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德道经》学习心得

2023-04-07 来源:我们爱旅游


《德道经》心得体会

小五班 胡熠

2017年4月19日,我参加了县幼儿园组织的《德道经》专题讲座,有幸聆听了德道经教育专家做的精彩报告。专家精彩的讲座对我触动很大,我重新认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了解了传统文化的发展历史,知道了学习传统文化对孩子的重要性,通过听讲座,我有以下体会:

一、对德道经的认识

《德道经》,是因为由“道”、“德”两部分的论述组成的。道的部分是老子关于道的论述。德的部分是老子关于仁义、礼信的论述。老子把天地万物之生的总原理称为“道”,而且老子认为道的作用,是没有意志的,是自然如此的。万物之所以成为万物的原因就在于道。《老子》第一章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是老子对“道”的一个总的理解。

在老子看来,“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恍恍惚惚的东西。道,无形无状,是宇宙唯一的存在,“先天地生”,为“万物之始”,是一个终极实在,是万物的根源。并且在本质上道是不可界定和不可言说的,不能以任何对象来限定它,我们也很难将其特性用语言表达出来。而老子对“道”的称谓也有很多,包括“无”、“朴”、“一”等。道是一种无限的、无终止的状态,是一切事物产生的源泉。“道”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在永远不停息的,流转与变迁的过程中。“道”还可以视作阴阳、刚柔等两相对峙的力量、事物、原理之相互转化。

在老子看来,德是道寓于具体事物的表现,也就是说德是物体从道那里得到,而可以成为事物的原理。“道生之,德畜之”,这句是老子对于道与德之间的关系的论述。在老子看来,物体的具体表现是“形”,而物体之所以可以成为物体本身,是道德两者作用的结果,也是自然作用的结果。

老子强调“不盈”、“不争”、“致虚极,守静笃”,“柔弱胜刚强”。老子的这一原则叫做“无为而无不为”,即不特意去作某些事情,依事物的自然性,顺其自然地去做。老子主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就是说,学习知识要积累,要用加法,步步肯定;而把握或悟“道”,则要用减法,步步否定。老子认为,真正的智慧,必须从否定入手,层层除去表面的偏见、执着、错误,穿透到玄奥的深层去。也就是说,面对现象,要视之为表相;得到真理,要视之为相对真理;再进而层层追寻真理之内在本质。

二、学生学习《德道经》的方法

刚开始接触《德道经》时,对德道经内容的含义不理解,感觉大人都不理解的内容为什么要让小孩子去学,有点抵触心理,自从听了报告后了解到德道经先要去诵读,大量的诵读朗朗上口后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有很大帮助,孩子经过更多事物的接触后再慢慢体会其中的含义。如果及早的解释含义,反倒会局限孩子对文章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讲座学习了新的理念、思路、方法,都让我对德道经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国学对于孩子智力开发以及正确的世界观的养成非常重要。静下心来读书,多读多思多做,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培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