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劳动仲裁申请后,公司搬迁了地址,劳动局调查说需要提供最新地址,但我没有怎么办?

2022-11-27 来源:我们爱旅游

一、公司工作地点变更可以申请劳动仲裁吗1、公司工作地点变更可以申请劳动仲裁。要求继续履行原来合同约定入职一个月没合同,第二个月起到当事人签合同前一天。可以要求双倍工资,单位擅自单方面变更合同,可以要求继续履行合同,或者要求协商解除合同,按工作年限补偿一个月工资,最好提供单位单方面变更合同的证据,去申请劳动仲裁。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二、劳动仲裁需要的材料包括什么劳动仲裁需要的材料包括:1、劳动争议仲裁申诉书;2、身份证复印件;3、被诉单位营业执照复印件或企业工商注册登记信息资料;4、证据材料复印件;5、当事人提交证据材料清单及证据说明。

没有劳动合同,怎么申请劳动仲裁

没有劳动合同申请劳动仲裁,应当提交其他能够证明合同内容的证据。申请人申请仲裁应当提交书面仲裁申请,并按照被申请人人数提交副本。仲裁申请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一)劳动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工作单位和住所,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二)仲裁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理由;(三)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书写仲裁申请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申请,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记入笔录,并告知对方当事人。法律依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八条 申请人申请仲裁应当提交书面仲裁申请,并按照被申请人人数提交副本。仲裁申请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一)劳动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工作单位和住所,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二)仲裁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理由;(三)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书写仲裁申请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申请,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记入笔录,并告知对方当事人。

公司搬迁名称不变地址变更,需要重新签订劳动合同吗?如果员工不愿意更改地址工作,公司是否应给予相应的补偿

法律分析:原则上需要,公司搬迁属于更改劳动地址,属于合同重大变更,需要按照劳动法规定给予员工补偿金(一般每工作一年按一个月工资标准),并重新签订劳动合同。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三条 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依法订立的劳动合同具有约束力,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履行劳动合同约定的义务。第十条 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第三十六条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上海劳动仲裁地址在哪里

上海劳动仲裁机构为上海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地址为西乡路188号。各区仲裁机构为:长宁区威宁路410号3楼,黄浦区车站支路87号;虹口区祥德路468号;普陀区交通路2315号,杨浦区长阳路2467号22号楼,宝山区:友谊支路79号,闵行区:中春路7001号明谷科技园A栋815室。

公司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理由是员工没有提供身份证。如果员工申请劳动仲裁,有胜算吗?

法律分析:没有签订合同可以申请劳动仲裁。法律并没有因证据不足或者没有劳动合同而剥夺申请劳动仲裁的权利。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可以通过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工作证”、“服务证”、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以及考勤记录等认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第二十一条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负责管辖本区域内发生的劳动争议。劳动争议由劳动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双方当事人分别向劳动合同履行地和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的,由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第二十七条 第一款 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该内容由 王国强律师 和 律说律答 共创回答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