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三倍赔偿具体适用范围是什么?

2022-09-08 来源:我们爱旅游

欺诈消费者行为的判断标准是根据经营者在销售商品或服务时所采取的手段,包括销售掺杂、掺假商品、虚假宣传、欺骗性价格等。判断是否误导消费者应以一般消费者的认知水平和识别能力为准。如果行为足以使一般消费者发生误解,则构成欺诈,无需实际损失。经营者的欺诈行为会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法律分析

根据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时所采用的手段来判断。下列行为属于欺诈消费者:

(1)销售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商品;

(2)采取虚假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使销售的商品份量不足的;

(3)销售“处理品”、“残次品”、“等外品”等商品而谎称是正品的;

(4)以虚假的“清仓价”、“甩卖价”、“最低价”、“优惠价”或者其他欺骗性价格表示销售商品的;

(5)以虚假的商品说明、商品标准、实物样品等方式销售商品的;

(6)不以自己的真实名称和标记销售商品的;

(7)采取雇佣他人等方式进行欺骗性的销售诱导的;

(8)作虚假的现场演示和说明的;

(9)利用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商品作虚假宣传的;

(10)骗取消费者预付款的;

(11)利用邮购销售骗取价款而不提供或者不按照约定条件提供商品的;

(12)以虚假的“有奖销售”、“还本销售”等方式销售商品的;

(13)以其他虚假或者不正当手段欺诈消费者的行为。

根据经营者的行为是否属于误导消费者来判断。判断经营者的行为是否误导消费者,应当用一般标准,即以一般消费者的认知水平和识别能力为准。

拓展资料:如果该行为足以使一般消费者发生误解,即构成欺诈。如果该行为不足以使一般消费者发生误解,则个别消费者不得以证明自己确实发生误解来主张欺诈行为的成立。经营者实施欺诈行为,一般都会造成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损害。这种损害并不意味着要求有实际的损失或者损害发生,只要经营者的行为按其性质足以误导消费者,就可以被认定为欺诈。

结语

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服务时采用的欺诈手段应受到谴责。销售掺杂、掺假、以次充好商品,以及使用虚假价格、说明、演示等手段欺骗消费者,都属于欺诈行为。根据一般消费者的认知水平和识别能力来判断,如果这些行为足以使消费者发生误解,就构成欺诈。欺诈行为会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不仅仅是实际损失。因此,对于经营者的欺诈行为,我们应予以严厉打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