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课例 《观潮》

2022-06-20 来源:我们爱旅游


教学反思:思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

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教学中我将这一段作为教学的重点,并且安排在第一课时教学,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这节课里基本能较好地完成以上的几点教学设想,但也还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一、学生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在教学中老师按自己的教学设计牵着学生走。 二、指导朗读不到位,没有抓住机会让学生真正地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

由于本人教学水平有限,真心地希望能得到参与听课的领导和老师的帮助和指点,以便让本人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谢谢。 《观潮》教学设计意图:

一、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学习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习得”的,不是老师教会的。所以我在设计教学时,牢牢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并且力求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体现出来。比如学习课文“潮来时”这一段时,我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这样处理学生就会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 入,也更加有兴趣。改变了以往那种不管学生有无兴趣,都必须按照教师所提的要求进行学习的被动局面。 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还体现在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上。语文课上训练不能只面向个别尖子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人。所以我仔细考虑所设计的教学环节的难易度,以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机会。课堂上查字典,听词语的意思说词语等练习,都是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的,从而体现出面向全体的思想。

二、注重积累和运用,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语文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是应该借助课文内容,设计各种语言训练的情境,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我比较注重课文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比如课文语言的积累,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大量的朗读,从而使学生在读懂理解的基础上,比较轻松地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

对课文中的新词,我改变了以往一开始先集中教新词语的做法,而是渗透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有机地让学生进行理解。在读完课文后再让学生根据意思说出词语,然后通过让学生为录象配上一段解说词加深记忆。

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注重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第一课时。可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是第一课时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在第二课时上。但是从学生的兴趣看,实际上是错过了学习课文的最佳时间。所以我是这样安排课时的:

第一课时: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形,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

第二课时:先用一小部分时间来读懂理解潮来前和潮来后几节课文,然后将大部分时间放在积累和运用课文的语言文字等训练上。

《观潮》课例

课 型 新授课

授课人:李晶晶,小学高级教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体会作者留心观察,抓住事物特点有顺序的描写方法。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了解大自然的神奇。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理解\"潮来之时\"的记叙。

教学难点是体会钱塘江大潮的雄壮的磅礴的气势。 三、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因此教学中应以读代讲,以讲悟情。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不断揣摩,潜心的感悟,从而读出自己的体会,体验作者的情感。 四、教材说明

《观潮》一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篇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培养留心周围事物习惯的好教材。 五、学生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教师提供直观的图象帮助理解。同时学生的感悟要通过读中悟、悟中读的形式,逐步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六、教法、学法设计:

1、教法设计:以读代讲,以讲悟情,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不断揣摩,潜心的感悟,从而读出自己的体会,体验作者的情感。

2、学法设计: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中的氛围中学习。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 七、教学流程:

(一)、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感受,激发情感和兴趣。

1、导入:在我国,有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你能说一下吗?钱塘江大潮就是其中一处,有谁知道钱塘江大潮?见过吗?(图片)

2、放录像,直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和壮观。(录象) 3、请学生谈观看钱塘江大潮后的感受。(出示地图)

运用电教媒体,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磅礴雄壮的气势,学生的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利于学生理解词句。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课文脉络非常清楚,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很快理清文章的顺序,在此基础上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组织教学。

(三)、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情。因此,我设计这么几个问题: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你会怎么做?

观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讨论)

(四)、通过\"读、悟、议、赏、再读\",重点体会潮来时壮观景象。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因此,我设计如下环节:

1、读。学生自由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

2、悟。读中感悟,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在读书时联系已有生活经历,体会感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3、议。即教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已见,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有同学说那情景像发生了海啸,有同学说像发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动,有的同学感受到大潮涌动的速度。\"议\"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

4、赏。再次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的情景,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的气势。

5、再读。在学生深入体会感受后,把自己体会到的朗读出来。使学生在读中欣赏品味,既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

6、想。如果你就在观潮的人群中,看到一条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最后犹如千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你的心情又如何呢?又会说些什么呢?\"想\"既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大潮的雄壮,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积累词汇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2.运用词汇

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湖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3.师生共同评价 (六)、结束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七)、作业设计:

1、让学生把自己观赏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及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2、搜索天下奇观和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

八 课后小结:

一、运用多媒体讲解重难点时,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像播放一段录像,倾听一段录音来引入课题,就会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不仅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有意注意,而且使学生的心一直被教师引导着,教学紧凑,过渡自然,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还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运用多媒体激起学生朗读欲望。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老师运用优化的情境和真挚的感情去扣击学生的心弦,让学生在读中体验,在体验中去读,激活学生的情感。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学生通过观看图片,他们的视野开阔了,内心的体会也就更加深刻,在朗读时就能把自己的体会融入进去,用自己具有个性的声音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因此学生的朗读,不需要逐句的教,而只需要激起他们朗读欲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