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读书:目的与前提》文本解读

2021-05-03 来源:我们爱旅游
读书:目的与前提》之解读

一、背景解读

《读书:目的与前提》是德国作家黑塞“关于文学的思考和评论”文章中的 节选。黑塞 (1877-1962) 出生在德国许瓦本地区小城卡尔夫一个传教士家庭, 父母 和外祖父母曾长期在印度传教,使黑塞自幼受到东西方不同思想文化的熏陶。黑 塞禀赋优异,童稚年代便意识到了自己倾向写作的诗意天性,然而,不了解儿子 的父亲却强制他学习神学,以致年方十五的黑塞违抗父亲意志逃离神学院而独立 谋生,从一八九二年至一九〇四年, 他一面在工厂当学徒工, 在书店当小伙计等, 一面如饥似渴地大量阅读书籍,为日后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黑塞的文学生涯始 于诗,成名作却是一九〇四年问世的长篇小说《卡门青特》 。他一生创造丰厚,重 要的作品有小说《在轮下》 《德米安》《悉达多》《荒原狼》《玻璃球之谜》,诗集和 散文集《在途中》《流浪》《印度之旅》,论著《望人混沌》等。黑塞一生曾获多种 文学荣誉,重要的有冯泰纳奖、歌德奖及 1946 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黑塞作为二十世纪前半叶著名德国小说家、诗人,深为世界人民喜爱,不断 引起“黑塞热”。他受浪漫主义诗歌和心理分析学影响较大,喜欢用印象手法和象 征手法描写和分析他所处的资产阶级社会。他的著作“洋溢着一种黑塞特有的精 神气氛,他那逃避现实、提倡归真返璞、从宗教、哲学中寻找精神解放的思想特 点,再加上从精神和心理领域来描写和分析他所处的资产阶级社会的艺术特点” , 被西方评论家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的一个骑士” 。

文章选自《读书》 1990 年第 4期,杨武能编译。当时,杨武能共编译了四篇 文章,发表在 1990—— 1991 年《读书》杂志上。这些文章是从黑塞“关于文学的 思考和评论”文章中节译而出, 杨武能称之为 《黑塞说书》。杨武能,德语翻译家, 是一位大翻译家,一位大学者,他感情丰富,文采斐然,还是一位出色的作家, 因此,他不同于许多翻译家。他受丽尼、傅雷等前辈影响,重视将研究与翻译结 合起来,力求保持原著的艺术风格,翻译语言准确而富有文采。 二、整体感知

文章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 本单元还有《劝 学》《师说》《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上图书馆》五篇文章。本单元以“学习 之道”为人文主题,六篇课文从不同角度论述有关学习的问题,或阐述学习的意 义,或讨论学习的态度与方法,或描述读书的经历与感受, 《读书:目的与前提》 侧重描述个人读书经验,表达个人关于读书的独特认识。 本单元重点引导学生发 展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 “要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关注作者思考问题的 角度,学习他们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的方法;学会发现问题,从合适的角度以恰 当的方式阐述自己的看法” 。即要围绕着论述的针对性与概括性来开展学习 。教学 《读书:目的与前提》之前,解读这篇文章要理解分析文章 论述的针对性与概括 性。

另外,本文是一篇随笔,随笔属于散文的一种,随手笔录,抒情、叙事或评 论不拘,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 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这篇议论性随笔 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 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富有“理趣”是其突出特 色。因此 阅读这篇随笔, 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品 味富有理趣的妙语佳句。

本文围绕着题目明示的话题——读书的目的和前提——行文阐释。文章从真 正的修养谈起,引起读者思考认识真正的教养,顺势而明确获得真正的教养,最 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研读世界文学。调换视角,读书的目的已经明确,读书是为了 获得真正的教养, 让自己的生活充满意义。 然而,读书就能够实现读书的目的吗? 作者说“这必须走一条爱之路” ,要凭自己的爱好而开始阅读, “教养得有一个可 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 ,作者要谈的读书的前提也明确了。后文 随之阐述的则用自己的读书经验来阐释有爱的阅读、敬重的知识、心的教养的阅 读是怎样一种阅读。作者用自己富有个性地、生动热情地与书籍打交道的情况: 在祖父大藏书室里捞到珍珠的兴奋、发现巴尔扎克的大失所望及很久之后的一劳 永逸、对中国典籍的体验及有增无减的喜爱等,证明拥有个性与人格是实现读书 目的的前提。而在行文上,这部分内容与全文的最后一段所阐释的当今一些年轻 人轻视读书、依靠流行文学达到阅读目的的行为形成对比,以进一步强调爱的阅 读、杰作的阅读之重要,并以富有

深意的话语结束文章。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宏观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与行文思路后,要聚焦文章局 部与细节,理解作者如何有条不紊地阐释观点,理解那些富含深厚语意内涵的语 句,以更准确地倾听作者表达的意图。 三、深入阐释

在阐释读书目的这部分内容中,作者为了解释读书的目的,颇用心思。 “真正 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 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的努力, 本身便有意义” 这开篇一句,以“修养”引起读者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修养自身的过程是为了自 我完善而作的努力,这是修养的意义,意义因事物的存在而富有内涵,因此修养 不必以任何具体目的为载体、为衬托。显然,作者开篇定下来主调,他提倡的真 正的修养不带有任何功利目的。精神与心灵的完善过程最可宝贵,对这个过程, 作者用体育运动作类比,形象地阐释出人的精神与身体的锻炼是一样的,从不停 歇,不断完善。在描述真正的修养过程的美好时,作者用了“与宇宙共振,于永 恒中生存”这样高阔深邃的表达,个体的生命因此而感觉壮大,似乎具有无穷的 力量与存在的价值感。的确,真正的修养“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 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

至此,文章转向读书,把真正的教养与研读世界文学联系起来,读书能够使 人获得真正的修养,不断完善自身,拥有充实、高尚,富有意义的生活。世界文 学作品带给我们思想、经验和理想,不断涵养我们的精神与心灵,永无止境的阅 读过程中最为宝贵的是自由选择、完全沉浸、深入理解, “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 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 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 ,这就是归根结底的一切生活的意义。 读书的 目的、真正的教养、生活的意义,作者把它们紧密联系到一起。

在这部分关于“修养”与“教养”的理解,译者有意使用了这两个词语,它 们是有区别的。两个词语在表达结果状态上,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一个人具有 一定水平的综合素养的体现。相比较,修养含有动态语意,表示不断修行而臻于 完美;教养偏向静态的结果,指向品德涵养。在文章中,作者以“修养”来阐释 读书目的的动态过程,以“教养”来明确读书随处都有可以达到的

终点,激励不 断享受更丰富、更高尚的充满意义的生活。

整体看这部分内容,作者颇用心思地曲折表达,是把读书求知上升到了完善 自我、提升生命价值与意义的视角上,读书帮助你拥有精神生命,人生因此而富 有意义。

作者的立论清晰明确,也颇具说服力,但是读书就一定能够实现作者所强调 的读书目的吗?显然, 读书活动形形色色,并不是都能指向作者所说的读书目的。 因此,作者在阐释观点时就巧妙地做了限制,研读世界文学,自由选择、完全沉 浸、深入理解,然而还有更为关键的限制,这就是认识自己,走一条爱之路。在 这里,认识自己就是找到自己的爱好,什么作品特别能引起自己的共鸣?什么地 方自己感觉最自然,开启了对书籍的阅读、了解与热爱?什么作品引导你走向阅 读的远方⋯⋯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寻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爱之路,在这条路 上,阅读的原动力是发自内心的喜爱,因此自愿主动,充满敬重与欣喜,不断发 现,生命因此而丰满,富有温暖的爱意。

在这部分内容的论述中, 作者采用对比,批判遵循模式或者教学大纲的阅读, 走的是尽义务之路,是强迫式阅读,实乃大错特错。因为这样的阅读引不起阅读 者的兴趣,会扼杀他们阅读的愿望,影响他们终生的阅读趣味。保护一个人的读 书兴趣最为重要,可以从一则报道、一篇论文为出发点,慢慢扩大。而且作者在 这里再次指出世界文学作品浩如烟海,阅读的数量不重要,积累某些知识也不是 关键,关键的是依凭自己的喜爱去阅读,这方可获得真正的教养。 “教养得有一个 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与人格” ,为实现读书的目的,作者强调的这个 前提至关重要。有个性与人格,发现自己对世界的兴趣与喜爱,带着敬重知识的 心去阅读,每一个字的阅读都是修养生命的养料,都会成就真正的教养,而因此 我们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关于“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与人格”的理解,作 者已经阐释得很清楚,可它是尤为重要的前提, 是关系一个人一辈子读书的大事, 关系人们对读书目的乃至生活意义的理解, 所以作者用更多篇幅讲述自己的经验。 作者本人迷恋阅读, 早早开启的读书生活并非一路平坦, 他最初把读书当作责任, 把阅读当作学习,以受教育培养、获得义务教育的公平

待遇而作为阅读的目的, 这不合于他的天性。 他的特殊的爱好、 令人神往的发现、 令人兴奋不已的热情⋯⋯ 那是他的喜爱,是他的兴趣。这样的喜爱促使他在祖父的大藏书室里去发掘,配 有插图的《鲁滨逊漂流记》《一千零一年》让他发现了自己的兴趣,于是孜孜不倦 地搜寻、专注投入地含有爱的阅读成了生活的常态。作者叙述这样的转变、这样 的读书状态,是可以借鉴的经验。接着,作者并没有停笔,他谈了自己第一次发 现巴尔扎克的大失所望及很久之后重新发现的一劳永逸、对中国典籍的体验及有 增无减的喜爱等。

关于阅读巴尔扎克作品的例子,作者显然是在告诉大家:依凭自己的喜爱去 阅读,便是巴尔扎克这样的大作家的作品也可以置之不理。可是,为什么要补写 一笔:“从此许多许多年都没再读巴尔扎克,直至很久很久之后重新发现他;这次 才是认认真真的发现,一劳永逸的发现”?作者拉长时空,很多人在自己的阅读 成长中都有这样的体验,读不懂硬要读懂,损毁了兴趣与信心,成为与阅读有隔 膜的人;读不懂便不读,顺从自己的心性, 若干年后自己的变化了的爱好与热情, 会推动你继续去发现,再次的发现仍然伴随着喜悦。作者补写的这一笔,一方面 印证不遵循任何模式要求的阅读,只顺从自己的个性与风格;另一方面引导大家 辩证思考,正确对自己一时读不懂的书。

关于作者对中国典籍的体验,这是作者重量级的发现,最初阅读《论语》 ,他 “惊异和心驰神往”,书中所说的一切“对我如何既陌生又正确,既符合我的预感 和期望又美好无比”。这种感觉是一见钟情,一切的适合、恰切,正是对那某种特 殊的爱好、某个新发现、某种新的热情的印证。而随后任凭岁月流转,对中国典 籍的喜爱有增无减,并形成了真知灼见,那就是获得的真正的教养, “对现实生活 的接近,高贵的谨守最高道德要求的精神与感性的富有乐趣和魅力的日常生活和 谐协调——自如地周旋于崇高的精神境界与纯真的生活享乐之间” ,“在中国人那 里,自然与精神,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不是相互敌对和矛盾,而是相反相成, 各得其所”。作者描述阅读中国典籍的经验,阐释了有爱、有敬重、有心的教养的 阅读,是多么鲜活、高尚,而让生活充满意义。

整体看这部分内容,作者以描述切身体会为重点,几个事例各有侧重,阐释 了何谓“富有个性地、生动热情地与书籍打交道” ,证明拥有个性与人格

是实现读 书目的的前提。

文章最后一段列述当今之世年轻人的阅读误区,呼吁大家从自己能够理解和 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花力气、下功夫读杰作,并强调“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 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拥有自己的个性与人格,就拥有发现杰作 真正价值的钥匙,获得真正的教养,找到生活的意义,不断前行,而享受充实的 生命过程。 四、佳句赏析

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 并非是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 而是我们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从而使我们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 的幸福。

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同时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 又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与宇宙共振,于永恒中生存。

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 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对现实生活的接近,高贵的谨守最高道德要求的精神与感性的富有乐趣和魅 力的日常生活和谐协调——自如地周旋于崇高的精神境界与纯真的生活享乐之间。

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 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必须读杰 作。

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同步练习

1. 阅读学习本文, 下面是张明同学准备整理本课基础知识的角度。 依据你

的学习 情况,请整理各部分。 正字正音:

卷帙( zhì)

成语熟语: 故纸堆——泛指多而旧的图书资料;也指古书。含贬义。例释:浙江省教育 厅近日发布通知,严禁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借招生之际以问卷等名目“考家长” 。 “考家长”是故纸堆里找出的“错误答案” 。

文学佳作:

《鲁滨逊漂流记》 故事梗概: 英国青年鲁滨逊不愿在家过富裕日子, 去外地 冒险经商, 在去非洲途中遭遇风暴, 船沉后孤身一人流落到荒岛上, 凭个人智慧 和勤劳,在荒岛生活。后来,他从来岛上杀浮的生番人手里救了一个土人,给他 取名礼拜五,把他调教成自己的奴仆。 28 年后,一艘过路的英国船只发生水手

叛乱,他帮船主镇压了叛乱, 带着礼拜五回到阔别三十多年的英国, 成了受人尊 敬的创业英雄和拥有一个岛国、大片巴西蔗田的大富翁。

2. 本文有很多关于读书与修养的名句, 请你至少摘抄三句, 并就其中一句

谈谈你 的理解。

3. 为了说清楚富有个性地、生动热情地与书籍打交道大概是个什么情况,作者

讲了不少自己的读书体验。 请你也围绕着这个内容, 讲讲自己的读书体验。 字数 为 500 左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