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完善,就业的形势快速变化,就业政策的灵活多样,产生了大学生的就业暂缓问题,流动党员的数量也随之增多。各大高校在流动党员的实际管理中,各出其招。如何在新的社会状态下,探索流动性比较大的党员的教育管理政策、方法和途徑,成为当前高校党建的工作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1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问题产生的背景
20年来,为改善高校党建党员工作的发展,中央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发展高校生党员扩展的制度和文件,有效地推动了高校党员发展工作。2002年为了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工作的流动合理性以及其工作的稳定性,我国有关部门专门针对其工作政策进行了改革,即规定毕业生毕业两年之内,可将其人事档案及资料保留在母校,因此有许多高校毕业生党员毕业离校后其人事档案和户口仍然保留在学校。根据中央有关规定,高校流动党员其党的组织关系可以暂时挂靠在原就读学校,由此产生了高校学生流动党员管理的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数量逐年增加。以笔者所在的高校二级学院为例,自06年以来,学院共有四届近500余名毕业生,其中党组织关系挂靠学校的就达近百名,约占毕业生总人数的五分之一,并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分析其中原因,主要表现在:一是申请暂缓就业,毕业生离校两年以内其党组织关系、档案关系仍然保留在母校的政策性因素;二是尚未找到工作、复习考研或出国留学,不知将组织关系转至何处;三是个别毕业生党员在思想上不重视,组织纪律观念不强,毕业离校时没有办理档案转出手续;四是工作单位尚不固定,不愿将组织关系转到临时工作单位;五是工作单位属三资企业、私营企业等还没有建立起党组织的经济组织。
2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1)从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生活、工作的环境层面分析,高校、社会、家庭互动的教育机制有待完善。
由于信的就业政策最近几年才出台,高校流动党员这个群体形成的时间也不算太长,有关的管理措施还处于探索阶段。各高校已积极推进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将其推进到实际工作生活中,社会相关部分、工作单位对此也已逐步
引起注意。但是,对于笔者所说的这项工作,有关部门、高校及相关部门应承担的责任,而且如何有效发挥社区居委会(村党支部)、家庭的作用的方面,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政策,一套长期管理的有效机制有待加强改善。
(2)从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自身层面分析,一些高校毕业生党员在理想信念、党性修养等方面面临着新的危机和挑战。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入党时间比较短,接受党组织教育不深刻,对党的知识学习得不够甚至很缺乏。毕业生流动党员受地区影响流动性强,部分党员深受社会现状的影响,理想信念、组织观念、党员意识有所淡化,在经济及工作等因素的影响下,常常变换单位,跨地区、跨单位的流动频率较高,一些毕业生党员因忙于找工作单位,较少主动与党组织保持联系,党组织对他们的情况也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对他们实行有效的教育管理和监督。
(3)从高校的党的建设工作层面分析,部分高校关于已毕业学生即流动性比较大的党员的管理认识不够深刻以及管理体制相对落后。
毕业生离开母校后步入社会,由于所在地区不一样,流动太大,与学校转变为若即若离的关系,教育管理工作难度特别大,所以大家都“不想管、不愿管”。其次,管理机制不健全,一些高校党建工作在方法上过多依靠经验, 而相应的制度建设比较欠缺,教育和管理流动党员的方针政策比较落后,从活动的很多方面都没有充分考虑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缺乏针对性。面对这种情况,高校管理办法普遍不多,制度不够完善,管理工作比较薄弱。
3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的对策探讨
(1)是强化监督。管理流动党员的政策加强,必须建立明确的规章制度,使党员的教育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用制度制约,从制度上关注。如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党组织生活制度、思想汇报制度、党费交纳制度、党日活动制度等。严明党的纪律,建立制度监督与组织监督、群众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对于那些组织观念淡薄,组织纪律松散的党员,要及时给予批评教育,对问题严重的要予以严肃处理。
(2)是在管理中加强服务意识。在实施流动党员管理之前要先主动与流动党员接触,在深入了解流动党员的特点和需求,关心他们,理解他们,把引导、帮助、服务流动党员作为工作的切入点,根据实际情况对流动的党员的管理形式进行调整和创新,并努力做好毕业后的继续跟踪和关怀,让流动党员真正能感受
到党组织为他们服务的热情,以及组织对他们的关心、爱护、帮助以及对他们党员权利的尊重和维护,使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得到流动党员的内心认可,扩大非权力性影响,增强整个基层的党组织的凝聚力,也为流动的党员的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加强高校毕业生党员的毕业前教育,不断强化党员的党性意识和修养。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党龄虽短,但是他们整体综合素质较高,可塑性大。因此,高校党组织要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渗透, 提高教育意识,加强思想引导,充分发挥毕业生流动党员的主体意识。党员培训班每年都会在毕业生离校前举办,进而进行离校前的培训和教育。组织其学习党的规章制度,重温入党时的誓词,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要求他们在党员关系没确定期间,自己主动强化教育和学习管理意识,并接受党的考验和监督,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自觉做到离开学校但不离开党。增强流动党员的光荣意识、使命意识与责任意识,使其主体意识得以充分发挥,让他们能够主动与原就读学校党组织保持联系,主动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管理。
(4)健全组织机构,探索构建教育管理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体制。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就要积极发展可行性高的管理制度,同时进一步加深他们管理的意识。要重视组织机构建设,落实责任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有责任的党建责任制。
①是设立专职部门负责流动党员的管理,实行流动党员目标的责任化管理,落实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方法的主要责任。专职部门对流动比较大的党员的教育管理,发挥党组织的作用,明确责任,完备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档案,建立规范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规章制度,并负责培训。专职部门负责向大学生流动党员通报支部改选、党代表选举、党内评先等情况,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以保障大学生流动党员应享受的权利。
②是在高校二级学院党总支(党委)设立毕业生流动党员党支部,把组织关系暂留在学校的毕业生党中编入该支部,统一管理。明确支委成员,落实责任制,负责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组织生活、党费的交纳、预备期满的转正、组织关系的转移以及日常教育管理等工作。支部书记一般由院系的党员专门负责的辅导员担任。在支部管理中积极有效的运用计算机网络在党的事情正常的信息处理中的作用,针对已毕业学生流动党员建立花名册,同时对其建立档案管理,对其原所在党支
部(院系、班级)、入党时间、转正时间、就业流向、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情况进行详细登记,建立情况台帐,并及时动态更新。
(5)丰富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活动内容,注重党员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一是适时集中教育。每年选择国家节假日定期一至两次进行党的理想信念教育专题会、毕业生工作和生活情况汇报会及党组织建设情况通报会,达到沟通互动,相互促进提高、相互帮助的目的。
二是开设网上情况通报制度。学校党建管理专职部门、流动党支部书记定期在网上向流动党员通报党组织等情况,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传达上级的文件精神,保障毕业生流动党员应享受的权利。建立网络党建,发挥互联网在信息传播中的优势,实施网上远程教育,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网上培训;开设网上心理咨询,为毕业生党员在生活、学习、工作方面排忧解难。日常教育管理中引入QQ群管理、电子邮件、党建专题网页维护等多种方式。
(5)实施和完善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贯彻落实现有的流动党员活动证管理制度。
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规范管理流动党员的办法,使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正走上制度化的轨道,是改善和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是一项重要措施。要严格执行《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对于党的组织关系挂靠在学校的毕业生党员,在离校时,学校党组织要为其开具“流动党员活动证”。毕业生党员持“流动党员活动证”参加所在单位或地方的党组织的有关活动,自觉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让每一位党员到每一个地方都有“家”的归宿感。并建立完善的考勤、考察、考核制度,通过科学管理,确保毕业生流动党员在但按惯例、组织上不离开党、在思想上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
(6)建立高校、社会、家庭联合互动的管教体制,构建针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网络。
以高校为主的毕业生流动管理体制,社会支持,家庭配合的办法,实现高校、社会、家庭的聯合互动教育机制。高校建立在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下各基层党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协同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结合高校实际,深入调查研究,不断探索和创新,制定出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规范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高校也应主动与毕业生党员所在地方或单位党组织取得联系,加强沟通,争取他们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支持和帮助。同时可以考虑打
破地域界限,实行全国一盘棋,利用网络技术管理等现代化手段,切实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朱红军.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难点与对策.三峡大学学报,2006,(7):42.
[2] 蒋佳佳.加强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内江科技.2008,(8):19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