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0年河南省洛阳市高考生物一模考试试卷(解析版)

2023-08-20 来源:我们爱旅游
2020年河南省洛阳市高考生物一模试卷

一、选择题(共50分,1一10每题1分,11一30每题2分)

1.(1分)下列有关细胞组成成分、结构或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糖蛋白、糖脂、甲胎蛋白都可能是细胞膜上的成分 B.真核细胞内有的蛋白质可以与DNA或RNA分子结合 C.高尔基体形成的囊泡内包含的物质成分均为蛋白质 D.溶酶体内含有的水解酶与细胞凋亡有密切关系

2.(1分)下列关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光合作用过程使光能转变为ATP进而转变为糖类等有机物 B.光反应阶段在有光时进行,暗反应阶段在无光时才能进行 C.用蒸馏水对植物进行水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会受到影响 D.给植物光合作用提供H2l8O,则在空气的CO2中检测不到18O

3.(1分)莴苣种子的萌发受光照的影响,下表是交替暴露在红光和远红光下莴苣种子的萌发率(2℃下,连续lmin的红光和4min的远红光照射,R﹣红光,FR﹣远红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光处理 R R﹣FR R﹣FR﹣R

萌发率% 80 7 79

光处理 R﹣FR﹣R﹣FR R﹣FR﹣R﹣FR﹣R R﹣FR﹣R﹣FR﹣R﹣

FR

A.该实验可以说明光是莴苣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

萌发率%

7 78 7

B.莴苣种子萌发率的高低取决于最后一次曝光的光波长 C.莴苣种子在远红光下萌发率高,红光下萌发率低

D.延长相同方式的光照处理时间,可以提高莴苣种子的萌发率 4.(1分)根据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判断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 A.隐性性状是指生物体不能表现出来的性状 B.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合子形成的过程中 C.表现型相同的生物,基因型一定相同 D.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遗传互不干扰

5.(1分)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基因突变即基因的碱基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B.雄蜂的﹣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可产生2个正常精子 C.联会时的交叉互换,实现了染色体上等位基因的重新组合 D.果蝇棒状眼的形成是染色体某一片段增加引起的

6.(1分)生物进化是指一切生命形态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在稳定的环境中生物不会发生进化,更不会形成新物种 B.突变和基因重组只通过有性生殖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C.存在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共同进化对被捕食者是有利的 D.二倍体马和二倍体驴杂交产生的二倍体骡子属于新物种 7.(1分)下列有关激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激素都是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 B.激素都随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 C.激素都能调节靶细胞的代谢速率,使其加快 D.激素都是微量、高效的有机物

8.(1分)下列关于人类免疫活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类特异性免疫的作用远远大于非特异性免疫的作用 B.病毒侵入机体细胞后只要靠细胞免疫就能被消灭清除 C.过敏原第二次进入机体能引发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D.T细胞和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细胞都有识别相应抗原的能力 9.(1分)下列生产实践措施不是利用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是( ) A.利用音响设备发出不同的声音信号来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 B.通过控制日照时间长短来调控植物开花时间 C.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

D.通过给黄麻喷洒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来提高其产量

10.(1分)如图所示,将对称叶片左侧遮光,右侧曝光,并采用适当的方法阻止两部分之间的物质转移。在适宜光照下照射6小时后,从两侧截取同等面积的叶片,烘干称重,分别记为a和b。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所代表的是该叶片的呼吸速率

B.所代表的是该叶片的光合速率

C.所代表的是该叶片的净光合速率

D.所代表的是该叶片的真正光合速率

11.(2分)下列关于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原核细胞有质粒,真核细胞无质粒

B.真核细胞会发生细胞分化,原核细胞不会 C.真核细胞具有生物膜系统,原核细胞不具有 D.真核细胞会发生无丝分裂,原核细胞不会

12.(2分)如图表示温度对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的结构有差异

B.超过a℃后,β﹣淀粉酶的空间结构不会发生改变 C.α﹣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比β﹣淀粉酶的要高 D.该实验的因变最为30min后的淀粉的剩余量

13.(2分)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水分子只能从高浓度溶液一侧向低浓度溶液一侧进行扩散

B.同一种物质进出同一种细胞的运输方式可以不同 C.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消耗能量 D.细胞呼吸强度的变化对主动运输和胞吞、胞吐都有影响

14.(2分)单纯的磷脂分子在水中可形成双层脂分子的球形脂质体(如图),它载入药物后可将药物送入靶细胞内,下列关于脂质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a处嵌入脂溶性药物,利用它的流动性将药物送入细胞 B.在b处嵌入脂溶性药物,利用它的流动性将药物送入细胞

C.在a处嵌入水溶性药物,利用它与细胞膜融合的特点将药物送入细胞 D.在b处嵌入水溶性药物,利用它与细胞膜融合的特点将药物送入细胞

15.(2分)阻遏是生命活动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即可通过某种方式阻止某个反应或过程,达到自我调节的目的,下列不属于阻遏现象的是( ) A.环境中食物和空间限制种群数量的指数型增长 B.通过负反馈调节可防止人体血液中性激素的含最过高 C.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侧芽运输,减缓了侧芽生长 D.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导致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也减少

16.(2分)某同学在观察果蝇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时,发现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中共有8条染色体,呈现4种不同的形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该细胞正处于分裂前期,则可能正在发生基因重组 B.若该细胞正处于分裂后期,其子细胞的大小一定相同 C.若该细胞此时存在染色单体,则该果蝇一定是雌性 D.若该细胞此时没有染色单体,则该细胞可能取自精巢

17.(2分)如图所示,内共生起源学说认为:线粒体、叶绿体分别起源于一种原始的好氧细菌和蓝藻类原核细胞,它们最早被原始的真核细胞吞噬后未被消化,而是与宿主进行长期共生而逐渐演化为重要的细胞器。下列表述中不支持这一论点的是( )

A.线粒体内和叶绿体内存在与细菌DNA相似的环状DNA

B.线粒体和叶绿体内的蛋白质有少数几种是由自身DNA指导合成,绝大多数由核DNA指导合成

C.真核细胞内的DNA有极高比例的核甘酸序列经常不表现出遗传效应,线粒体和叶绿体DNA和细菌的却不是这样

D.线粒体和叶绿体能像细菌一样进行分裂增殖

18.(2分)已知某种自花传粉植物花的颜色受若干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相关基因如果是1对,则用A与a表示:如果是2对,则用A与a、B与b表示,以此类推)的控制。现用该植物中开红花的植株甲与开黄花的纯合植株乙杂交,F1都开黄花,F1自花传粉产生F2,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花:红花=27:3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花的颜色至少受3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

B.F2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19种,其中纯合子有7种

C.F2的红花植株中只有纯合子自交不会发生性状分离 D.将F1的花粉进行花药离体培养后得到的黄花植株占

19.(2分)正常双亲生育了一个染色体组成为44+XXY的孩子。关于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

A.该患者的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变异中的三体

B.若孩子不患色盲,出现的异常配子一定为父亲产生的精子 C.若孩子患色盲出现的异常配子一定为母亲产生的卵细胞 D.孩子长大后若能产生配子,则产生只含Y的配子慨率是

20.(2分)某种遗传病由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经遗传咨询可知5号和6号生育后代患病的概率为

,据此分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1号与2号个体的基因型可同可不同 B.3号和4号个体可以是纯合子也可以是杂合子 C.5号与6号基因型相同且都为杂合子 D.8号基因型最多有4种可能

21.(2分)下列关于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对两组噬菌体应分别使用32S、31P对其蛋白质和DNA进行标记 B.该实验还能证明DNA的半保留复制方式

C.正常操作情况下两组实验的上清液和沉淀物的放射性强弱有差异 D.该实验可以利用肺炎双球菌代替大肠杆菌进行试验

22.(2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蕴含着大量的遗传信息,下列有关DNA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如果一个基因由2000个脱氧核苷酸组成,则其排列顺序有41000种 B.DNA复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新合成的两条子链形成新的DNA双链 C.一个DNA分子转录一次可形成一个或多个合成多肽链的模板 D.基因与性状的关系除了一一对应之外,还要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23.(2分)表观遗传是指生物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现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对此现象的理解错误的是( ) A.基因的启动部位被甲基化修饰属于表观遗传 B.同卵双胞胎之间的微小差异与表观遗传无关 C.细胞质中的调控因子对基因的表达起调节作用 D.正常细胞的分化可体现出细胞层次上的表观遗传

24.(2分)理论上有关人类单基因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白化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是人群中发病率的一半 B.多指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小于致病基因频率 C.红绿色盲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致病基因频率 D.一个家族中若只有男性患病,则一定为伴Y染色体遗传

25.(2分)为了探究某物质(ET)对生长素(IAA)作用的影响,某研究小组以豌豆幼苗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实验的自变量为IAA的浓度和是否添加物质ET B.实验结果显示ET对不同浓度IAA的生理功能均起促进作用 C.该实验过程中豌豆生根的数量最多时对应IAA浓度小于b D.每组实验中豌豆幼苗的数量,长势均应相同

26.(2分)下列调查实验的操作方法中,对实验结果影响最小的是( ) ①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时,取样前没有将试管振荡 ②探究生长素促进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做正式实验时未设置空白对照 ③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集的地区取样 ④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时,所选的实验材料是否为纯合子 ⑤调查某地区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作为调查对象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⑤

27.(2分)如图为某种群的平均出生率(实线)及平均死亡率(虚线)与该种群所依赖的资源量关系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 B.资源量长期小于R对该种群密度影响不大 C.资源量是该种群数量重要的外源性调节因素 D.随着资源量的增加,此种群的K值可以无限增大 28.(2分)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作为生态系统基石的生产者不一定都是自养型生物 B.碳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之间循环往复 C.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比草原生态系统低 D.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可以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9.(2分)如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的多少),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

A.在“草→兔→狼”这一食物链中,狼粪便中的能量属于d B.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0%

C.图中f代表初级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 D.图中g和i有一处表示初级消费者未被利用的能量

30.(2分)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及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导致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DNA的多样性

B.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间接价值 C.将各地濒危物种都迁入自然保护区加以保护 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指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二、非选择题(共50分,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1题一第3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35题和第36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35分)

31.(9分)CO2浓度增加会对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产生影响。研究人员以大豆、甘薯、花生、水稻、棉花作为实验材料,分别进行三种不同实验处理,甲组提供大气CO2浓度(375µmol•noll),乙组提供CO2浓度倍增环境(750µmol•mol1),丙组先在浓度倍增的环境中培

旅60d,测定前一周恢复为大气CO2浓度。蹩个生长过程保证充足的水分供应,选择晴天上午测定各组的光合作用速率。结果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随着CO2浓度的增加,作物光合作用速率 (填“减慢”、“加快”或“不变”):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2)在CO2浓度倍增时,光合作用速率并未倍增,此时限制光合作用速率增加的因素可能是光反应为喑反应提供的 不足,也可能是喑反应中 。

(3)丙组的光合作用速率比甲组低。有人推测可能是因为作物长期处于高浓度CO2环境

而降低了固定CO2的酶的活性, ,因此会表现出比大气CO2浓度下更低的光合速率。

32.(12分)已知青蛙的长腿和短腿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为确定青蛙腿形的遗传方式(不考虑X/Y同源区段),某大学生物系学生用一只长腿雌蛙与一只短腿雄蛙杂交,子一代青蛙中♀长腿:♀短腿:♂长腿:♂短腿为1:1:1:1.请根据上述结果,回答问题。 (1)仅根据上述结果,能否证明青蛙腿形的遗传方式,并说明理由。 。 (2)为进一步确定青蛙腿形的遗传方式,可选用上述子一代中的 青蛙进行杂交,观察子二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若 ,则长腿基因为显性,位于X染色体上; 若 ,则 ; 若 ,则 。

33.(8分)如图是前胰岛素原加工成胰岛素的过程,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分析,胰岛素分子的A、B两条肽链是由 (填“同一”或“不同”)基因编码的,判断依据是 。

(2)由前胰岛素原最终生成胰岛素的过程要有 (细胞器)的共同参与。在加工过程中需要蛋白酶催化 键的断裂。

(3)胰岛素在血糖平衡调节中的作用机理是 ,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34.(6分)我国古代就已发展出“桑基鱼塘”生产方式:利用桑叶喂蚕,蚕沙(蚕粪)养鱼,鱼塘泥肥桑,在桑、蚕、鱼之间形成良性循环。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应用出发,分析古人设计这种农业生产方式的合理性。 。

(2)在该生产方式中,鱼塘中的水生植物、昆虫、鱼类、蛙类和底泥中的微生物共同组成了 (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流经鱼塘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 ,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上看,鱼塘中的鱼属于 。

(3)鱼塘泥肥桑是因为塘泥中含有大量的营养丰富的有机物,土壤中的微生物通过 呼吸将这些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被桑树吸收利用。

二、选考题(15分,从选1和选3中任选一题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方框涂黑.注意所选题目的题号必须与所涂题目的题号一致,在答题卡选答区域指定位置答题.如果不涂、多涂或多答则均按所答第一题计分)[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35.(15分)请回答下列与果酒和泡菜制作有关的问题。

(1)制作果酒和泡菜时利用的微生物分别是 ,这两种微生物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 。从微生物培养的角度分析,发酵液为微生物生长提供的主要营养物质有 。这两种发酵的共同点是 。

(2)制作的葡萄酒之所以呈现深红色,是由于 。制作葡萄酒时需要将温度控制

在 ℃。

(3)泡菜制作过程中影响亚硝酸盐含量的因素有 等,若制作的泡菜“咸而不酸”,最可能的原因是 。 [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36.请回答下列与基因工程有关的问题。

(1)在基因工程中,获取目的基因主要有两大途径,即 和从 中分离。 (2)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是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构建基因表达载体需要用的工具酶是 。在已经构建的基因表达载体中,调控目的基因表达的序列有 ;用于对目的基因进行筛选的序列为 。

(3)在获得目的基因后,可以采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该技术的前提是 ,以便根据这一序列合成引物。PCR技术中所利用的关键酶是 。

(4)尼伦伯格、马太破译了编码氨基酸的第一个遗传密码,如果说他们的工作为基因的分离和合成提供了启示,那么这一启示是 。

2020年河南省洛阳市高考生物一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50分,1一10每题1分,11一30每题2分)

1.【分析】1、糖蛋白和细胞识别有关,抗体识别抗原,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识别特定的碱基序列;

2、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约占)50%和蛋白质(约占40%),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占2%~10%)。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磷脂最丰富,磷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在细胞膜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因此,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解答】解:A、细胞膜上的成分中可能存在糖蛋白、糖脂、甲胎蛋白,A正确; B、真核细胞内有的蛋白质可以与DNA或RNA分子结合,如染色体(DNA和蛋白质构成)和核糖体(蛋白质和RNA构成),B正确;

C、高尔基体形成的囊泡内包含的物质成分不一定都是蛋白质,如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高尔基体囊泡中含有纤维素和果胶,以形成细胞壁,C错误; D、溶酶体内含有的水解酶与细胞凋亡有关,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各结构的组成成分及功能;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分析】光合作用的实质上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可以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可以为暗反应提供ATP和[H],光反应必须有光才能进行,暗反应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两个过程,暗反应有光无光都可以进行。 【解答】解:A、ATP和糖类等有机物是物质不是能量,物质和能量不能相互转化,A错

误;

B、光反应阶段在有光时进行,暗反应阶段在有光和无光时都能进行,B错误; C、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光照、温度、CO2浓度、水分、矿质元素离子等,对植物进行蒸馏水培养时,由于缺少必要的矿质元素离子会降低光合作用强度,C正确; D、植物光合作用将H2l8O分解为l8O2和[H],l8O2在植物体内又会被有氧呼吸利用产生H218O,H218O又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产生Cl8O2,故在空气的CO2中能检测到l8O,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光合作用的过程,理解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关系,掌握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各选项,难度适中。 3.【分析】分析表格:第一组为黑暗处理组,属于对照组,其余均为实验组。与第一组(对照组)相比,第二组只有红光照射,种子的萌发率明显提高,说明红光促进莴苣种子萌发;根据后几组的实验结果可知,红光的促进作用可以被随后照射的远红光降低。 【解答】解:A、该试验没有设置无光条件下种子萌发状况的对照组,不能说明光是莴苣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A错误;

B、根据表格可以看出最后一次照光为R则种子萌发率高,最后一次为FR则种子萌发率低,B正确;

C、莴苣种子在红光下萌发率高,在远红光下萌发率低,C错误;

D、莴苣种子的萌发率与最后一次照光类型有关,与光照处理时间无关,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探究种子萌发与所照光的类型有关,从表格中可以看出种子萌发率与最后一次的照光类型有关。

4.【分析】1、显性性状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隐性性状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在完全显性的情况下,显性纯合子与杂合子的表现型相同,都是显性性状,隐性纯合子表

现出隐性性状。

2、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解答】解:A、隐性性状是指杂种一代不能表现的性状,隐性纯合子表现隐性性状,A错误;

B、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配子形成的过程中,B错误;

C、表现型相同的生物,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如DD和Dd都表现为高茎,C错误; D、根据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基因具有独立性,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遗传互不干扰,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于基因型与表现型的概念及相互关系、等位基因的概念、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概念的理解,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5.【分析】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来源: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

(1)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主要是细胞分裂的间期。基因突变的特点是低频性、普遍性、少利多害性、随机性、不定向性。

(2)基因重组的方式有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另外,外源基因的导入也会引起基因重组。

(3)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解答】解:A、基因突变即基因的碱基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A正确; B、雄蜂是单倍体,它的一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可产生2个正常精子,B正确; C、联会时的交叉互换,实现了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进行交叉互换,C错误;

D、果蝇棒状眼的形成是染色体某一片段增加引起的,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的 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突变的概念,理解基因重组的类型,识记果蝇棒状眼形成的原因,明确雄蜂是单倍体,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叙说,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6.【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环境条件保持稳定时,种群的基因频率也会发生变化,如基因突变等原因,而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在稳定的环境中生物会发生进化,也会形成新物种,A错误;

B、基因重组通过有性生殖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突变除了通过有性生殖也可以通过无性生殖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错误;

C、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因此存在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共同进化对被捕食者是有利的,C正确;

D、二倍体马和二倍体驴杂交产生的二倍体骡子不育,不属于新物种,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能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7.【分析】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动物激素: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对生命活动的调节。不同激素的化学本质不同,大部分是蛋白类,而性激素是固醇类。

激素调节的三个特点:①微量和高效;②通过体液运输;③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解答】解:A、动物激素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但植物没有内分泌器官,而是由一定部位产生激素,A错误;

B、动物激素由内分泌器官分泌以后通过体液运输到靶器官和靶细胞,但植物激素不需要体液运输,B错误;

C、激素都能调节靶细胞的代谢速率,但不一定使代谢速率加快,C错误; D、激素都是微量、高效的有机物,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动物的激素调节,意在考查学生对激素调节的特点的理解,难度不大。

8.【分析】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具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是T细胞、B细胞、记忆B细胞、记忆T细胞、效应T细胞。

【解答】解:A、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作用都很重要,不能简单的说特异性免疫的作用远远大于非特异性免疫的作用,A错误;

B、病毒侵入人体时,特异性免疫中细胞免疫不能单独起作用,要和体液免疫共同起作用,B错误;

C、过敏反应属于二次免疫,特点是反应速度更快、作用更强,C正确; D、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浆细胞没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能力,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9.【分析】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2、应用:(1)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产量。(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解答】解:A、利用音响设备发出不同的声音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这是物理信息在生产中的应用,A正确;

B、通过控制日照时间长短来调控植物开花时间,这是利用植物感知光周期的不同,属于物理信息在生产中的应用,B正确;

C、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这是化学信息在生产中的应用,C正确; D、通过给黄麻喷洒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来提高其产量,这是植物激素的应用,不是信息传递在生产中的应用,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掌握信息传递在生产中的应用及实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简单题。 10.【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对称叶片左侧遮光右侧曝光可视为一组对照实验,照光与不照光部分的生理过程中差别是光合作用是否进行。

照光与不照光部分的生理过程中差别是光合作用是否进行,但同时它们都进行呼吸作用,b=叶片原重量+总光合作用﹣呼吸消耗,a=叶片原重量﹣呼吸消耗,因此b﹣a=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总量。

【解答】解:A、a=叶片原重量﹣呼吸消耗,而呼吸速率应=(叶片原重量﹣a)/6,故不是呼吸速率,A错误;

B、b=叶片原重量+总光合作用﹣呼吸消耗,光合速率=故不是光合速率,B错误;

C、无法计算该叶片的净光合速率,C错误; D、b﹣a表示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总量,所以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明确真正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是解题的关键。

11.【分析】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比较项目 大小 主要 区别 细胞壁

原核细胞 较小

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

胞核,有拟核

有,主要成分是糖类和蛋植物细胞有,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

白质

果胶;动物细胞无;真菌细胞有,

主要成分为多糖

生物膜系统 细胞质 DNA存在形式

无生物膜系统 有核糖体,无其他细胞器

有生物膜系统 有核糖体和其他细胞器

真核细胞 较大

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所代表的是该叶片真正光合速率,D

拟核中:大型环状、裸露 细胞核中:和蛋白质形成染色体 质粒中:小型环状、裸露 细胞质中:在线粒体、叶绿体中裸

露存在

增殖方式 可遗传变异方式

二分裂 基因突变

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解答】解:A、原核细胞有质粒,真核细胞中也有部分有质粒,如酵母菌,A错误; B、真核细胞会发生细胞分化,原核细胞不会,B正确;

C、真核细胞具有生物膜系统,原核细胞只有细胞膜一种生物膜,因此不具有生物膜系统,C正确;

D、真核细胞会发生无丝分裂,而原核细胞只能进行二分裂,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要求考生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能列表比较两者,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2.【分析】温度和PH对酶活性的影响:

①低温时,酶分子活性收到抑制,但并未失活,若恢复最适温度,酶的活性也升至最高;高温、过酸、过碱都会导致酶分子结构被破坏而使酶失活; ②温度或pH是通过影响酶的活性来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 图中可以看出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不同。

【解答】解:A、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是两种物质,其组成成分和空间结构有一定差异,A正确;

B、超过a℃后,已经超过了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其空间结构开始发生改变,B错误; C、从图中可以看出α﹣淀粉酶比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要高,C正确;

D、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和淀粉酶种类,因变量是30min后淀粉的剩余量,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的知识,考生识记酶的特性和外界条件对酶活性的影响、通过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13.【分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包括: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

名 称

运输方向

载体 能量 不需 不需

实 例

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

自由扩散 高浓度→低浓

协助扩散 高浓度→低浓

主动运输 低浓度→高浓

需要 不需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需要 需要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

Na+等

【解答】解:A、水分子既能从高浓度溶液一侧向低浓度溶液一侧进行扩散,也能由从低浓度溶液一侧向高浓度溶液一侧进行扩散,A错误;

B、同一种物质进出同一种细胞的运输方式可以不同,如钠离子进出神经细胞,B正确; C、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消耗能量,C正确;

D、细胞呼吸强度的变化对产生能量有影响,因此对消耗能量的主动运输和胞吞、胞吐都有影响,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要求考生识记3种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包括它们的运输方向、是否需要载体、是否需要能量及相应的实例,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4.【分析】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其中磷脂分子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等所组成的分子,磷酸“头”部是亲水的,脂肪酸“尾”部是疏水的,所以a是亲水性的物质,b是疏水性的脂溶性的物质。

【解答】解:球形脂质体的双层脂分子的亲水端朝外,疏水端朝内,所以图中 a 处可嵌入水溶性物质,b 处可嵌入脂溶性物质;细胞膜是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也是脂质,图中利用脂质体可以和细胞膜融合的特点,将药物送入靶细胞内部。 故选:C。

【点评】化学的一些原理拿到生物学中同样可以适用,例如化学中的“相似相溶”的原理,就是本题的解题核心,要注意之间的联系。

15.【分析】1、环境中食物和空间等环境阻力抑制种群数量的增长。

2、顶端优势:顶芽优先生长,抑制侧芽生长的现象叫做顶端优势,原理是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侧芽运输,导致侧芽的生长素浓度过高,对侧芽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3、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中: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而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有负反馈作用,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解答】解:A、“S”型增长有环境阻力,环境中食物和空间等环境阻力会对种群呈“S”型曲线的增长有阻遏作用,A正确;

B、性激素对下丘脑、垂体分泌相应激素存在负反馈调节,使得体内的性激素浓度不至于过高,负反馈调节对体内性激素过高有阻遏作用,B正确;

C、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侧芽运输,导致侧芽的生长素浓度过高,对侧芽的生长有阻遏作用,C正确;

D、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使甲状腺激素分泌也减少,体现的是对甲状腺激素分泌过程的促进作用减弱,不属于阻遏现象,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以“S”型增长的条件、顶端优势的原理、甲状腺激素的负反馈调节为例考查了阻遏现象的概念及原理,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综合性强,难度适中。

16.【分析】分析题干:果蝇体细胞有8条染色体,2个染色体组。观察果蝇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时,发现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中共有8条染色体,呈现4种不同的形态,说明该果蝇为含有2个染色体组,可能是雌果蝇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也可能是雄果蝇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解答】解:A、若该细胞正处于分裂前期,则可能是雌果蝇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和后期可以发生基因重组,A正确;

B、若该细胞正处于分裂后期,可能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也可能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其中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卵母细胞的分裂是不均等的,B错误;

C、若该细胞此时存在染色单体,则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由于其染色体只有4种不同的形态,因此一定是雌性,若为雄性则有5种形态,C正确; D、若该细胞此时没有染色单体,则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可能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因此该细胞可能取自精巢,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和数目变化规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7.【分析】内共生起源学说认为,被原始真核生物吞噬的蓝藻有些未被消化,反而能依靠原始真核生物的“生活废物”制造营养物质,逐渐进化为叶绿体。

【解答】解:A、线粒体内和叶绿体内存在少量的与细菌DNA相似的环状DNA,支持内共生假说,A正确;

B、原始的好氧细菌和蓝藻类原核细胞没有细胞核,所以不支持绝大多数由核DNA指导合成的,B错误;

C、真核细胞内的DNA有极高比例的核甘酸序列经常不表现出遗传效应即非编码区和内含子,而线粒体和叶绿体DNA和细菌的却不是这样,没有内含子,C正确;

D、好养细菌和蓝藻类细胞都是含DNA、RNA和核糖体,都能进行分裂增殖,都能合成蛋白质,这支持内共生起源学说,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结构,意在考查考生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内共生起源学说为背景,考查考生分析题干,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属于基础题。

18.【分析】根据题意,“F1自花传粉产生F2,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花:红花=27:37”,即黄花占

=()3,由此可以确定,该性状是由三对等位基因控制的,并

且只有基因型为A_B_C_时才表现黄色,其余全为红色。

【解答】解:A、由分析可知,花的颜色是由3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的,A正确; B、F2中基因型共有33=27种,黄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_B_C_共有23=8种,故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27﹣8=19种,其中纯合子为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共7种,B正确;

C、F2的红花植株中不是只有纯合子自交不会发生性状分离,也有杂合子自交不会发生性状分离,例如AaBbcc,C错误;

D、由题意可知F1的基因型为AaBbCc,能产生配子的种类为23=8种,其中只有ABC为黄色占,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两对等位基因,配子的组合方式为4×4=16种;三对等位基因配子的组合方式为4×4×4=64种。

19.【分析】根据题意可知:双亲正常生出了一个染色体组成为44+XXY的孩子,则双亲提供的精子和卵细胞可能是:22+Y和22+XX或22+XY和22+X。

如果是前一种情况,即卵细胞异常,由于不能确定两条X是否是同源染色体,因此可能是减一同源染色体未分离或减二后期时着丝点未分裂;

如果是后一种情况,即精子异常,表面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时,同源染色体未分离。

【解答】解:A、该患者的染色体组成为44+XXY,比正常人多了一条性染色体,所以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变异中的三体,A正确;

B、双亲正常生出一个染色体组成为44+XXY的孩子,则该孩子是由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为22+Y和22+XX或22+XY和22+X两种情况结合形成的。如果孩子不患色盲,而双亲的表现型正常,因此出现异常配子的可能为父亲产生的精子也可能为母亲产生的卵细胞,B错误;

C、如果孩子患色盲,则孩子的基因型为XbXbY,根据色盲的遗传方式,孩子的色盲基因只能来自母亲,则出现异常配子一定为母亲产生的卵细胞,C正确;

D、若该孩子长大后能产生配子,则其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为X:XY:XX:Y=2:2:1:1,即产生只含Y的配子慨率是,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减数分裂、染色体变异以及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理解判断能力,难度适中。考生要能够根据后代染色体的组成判断异常的配子;根据伴性遗传的遗传特点判断异常配子的来源。

20.【分析】分析题文及系谱图:该遗传病由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相关基因用A、a和B、b表示)共同控制,只有同时存在两种显性基因时才不患病,即正常个体的基因型为A_B_.5号和6号生育后代患病的概率为,而

,即正常的概率为1﹣

=×,因此5号和6号的基因型均为AaBb。

【解答】解:A、根据题干信息只能确定5号和6号的基因型均为AaBb,不能确定1号和2号个体的基因型,因此1号与2号个体的基因型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A正确; B、只有同时存在两种显性基因时才不患病,3号和4号个体都患病,但他们的儿子(6号个体)不患病,这说明3号和4号的基因型一个是A_bb,一个是aaB_,3号和4号个体可以是纯合子也可以是杂合子,B正确;

C、由以上分析可知,5号和6号的基因型均为AaBb,可见他们的基因型相同且都为杂合子,C正确;

D、5号和6号的基因型均为AaBb,8号患病,其基因型为最多有5种可能,即AAbb、Aabb、aaBB、aaBb、aabb,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该病为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正常个体为的基因型为A_B_,其余为患病个体,正常:患病=9:7,属于9:3:3:1的变形。

21.【分析】1、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外壳(C、H、O、N、S)+DNA(C、H、O、N、P)。 2、噬菌体的增殖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解答】解:A、对两组噬菌体应分别使用35S或32P标记噬菌的蛋白质和DNA,A错误; B、该实验只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证明DNA是半保留复制方式,B错误; C、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上清液中放射性强,沉淀物中放射性弱;32P标记噬菌体的DNA,沉淀物中放射性强,上清液中放射性弱,C正确; D、T2噬菌体只能寄生于大肠杆菌,不能寄生于肺炎双球菌,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噬菌体的结构特点;识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明确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注入细菌,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掌握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过程、现象及结论。

22.【分析】1、DNA分子的多样性:构成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虽只有4种,配对方式仅2种,但其数目却可以成千上万,更重要的是形成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可以千变万化,从而决定了DNA分子的多样性(n对碱基可形成4n种)。

2、DNA分子的特异性:每个特定的DNA分子中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而特定的排

列顺序代表着遗传信息,所以每个特定的DNA分子中都贮存着特定的遗传信息,这种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就决定了DNA分子的特异性。

【解答】解:A、如果一个基因由2000个脱氧核苷酸组成,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理论上最多有41000种,但基因已确定,所以脱氧核苷酸只有1种排列顺序,A错误; B、DNA复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新合成的两条子链分别与母链螺旋形成两个新的DNA双链,B错误;

C、一个DNA分子含有多个基因,其转录一次,可形成一个或多个合成多肽链的模板,C正确;

D、基因与性状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基因与性状的关系,要求考生识记和理解DNA分子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含义;识记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3.【分析】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基因型是表现型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 【解答】解:A、基因的启动部位被甲基化修饰属于表观遗传,A正确;

B、同卵双胞胎之间的基因型相同,因此他们之间的微小差异与表观遗传有关,B错误; C、细胞质中的调控因子对基因的表达起调节作用,C正确; D、正常细胞的分化可体现出细胞层次上的表观遗传,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结合题干信息,考查细胞分化、基因与性状的关系,考查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具有一定的难度。

24.【分析】几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及其特点:

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其发病特点:(1)男患者多于女患者;(2)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

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其发病特点:(1)女患者多于男患者;(2)世代相传。

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多,多代连续得病。

4、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先天聋哑、苯丙酮尿症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少,个别代有患者,一般不连续。

5、伴Y染色体遗传:如人类外耳道多毛症,其特点是:传男不传女。

【解答】解:A、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和女性中发病率相同,人群中还包括正常人和患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在人群中发病率,A错误;

B、多指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若相关基因用A、a表示,则发病个体的基因型为AA和Aa,其发病率=A×A+2A×a=A(A+2a),可见其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大于致病基因的频率,B错误;

C、红绿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男性患者只要有一个致病基因即发病,因此该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C正确;

D、一个家族中若只有男性患病,则可能为伴Y染色体遗传,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实例,掌握各种遗传病的特点,能结合所需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25.【分析】分析曲线图:该实验的自变量为IAA浓度和是否添加ET,因变量是生根数量。据此回答。

【解答】解:A、该实验的自变量为IAA的浓度和是否添加物质ET,A正确;

B、试验结果显示在a点时ET对IAA的生理功能既无促进又无抑制作用,B错误; C、从图中可以看出,加入ET之后豌豆生根的数量最多时所对应的IAA的浓度小于b,C正确;

D、试验中应控制无关变量相同,故每组试验中豌豆的数量和长势均应相同,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植物激素的实验,注意分析清楚试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

26.【分析】1、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相关注意事项:

(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边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固定的相邻两个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

2、探究生长素促进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无关变量(如枝条长度、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的时间等)应控制为等量;实验前做一个预实验,目的是为正式实验摸索条件,减少实验误差。 3、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

【解答】解:①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时,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如果取样前没有将试管振荡,则酵母菌分布不均匀,如果取试管上部的液体,测的实验结果可能偏小,如果取试管下部的液体,测得实验结果可能偏大,所以取样前没有将试管振荡对实验结果影响较大,①错误;

②探究生长素促进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需要进行预实验,设置空白对照组,目的是确定合适实验浓度范围,为正式实验摸索条件,减少实验误差预实验中,但做正式实验时未设置空白对照,对实验结果基本没有影响,②正确;

③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在分布较稀疏地区取样数值会偏小,所以对实验结果影响较大,③错误;

④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一般用测交的方法,即杂合子与隐性个体杂交,是否为纯合子对结果影响不大,④正确;

⑤调查某地区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应到人群中随机调查,如果以患者家系作为调查对象,则可能会偏大,⑤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观察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探究生长素促进生根的最适浓度、调查种群密度、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调查某地区某遗传病的发病率等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27.【分析】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解答】解:A、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A错误;

B、资源量长期小于R会使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导致该种群密度降低,B错误; C、资源量是该种群数量重要的外源性调节因素,C正确;

D、据图示可知,随着资源量的增加,该种群的K值增大到一定程度后不再增加,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当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变大;当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不变;当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变小。

28.【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光能自养型生物或化能自养型生物,消费者和分解者一

定是异养型生物;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呼吸作用释放的热能形式散失到环境中;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的。

【解答】解:A、生态系统的基石是生产者,生产者都是自养型生物,A错误; B、碳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B错误;

C、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营养结构比草原生态系统更复杂,故其自我调节能力更高,C错误;

D、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可以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生态系统的结构,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各组成成分的功能及生物类别,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9.【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其中a表示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表示第二个营养级的摄入量;c表示第二个营养级的同化量;d表示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e表示第三个营养级的摄入量;f表示第二营养级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h和i(或g)表示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g(或i)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

【解答】解:A、在“草→兔→狼”这一食物链中,狼粪便中的能量未被利用,仍属于其上一个营养级,即属于d,A正确;

C、由图示分析可知,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为c,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为a,则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

,B错误;

C、图中f代表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生物)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C正确; D、g和i表示的是未被利用的能量和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其中有一处表示初级消费者未被利用的能量,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结合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考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途径,能准确判断图中各字母的含义;掌握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方法,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 30.【分析】保护生物多样性

1、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多样性的原因:从分子水平上看,其根本原因是DNA上基因的多样性(性状表现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蛋白质种类的多样性);从进化的角度看多样性产生的原因是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不同环境的自然选择)。 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

(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 (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4、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2)易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

(3)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 (4)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 【解答】解:A、导致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DNA的多样性,A正确; B、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B错误;

C、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包括就地保护、易地保护、通过生物技术保护等,因此不是将

各地濒危物种都迁入自然保护区加以保护,C错误;

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因此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不仅仅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三个层次,掌握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保护措施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二、非选择题(共50分,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1题一第3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35题和第36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35分)

31.【分析】根据图文分析:甲组和乙组之间进行比较可知,CO2浓度升高有利于光合作用甲组和丙组比较可知,作物长期处于高CO2浓度条件下有可能会使固定CO2的酶的活性降低或者是数量减少。

【解答】解:(1)CO2是影响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的原料,在光照充足的情况下,在一定范围内CO2浓度越高,暗反应速度加快,光合作用速率也加快。

(2)光合作用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和[H],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ADP和Pi;当CO2浓度倍增时,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可能是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的ATP和[H]不足,或者暗反应中固定CO2的酶活性低(或数量不足),从而影响CO2的固定。

(3)丙组在CO2浓度倍增环境中培养了60d,测定前一周恢复为大气CO2浓度,但是其光合速率低于甲组(提供的是大气CO2浓度),可能的原因是长期处于CO2,浓度倍增环境使得作物固定CO2,的酶的活性下降或酶的含量降低,当恢复大气CO2浓度后,已降低的酶活性未能恢复,又失去了高浓度CO2的优势,因此会表现出比大气CO2浓度下更低的光合速率。 故答案为:

(1)加快 CO2是暗反应的原料,在光照充足的情况下CO2浓度增加。暗反应加快,光合作用速率也加快

(2)ATP和NADPH([H]) 固定CO2的酶活性不高(数量有限),C2的再生速率不足,有机物积累较多

(3)当恢复大气CO2浓度后,已降低的酶活性未能恢复,又失去了高浓度CO2的优势 【点评】本题借助坐标图,考查光合速率的影响因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意在考查考生分析坐标图的能力和理解能力。

32.【分析】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总是和性别相关联,叫伴性遗传,伴性遗传也遵循分离定律,是分离定律的特殊形式。只长腿雌蛙与一只短腿雄蛙杂交,子一代青蛙中♀长腿:♀短腿:♂长腿:♂短腿为1:1:1:1,在雌雄个体之间的性状分离比无差异都是1:1,相当于一对相对性状的测交实验,控制腿长度的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或X染色体上;根据题干信息不能判断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

【解答】解:(1)当显性个体为杂合子时,无论基因在X染色体上还是在常染色体上都会出现一只长腿雌蛙与一只短腿雄蛙杂交,子一代青蛙中♀长腿:♀短腿:♂长腿:♂短腿为1:1:1:1的结果,因此仅根据该实验结果不能判断蛙腿的遗传方式。 (2)该实验的目的是利用子一代判断蛙腿的遗传方式,可以让子一代长腿蛙相互交配,观察子二代的表现型及比例进行判断。相关基因可以用A(a)表示。

①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子代长腿雌蛙的基因型是XAXa、长腿雄蛙的基因型是XAY,子二代的雌蛙都是长腿,雄蛙长腿:短腿=1:1,长腿♀:长腿♂:短腿♂=2:1:1.②如果长腿是显性性状,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子一代长腿蛙的基因型是Aa,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子二代长腿:短腿=3:1。

③如果长腿是隐性性状,若位于X染色体上,亲本一只长腿雌蛙与一只短腿雄蛙杂交,子一代的表现型比例应该是长腿雄果蝇:短腿雌果蝇=1:1,与题干给出的比例相矛盾,因此如果长腿是隐性性状,则基因不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只能位于常染色体上,且子二代都是长腿。 故答案为:

(1)不能,因为当显性个体为杂合子时,无论基因在X染色体上还是在常染色体上均会

出现上述结果 (2)长腿

长腿♀:长腿♂:短腿♂=2:1:1

子代雌雄蛙均为长腿:短腿=3:1 长腿基因为显性,位于常染色体上 子代全为长腿 长腿基因为隐性,位于常染色体上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XY型的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学会根据子代表现型比例推测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性染色体上,应用演绎推理的方法设计遗传实验,判断显隐性关系及基因位置,并预期结果、获取结论。

33.【分析】分析题图:题图是其胰岛素的合成过程,由氨基酸刚合成的多肽称前胰岛素原,在信号肽酶的作用下,前胰岛素原的信号肽被切除,而成为胰岛素原,最后胰岛素原通过蛋白酶的水解作用生成胰岛素和一个多肽C。

【解答】解:(1)由题图可知,前胰岛素原是一条肽链,说明它是由一个基因转录形成的一条mRNA控制合成的,前胰岛素原经过加工形成胰岛素,由此可知胰岛素的A、B两条肽链是由同一种基因编码的。

(2)胰岛素为分泌蛋白,其合成场所为核糖体,之后需要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同时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蛋白酶可催化肽键的断裂。

(3)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并抑制糖原分解等过程使血糖浓度下降。 故答案为:

(1)同一 A、B链均来自于同一条前胰岛素原的多肽链,故由同一基因编码 (2)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肽 (3)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点评】本题考查了分泌蛋白形成过程中各细胞器之间的协调合作,明确各种细胞器在分泌蛋白形成中的作用是解题的关键

34.【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2、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解答】解:(1)从人类所需出发,“桑基鱼塘”生产方式通过能量多级利用,充分利用流经各营养级的能量,提高能量的利用率,最终提高生产效益。

(2)群落是指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鱼塘中的水生植物、昆虫、鱼类、蛙类和底泥中的微生物共同组成了群落。流经鱼塘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鱼塘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蚕沙中的化学能。鱼吃虾,属于消费者;鱼吃蚕粪,属于分解者。因此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上看,鱼塘中的鱼属于消费者和分解者。

(3)土壤中的微生物通过有氧和无氧呼吸将塘泥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被桑树吸收利用。 故答案为:

(1)从人类所需出发,通过能量多级利用,充分利用流经各营养级的能量,提高能量的利用率,最终提高生产效益

(2)群落 鱼塘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蚕沙中的化学能 消费者和分解者

(3)有氧和无氧(细胞)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题意、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选考题(15分,从选1和选3中任选一题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方框涂黑.注意所选题目的题号必须与所涂题目的题号一致,在答题卡选答区域指定

位置答题.如果不涂、多涂或多答则均按所答第一题计分)[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35.【分析】果酒制作的原理是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酵母菌最适宜生长繁殖的温度范围是18~25℃,因此酒精发酵的条件是无氧且温度控制在18~25℃,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与酒精反应呈现灰绿色,因此可以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检测发酵过程是否产生酒精。 泡菜的制作所使用的微生物是乳酸菌,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能够将蔬菜中的葡萄糖氧化为乳酸;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可以用比色法测定。在泡菜的制作过程中,影响亚硝酸盐含量的因素有温度过高、食盐用量不足、腌制时间等。 【解答】解:(1)根据分析制作果酒和泡菜时利用的微生物分别是酵母菌和乳酸菌;酵母菌是真核生物,乳酸菌是原核生物,二者的根本区别是酵母菌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而乳酸菌没有;发酵液相当于培养基,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的营养物质有水、无机盐、碳源和氮源;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乳酸菌是厌氧菌,二者都是厌氧发酵。

(2)制作的葡萄酒是深红色是因为红葡萄皮中的色素进入发酵液;制作葡萄酒需要酵母菌,酵母菌的最适温度是18~25℃。

(3)泡菜制作过程中影响亚硝酸盐含量的因素有腌制的时间、温度和食盐的用量等,若制作的泡菜“咸而不酸”,最可能的原因是加盐过多抑制了乳酸菌的发酵。 故答案为:

(1)酵母菌和乳酸菌 前者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后者没有 水、无机盐、碳源和氮源 都是无氧发醇

(2)红葡萄皮中的色素进入发酵液 18~25

(3)腌制的时间,温度和食盐的用量 加盐过多抑制了乳酸菌的发酵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果酒和泡菜的制作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能力,难度适中。 [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36.【分析】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解答】解:(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主要是人工合成和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即从自然界已有的物种中分离。

(2)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是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其中用到的工具酶是限制酶剪切DNA片段,DNA连接酶链接DNA片段;基因表达载体上包含的元件有复制原点、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其中调控目的基因表达的序列有启动子和终止子,对目的基因进行筛选的序列是标记基因。

(3)PCR技术的前提是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其中用到的关键酶是热稳定DNA聚合酶。

(4)尼伦伯格、马太破译了编码氨基酸的第一个遗传密码,他们的工作为基因的分离和合成提供的启示是自然界中从微生物到人类共用一套密码子。 故答案为:

(1)人工合成 自然界已有的物种

(2)限制酶和DNA连接酶 启动子和终止子 标记基因

(3)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 热稳定DNA聚合酶(Taq酶)

(4)自然界中从微生物到人类共用一套密码子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在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是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包括复制原点、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