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整体分析计算应是对不同情况下的计算指标的复核,因此,相应的结构计算书应分不同的计算指标分别打印,即一个工程的计算书,不应该是同一个总信息的计算结果,应区分不同的计算要求,分别计算,分别进行打印。建筑结构计算步骤如下:
计算步骤及控制点
计算步骤
计算输入条件
控制条件及处理
1.建模
整体建模
1. 符合原结构传力关系;
2. 符合原结构边界条件;
3. 满足程序的假定条件。
2.结构总信息参数的确定
1.地震方向角θ0=0;
2.单向地震;
3.不考虑偶然偏心;
4.不强制全楼刚性楼板;
5.按总刚分析;
6.短肢墙多时定为短肢剪力墙.
1.震型组合数→有效质量参与系数大于0.9吗?→否则增加;
2.最大地震力作用方向角→θ0-θm >15°吗?→是,输入;
3.结构自震周期,输入值与计算值相差大于10%时,按计算值输入;
4.查看三维震型图,确定裙房参与整体计算范围→修正计算简图;
5.短肢剪力墙墙承担的抗倾覆力矩比例小于40%?→是,改为一般短肢剪力墙;短肢剪力墙墙承担的抗倾覆力矩比例大于50%?→是,规范不许,修改设计;
6.框架结构框架承担的抗倾覆力矩大于50%?→是,框架抗震等级按框架结构定;若为多层结构,可定义为框架结构确是抗震等级和计算,抗震墙作为次要抗侧力构件,其抗震等级可降一级;
7.判定嵌固部位。(固定端取在基础顶面、刚性楼板假定、不考虑室外填土对地下室
刚性的贡献等)
3.判定整体结构的合理性(平面和竖向规则性控制)
1.地震方向角θ0=0,θm
2.单(双)向地震;
3.(不)考虑偶然偏心;
4.强制全楼刚性楼板;
5.按侧刚分析;
6.按步骤2的结果确定结构类型和抗震等级
1.周期比控制:Tā/Tī≤0.9(0.85)?→否,修改结构布置。强化外围消弱中间;
2.层间位移比控制:≤1.2→否,按双向地震重算;
3.侧向刚度比控制;
4.层受剪承载力控制;Qj/Qj+1<[0.65]? →是,修改结构布置;0.65≤Qj/Qj+1 < 0.8?→是,强制指定为薄弱层;
5. 整体稳定控制:刚重比不小于[10(框架),1.4(其他)];
6. 最小地震剪力控制:减重比不小于0.2max? →否,增加震型数或加大地震剪力系数;
7.层位移角控制:≤{1/550(框架),1/800(框剪),1/1000(剪力墙)}
4.构件优化设计(构件超筋超限控制)
1.按步骤2. 3.确定的模型和参数;
2.取消全楼强制刚性板,定义需要的弹性板;
3.按总刚分析;
4.对特殊构件人工指定
1.构件构造最小截面控制;
2.构件斜截面承载力验算;
3.构件正截面承载力验算;
4.构件最大配筋率控制;
5.受弯构件和偏心构件受压区高度限制;
6.竖向构件轴压比控制;
7.剪力墙的局部稳定控制;
8.梁柱节点核心区抗剪承载力验算。
5.绘制施工图
抗震构造措施
1. 钢筋最大最小直径限制;
2. 箍筋最大最小间距要求;
3. 最小配筋率。配箍率要求;
4. 重要部位的加强和明显不合理部分局部调整
计算两次,假定条件下算全楼参数,比如周期、位移、刚度等等。非假定条件下算梁、柱、墙的配筋。
原因是因为位移等参数的计算公式是在楼板作为楼层的质点这个假定下才能用的,不然不对。
以上所述全国通用,所有审图公司都应该知道。若审图的头脑逻辑混乱,可以给它看教材。
顺便发个牢骚,PKPM作为全国用的最广的软件,竟然在非假定条件下仍然可以给出
位移等参数,让很多人迷惑,实在不负责任。唯一的好处就是让大家的概念更清晰了
是否对全楼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 是.............计算位移比与层刚度比时选[是],《高规》5.1.5条。 计算内力与配筋及其它内容时选择[否]。
建筑结构计算步骤及控制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