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青少年的身高体重有两个生长高峰:在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更后。这些现象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
A.阶段性 B.顺序性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2.小红为了获得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学习非常刻苦,她的学习动机表现为( )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的内驱力C.附属的内驱力 D.求知欲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的课程是( )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C.研究型课程 D.技能性课程
4.学习中,学习者采用在主要内容下画线的方法帮助学习,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 A.复述策略 B.组织策略C.精细加工策略D.元认知策略 5.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形成过程的理论流派是( ) A.行为主义B.认知主义C.折中主义D.人本主义
6.“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句俗语诠释了人格的( ) A.稳定性B.独特性C.整合性D.功能性
7.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以下不属于能力范畴的是( ) A.感觉力B.记忆力C.活泼D.操作力
8.下列选项中,哪项不属于心理过程( ) A.记忆B.意志C.兴趣D.情绪
9.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班级管理理论是( ) A.民主管理B.目标管理C.平行管理D.常规管理 10.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 ) A.年级B.班级C.教研组D.共青团组织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教学研究是对( )的要求
A.教师专业化B.教师教育创新C.提高教学质量D.自我教学风格E.自我教学反思 2.现代教学媒体开发的基本原则有( )
A.科学性原则B.教育性原则C.技术性原则D.随意性原则 3.班级授课制度的特点主要包括( )
A.固定班级B.固定课时C.固定内容D.固定人数E.固定教学形式 4.谈话法的基本结构是( ) A.发问B.问题C.谈话D.回答E.总结
5.教学中运用巩固性原则要注意( )
A.准备好问题B.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C.重视组织各种复习D.善于启发诱导E.在扩充改组和运用中积极巩固
6.教师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 ) A.说服B.榜样示范C.群体约定D.价值辨析E.奖励与惩罚 7.道德行为包括( )
A.道德行为认知B.道德行为技能C.道德行为体验D.道德行为习惯E.道德行为方式 8.柯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认知的发展经历了( )三个水平 A.感知水平B.前世俗水平C.世俗水平D.后世俗水平E.形式水平 9.课程设计的方法大致有( )
A.主观法B.客观法C.实验法D.经验法E.活动分析法
10.下列关于《学记》的教育思想描述正确的是( )
A.揭示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B.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观点C.主张启发式教学D.要求教学要循序渐进E.提倡“有教无类”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
1.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_______确保儿童的社会权利不受侵犯的。
2.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_______。 3. _______是向学生提供一定的问题情境和目标情境,要求学生通过对知识进行组织、选择和运用等复杂的程序来解决问题。
4.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_______、应用_______、_______、综合和等六个层次,形成由低到高的阶梯。
5.教科书的编写应按照不同学科的_______特点,体现与_______,强调内容的_______。
6.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反映教学中传授系统的_______科学文化知识与丰富学生的_______关系。
7. _______是学习的主体,任何教学都必须通过其起作用。
8.知识就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_______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 9. _______反映个体的道德判断水平。
10. _______班级组织是一个集合体,_______是执行职能的学校群体。 四、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教育可以超越生产力的发展和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而引起社会变革。( ) 2.教育受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所以教育只能完全依附于政治经济制度。( ) 3.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班级管理理论是民主管理。( ) 4.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学说。( ) 5.调查法是通过间接地收集资料以了解和分析现象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 ) 五、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分) 1.尝试——错误说 2.成就动机
六、简答题(每题7分,共14分) 1.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有哪些影响?
2.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考虑哪些方面的问题? 七、论述题(12分)
教师应怎样指导学生完成课堂作业? 八、案例分析题(13分)
某初级中学物理教师刘某,1991年毕业于某师范专科学校,被县教育局分配至某中学任教,刘某工作的第一年,学校安排其担任初中二年级物理教师,刘某平时教学不认真,态度不端正,给学生误课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一年结束后,其所在班级的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学生意见很大。经学校认真调查后发现刘某不仅缺乏做教师的基本品德素质,而且专业基础极为薄弱,教学质量明显较差,不适合继续担任教学工作,遂决定刘某暂调学校图书馆负责图书管理。刘某对学校的决定不服,认为自己是正规师范专科学校毕业生,理应担任教学工作,学校此种决定,等于取消了其教师资格,剥夺了他的教育权,学校无此权力。
根据《教师法》相关知识分析该案例。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标准预测试卷(八)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不平衡性是指人的不同心理的各组成成分的发展速度有所不同,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不尽相同,发展所需的最佳时期与条件不同。
2.C解析:附属的内驱力是指个体为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3.C解析:这种课程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到实施及得出结论,完全由学生自己来做,重研究过程甚于注重结论。
4.A解析:画线是阅读时常用的一种复述策略。
5.A解析:联结派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联结的形成过程,行为主义属于联结心理派。
6.B解析: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环境、教育等先后天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环境及遗传形成不同的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这是人格的独特性。
7.C解析:凡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叫做能力。
8.C解析: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选项A中记忆属于认识过程,故选C。 9.C解析:班级平行管理的理论源于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
10.B解析:班级是学校中开展各类活动的最基本的基础组织,是按一定的教育目的,教学计划和教育要求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解析:略
2.ABC解析:现代教学媒体开发的基本原则有:①教育性原则;②科学性原则;③技术性原则;④艺术性原则;⑤经济性原则。 3.ABCD解析:略
4.BD解析:谈话法分为问题和回答两个基本要素。
5.BCE解析:AD两项是运用谈话法教学时的基本要求。
6.ABCDE解析:这五项都是教师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的常用而有效的方法。 7.BD解析: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 8.BCD解析:略 9.ABCDE解析:略
10.ABCD解析:“有教无类”是孔子的教育主张。 三、填空题
1.《儿童权利公约》2.锻炼品德意志3.问题解决4.领会分析评价
5.科学性思想性基础性6.感性知识7.学生8.主观表征9.道德判断形式 10.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有目标,有计划地管理,教育 四、判断题 1.×解析:教育社会发展的作用无论有多大都不能超越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而发挥作用,题干所指是教育万能论的观点,是错误的。 2.×解析:教育虽然受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但它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3.×解析:马卡连柯提出的班级管理理论是平行管理。 4.×解析: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5.√解析:略 五、名词解释
1.尝试——错误说:桑代克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他把人和动物的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而形成的,即通过试误形成的。尝试——错误说提出了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三条学习规律。
2.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六、简答题
1.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在以下方面:(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2.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至少要考虑七个方面的问题:(1)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2)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4)选择并确定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5)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和结构进行规划;(3)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为下一轮的课程实施提供反馈性信息。 七、论述题
(1)当学生对人名、地名等事实性的问题不能理解时,教师可以给予直接指导,将正确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因为事实性的问题不能依靠知识经验和思维加以推理。(2)对于与学生经验有关的逻辑性问题,可以提供间接指导,即给学生一定的暗示或提示,鼓励学生自己进一步推理而求得答案。(3)在进行间接方式指导时,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而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能力强、个性独立的学生给予较少指导;对于能力较弱、个性依赖的学生给予较多指导,直至得到正确答案为止。 八、案例分析题
(1)刘某与刘某所在的初级中学的法律关系是民事法律关系。刘某是义务人,刘某所在的初级中学为权利人。从教师资格制度角度来看,《教师法》第10条规定:“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我国《教师法》第十三条又进一步规定:“取得教师资格的人员首次任教时,应当有试用期。”这实际上就明确规定了取得《教师法》所规定的学历或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的,只是取得教师资格的前提条件,要真正取得教师资格,还必须试用期里表现为真正具备教育教学能力,而且要经认定合格才能取得。本案例中的刘某显然教育教学能力比较缺乏,因此被取消教师资格是有一定道理的;该案例的关键问题实际上是刘某在试用期被学校认定不合格。(2)从教师职务制度的视角来看,《教师法》第16条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职务制度,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教师职务制度是指国家对教师岗位的设置及各级岗位任职条件和取得该岗位职务的程序等方面的有关规定的总称。其中包括教师任职条件的考核,要结合教师的思想政治表现、发展潜力与教师学术水平、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等因素结合进行综合评估考核。(3)从教师聘任制度的角度看,《教师法》第13条第一款规定:“中小学教师资格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委任。”学校虽然不让刘某任课,但并不代表有权取消其教师资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