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设备概况
设备外型尺寸为Φ1800×3350×18,整体材质为16MnR,整体结构简单,筒身长度适中,宜采用整体炉内热处理。
二、编制依据
1. 华陆工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设计图纸,图纸编号 12-1759 2. 《钢制压力容器》GB150-1998
3. 《压力容器焊后热处理技术》中国石化出版社 2002版
三、热处理过程中技术要求
3.1 焊后热处理工艺参数的选择
3.1.1 被加热件入炉或出炉时的温度不得超过400℃,但对厚度差较大、结构复杂、尺寸稳定性要求较高、残余应力值要求较低的被加热件,其入炉或出炉时的炉内温度一般不宜超过300℃。
3.1.2 焊件升温至400℃后,加热区升温速度不得超过(5000/δs)℃/h,且不得超过200℃/h,最小可为50℃/h。
3.1.3 升温时,加热区内任意5000mm长度内的温差不得大于120℃。 3.1.4 保温时,加热区内最高与最低温度之差不宜超过65℃。 3.1.5 升温保温期间,应控制加热区气氛,防止焊件表面过度氧化。
3.1.6 炉温高于400℃时,加热区降温速度不得超过(6500/δs)℃/h,且不得超过260℃/h,最小可为50℃/h。
3.1.7 焊件按3.4.1的出炉温度出炉后应在静止空气中继续冷却。 3.2 焊后热处理及装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a)能满足焊后热处理工艺要求;
b)在焊后热处理过程中,对被加热件无有害的影响; c) 能保证被加热件加热部分均匀热透; d)能够准确地测量和控制温度;
e) 被加热件经焊后热处理之后,其变形能满足设计及使用要求。 3.3 焊后热处理设备可以是以下几种之一:
a)电加热炉; b)罩式煤气炉;
c) 红外线高温陶瓷电加热器;
d)能满足焊后热处理工艺要求的其他加热装置 3.4 焊后热处理方法 3.4.1 炉内热处理
a) 焊后热处理应优先采用在炉内加热的方法,其热处理炉应满足GB9452的有关规定。在积累了炉温与被加热件的对应关系值的情况下,炉内热处理时,一般允许利用炉温推算被加热件的温度,但对特殊或重要的焊接产品,温度测量应以安置在被加热件上的热电偶为准。
b) 被加热件应整齐地安置于炉内的有效加热区内,并保证炉内热量均匀、流通。在火焰炉内热处理时应避免火焰直接喷射到工件上。
c) 为了防止拘束应力及变形的产生,应合理安置被加热件的支座,对大型薄壁件和结构、几何尺寸变化悬殊者应附加必要的支撑等工装以增加刚性和平衡稳定性。
3.5 焊后热处理温度和保温时间选择
3.5.1 国内压力容器焊后热处理相关规范中的热处理温度表如下图:
3.5.2 本设备的筒体材料为16MnR,查上表后将热处理温度定为600℃. 3.5.3 设备的热处理时间主要跟设备厚度及结构型式有关,时间太短达不到去应力效果,时间太长就会降低材料的持久强度。本设备的热处理保温时间选2小时。 3.6 焊后热处理曲线图 如图:
四、热处理报告要求
4.1 热处理报告应给出理论曲线图并尽可能附实际炉内温度时间记录曲线图。 4.2 热处理报告中应含有工件热处理后部件的平均硬度值,最好带附测量数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