当爱情和友情面临利益诱惑和生存压力时,或许会变得不堪一击,背叛也变得司空见惯。当人际关系开始满足不了人的心理①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20513当代青年亚文化影响下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需求时,人际交往便逐渐变得让人既爱又恨,很容易走向社交的两个极端,即社交强迫症和社交恐惧症。①有社交强迫的人喜欢结识新人、扩大人脉网路,这是他们社交生活的主要目的之一。这样,人与人的交往容易流于形式和表面,没有聚会的时候,人就变得浑身不自在,甚至失落、心慌、郁闷、孤独。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就会变本加厉地去参加更多的活动,结果形成恶性循环。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则走向另一个极端。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对任何社交或公开场合感到强烈恐惧或忧虑的精神疾病,患者对于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别人仔细观察的社交或表演场合,有一种显著且持久的恐惧,害怕自己的行为或紧张的表现而引起羞辱或难堪。患者有一种不能胜任、困惑、尴尬和羞辱的感觉,有的患者甚至从此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宁肯独自上网、看电视或读书看报,也不愿意外出社交,甚至连工作上的正常应酬也能推则推,与社会脱节,过起了隐居生活。3、人生理想与实现方式的断裂是产生青年亚文化的个人原因为什么那么多的青少年放弃主流文化而投向亚文化呢?一个必须面对的就是当人生理想与实现方式的断裂时而产生的种种问题。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都像成年人一样,企盼成功,被社会所认同、尊重甚至崇拜。由于青少年处于身体快速发育,但由于涉世不深,参与社会实践少,对社会生活的艰难性认识不足,其对成功的渴望、对被社会认可的内心需求,有时比成年人更强烈。圆但是,现实社会中并不是人人努了力就会成功,天道未必酬勤,取得成功的因素有很多,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这里面有个人的勤奋拼搏、个人的天分、个人的机遇、家庭的环境等。不管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青少年期许的成功都很可能无法实现,甚至还要付出惨重的代价。当自己走正常途径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时,他们就会做出自己的几大选择,在这里有三种途径可供选择:其一,通过个人的艰苦奋斗,跋山涉水,不知疲倦的工作、学习去实现自我价值,这符合我们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念;其二,对原有的人生理想目标改变,使得自己抱负小了,得过且过,混日子,通过自我麻醉的方式来安慰自己;其三,采用亚文化或反文化等非主流文化的手段获取同样的成功。@14q)http://fashion.people.com.cn/GB/5104402.html②张晶,刘焱.文化冲突中的青少年亚文化群特征和成因探析[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6,(6):18—20③张锋.“网络恶搞”的青年亚文化特性分析:[硕士论文].苏州:苏州大学,20092青年亚文化的产生及其成因一除了极个别的特例,人人都不想虚度此生,渴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一般状况下,在开始阶段,青少年都是非常勤奋地拼搏,积极融入主流社会之中去,走社会成材之路,这样做,能为社会所接受和赞同,这是想成功的人的首选做法。然而,当青少年走主流方法去成材,却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时,一些青少年便会选择亚文化或反文化等非主流文化途径,因为他们明白“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可见,在寻求主流文化所确立的奋斗目标的过程中,由于个人自身的认知能力、经验、思维方面及其他因素的不足,使得这部分人不能够确立一套与社会价值取向相容的奋斗目标,进而长期得不到社会的认同,个人或群体便可能逐渐放弃对价值目标的追求,转而信奉其他亚文化。①4、青年自身特有的身心特点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青年正是由不成熟迈向成熟的青年期,也是人生的心理过渡期,对自己的未来有非常远大的抱负,因而对自身价值实现的期望值也比较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等级观念、权威意识、传统的价值观等受到冲击,自由、民主、公正、平等、竞争的精神受到推崇;理想主义、集体主义的人生追求正在淡化,现实、功利的人生追求正在抬头,追求个人美好幸福生活成为人们普遍的理想;政治意识日益淡化,偶像、权威、精英、崇高、群体等观念趋于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商品意识、消费意识、消遣娱乐意识和追求个人感觉。人们对表扬、提倡、宣传等正面话语和宏大叙事日趋厌烦,“人们更需要一种同国家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宏大叙事相反的、又能贴近自身平常生活的且与个人情感相同的消遣娱乐的通俗文化、消费文化、大众文化”②。国家文化和精英文化所谓的“崇高”、“承诺”、“英雄”、“使命”、“追求”、“责任”、“终极价值”等理想和观念,在社会当下“周围环境”、“现实经济利益”、“柴米油盐”、“感情游戏”的包围中日益显出子虚乌有的“神话”特征。人们开始疏离种种抽象价值的“神话”,在实际利益面前,传统的社会观念变成了不可实现的谎言,政治不再严肃,誓言成了儿戏,爱情成了游戏,亲情无暇顾及,祖国无足轻重。因此,一些青年的心灵纠结着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取向,也纠结着道德精神失落的惶惑和迷惘,各种颓废思想乘虚而入,进一步加重了心灵脆弱的①张晶,刘焱.文化冲突中的青少年亚文化群特征和成因探析[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6,(6):18—20②黄书泉.文学转型与小说嬗变[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20当代青年亚文化影响下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青年失落的困惑,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浮躁化、世俗化甚至庸俗化的言行,青年亚文化即是其反映。163青年亚文化的特征和表现形式3青年亚文化的特征和表现形式3.1青年亚文化的特征3.1.1时代性和创新性不同时代会产生不同的青年亚文化,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青年亚文化的变化速度也越来越快。青年亚文化总是随着社会主流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具有很强的时代性。青年亚文化的创新性主要源自青年本身。由于青年群体思维活跃、性格开朗、不拘泥于传统模式。青年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虽然高等教育理念不断更新,但由于教育发展的滞后性,最新的社会思潮却又最先在青年大学生的价值体系中体现出来,从而会与高校现存的文化环境不同程度地产生矛盾。这在现实青年大学生活中屡见不鲜,如根据不同的兴趣、爱好形成了诸如商业亚文化和运动亚文化,这完全是出于学生自己的需要和创造,体现了他们求新、求异的特点。青年亚文化的创新性是青年个性与智慧的集中体现。3.1.2整合性和边缘性各种文化形态固然是由不同的成份所组成,但它的表现形态是整合为一的统一体。而且亚文化不是凝固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迁,它还处在积累和演化过程中。亚文化是代表社会中处于边缘地位的群体的利益,它有边缘性特征。大多数情况下,青年常常甘愿被边缘,如人际关系中地位的边缘化,意识的边缘化,他们常常以边缘的视角和行为来看待、解释和参与社会。青年亚文化正是以边缘的姿态对主流社会的结构和意识进行反叛和抗拒,以此捍卫自己的利益。3.1.3群体性和非正式性当代青年亚文化现象常常是在一定群体中反复发生,由此产生一些相对稳定的非正式群体,孤立的个体越轨行为并不具备亚文化特征。同时,当代青年亚文化是非正式形成的,它一般没有经过有意地组织和安排,往往是在日常交往中,由他们之间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而自发结成群体后表现出来的。同时,它对青年的影响也是非正式、非强制的。17当代青年亚文化影响下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3.1.4过渡性和无归属性.青年介于儿童和成年人之间,其文化是从儿童向成年的一种过渡性产物,青年亚文化从诞生起,就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不可同化的因素。在社会界限和壁垒之间难以定位,成为一种不为主流文化、大众社会和阶级意识形态所控制又不被认同的文化。因此,青年亚文化还具有无归属性。它不属于主流文化体系及其行为规范,它是这么一种无所归属的文化,无所归属的文化之中的主体,是处处遭遇界限和碰撞壁垒的主体。3.1.5颠覆性和抵抗性亚文化对于社会秩序通常采取一种颠覆的态度,具有颠覆性和抵抗性。青年一代往往通过个性的张扬、心理的逆反、对传统文化的反抗和对某些传统规范的越轨,来表达他们自身独特的价值观。亚文化的颠覆性特征更多的是强调它在一定程度上对主文化的偏离和抗拒。偏离主流文化是为了保持自己的特色,形成显著区别于主流文化的风格和样式。正是它的偏离,使得青年亚文化仿佛被打上了标记而容易辨认。抗拒是为了强调自身的价值,是为了解决矛盾,是青年群体中的部分成员对其面临的社会矛盾做出的必然反应。从表层看来,青年亚文化对主文化的偏离和抗拒互相矛盾,其实它们是统一的。偏离只是一种姿态,抗争才是目的,是用这种不同于主流文化期待的姿态来抵抗、反叛主流文化,这实际上也是青年人的一种逆反心理。青年亚文化最有影响的标志是对各种界限和禁忌的破除,用伯尼斯・马丁的话说:“是对无限深渊的追求”。①青年亚文化颠覆性和抵抗性特征源于青年享乐主义与无责任感的价值观。3.2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形式3.2.1信息时代的科技网络情结2011年1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lO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较2009年底增加7330万人。而在lO年之前的1998年底却只有210万。而且年龄在10一29岁的网民占总人数的66.7%,青年群体恰巧处于这个年龄段,无可争议地成为了今日互联网上最庞大、也最活跃的生力军。换言之,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传媒方式,对它丰富的信息资源表现出极大热情的人群,主要是一批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崇尚进步和①伯尼斯・马丁.当代社会文化流变[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182一183183青年亚文化的特征和表现形式紧跟时代文明的当代知识青年。与时同时,青年群体也程度不同地被卷进青年亚文化的传播和创制过程中,在接受与传播的互动中成为网络既有青年亚文化类型的积极参与者,并有意无意地以自身的行为书写着新的青年亚文化类型。当今社会的高科技时代,电子产品、计算机等高科技产品使信息传递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QQ、BBS、MSN、网络微博成了年轻人交流的主要载体,用手机发短信方便、简单,成了年轻人有效沟通的良好工具之一,深受年轻人喜好。互联网的普及更是越来越广泛,人们咫尺天涯变为天涯咫尺,深深影响人们的工作和学习,由于在这个开放的社会,信息的多彩多姿以及信息传递的多样性使得当代青年接收的信息良莠不齐。由于各种信息文化所包含的价值观念渗透于青年,使得青年原有的主流的价值观产生动摇。当代青年就是在享受着“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沟通超越时空”的现代感的同时,其文化价值观也在网络的影响下发生着各种转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由“奋青’’到“游青"的转变。奋青是指哪些在世界范围内关心人类未来前途命运,为人类前途命运而奋斗的觉醒的人们。奋青们有着青春的热血,博大的胸怀,广大的爱心,超前的战略眼光,能海纳百川,兼收并蓄,融汇东西文明精髓。他们忠于职守,忠于国家和人民,具有正义感,道德高尚,积极向上,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与文化素质,掌握技能,服务社会,勇于参与义工与慈善活动,具有奉献和牺牲精神。7因此,青年处在学习的关键时期,一定要珍惜大好时光,发奋学习、刻苦钻研,打牢人生成长进步的根基。青年需要掌握丰富的知识,具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和本领,更要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崇高的精神追求。所以青年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是应提倡的。但是另一方面,青年上网聊天、看影碟、玩各种游戏及一些充满诱惑力的网络活动,耗费了他们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现在虚拟的网络已成为许多青年人逃避现实和释放自我的首选去处,由于沉迷于网络游戏而荒废学业和工作者不乏其人。年青人该有的意气风发和热情激昂,都被淹没在网络中,只剩下了心灵的消隐与精神的休克,成为了典型的游(游戏)青。(2)拇指文化泛滥。拇指文化是指青年学生通过手机按动拇指收发短信。拇指文化在中国兴起是近几年的事,但中国却是短信使用量增长最快的国家,尤其是在善于追逐时尚的青年学生“手机一族”中。手机短信因其发送方便、信息简洁、便于沟通而备受青年喜爱,因其在青年的高使用频率而成为一种新的19当代青年亚文化影响下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化——“手机文化”。据统计,现在高校学生中手机拥有率达90%以上。大多数短信在联系感情、共享资源等方面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时下,短信陷阱、黄色短信、带有诱惑性的欺诈广告等比比皆是,令人防不胜防,给青年手机使用者再次传播不良信息提供了素材。(3)网络恶搞成灾。网络空间是一个符码空间,有人将其称为“赛博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以符号形成构成包括声音、图像、文字等。正如狂欢节上,人们可用不同的方式来装饰自己,在这个巨大的广场上张扬个性、宣泄激情。对抗经典、冒犯权威的狂欢化语言,这和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较为接近。在巴赫金看来,“狂欢节体现了诸种意识形态官方的与非官方的互文性。狂欢节是社会组织的一道裂缝,其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的未完成性和变异性,它具有巨大的颠覆作用和更新作用。”“它的主要精神是颠覆等级制,主张平等的对话精神,坚持开放性,强调未完成性,反对孤立自主的封闭性,反对思想僵化和教条。它的核心是交替与变更的精神、死亡与新生的精神、摧毁与更新的精神。”①,因此,“网络恶搞”是一种典型的青年亚文化,恶搞的生产者和接受者多是青年一代,他们是网络狂欢的主体,他们在“游戏”和胡闹中也张扬个性、反讽社会、颠覆经典、解构传统,“网络恶搞”处处体现着青年亚文化的特性。“网络恶搞”正是在网络中的狂欢生活——“狂欢式的生活,是脱离了常规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是‘翻了个的生活’,是‘反面的生活”’。②3.2.2对娱乐亚文化的追崇青年亚文化的精髓在于娱乐。娱乐本来是人类文明的健康手段,也是人生存下去的精神支持,人类本无须学习就可以快乐地生活。而大众文化时代,许多娱乐形式必须后天习得,而且对娱乐方式的学习成为青年亚文化人群炫耀的资本。娱乐经过转化很多已成为商品流通模式,因而娱乐不再产生心灵的快乐,而是实现娱乐业的数字化目标,知识娱乐化和娱乐知识化成为青年亚文化人群希望和努力的方向。青年对娱乐的追崇主要表现在崇拜追星文化,崇拜的力量是可怕的,疯狂的崇拜就更加可怕。这些人容不得~点不同的声音存在,每天高呼明星万岁万岁万万岁,他们几乎要每人拿一个叫做明星语录红本子,吃饭睡觉前都要默念,开开玩笑即成千夫所指,要知道,他们要给自己创造一个神!①马新国.西方文论史(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88②巴赫金著,白春仁,顾亚铃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北京:三联书店,1988.176203青年亚文化的特征和表现形式・有感而发,本人并非对这个现象本身不满,不满的深层原因来自于中国人现时存在的且传承自几千年来的奴性。一种缺乏信仰,一定要给自己找一个神来崇拜的可悲行为,一种缺乏自信,一定认为自己是奴才(洋奴才更甚)并以此为荣的可悲心理,一种缺乏希望,有了一点特权就一定要拿出来飞扬跋扈,防止过期作废的畸形心态,这种传承来自上一代和社会,根本原因来自于文革破旧而未能立新的精神的缺失。心理专家分析,青春期的青少年心理状况往往非常复杂,一方面渴望得到同伴的认可,另一方面需要形成自我确认,而追星恰恰能满足他们这两方面的心理要求。追星并不一定是坏事,把某些人设为偶像,他们身上有必然有常人值得借鉴的地方,比如说可以从明星身上学习其对艺术的追求,对工作的认真态度等等。从某种程度上说,追星对人的成长有意义,关键是如何引导。3.2.3对现代时尚的追逐通过休闲时尚的形象张扬个性也是青年亚文化群的一种表现形式,如通过服装、服饰、发型等实现个性的张扬。自80年代以来,在各地的马路上、校园里,我们随处可见身着“花衣服”、“喇叭裤”、“明星文化衫”的青年男女,更有甚者,“异装癖”成为装点个性的时尚。除了服饰之外,发型可以说是个性的真实书写,光头族、长发族可谓是两个极端形式的表现,朋克发型也是他们所青睐,染发、化妆更是不足为奇。据调查,化妆店、美容院的主顾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十几岁的中学生,通过他们的服饰、发型可以判断是欧美风格还是韩日风格,亦或是“拼贴”风格,还可以直接地判断他们的好恶。这种亚文化表现了青年人的不同心态,影响着不同类型的青年群体,对青年起到很大的号召作用。除了注重形象外,他们对时尚追逐还表现在语言上,口里经常是一连串的广告词、流行歌词;“酷毙”、“帅呆”、“美眉”、“745l”、“BB”,“555”等新名词更是随时挂在嘴边。这就出现了社会中的流行语文化,它是指在青年群体中某一时期大范围流行某种语汇的文化现象。语言体现了文化的内涵,创新的语言也体现了青年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同时,社会上的流行语也体现了青年群体现在的生活现状和学习的状态以及学校,社会生活所映射的心理和情绪。网络语言成了时尚的标签,如555、SB、TMD等等,这些流行语是个人感情发泄的一种途径,充分表达了青年群体目前生活学习的某种心态,其语言文字不缺少风趣幽默,但也充满了庸俗、无奈和消极的色彩,例如常见于大学校园的“郁2l当代青年亚文化影响下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闷”、“我靠”、“晕”等词,表现了大学生对大学生活、学习以及社会的不满和无奈。这些流行语一个方面暴露了青年浮躁的心理、也表现了大学生们消极的情绪,和对社会的强烈的反叛意识,这些流行语充分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随心所欲,看破红尘和玩世不恭等社会现象。3.2.4消费的虚荣性与不合理性当代青年亚文化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消费文化对它的影响。青少年由于消费心理不成熟导致偏向崇尚物质消费,在周围朋友之间的模仿消费行为之中,容易形成攀比心理、爱慕虚荣等。现在青少年容易受外界诱惑,如过于轻信广告,什么广告做得多就买什么,什么是新款就买什么,特别是面对促销、打折等情况,很容易冲动,引发不必要的消费。孟登迎说:“有一个动感地带的广告,宣称的是‘我的地盘我做主’。我就经常问学生,你做主了吗?如果真的是你在做主,为什么要买它的产品,你才能在自己的地方做主呢?”的确,在现代社会里,广告的力量太强大了,它给你一个你可以选择可以做主的假象,事实上却是让你进入它们预先设定的消费渠道。的确,青年亚文化族群划分的基础是什么?不就是消费着同一种游戏、同一种数码产品或者同一个明星的作品吗?青年亚文化顺应了当代消费意识形态,从而聚焦了消费欲望与创造意识的矛盾。现代人的傲慢就表现在拒不承认有限性,坚持不断的扩张;现代世界也就为自己规定了一种永远超越的命运——超越道德,超越悲剧,超越文化。回消费主义的消费方式主要是以高消费为特征的。高消费又可分为实际的高消费和观念性的高消费。@实际的高消费是指人们经常可以看到的对饮食服装等各种耐用消费品与非耐用消费品的大量经常性高档消费。而观念性的高消费则是指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而实际上离高消费还相去甚远,但已经在极力追求或模仿高消费群体的生活方式,为此甚至常常超出实际的经济能力或压抑基本需要的满足。青年是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实际上大部分青年并非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他们的经济来源很多还是依附于家庭。这就决定了青年的高消费是观念性的高消费,而不是实际的高消费。他们一方面对于名牌产品以及时尚产品的消费不惜金钱,但在生活上,特别是饮食消费方面却十分节省。时尚消费看涨,通讯费用已占总支出的10%。还有很多人把钱用在了上网、购物、手机①[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三联书店,1989.96②李巍.论消费主义影响下的城市居民消费行为特征一一以重庆市为例[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333青年亚文化的特征和表现形式等奢侈消费上。畸形消费在青年女性青年群体中表现的更为明显。与男性在消费上的“吃喝玩乐”相比,女生有较严重的攀比心理和虚荣心,打打扮扮全名牌,每天吃饭、买学习用品舍不得,但要去购买心中中意的那个品牌,许多家庭经济条件跟不上的学生,也不量力而行,也要“打肿脸来充胖子”。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很多青年是独生子女,父母吃过苦,不愿让自己的孩子再受苦。青少年无节制地用钱,滋生了他们的内心深处的虚荣心。青少年由于经济能力有限,不合理消费与自己能力成反比,这样的生活方式必将使自己付出巨大代价,这些代价是要青少年群体慢慢去体悟、去承受。所以,从表象上看怎么消费与其说是一种个人行为,还不如说,消费意识、消费心理、消费嗜好、消费意向都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的消极影响是不仅使得家庭的经济负担加重了,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使人际关系扭曲了。3.2.5以追求感觉为主的反文化二战后从50年代中期到60年中期,欧美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年轻一辈开始对维系资本主义社会运转的旧秩序、旧传统的合理性产生置疑,形形色色的反文化社会思潮风起云涌:民权运动、妇女解放运动、反越战运动以及性解放、嬉皮士,都体现了新一代的思想观念的颠覆性与破坏性。反文化正是60年代、尤其是60年代中后期文艺作品的主旋律,《毕业生》就是这股反文化浪潮的代表作。’?因此反文化的新概念是西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提出的,是偏移于主流文化的一种亚文化现象。反文化的定义多种多样。一些人认为反文化是用以指缺乏教养、堕落、离经叛道或异端;而另外一些人认为,反文化则意味着打破旧体制,构建新体制的过程,意味着最后的使人类走出灭绝之途的机会;也有的人认为反文化主要是“痞子文化”,这种反文化是以对传统文化和社会秩序的反叛为特征的。西方反文化具三个鲜明的特征:(1)出现了一套独特的文学和艺术,从而形成了一种既富有理论形态又具有社会影响的亚文化。(2)与社会主导价值具有强烈对抗性的思想意识如人生观、文化观等。(3)和社会主导价值相背离的一种生活方式如吸毒、颓废、斗殴、性混乱和追逐时髦等。那么,中国的反文化是不是也表现出以上西方反文化的三个特征昵?当然有。比如在文化观上偏重看西方足球、电视剧,喜欢读西方人的传记书籍;在人生观上对集体主义价值观持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认为雷锋精神过时了,出当代青年亚文化影响下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主义”倾向;有的甚至发展到结伙吸毒贩毒、买春卖春、未婚同居,娱乐场所的精神刺激;有的迷恋黄色小说不能自拔,无心治学等另外,青年亚文化还追求幽默、轻松、洒脱、自由、愉悦和感官刺激。如明星云集的美国版《丑女贝蒂》、“轻松搞笑”式电视剧——《丑女无敌》、《铁齿铜牙纪晓岚》、《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还有周星驰“无厘头”式的电影,周杰伦的“街舞和说唱乐”等等。有时也可表现为反道德规范的社会反叛行为,如从棉棉、卫慧的用身体写作,用文字或裸体照片来追求博客的“高点击率”;再如“炫富女”、“范跑跑”、“骂地震女孩”等无道德网络博客。①不难发现,这些现象都是疏离和反叛我们的主文化,但是街舞和说唱乐以轻松、自由为特征来表现自我的独特性,攀岩运动和网上冲浪用较为独特的方式释放内心压力;日韩电视剧虽然剧情冗长,由于充满了轻松、自由、愉悦的情节,深受青年们的喜好。网上博客可以展示自我形象,具有随意性,在郁闷时也可以宣泄个人情绪,这些都是传统媒介所做不到。所以,从这个角度上看,这些类型的青年亚文化实际上可以反射出一些青年对传统社会和家庭压力的一种“抵抗仪式”。①游庆超.浅谈中国当代青年亚文化[J].科教文汇,2007,(11):1834青年亚文化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4青年亚文化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4.1青年亚文化引发的当代青年问题4.1.1个人主义价值观普遍个人主义作为一种西方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价值观。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个人主义在意识领域中也进入到我国各个角落,现代青年的价值观正在发生改变,各种世俗思潮的冲击使现代青年人的价值观开始变得混乱模糊起来,传统的各种优良的价值观渐渐地消失,代替它的是各种使青年迷惘困惑、彷徨不安的价值观。拜金主义、物质主义、消费主义、追求时尚等风气渐渐地在这一代青年们身上表现出来,使他们迷失了人生的方向,随波逐流,最后被世俗的飓风卷进去,慢慢堕落。强调个性、执意表现“自我”、追求自我满足是现代青年一个明显的特征,并由此形成了个人主义的价值观。青年们本来朝气十足、充满理想、好学进取、积极上进的特点慢慢地被“自我实现”所替代,青年的价值观也从“自我牺牲”的社会道德价值观转变成“自我满足”的功利价值观。他们可能认同“自我实现”,却无法辨别“自我实现”与“个人主义”的不同。尤其是“80后”“90后”,他们的个性更加鲜明突出,芙蓉姐姐、风姐等青年为了追求一夜成名而不惜用自己的身体作为代价,为吸引大家的目光,失去了人性的基本尊严,为了出名他们可以做出很多令人惊诧的事。这其实也是青年亚文化的一种表现,因此,这样的人常处于欲望与情绪的边缘状态,他们选择逃避现实,沉迷于网络空间,追求享乐生活,但这种逃避无法彻底,所以他们常常在郁闷、空虚的心里状态中痛苦不堪。据北京、上海、广州、香港、澳门青少年研究机构2010年进行的一项名为“中国五地青年的理想”的调查显示:在回答“通过工作想达到什么目标时”,“得到理想收入”排在第一,占调查人数的28.7%。可见,以金钱衡量个人才能的观念在青年人中颇有市场。在处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时,多数青年表示会正确兼顾,但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们往往又会从个人利益出发,个人主义倾向逐渐明显。4.1.2责任意识淡薄,道德观念弱化社会责任就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是人在社会生活中所承担的不同社会角色的使命职责和任务,当代青年亚文化影响下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及对自身行为的过失和不良后果所承担的责罚。但是,一项调查研究发现:现在部分青少年的社会责任和人生远大理想意识淡化、稳定性不强,公德意识不强,知行脱节的倾向明显,社会责任感淡薄,以自我为中心,很在乎自己的个人价值的实现,却缺乏全局意识,大局意识,报国之心不强,缺乏服务于社会的远大抱负和宽广胸怀,缺乏必要的公德心。青年亚文化使部分青年的责任意识淡薄,道德观念弱化。在一项对大学生的择业观调查中发现,相当多的大学生把可以获得理想的收入作为择业的首要条件,很少像鲁迅、周恩来那样顾及社会的第一需求,只在乎个人的荣辱得失。一个对20岁到39岁的人群的调查表明,有61%的反馈认为,现在的年轻人有道德危机,他们竟然不知道胡锦涛主席提出的“八荣八耻”,不知道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他们严厉批评他人是一套一套的理论,却日益放纵自己。一项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研究发现:“目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困惑的青少年成倍地增长”,在对人肉搜索、乱发短信、制造伪劣商品、在旅游景点乱涂乱画、遇到老人以及孕妇不让座、不遵守公共交通规则、偷税漏税、坐公交车不买票、随地吐痰、乱扔杂物、在公共场所的大声喧哗、吸毒等明显违反公共规范的行为认识上,只有“吸毒”因其明显的危害性,遭到绝大多数青年的拒绝,而对其他持批判态度的均不超过50%。4.1.3“三失"问题凸显当代独生子女青少年成长所面临的问题自从施行计划生育以来,我国独生子女是越来越多,他们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常对他们“娇生惯养”,有的孩子简直是小皇帝,要什么给什么,什么要求都满足,太溺爱了,许多孩子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一切都按照个体的欲望进行设计,在这种思想设计下的自我,必将成为无视社会、无视法律的封闭系统,远离自然与现实生活,遁入互联网世界,导致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偏差行为,另一方面,面对激烈竞争的大环境,家长们对孩子的未来极为重视,不希望输在任何起跑线上,都有较高的期望值,这就使得当代青少年的成长具有了不同一般的特点,释放和压抑,成为一代青少年的共同“时代病”和“个性追求”。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学业和就业的压力非常大,这样那些反传统、非主流的青年亚文化往往就轻而易举地“俘虏”了我们的青少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自我“失力”。即作为一个青年群体,容易受伤,是因为他们认知的错误及脆弱的心理承受力,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做好承受挫折的心理和素质准4青年亚文化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备,一旦进入社会视野豁然开朗,一对突然涌入头脑的诸多问题不知所措,缺乏承受失败和挫折的心理准备,在不利环境中容易丧失斗志昂扬的锐气,甚至结束自己的生命。郁闷、抑郁、自杀、自残等心理行为问题的背后都有“失力”的原因。第二,在现实生活中“失位”。有的人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想与世隔绝,于是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自我麻醉,躲避在虚拟世界里享受自己的所谓生活。正是因为“失连”与“失力”,这些青少年只能也只愿意自闭在自我的世界里,不与他人、社会发生关系,最终在自我设计的虚拟世界中邀游,导致自我迷失,诸如:滥用毒品、网络成瘾、3D手机成瘾等。而这样的“失位”,反过来强化了“失力”。第三,与他人、与社会“失连”,即与家庭关系及社会人际关系上的疏离。“失连”导致青少年无法参与社会交往,无法客观认识自我与社会,当然也就无法形成所谓的社会责任感。①那么,在这种“失连”、“失力”与“失位”生活状态下,青少年何谈健康茁壮成长呢?4.1.4冲击青年心理健康青年亚文化对青年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直接而深远。近年来由于青年学业负担沉重和就业压力加大,校园文化中的非主流“文化”势头正盛,其品味不高、质效不佳,消极颓废的心声反映和玩世不恭的人生体验使得校园里充斥着不思进取的颓靡之风。②加之许多学生社团组织名存实亡,主流文化没有占领好主阵地,校园人际关系也变得庸俗化和难以协调。在网络亚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采用的一种暗箱式的、匿名的方式,存在于这个虚拟的世界里,把心情寄予一群可能隔着千山万水的、陌生的、遥远的人群,彼此是思想和意识的交流。由于彼此一无所知,因而敢于坦诚地互诉衷肠,人与人之间毫无名利之争和利害冲突。因此,也会倾尽全心地关心、帮助别人,人们容易找到相互理解心声的知己,使自己本已沦落的灰色心灵得到慰藉。这种虚拟的网上交流有自己的独特的优势,它不受相貌、生活环境、学习成绩、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响,是人与人内心世界的直接对话,人人可以无话不说,这种在现实空间不能满足的需要一旦获得满足,就可形成心理定势,客观上形成对虚拟空间的依赖。随时间的延长,依赖感越强,就会像传销一样①蔡元云.新一代的解构与重建:香港经验[J].当代青年研究,2005,(7):20~23②吴浩.论当代青年亚文化对青年身心发展的影响:[硕士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大学,201027当代青年亚文化影响下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人与人之间缺少亲情关爱,形成“情感冷漠症”。因而对现实生活中各种社会关系就难以处理了,就会产生一系列的青少年社会问题,形成青少年网络孤独症,人际信任危机和其它交际冲突。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迷恋网络于其中,人们给网络取了个雅号——“电子海洛因”,里面有各种产品,而其中网聊、黄网、网游则是最容易让人中毒的“电子海洛因”,它是使广大青少年不能自拔,甚至成瘾,这和药物、酒精成瘾一样,到最后丧失自制力。由此产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使不少青年心理难以平衡,滋生心灵的孤独感、寂寞感与强烈的不适应感,导致挫折的出现。4.2青年亚文化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4.2.1给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开创了新的发展空间青年的不良心态往往会通过青年的行为与青年中形成的青年亚文化的形态表现出来,这种偏离和抗拒主流文化的现象足以引起我们的社会和青年的警惕。根据我们的国情构建在主流文化带领下的多元文化,为进一步做好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内容。同时,亚文化多彩多姿的表现形式,思想政治教育完全可以借鉴这些形式从而变得丰富多彩。不可否认,虽然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在某些领域消极,不符合主流文化,具有叛逆的特点,但却能通过一些富有特色的活动来创造新的大众文化形式,并依靠现代媒介如电视、手机、博客、网络等进行宣传,越来越深地影响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生存状态,使得我们的文化生活多彩多姿,进一步充实广大青年的精神生活,满足了广大青年的心灵需求。由于青年个体思维的大为增强,青年群体期望在社会活动中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渴望得到社会认可。比如,近年来江苏电视台的“非诚勿扰”节目,浙江电视台的“我爱记歌词”节目,其“海选”模式青年们很是喜欢,使得少男少女们增加了成功的新途径,也有可能星梦成真,如周笔畅、李宇春等等。他们进入娱乐圈的少男少女们有了如此“民主”的途径很是高兴,这种公平参与方式凸显了青少年们对公平竞争规则的向往和重视,使得青年们能够独立自主,真正实现“我的青春我做主”,从而实现青年个体的良性发展。因此主流文化对这类节目不应棒打,而应恰当引导,并使之成为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型式。4青年亚文化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4.2.2给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对于青年亚文化,我们不要惊慌失措,对于青少年喜欢的亚文化形式,我们要有宽容的态度,实行拿来主义,而不要像一些人对江苏电视台的“非诚勿扰”节目高呼“封杀”一样,使其消除。现代社会的全球化,各种信息“一网打尽”,获取信息极为方便,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带来极大挑战,由于信息垄断权逐步消解,使得信息垄断不可能成为现实。反之,青年亚文化的流行给我们的启示在于:为什么如今的青年思政工作不能深入广大学生的内心,深受青年们的欢迎和爱戴?绝大多数青年主流是好的,他们也不是讨厌思想政治教育,为何还会出现这些问题呢?反过来总结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青年亚文化深入到了青年们的心田,符合青年人成长的心理特征,而我们的工作往往是与青年沟通不多,高高在上,理论性强,原则性过强,灵活性不足,教学内容和方式不能与时俱进,理论与实践分离,日常生活无法吸引他们的兴趣。这些都给我们当前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4.2.3消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在肯定青年亚文化的积极社会作用的同时,也要看到青年亚文化自发性、享乐主义和某种自我中心的特征,这是导致一部分青年出现越轨行为和非规范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再加上现在很多媒体对青年亚文化恶意炒作、随意浮夸,这在客观上造成了我国青年亚文化的良莠不齐,导致一些社会残渣也充斥进来,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欲望鼓噪、浮躁心态使年轻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产生拒绝与戏谑心理。思想政治教育所强调的主流价值观具有权威性和经典性,需要受教育者产生内心的共鸣,但青年亚文化群体的这种浮躁心态首先在态度上就与权威经典疏离,他们无法静下心来接受庄重而严肃的主流文化的洗礼。例如,在世纪初的一次学术年会发言中,一位老科学家举起了一幅漫画:一位青年作家指着曹雪芹说:“我已著作等身,你却一辈子连一部小说也没写完。”可见,其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跃然纸上。再如,l999年全国高考,出了个《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命题作文。大部分高考青年们都十分喜欢这个题目,各自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做着移植记忆而获得种种好处的美梦,甚至有人渴望科学家能够发明“知识注射液”,使自己数秒钟内成为天才。虽然这道题并未发现特别优秀者,但没有一篇走题,大都考生能言之有物,这说明该题目一定程度迎合当代青年亚文化影响下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了青年中普遍存在的焦灼与浮躁。可见,当年轻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对待严肃内容连起码的庄重和敬仰都没有,甚至连正常的接受心态都无法唤醒,更谈不上与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共鸣。第二,娱乐至上观点消解思想政治教育的严肃性。语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最常用也最便捷的方式,可以生动、简洁、活泼,但其内容应始终保持深刻性和严肃性,其知识体系也应保持严密的逻辑性。但青年亚文化群体的语言模式却与众不同,为了达到搞笑的效果,他们往往从相反的角度去理解经典,或将严肃经典的内容,通过变形、夸张等方法恶搞成笑料。例如,网上最近流行的一个帖子,“悟空和唐僧一起上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节目。悟空上台,24盏灯全灭。理由:没房、没车只有一根破棍;保镖职业危险;动不动打妖精,对女生不温柔;坐过牢,曾被压五指山下500年。唐僧上台,哗!灯全亮。理由:公务员;皇上兄弟,后台最硬;精通梵文等外语,出国方便;长得帅:最关键一点:有宝马!”这样的曲解与有着强烈的正义感、敢做敢当、敢于和恶势力挑战的孙悟空和有气质、修养、风度的唐僧形象格格不入。因此,当年轻人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这种曲解倾向势必被带入教育情境中,使他们不可能有耐心完整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这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产生非常大的消解作用。第三,无原则的逆反心态,消解了道德榜样和先进人物的典型示范作用。典型示范教育就是通过典型的人物或事件进行示范,教育人们提高思想认识,从而激起受教育者思想情感的共鸣,引导受教育者仿效和学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先进典型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一种模仿榜样的强烈倾向。这种倾向来源于人的需要和社会从众心理。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中,利用人们的这种需要和心理,树立一批典型,以引发模仿心理,这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法。典型教育法具有具体、生动、形象的特点,它较理论灌输教育更富有可接受性和感染性。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道德楷模的示范作用。好榜样、好典型对青年来说,是非常直观的引导和教育,是激励青年奋发向上的直接动力。例如,20lO年胡锦涛向全国人民发出“向郭明义同志学习”的号召后,高校的青年学生就在网上自发地去了解郭明义并组织座谈会,大家在学习郭明义爱岗奉献、助人为乐先进事迹的过程中与郭明义精神产生了强烈共鸣。清华大学学生齐兴达说:“针对青年学生思想行为活动日益凸显的独立性、现实性、多样性,学联、学生会要旗帜鲜明地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我们将积极借助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渠道,用同学们喜欢的时尚流行元素进行思4青年亚文化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想引领。”上海交通大学“80后”研究生刘欣说:“郭明义的先进事迹就像励志书一样,有一种催人向善的力量”。20lO年4月开始,他和数万名志愿者一起倾情投身世博志愿服务事业,刘欣表示,要把郭明义当作内心的一面镜子,把弘扬郭明义精神融入到志愿服务中,把志愿服务当事业,把职责当使命。由此可见,先进典型的先进思想和模范行动,是崇高精神的具体体现。在中国,有些人刻意篡改,对一些历史和小说人物进行现代化戏喻,使其庸俗化如《大话西游》把孙悟空可刻划成情圣,他不再有坚定而彻底的斗争精神,不再有敢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精神,他更像一个“人”,具有七情六欲、爱恨悲欢,把白骨精刻划成玉女的形象,这种无原则的逆反心态是对传统权威和偶像的一种极度颠覆,这决定了其文化传承者不可能以尊崇、仿效的态度去对待楷模。思想政治教育的典型示范作用在青年亚文化群体中被严重地消解,甚至失去作用,产生反向刺激作用,严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①①张哑娟.校园青年亚文化“大话”倾向对德育功能的消解及对策研究:[硕士论文].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09当代青年亚文化影响下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5加强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面对工作对象与工作环境的新变化,新时期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顺势而为、与时俱进,引导青年亚文化逐步转化为主流文化,不断增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当今部分青年产生不良的青年亚文化,家庭、学校、社会都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因此,要让青春心灵有一个利于发展的良好环境不是靠孤军奋斗,必须集合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共同开拓。为此社会、学校、家庭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5.1以社会为主体的策略5.1.1合理引导青年亚文化,使之与社会主流文化走向统一青年亚文化是青少年自己亲身参与创造的,是青年这个群体中产生形成的文化,可以说是青年“青春形象”的再现。可以认为,虽然青年亚文化以叛逆为主要色彩,以示偏离、排斥社会主流文化,但是对青年们来说,它只是在符号象征的层面上,是一种情感的自我宣泄和释放。而且,青年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颠覆,往往可以起到对社会的警醒的作用,化解潜在的社会危险因素,因此这种青年亚文化也是对社会主流文化的不可缺少的补充。西方文化理论家有很多关于亚文化的理论研究成果,我们要实行拿来主义,从中得到一些启迪,我们必然要根据我国的国情,构建在主流文化带领下的多元文化,建立多元文化社会。随着社会的不断革新进步,青年亚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和转型,它的特征就是变革性和非确定性。青年敢于吃苦、善于创新,他们总是为文化事业添砖加瓦、更是未来文化事业的基本生力军和领军人物。当代的青年成长于市场经济的社会,竞争异常激烈,各方面面临巨大的压力特别是工作和学习,同时带来了众多困惑。所以,他们必须拥有自己的文化,只有如此才能来缓解自己工作和生活的压力。青年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有益于青年,这样可以从中发现自己价值和潜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青年的健康成长,避免青年行为有损于社会,最终致自己受伤。我们关注青年亚文化,也是关注青年本身。文明、健康的文化环境有助于朝气蓬勃的青年群体的形成,特别是充满活力的主流文化更有助于健康向上的青年亚文化的建设,其中就包括汲取优秀传统文化营养。因此,我们325加强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应该重塑和提升传统文化和主流文化,才能为社会、为青年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让青年从主流文化中受益,正如江泽民主席的所说,用优秀的文化塑造人,用高尚的精神引导人,提高他们的品味,使之成为积极健康文化的代言人。5.1.2下大力气重建青年的精神家园未来的世界是美丽的,她能赋予青年很多遐想,也会给青年带来许多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个人能否被未来的时代所接纳,取决于他在青年时期能否按照未来社会要求铸造自己的能力与素质。在现代社会,人类进步的历程在加快,世界的经济、科技、人才竞争激烈,知识加速度地更新,这是一个不可逆转趋势。这个时代的趋势要求生活于其中的现代人,既要有朝气蓬勃的进取精神、开拓创新的能力,更要有较高的道德情操和文明的生活方式与习惯,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法制意识、信息意识、效益意识。而对于那些滋长了不良亚文化心态的青年,他们要想走出不良亚文化心态,他们要走出心灵的困境,更需要顺应时代的潮流,努力改变自己,而改变自己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建精神家园,为此要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1、树立远大的目标引领人生。在青年的精神家园里,当有一块永不褪色的路标,引领着青年不懈地朝理想颠峰攀登。高尔基曾经说过,一个人努力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于社会更有效果。伟大的目标产生伟大的动力,伟大的动力导致伟大的行动,伟大的行动必然成就伟大的事业。一个人有高尚的追求,就会有高尚的生活目的,就会被高尚的生活目的所吸引、所鼓舞,从而大大增添克服困难、战胜不幸的勇气和力量。在克服困难、战胜不幸的过程中,他会更加坚强起来、成熟起来,更加理解人生、热爱人生,也使自己逐渐变得高尚起来。人在年轻的时候有许多路要走,有许多事情要经历,有许多困境去克服,如果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内心空虚,对未来茫然,也就没有了火热的灵魂。久而久之,便会变成一具只有躯壳的行尸走肉。因此,确立一个理想的人生目标,引领自己的人生道路,是青年建设精神家园应做的第一件事,这件事,对于有着不良心态的青年,尤其重要。2、用知识、事业、魅力构筑阳光青年青春的“金三角"。青年自立于社会靠三大支柱支撑:知识、事业、魅力。青年人拥有丰富的知识,强烈的事业心和足够的魅力,就能面对任何事情,就能处理好各种关系,就能得到社会的认同,就能取得人生的成功,因为青年有知识意味着青年有强当代青年Ⅱ文化影响下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大的精神力量:意味着你有底蕴,意味着你读了很多书,走了很多路,凡是读书多的人,发展潜力一定是强的,知识底蕴的厚度决定着事业的厚度,有了自己的事业,人生的金色魅力是无穷的。因此,知识、事业、魅力可称之为人生的“金三角”。这个“金三角”也是每个青年进入社会都要下功夫构筑的一项基础性工程,青年在初中阶段就懂得三角形的稳定性的原理,那么当一个青年人在青春时代铸就了坚实的“金三角”,在社会上、在人生舞台上就能够站立得更加稳定,任何不良心态也难撼动。事实上具有不良亚文化心态的青年,在这三方面都多多少少有某种不足,他们或知识基础不够扎实,难以应对激烈的竞争;或事业发展上不顺利,与自己所期待的目标距离甚远;或个人魅力不尽如人意难以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同,构筑青春的“金三角”可谓治本之策,如果青年能够加强知识、事业、魅力这三方面的修养,也能强健心理功能,减少不良心态产生的几率,并能确保青年在不良心态袭来之际有足够的心理能量与之抗衡。①3、寻找青年自己喜欢的“信仰鸟"。现在处在转型中的中国,青年中存在着信仰缺失的情况。其一信仰淡化,认为共产主义理想虚无缥缈,不如讲究实惠,对民族国家的命运漠不关心,他们崇拜的偶像是那些能满足个人情感需要的歌星、舞星、球星等等。其二信仰畸变,只信金钱,相信金钱万能,相信钱可通神,相信钱可以改变人的命运,把对共产主义的信仰转移到对金钱的信仰上来,把追求物质享受作为生活的目的和动力,不择手段攫取金钱。其三信仰异化,形成一种非社会的信仰,有的青年们认为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信奉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对社会总有一些不满和牢骚相互发泄。②因此,在青年的精神家园里应该飞翔着一种美丽的“信仰鸟”。我们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其一要在社会中形成一个趋向比较一致的社会政治信仰,我们要在青年中重建共产主义信仰,用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武装青年,加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宣传,让青年在每一个共产党人的身上看到社会的希望,这样青年就会毫不犹豫的紧紧跟上来。其二广泛引导青年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增强他们的社会政治责任感,也是重建信仰的重要途径。当青年参与到社会政治活动之后,并把自己的命运和社会的前途联系在一起,①傅治平.郁闷与喧嚣[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35l②傅治平.郁闷与喧嚣[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3095加强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就会对自己所处的社会予以极大地关注。其三用民族精神重塑青年的理想人格,奠定信仰重建的心理基础。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尽管中国文化面临着重建的任务,但是中国文化中所蕴涵的民族精神,却是一笔珍贵的遗产,它有助于青年确立正确的信仰,应该经常性地对他们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其四青年是理想主义者,青年时期是建立信仰的最好时机,在物欲的冲击下,部分青年的理想淡薄了,变得世俗现实起来,这必定会为信仰的重建带来某些困难,但社会绝不能放松这方面的努力,否则我们将失去一代青年者并不是危言耸听。5.1.3为青年的青春心灵开拓一块绿洲1、为青年开拓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青年进入社会,并不希望像过去那样,由长辈把什么都安排得熨帖,无忧无虑地端个“铁饭碗”,无所事事地从毛头混到白头。青年们崇尚竞争,希望在舞台上一展才华,但这个舞台必须有一套公平、公正、公开的游戏规则,能够真正做到机会均等,真正实现能者上,庸者下。新世纪,中国将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将给青年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为青年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2、为青年开拓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青年已是社会人,他们特别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同,有时候,即使物质条件差,生活工作环境恶劣,但如果这个环境里充满微笑和鼓励,青年们吃苦也会甘之如饴。当前,社会舆论环境已经宽松了许多,人们对青年的一些反常言行也有了更多的包容之心。因此社会应该给青年更多的期待、鼓励,让他们在社会的期待中保持积极上进的态度,青年个人的动力来自周围人们的良好期待。社会舆论更多的倾向于正面的肯定,就一定能使青年的心理获得正面强化的发展。即使青年在面临挑战时,良好的舆论环境能促使青年们积极地行动,战胜困难而博取成功5.2以学校为主体的策略5.2.1确立新的教育理念,使之与多元文化时代相适应法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价值感唤醒,直到精神生活之根。”①教育①马庆发.批判理论与闵斯特学派课程(上)[J].外国教育资料,1994,(2):45.4735当代青年亚文化影响下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理念的核心是究竟应该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和着力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最新成果武装青年,教育青年,用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伟大目标引导青年,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青年,用中华民族奋勇抗争的历史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鞭策青年。①文化,有惯性使然,要坦然面对丰富多彩的校园多元文化环境,一定要将经过一个十分艰巨的调整和适应过程。②美国著名电脑专家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认为,在青少年霸占了全球信息资源的时代,需要勤奋刻苦学习、与时俱进的是成人,而不是我们的青少年。如今的青少年在很多方面会让我们成年人自愧不如,惊讶不语,例如言谈、思维方式和信息的拥有量方面,而且反而我们成年人经常显得知识储备不足,有种空心化的感觉,好像我们要落伍于时代了。后春笋般的亚文化现象时,拿不出令人信服的理论去说服和解释,更不用说提供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在多元文化大背景下,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们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去加强青年亚文化的研究,积极出谋划策,努力找寻到一种好的策略去整合多元文化,做到为我所用,实现多赢。为此,需要重塑教师的思想观念,优化他们的知识结构,从现在开始做好广大教师继续教育,将多元文化的内容纳入新的教育理念中。另外,建立与多元文化下教育相适应的多元评价制度也是当务之急。分数、升学率,作为教育评价主要价值尺度的顽固倾向仍然广泛存在,根深蒂固。本来,教育最重要的职能应该是通过教学和学校的一切活动去培养孩子们的自学能力、学习能力,独立思维与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挖掘孩子潜在的可能性,养成孩子们高尚的品德和优秀的心理素质,可是,这些常常被压倒一切的分数尺度和升学率冲淡了。对于教育本身的看法,以前我们过多把注意力放在教育方法的不当上,认为不合理,对教育内容的很少反思是否适应我们的时代。对教材中内容陈旧、虚假和错误的问题有多次批判,可是每次教改的进展原地踏步,教材内容没有大的改变突破。而在一个生气勃勃的多元的校园文化中,不但教育内容需要与时俱进,更重要的是教育内容一定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满足其心理需求。只有①王树荫,温静.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5):44~46②侯定凯.从亚文化到多元文化: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视角[J].思想理论教育,2003,(3):15~17’③同上36“事实上,这种尴尬的局面也出现在我们教育研究者面前,面对多彩多姿,雨5加强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发挥了学生积极性民主性,他们可以对教育内容理性选择,而不单单是给他们几次课堂发言机会的时候,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育过程中的才得以真正体现。另外,面对世界多元文化的激荡,传统模式的道德教育也是形势严峻,将面临挑战。文化的多元性好处不少,可以创新教育、可以丰富教育的容量、特别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作用更大,但是只有当知识的积累、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最终导向价值观念增强的时候,多元文化才具有真正的教育意义。因此,我们应该包容亚文化,并给它以足够的生存空间,这是一种理性选择。多元社会的存在有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伟大时代的进步繁荣必将受益于不同文化类型的不断碰撞、交流与融合。5.2.2以符合青少年特点的经验和方法教育和引导事实证明:处于青年亚文化期的青年的年龄层次有两个,一般为14.18岁期和19.25岁,分别为亚文化的初始期与发展期。初始期的特点:一是青年社会化程度不高,经验、知识、能力有限,对社会上出现的各种思潮敏感,好奇心、好胜心特别强,但是往往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爱意气用事。二是世界观、人生观不稳定,还在形成中,任何色彩的文化都可能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发展期的特点:一是知识层次越高,社会实践越多,观察、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也日益增强,他们敢于批判各种社会文化,但显得过于偏激,而且一偏激起来,就往往只看到不好的一面,而把好的一面忽略不见,本来社会上有种种不尽如人意或者一些丑陋的现象,那只是阳光下的阴影,但在一些青年的心目中,这些个别现象成为整个社会的象征,由此而视整个社会为丑恶,加以大肆抨击。二是他们存在自我意识的矛盾,往往感情用事,不善于处理情感与理智的关系,幻想与现实的矛盾,抽象思维活跃,对未来充满希望和难以满足的需要等,往往让青年人更倾向以想象构思美妙的幻境,以白日梦来补偿现实。三是他们喜欢追求社会的“风”例如“从政风”、“经商风”、“出国风”等等还有文化的“潮”例如人本思潮、存在主义思潮、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等等和不同时期的“星”例如萨特、尼采、马斯洛、弗洛伊德,追港台影星,歌星、明星。根据上述青年的特点,首先,针对初始期的青年,我们要重点加强形象化教育,将某些重要理论、案例予以生动化、形象化。例如:树立优良的校风,建立和谐的家庭成员的关系,培养亲善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形成团结,友爱人际关系,以便增强青年的内在的凝聚力和亲和力。在社会上,政府应打击37当代青年亚文化影响下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各种违法犯罪,特别是不良文化对青少年的干扰。同时讲政治,净化各种风气,.打击歪风邪气,为青年成长营造好的外部环境,形成良好的风气,对青年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保证。这样使得处于亚文化初始期的青年群体德智体全面发展,使得他们平安度过人生的亚文化初始期。其次,对于发展期的青年,我们应通过教育和诱导相结合的方法对他们进行教育。我们的新闻媒体、家长、学校要对他们加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比如我们可以告诉他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社会是个大家庭,人人需要爱;我们需要拼命赚钱,但要取之有道;我们要和人竞争,但要注意合作,团结就是力量;我们要讲诚信,不要制假、造假;要立长志,不要常立志;我们要遵纪守法,不违法犯罪;我们要做事有分寸,我们要适可而止等等。”5.2.3重视当代青年的个性发展。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的一个突出弊端,就是过分强调共性,忽视甚至抹杀个性。所有的学生用一套统一教材,统一教学计划,使得与这种“大一统”要求不相适应的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特长被扼杀了;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纳说:“我觉得更好的教育是注重个体发展的教育,这种教育不是自私,也不是自我中心,而是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最大程度上了解每一个青年,知道他们的长处和短处,更好地提供教育措施,更好地测量评价他们,让青年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潜能”。所以,加强对当代青年个性特征的研究,搞清当代青年的时代性以及不同阶段的特点,是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使其个性化最充分、最完善地显露出来。重视和加强青少年的个性发展,使各具个性的青少年人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最终实现人人都成才,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才,是我们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当务之急。5.2.4发展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现代教育发生在工业社会,而日益强化的技术理性和工具理性,最终使教育陷入“非人性化”的境地。获得更多知识,获得外在身份,成为教育的目的。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中缺乏交往精神。因此,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种新模式,它是一种精神的交往和文化的交往,而语言则是交往的手段。实现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构建好以下几个过程。5加强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第一,创建良好的交往环境。实施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其不可缺少的前提是必须拥有良好的交往环境或氛围。∞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是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主体互动,启发、激励对方内在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所以创设和谐、宽松的教育情境,构建平等、自由、民主的教育氛围,使教师在与学生的对话、交流、协作中,放弃一些想当然的控制方式,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才能真正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第二,选择最佳的语言对话方式。语言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相互沟通的主要工具。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说服教育,离不开语言。语言对话不仅仅只是教育双方之间简单的言谈,更是双方内心世界坦诚的交流和接纳。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对话,要求教育者不能用一种声音剥夺受教育者的声音,不能用一种思维来规定大家的思维,而应该与受教育者平等地共同讨论达成共识。②但是,并非所有的语言交流都称得上是真正的对话,“真正决定一种交谈是否是对话的,是一种民主的意识,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合作、共生和共存,致力于和睦相处和共同创造的精神的意识,这是一种对话意识”@。第三,促进共同生长,这是交往道德教育模式的最终目。在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过对话、交流和理解,形成共鸣和共识,这个过程是道德的生成过程,也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体间相互促进、意义共生、品德共进的过程。真理是由共识所构成,而共识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没有内外压力和制约下进行讨论而达成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通过讨论获得的不是一个答案,而是多个答案,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交往中共享这些成果,促进其共同发展。5.3以家庭和青年自身为主体的策略5.3.1家庭应为青年开拓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良好的生活环境,并不是锦衣玉食,并不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是一个既无衣食之虞,又能让生活于其中的青年体验到艰辛的这样一种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里,青年既不会因贫困而产生自卑,又不会因豪奢而滋生骄逸。在这①彭国平.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初探【J】.思品教育研究,2008,(11)上:133一134②刘秉皿.论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硕士论文].开封:河南大学。20lO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039当代青年弧文化影响下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样的环境里,亲友周到关爱而非溺爱,父母诸事放手而非放纵,家长教导民主。而非专制。从而健康成长。在这样的环境里,青年耳濡目染的是爱与真情而非怨艾与离异,是文明与礼貌而非粗野与谩骂,是有规律的生活而非无序的氛围。现在很多青年的亚文化不良现象往往是因为家庭的不和睦、不温馨、不民主、不完整而导致的。因此,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是家长和长辈们义不容辞的责任。5.3.2青年自身应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如今,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80后”和“90后”,面对日益丰富的社会生活,“意识更加自主、追求更加多样、个性更加鲜明”。他们富有理想,拥护党的领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但他们往往又下意识地不关心政治、人生目标和纪律观念,自制力较差,随着社会的跳跃式大发展,他们对各个方面的自我心理需求更加强烈。①青年亚文化其实也是青年心理的内在需求。所以青年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青年的心理和价值观有密切关系,这在客观上为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提供了依据。青年期是一个人生理成熟时期,也是自我意识蓬勃发展、形成世界观、选择职业和开始参加成年人生活的关键时期。青年人必须在保证有一个强健体魄的基础上,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而要保持良好心态,至少需加强以下五项修炼:l、强化竞争意识。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竞争的社会,一个人没有竞争意识是不会有太大作为,新世纪青年敢于承认竞争,正视竞争,也做了参与竞争的思想准备,但需强化,要在复杂激烈的竞争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找准切入点,勇于接受挑战,善于抓住机遇,在困难面前不灰心,在不顺利时能认真反省自己,总结经验教训,一直保持进取的精神状态。同时要在竞争时要有法制观念,反对不正当的竞争,总之害怕竞争的人没有前进的动力,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竞争意识的人才能在现代社会里自信、自制,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番天地来。2、提高思辨能力。面对千姿百态的大干世界人们不能不分析不思考,并且要善于分析思考,无论从事各种工作,还是协调人际关系,都需要较高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水平。提高思维能力的方式有许多,但最主要的途径就是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①符文品.引导青年噩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相统一[J].社会科学,2000,(10):16一18②傅治平.郁闷与喧嚣[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347405加强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应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只有不断地提高思辨能力,我们的学业和事业才会有明显的进步或成就。3、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信任、关心和友爱能造成良好的社会心理气氛,使每个人正常健康的心理需求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从而使人产生乐观开朗的情绪,对生活更加热爱,更加充满信心,并使整个社会群体保持稳定的,融洽的秩序。平等待人、团结互助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现代社会活动丰富多彩,青年作为最活跃的部分是离不开交往的,仔细观察,努力探索人际交往的奥秘,定能建立满意的人际关系,满怀信心地迎接各种挑战。4、培养实际工作的能力。现代社会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对人们的实际工作能力要求很高。最起码的是现代人应该学会流畅的表达,很难想像,现代社会中一个连母语、电脑都说不好、用不好的人,一个连基本的外语常识都不懂得人,将如何应对日益开放的社会和飞速变幻的时代。因此懂母语、外语、电脑很重要。具有了一定的表达等实际能力,人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日常工作生活中才能如鱼得水,游刃有余。5、磨砺适应能力。在未来社会中,我们将遇到许多意料之外的事,这就要求我们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学会从绝境中开辟道路,从困惑中理清头绪,在新的情况下应用已经掌握的知识,研究新问题。为了磨砺适应能力,平时要多对未来的事进行预测,增强计划性,从最坏处着想,向最好处努力,在困难面前就不至于惊慌失措,无言语对,无法可想,无计可施。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人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和才能,干出一番成绩,而不会因行业、时间、地点等的不同而使自己受到巨大的影响。适应能力差的人则会在新的情况下束手无策,无所作为。4l当代青年亚文化影响下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6结语记得研一时,老师们给我们研究生上课,多次提醒我们,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要学会规划好自己,要切实明白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区别,特别要做好两件事情,一是能写文章和能做研究,一是要多加强学习,要一专多能,自己要有政治水平和政治头脑,在各种社会思潮中能明辨是非,坚定立场。对于跨专业进入这一学科的我来说,当时并不完全明白老师的语意,也没太放在心上。现在研三快要毕业了,在做毕业论文时,回头看着自己走过的三年研究生生活,’才意识到老师当初说这话的深层含义,以及要学会做这两件事情的难度之大。读研期间,笔者在一些高校做了兼职老师,给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上思想政治课。笔者开始找自己的论文方向,经过长时间的思索,仍然无所收获。后来,在导师的帮助下选择了这个题目,这一课题正好与自己曾经代课兼职的经历吻合。在这段经历中,笔者有比较深刻的感受。思想政治课对提高当代青年们的情商非常重要,但在高校的发展中如今却遇到了很多问题。于是笔者,便按照导师的建议,在中国期刊网里进行相关资料的占有,看了很多跟课题相关的论文,文章涉及到思想政治课和青年亚文化的方方面面。笔者在经过一个多学期的构思后终于有所突破,确定了课题的大致脉络,接着开始着手于论文的写作。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由于自身水平所限,在问题面前提出了一些比较不深刻的解决方案,或提出的一些措施还不具有可行性,需要进行更深入的实践。但在整个过程当中,笔者明白新世纪的青年意识超前,思维敏锐成就感强烈,他们是新世纪的新生力量,但他们中也有很多人也存在很多问题,如理想目标茫然、信仰淡化,心理脆弱等,这一切都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中国的各种亚文化,尤其是青年亚文化日益从主流文化中分裂出来,其影响与作用也日益突出,它既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并成为人们不得不正视的一种文化现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但要有高度的民主政治、文明的道德风尚、繁荣的经济,更要有健康上进的文化。青年亚文化在当今社会很是流行,一旦我们忽略、放松对它的引导,恶剧可能重演,破坏力可能会更严重,失去民族传统文化的后果是我们民族的悲哀,我们一定要警惕。我们要用正确的健康主流文化来引导青年亚文化,通过426结语青年亚文化促使青年社会生活及生存状态不断发生新的变异、融合、转型与发展,同时呈现出开放的趋势,充分适应青年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了解青年亚文化,了解它的含义、产生、表现形式、特征及其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等是当务之急。惟其如此,我们才会对新时期的各种青年亚文化持正确的态度,既不会对此过于忧心忡忡,也不至于把它吹捧得过高,拿出我们应有的对策。43参考文献参考文献A.专著’【1】【英】泰勒著,蔡江浓译.原始文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5【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2jD、HowQrdEChudnco霄.TheAgeo彳theBnchetor:CreQtingnnAmeric口nsllbctllttlre,Princeton,N.J.:Pr{ncetonUniverSityPreSS,l999.68I。qK.Gelderdnd.s.Thornton.nle.stlbctllttlres.Re口der.London:Routledge,l997.40~43碴v.Milton矾nger.contrQctllttlreandS1lbctllture,AmericQnsociolog{cnlRevie、V25,1960.627【6】陆扬.文化研究与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303,302【7】杨黎.李开复这样的人生才精彩【M】.北京:九州出版社,38【8】怀特.文化科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39【9】路易・多洛.个体文化与大众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16【10】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192~193,205【1l】黄书泉.文学转型与小说嬗变【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20【12】伯尼斯・马丁.当代社会文化流变【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182~183【13】马新国.西方文论史(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88【14】巴赫金著,白春仁,顾亚铃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北京:三联书店,1988.176【15】【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三联书店,1989.96【16】傅治平.郁闷与喧嚣[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35l,309,347【1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0【18】陶国富,王祥兴.大学生积极心理【M】.上海:华东理工出版社,2005.379【19】邴正.跨世纪青少年丛书(人生卷)【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175B.连续出版物[1】张玉霞.青少年流行文化研究[J】.当代传播,2007-09—15【2】王维丽.流行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4):56【3】张平功.青年亚文化的形成及表现[J】.青年探索,2007,(4):22~25【4】许春梅.服装时尚领域涂鸦艺术流行现象分析[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70~73【5】张晶,刘焱.文化冲突中的青少年亚文化群特征和成因探析【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6,(6):l8~20【6】李巍.论消费主义影响下的城市居民消费行为特征——以重庆市为例[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33参考文献【7】漩庆超.浅谈中国当代青年亚文化【J】.科教文汇,2007,(11):183【8】蔡元云.新J代的解构与重建:香港经验【J】.当代青年研究,2005,(7):20~23【9】马庆发.批判理论与闵斯特学派课程(上)【J】.夕}国教育资料,1994,(2):45~47.[10】王树荫,温静.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5):44~46【ll】侯定凯.从亚文化到多元文化: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视角【J】.思想理论教育,2003,(3):l5—17【12】彭国平.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初探[J】.思品教育研究,2008,(11)上:133~134【13】刘秉亚.论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硕士论文】.开封:河南大学,20lO【14l符文品.引导青年亚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相统一【J】.社会科学,2000,(10):16~18C.学位论文【l】郑雪滢.论法治文化的意义及其生成条件:【硕士论文】.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6【2】张锋.“网络恶搞”的青年亚文化特性分析:【硕士论文】.苏州:苏州大学,2009【3】吴浩.论当代青年亚文化对青年身心发展的影响:【硕士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大学,20lO【4】张亚娟.校园青年亚文化“大话”倾向对德育功能的消解及对策研究:【硕士论文】.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09D.电子文献【l】http://www.aisixiang.com/data/detail.php?id=3864l【2】http://wwwjky.gxnu.edu.cn/teacher/s“ecss/lmushow.asp?sitename=Luoshuanglan&1mucat【3】http://fashion.people.com.cn/GB/5104402.html【4】当代青年:从愤怒到游戏生活的路越走越窄7.深圳新闻网2007.09—05【5】陈龙,曾一果.仪式抵抗:青年亚文化与“新人类文学”品格.文化研究网,2007.4-2845致谢致谢光阴似箭,转眼三年的研究生学习生活即将结束。在我的毕业论文完成之际,我谨向三年来指导、帮助和关心我的老师及学友们致以最诚挚的谢意!首先,我要衷心地感谢我的导师徐兰宾教授!感谢他一直以来对我精心的指导和帮助!徐教授在指导我写作论文过程中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他不断地为我指点迷津,帮助我开拓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他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他渊博的学识、深厚的理论修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乐观和蔼的人格魅力我当永远铭刻于心。其次,我要感谢邱晓辉老师、刘圣兰老师、黄建伟老师、李明老师、刘步英老师、傅琼老师、胡军华老师在论文开题和预答辩期间给予我宝贵的意见和真诚的关心。再次,我要感谢帮助我完成学业的江西农业大学人文学院的所有老师们!他们为我拓展知识、开拓视野、提高能力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让我受益非浅。我衷心地感谢老师们三年来的教育之恩!最后,在硕士论文撰写过程中,我曾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很多学者和同仁们的真知灼见,给了我多方面的启发,值此论文完稿之际,也致以衷心的谢意。当然,我还要感谢所有关心我帮助我的家人、同学和朋友!在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心下,我顺利地完成了学业。傅建轩2011年4月17日当代青年亚文化影响下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作者:

学位授予单位:

傅建轩

江西农业大学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Thesis_Y1919999.aspx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