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旅游业发展潜力综合评价分析
作者:陈钰萍 王健
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2年第01期
摘要:从区域旅游的需求潜力、供给潜力、潜力保障力、潜力支持力四个方面构建了旅游产业发展潜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在对中西部地区18个省、市(区)进行综合对比评价的基础上,对江西省旅游产业的发展潜力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结果表明,江西省在旅游资源禀赋、旅游生态环境质量、旅游企业效益等方面有较大的优势;而制约江西省旅游产业发展潜力的主要因子是旅游需求潜力和旅游潜力保障力低下,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低也是导致江西省旅游业发展潜力难以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词:江西省;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因子分析 1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区域交通的改善、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区域旅游联合化与一体化的加强,江西省旅游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2002年至2009年,江西省旅游接待总人数年均增长率达16%;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率达19.8%,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然而,江西作为中西部地区一个欠发达的省份,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低,旅游产业发展起步较晚,起点低,在全国旅游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对缺乏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地区而言,其旅游产业能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即是否具有发展旅游产业的潜力,对明确这个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极为关键[1]。对江西省旅游业发展潜力进行评价,有助于正确认识自身发展条件及制约因素,有针对性、有目标地改进和提高。
目前,学术界对旅游竞争力的研究比较多,而对旅游业发展潜力的研究并不深入,大多数学者是将旅游发展潜力作为衡量旅游竞争力的一个部分来研究的。对于旅游业发展潜力的研究多着眼于具体类型的旅游产品发展潜力、旅游市场潜力等方面,对于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潜力研究非常少,对于江西省省域旅游业发展潜力的研究更是少有涉及。在研究方法上,早期以定性研究为主,近几年开始引入定量研究。E.Canestrill(1991)等指出,旅游地的竞争力不只是体现在旅游市场的占有率上,应主要看它的发展潜力[2]。马勇 (1997)从区域旅游资源的潜在保障力、区域社会经济的潜在支持力、区域环境容量的潜在承载力三个方面构建区域旅游持续发展潜力模型[3]。此外,杨敏(2006)、曹新向(2007)、武传表(2009)、丁悦等(2010)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部分地区乃至全国旅游业发展潜力的评价进行了探索,不同的学者在评价指标的选取上,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尚未形成一个成熟的体系。从评价方法来看,主要为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法和因子分析法等。[4]~[7]
本文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完善了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了中西部地区18个省、市、区与江西进行了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江西省旅游产业发展潜力进行客观评价。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 数据说明及研究方法 2.1指标体系构建
旅游业是综合性和依托性很强的产业,区域旅游业要获得持续的竞争力,首先需要诸多条件的保障和支撑,本文将这些保障和支撑条件,归结为旅游潜力保障力和旅游潜力支持力;另一方面,旅游市场供需双方作为该区域旅游业发展的主客体,也必将对该区域旅游业发展潜力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本文从区域旅游的需求潜力、供给潜力、潜力保障力、潜力支持力四大类构建旅游产业发展潜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全面性以及区域间的可比性,最终确定了43个具体指标(见表1)。 表1 旅游产业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 旅游发展潜力 评价指标
旅游需求潜力(A) 国内旅游人次数(A1)、国内旅游收入(A2)、入境旅游人次数(A3)、旅游外汇收入(A4)、近5年国内旅游人数增长率(A5)、近5年国内旅游收入增长率(A6)、近5年入境旅游人数增长率(A7)、近5年旅游外汇收入增长率(A8)、近5年客房平均出租率(A9)、游客人均消费水平(A10)
旅游供给潜力(B) 旅游资源品位度(B1)、旅游资源丰度(B2)、旅行社数(B3)、星级饭店数(B4)、星级饭店床位数(B5)、旅游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B6)、旅游企业人均实现利税(B7)、旅游企业人均固定生产原值(B8)、旅游企业人均实现利润(B9)、每百万旅游从业人员数量(B10)、旅游院校数(B11)、旅游院校在校生数(B12)
旅游潜力保障力(C) 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数量(C1)、人均拥有道路面积(C2)、人均邮电业务量(C3)、每万人卫生医疗床位数(C4)、每万人拥有公共厕所数(C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C6)、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C7)、烟尘排放达标率(C8)、工业粉尘排放达标率(C9)、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C10)、自然保护区占辖区面积(C11)、環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占GDP 比重(C12) 旅游潜力支持力(D) 人均GDP(D1)、GDP增长率(D2)、第三产业占GDP比重(D3)、人均财政收入(D4)、财政收入增长率(D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D6)、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D7)、每万人高等学校在校生数(D8)、每万人专利申请数(D9) 2.2研究方法
由于评价区域旅游业发展潜力的指标较多,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将众多评价指标转化为几个互相独立的综合指标,消除了自变量共线性以及指标权重确定的随意性等问题,克服了人为确定指标权重的主观性,得分越高,说明该地区的旅游发展潜力越高,反之则越低。具体步骤如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首先将评价指标体系分为旅游需求潜力、旅游供给潜力、旅游潜力保障力、旅游潜力支持力四类。对每一类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得出每一类竞争潜力得分( 式 1) 。然后计算每类的均方差贡献率并将其作为各类的权重,加权得到各地区综合竞争潜力评价值( 式 2-4) 。 ( 1 )
式中: F 为每一类竞争潜力得分;fi为每一个主因子得分;θi为主因子贡献率。 ( 2 ) ( 3 ) ( 4 )
式中:δi为第i类的方差贡献率,Fij为第i类指标第j个城市的综合得分,E(Fij)为i类指标综合得分平均值,Wi为第i类指标权重,Fj为第i类指标得分,Zj为第j个城市的旅游发展潜力得分。 3 分析与讨论
3.1中西部18省旅游业发展潜力综合比较分析
根据已经建立的综合评价模型,搜集各地区2006~2010年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旅游统计年鉴》),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中Factor模块,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旅游需求潜力、旅游供给潜力、旅游潜力保障力、旅游潜力支持力四类指标分别进行数据处理,采取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并计算每一类竞争潜力得分,结果见表2(列1~8)。最后,根据以上四类指标的综合得分值,运用公式2-4计算各类指标的方差,以各类指标方差贡献率为比重,加权计算各省市旅游业发展潜力的综合得分,计算结果见表2(列9~10)。 从综合评价结果看,旅游产业发展综合潜力位前10位的依次是河南、内蒙古、湖北、重庆、湖南、安徽、山西、陕西、四川、江西,中部地区的六个省份均名列其中,这充分反映了中部地区旅游业凭借良好的产业基础及区位优势所体现出来的巨大的竞争优势和旅游发展潜力。而江西省旅游业发展潜力位于第10,在中部六省中处于末位。近几年江西省旅游产业虽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起步较晚,规模较小,市场占有率较低,与中部地区兄弟省份及国内其他发达省份仍有一定的差距。 表2 各类指标得分及位次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地区 需求潜力 排名 供给潜力 排名 保障力 排名 支持力 排名 综合得分 排名 江西 -0.00154 12 0.27743 7 0.01867 12 0.02859 9 0.07967 10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河南 1.13023 1 1.15998 1 0.00278 13 0.13403 6 0.57699 1 湖北 0.25763 6 0.70795 2 0.17642 10 0.30487 3 0.35863 3 湖南 0.63265 2 0.26083 8 0.0828 11 0.04686 8 0.24213 5 安徽 0.55853 3 0.33714 6 0.19364 9 -0.0764 11 0.23978 6 山西 0.2184 8 -0.46173 14 0.84223 1 0.29636 4 0.23663 7 重庆 0.12274 10 0.172362 10 0.40493 4 0.61833 2 0.34086 4 四川 0.35381 4 0.59179 3 -0.1873 15 -0.0739 10 0.15618 9 贵州 0.29713 5 0.33901 5 -0.5355 16 -1.0852 18 -0.2792 15 云南 0.2326 7 0.34972 4 0.25670 7 -0.5269 15 0.06457 11 西藏 -0.6020 14 -1.21937 18 -1.8866 18 -0.6291 16 -1.095 18 陕西 0.17498 9 -0.16702 12 0.40587 3 0.26479 5 0.17603 8 甘肃 -0.6723 16 -0.48428 15 -0.0799 14 -0.8667 17 -0.5237 16 青海 -0.9720 17 -0.73649 16 -1.2655 17 -0.1722 12 -0.7777 17 宁夏 -0.6460 15 -1.03182 17 0.71061 2 0.08785 7 -0.1896 14 新疆 -1.0253 18 0.26037 9 0.20007 8 -0.2088 13 -0.1733 13 廣西 0.10825 11 -0.06693 11 0.32491 6 -0.2317 14 0.03141 12 内蒙 -0.1676 13 -0.29295 7 0.33512 5 2.08956 1 0.53592 2 3.2江西旅游业发展潜力分析
上述综合评价结果客观反映了江西旅游业发展潜力在中西部地区的排序。为了对江西省旅游业发展潜力进行更细致的分析,以下将对江西省旅游业发展潜力各项指标作具体分析。 表3 江西省旅游业发展潜力各分项指标得分及排名 一级指标名称 得分 排名 二级指标名称 得分 排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旅游需求潜力 -0.00154 12 国内旅游市场需求潜力 0.254581 6 入境旅游市场需求潜力 -1.24955 16 入境游增长潜力 1.27881 2 国内旅游增长潜力 -0.83439 17
旅游供给潜力 0.27743 7 旅游资源及旅游接待能力 0.461999 7 旅游企业效益潜力 0.103042 6 旅游人力资源潜力 0.106698 6
旅游潜力保障力 0.01867 12 旅游环境质量 0.478394 7 旅游基础保障条件 -1.12106 15 环境绿化状况 0.640591 5
旅游潜力支持力 0.02859 9 经济及居民消费能力水平 -0.09425 8 科教文化水平 0.33052 7 经济增长潜力 0.07014 11
注:二级指标系通过对一级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并提取公因子,然后根据因子载荷情况进行命名而来
如表3所示,在旅游需求潜力方面,4个二级指标表现出了较大的不均衡性。其中,入境旅游市场需求潜力因子位居16,而入境游增长潜力因子却跃居第2。这表明江西省入境旅游市场由于起步较晚,发展还不成熟,市场规模较小,在全国旅游业发展大格局中处于相对弱势。可喜的是,近年来江西省入境旅游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劲头,近5年入境旅游人数、旅游外汇收率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20.95%、22.76%,位居全国前列。在今后的发展中,江西省要趁着入境旅游快速平稳发展的良好势头,积极开发入境旅游精品及线路,扩大市场占有率。其次,国内旅游市场需求潜力和国内旅游增长潜力也存在着较大的分异性,分别位列第6和第17名。2005到2009年,江西省国内旅游人数和国内旅游收入均翻了一番,在国内旅游市场中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但近几年的增长速度却相对较慢。江西省在旅游业的发展中,要注重品牌建设,开发龙头产品,进一步开拓国内旅游市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旅游供给潜力因子各分项指标发展较均衡,旅游资源禀赋、旅游地接待能力、旅游企业效益、旅游人力资源潜力均位于中上水平。江西省生态良好,资源丰富,截至 2009 年末,江西省共创建了A 级旅游景区 92 家,其中 5A 级 2 家、4A 级 40 家、3A级 32 家。近年来江西省旅游地接待能力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全省共有旅行社647家,星级旅游饭店400 余家。在旅游企业经营效益方面,旅游企业人均实现利润与劳动生产率不相适应,人均实现利润较低。要想提高江西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要加大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提高旅游企业经营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
在旅游潜力保障力因子各分项指标中,江西省旅游環境质量因子和环境绿化因子排名较前,分别为第7和第5。江西省山清水秀,风景宜人,全省森林覆盖率60.05%,居全国前列。2009年“鄱阳湖生态经济保护区”的确立,为绿色生态江西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旅游基础设施因子排第15位,与江西旅游业发展不相协调。江西省大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此外,部分地区旅游客流与交通“瓶颈”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景区内部旅游交通设施和方式不够完善。可见,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仍然是导致江西省旅游业发展潜力难以发挥的瓶颈,这是今后江西在制定旅游业发展战略时应考虑的因素。
在旅游潜力支持力方面,经济和居民消费能力水平因子和经济增长潜力因子分别排名第8和第11位,处于中下水平,这说明江西省作为中西部地区一个欠发达的省份,经济基础薄弱,发展后劲和内在增长动力不足,这也是制约江西省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4 结语
通过构建区域旅游业发展潜力综合评价指标,将江西省与中西部其他地区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后,我们发现,江西省旅游产业的综合发展潜力在中西部地区排名为第10位,优势并不明显,尤其是与中部地区的其他省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得出,江西省在旅游资源禀赋、旅游生态环境质量、旅游企业效益等方面有较大的优势;而制约江西省旅游产业发展潜力的主要因子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保障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也是导致江西省旅游业发展潜力难以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冯学刚,王琼英.中国旅游产业潜力评估模型及实证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09,17(4):178—183.
[2] E.Canestrill,P.Costa1.Tourism Carry Capacity: Fuzzy Approach[J].Annals of Tourism Reasearch,1991,18(2):295—3l.
[3] 马勇,董观志.区域旅游持续发展潜力模型研究[J].旅游学刊,1997,(4):37-40. [4] 杨敏.青海旅游产业的发展潜力评估[J].统计与决策,2006(14):42-44.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5] 曹新向.中国省域旅游产业发展潜力的比较研究[J].人文地理,2007,93(1):18-22. [6] 武传表.城市旅游发展潜力定量研究一以中国 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为例[J].旅游论坛,2009,(5).
[7] 丁悦,宋金平,赵西君.基于因子分析的青海旅游产业发展潜力评估[J].青海社会科学,2010,(06).
[8] 王兆峰.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8,(10).
作者简介:
陈钰萍(1987--),女,江西省安远县人,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开发与管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