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案立案标准为两万元以上,即可立案。法律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或者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的财物数额在两万元以上的,应当立案追诉。并且属于数额较大,将处以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或拘役,同时处以罚金。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也属于合同诈骗罪。
合同诈骗立案条件的认定条件如下:
行为人根本不具备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
采取欺骗手段。欺骗手段绝大多数是作为,而不可能是单纯的不作为。
使与之签订合同的人产生错误认识。
被骗人自愿地与行为人签订合同并履行合同义务,交付财物或者行为人(或第三人)直接非法占有他人因履约而交付的财物。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什么是合同欺诈行为?
合同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公私财物为目的,根本没有履行合同的诚意或没有履行合同的能力,采取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手法,通过订立合同,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产的诈骗犯罪行为。合同诈骗不仅侵犯了公私财产所有权,而且也破坏了社会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构成了刑事犯罪,合同诈骗行为人要承担刑事责任,主要方式是有期徒刑和判处罚金或没收财产。在生活中常见的合同诈骗主要有以下五种形式:
以定金为目标,即利用两个合同的主副关系,迫使对方违约,从而“没收”定金。
2、利用合同和图纸上规格的矛盾进行欺诈。
3、以中介服务为名,介绍订立假合同,捞取信息费。
4、双方串通,与厂方订立假合同,在收取信息费后,便以加工产品不合格为由,宣布合同无效。
5、私刻某些单位公章,谎称接受委托,向外发包业务,利用合同进行诈骗。合同欺诈怎么处理?
合同算欺诈的认定标准是: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以欺诈行为签订的合同认定为欺诈合同。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第一百九十二条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