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2022-04-26 来源:我们爱旅游
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考点一:孔子与老子的思想 孔子:

①政治:核心是: 提倡“为政以德”;以“礼”,恢复西周时期的等级名分制度;调整人际关系

②哲学:主张对鬼神敬远之

③教育:首创私人讲学。教育原则——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方法——

实事求是、持之以恒、独立思考

④文献整理:六经 ,孔子思想集中体现的著作是 ⑤评价: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逐步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并成为宝贵的世界文化

遗产;孔于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被后人推崇为“圣人”而倍受景仰。

老子:

①政治:幻想回到 社会,主张“无为而治”

②哲学:世界万物的本源是 ,主张一切顺应自然,知足寡欲。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是

运动的,有无等是相互依存和不断转化的 思想。

考点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①出现的原因:----大变革,大动荡 a.经济上:“铁犁牛耕”的出现,“井田制”逐步废除,土地私有制逐步得到承认,新兴的地主阶级日益崛起。

b.政治上:分封制和宗法制瓦解,诸侯兼并、社会动荡,“士”阶层出现且地位不断提高,他们到处游说,传播思想文化。

c.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学术下移,推动了民间文化的发展。 ②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a.儒家:孟子提出“ ”学说和“ ”的民本思想;荀子提出治国应以礼教为先,也吸收法家思想,主张礼法并施。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 。哲学上提出“天行有常”和“ ”的命题

b.道家:庄子把道看作是最高的原则,提出“ ”,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的学说。 c.法家:李悝的 是中国古代第一步较为完整的法典; 的变法是最成功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韩非主张君主集权的集权观;厉行赏罚, 的法治观;“ ”的改革观。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d. 墨家:代表人物 ,主旨是 提出 、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

③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意义(史论共享)

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考点三:儒家思想的形成(儒家探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孔子:核心是“仁”、“礼”是儒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被尊为“至圣”。

孟子:将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被尊为“亚圣”。

荀子:发展了“礼”的学说,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掌握“礼”;天人关系:天有行常;制

天命而用之;君民关系:舟水之说。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

儒家思想形成:儒家思想由孔子开创、孟子和荀子继承和发展最终形成早期儒家思想。

(2)汉代儒学

考点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

①背景:汉武帝时代中国的“ ”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

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 对儒学的改造(尊儒,德政,教化,一统,更化)。

②影响:消极:抑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实质上也是一种 政策。

积极: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管理,对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积极意义。

同时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大一统。

考点二: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太学的出现: (教育)汉武帝创建太学,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创办的培养政治

管理人才的学校。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 化和 化的标志。 其他尊儒措施:(政治)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教材)儒家经典成为教科书;(教育)

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史论共享

战国时代的孟子、荀子是早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们继承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汉武帝时代,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在政治上占据了统治地位,这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3)宋明理学(宇宙本源、个人修养、治理国家) 哲学:“ ”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 伦理:“理”体现在杜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考点一:程朱理学

①含义:理学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儒学从佛道中汲取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形成新的儒学。 ②代表人物及思想:

a.北宋的程颢、程颐:确立了理学最高范畴“天理”(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天理的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仁”(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b.南宋的朱熹: 理气论:理一气二(唯心);修养论:日积月累、循序渐进;追求“仁”,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社会政治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是设法“正君心”。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体会、贯彻“理”。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

朱熹的哲学地位: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在儒学地位上仅次于孔孟;程朱理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后,对维护封建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考点二:陆王心学

①陆九渊: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理”就在自己心中,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开创心学。

②王阳明:心学的集大成者(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心外无物(主观唯心);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和天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知行合一。 史论共享

宋明理学成为官方正统儒学后,影响了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它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但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4)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的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和唯物思想等,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

考点一: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①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出现背景:

a.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发展;b.阶级:工商业者阶层队伍扩大,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c.政治:君主专制强化,封建统治日益腐败;d.社会:明清易代,阶级民族矛盾尖锐,社会动荡,思想控制松弛。

e.思想:理学和心学脱离实际的弊端日益严重,封建礼教日益腐朽。 ②思想主张:

李贽:a.认为“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对正统思想发出大胆挑战

b.否定儒家的学说的权威,提出“童心说”,反对封建礼教 黄宗羲:

(1)最精彩之处——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建立“天下之法”,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

(2)具体制度——限制君权,认为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甚至比君主的权威还要大。 (3)经济思想——反对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

影响:黄宗羲的思想主张,是明朝末年传统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的具体反映。他的思想主张,为中国近代反对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顾炎武:强烈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的主张;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梁启超归结其思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王夫之:主旨是“循天下之公”。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从三个方面批判了秦朝以来的暴政。第一,帝王横征暴敛是民生疾苦的根源;第二,帝王独尊是君臣之道丧失的根源;第三,法制之弊是政治腐败的根源。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考点二: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史论共享)

①是商品经济发展、封建制度没落和君主专制强化在思想文化领域内的反映; ②敢于挑战正统,批判君主专制和封建礼教,成为近代进步思想先声。 ③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但未能从根本上动摇儒学的地位。

清时期儒学不完全拘泥于传统旧儒学的藩篱,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唯心体系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