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马路位于汕尾市区西部,该道路是汕尾市区西部出入市区的唯一通道,也是马宫镇联系汕尾市区的纽带。汕尾市委、市政府对汕马路的建设工作非常重视,市政府设立“汕马路建设指挥部”,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具体指挥、指导汕马路建设工程的全面工作。
2000年10月,由汕尾市汕马路建设指挥部和汕尾市城建规划设计研究院分别完成了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设计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广东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为减轻道路建设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指导工程环保设计,汕尾市城建局于2000年11月委托珠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进行汕马路建设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协作单位为汕尾市环境监测站。2001年1月中旬在汕尾市环保局和汕尾市城建规划局的大力支持下,珠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汕尾市环境监测站对拟建汕马路工程沿线进行了新的深入的环境调查和现场踏勘,并由汕尾市环境监测站完成了环境现状监测工作,在详细搜集环境专题技术资料的基础上,按照国家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和技术规范完成了本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工作。
1
第一章 总 论
1.1项目建设意义
汕马路是汕尾市区连接深汕高速公路仅有的二个重要出入口之一,是汕尾的窗口和门面,该道路的建设对改善市区的交通条件,促进市区西部地区的城市建设,推动市区西部一带岸线旅游开发和万吨港口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2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6)《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53号];
(7)《交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交通部(90)17号部长令]; (8)《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试行)》(JTJ005-96);
2
(9)《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第一批)》; (10)《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2.1-2.3-93); (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T2.4-1995); (1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J/T19-1997);
(13)《广东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广东省人大常委会57号公告];
(14)汕尾市环境保护局,《关于汕马路工程环评大纲的审查意见》(2000年12月20日);
(15)珠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汕尾市汕马路市政道路、公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大纲》。
1.3评价范围
根据交通部发布的《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试行)》中的规定,声环境、大气环境、生态环境评价范围为本道路工程(市区城南路至深汕公路马宫长沙湾出入口,全长10.56km,见附图1)的路中心线两侧各200m范围内。
1.4评价标准
(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96)》 (2)《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
3
(3)《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
1.5评价预测时段
根据交通部发布的《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试行)》中的规定,预测年限取公路竣工投入营运后第7年和第15年,即预测年为2008年和2016年。
1.6评价工作等级
根据拟建公路工程的特点及《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本项目各单项的评价等级为:声环境的评价等级为二级评价,大气环境的评价为三级评价,社会、生态环境评价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和《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试行)》的要求进行。
1.7保护目标
通过对汕马路工程沿线所进行的现场踏勘调查,确定了拟建公路沿线的主要环境敏感点(见附图2)及保护目标(见表1-1)。
表1-1 汕马路沿线环境敏感点、保护目标
敏感点 新城小学 红光学校 海林学校 新兴学校 东华基金学校
4
影响因子 大气、噪声 大气、噪声 大气、噪声 大气、噪声 大气、噪声 保护目标 师生 师生 师生 师生 师生 方位 公路北侧30m 公路北侧35m 公路北侧40m 公路北侧140m 公路西侧120m
第二章 工程概况
汕马路位于汕尾市区西部,自市区城南路至深汕高速公路马宫长沙湾出入口,全长10.56km,建设路幅宽40m,两侧规划控制各20~40m(见附图1)。工程总投资约12117万元人民币。该道路市政道路段等级为城市主干道I级标准,路幅形式按三板块进行设计;公路道路段为省道I级公路标准。
2.1工程现状
(1)从城南路至下洋桥,长约1400m的香港大道(汕马路)首期市政工程完成9m宽砼路面(快车道)及部分雨水管道的埋设。 (2)从下洋桥至新城电厂西侧长约1500m,已完成20m宽路基,而7.75m宽的砼路面正在浇筑中,近期可全面完工。
(3)从新城电厂至西洋哨所长约2500m,已按一级公路标准完成12m宽路床的施工。
(4)自西洋哨所至马宫长沙湾深汕高速公路出口已完成12m宽路床。
2.2建设内容和主要工程量
2.2.1工程建设内容
该道路工程的主要建设内容为:地下排水管道;电力、电信、
5
交通信号、有线电视管道预埋;砼路面结构;人行道;道路绿化、路灯安装等市政道路设施配套和一级公路设施配套建设。 2.2.2主要工程量
市政道路配套工程:挖土方总量16.78万m3,填方总量11.5万m3;新建、扩建桥涵三座,道路绿化,路灯安装,各专业管线预埋等。
公路道路配套工程:该路段总填方约30万m3,总挖方约15万m3,砼路面450万m3,涵洞10道,征地380亩以及沿线配套设施等。
2.3主要工程造价及相关费用
本工程造价及相关费用主要是该道路建筑安装和工程管理费用以及部分征地费,未包含自城南路至下洋桥路段的拆迁安置费和该路段的城市综合开发建设费用。
市政排水工程配套项目工程造价53172414.29元。 市政道路工程配套项目工程造价28829430.13元。 公路道路工程配套项目工程造价3917056元。
以上市政排水、市政道路、公路道路工程项目合计建设投资总费用121172420.42元。
2.4工程建设计划
根据市政府要求,结合汕马路市政道路工程实际工程量的具体情况,在保证建设资金落实到位的情况下,该道路工程建设起约为
6
一年,而道路两侧城市规划设计建设工作争取在“十五”期间全面完成。
2.5资金筹措
该工程需投资总金额为12117万元,全部为市政府筹集投资。筹资方式计划采取以市财政市政配套建设专项资金拨付为主,争取上级有关部门补助资金、国债扶持、向银行借贷以及利用社会资金或引进外资等多种形式进行资金筹措。目前该项目已向工行借贷3000万元,作为该工程的启动资金,其所有借贷款项本息由市财政统一支付。
7
第三章 环境概况
3.1 自然环境概况
汕尾市城区地处粤东沿海,区内以丘陵地貌为主,整个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北面由东至西是丘陵地带,高程在27m到304m之间,南部为平坦的海积平原、多冲积台地,高程2.7~4.2m。市区北邻海丰县,南濒南海,西南接红海湾,东抱品清湖,三面临海,具有亚热带海滨独特风光,有“粤东旅游黄金海岸”之称。
汕尾市属南亚热带气候,海洋性气候明显,气候适中,四季温和,多年平均气温21.8℃。阳光充足,较少出现霜冻。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2075毫米。雨量分布不均,汛期(4~9月)降雨集中,占全年的79.5%,10月至次年3月的枯水期,雨量稀少,仅占全年的20.5%,季节性差异十分明显,因此,春旱、夏涝是汕尾市水旱灾害的特点。汕尾市在夏秋季节常遭台风暴雨袭击,影响汕尾市的台风年均4次左右,较为严重的台风每年1.6次。
3.2 社会经济概况
汕尾市的海岸线在香港与汕头之间,海运四通八达,汕尾、甲子、碣石、乌坎、小漠、后门等海港可通全国各港。广汕公路、深汕高速公路横贯全市。海丰至揭西以及市内县与县、县与镇都有公
8
路相连,水陆交通方便。汕尾市是广东著名的渔港和贸易港口之一。1998年汕尾市区总人口为40.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7.14万人,耕地面积75666亩。汕尾市经济基础薄弱,建市以来,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1998年汕尾市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为22.13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工农业总产值为28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为19.1亿元,占68.2%。主要工业产品有食糖、原盐、罐头、白酒、磷肥、硫酸、电子工业产品、服装、塑料制品等。汕尾市的主要资源有渔业、盐业和矿产等,海洋捕捞是汕尾市渔业的主体,矿产资源主要有海陆丰的花岗岩、高岭土和石英砂等。
3.3 公路沿线环境
汕马路位于市区西部,自市区城南路至深汕高速公路马宫长沙湾出入口,工程沿线属平原微丘地形,全线大部分路段处于平原地带,中段遇山脉突起为坡路,沿线道路红线范围内地质多为粉细沙,部分为山土,土壤类型主要为滨海盐渍土、滨海沙土。公路沿线两侧多为荒草地,以禾本科草类为主;公路南侧沿海岸营造有防风林带,多为相思树、木麻黄、马尾松等。主要地物为沙滩、坡地、农田、池塘、村庄。
1999年汕尾市区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悬浮颗粒物、降尘的年日均值均达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其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超标率均为零,总悬浮颗粒物的超标率为0.2%,降尘的超标率为7.4%。市区区域环境噪声和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分
9
别为57.8dB和69.9dB,1999年汕尾市城市噪声源是生活噪声,占噪声源的84.76%,而道路交通噪声超70dB的路段长度占交通干线总长的53.7%,道路交通噪声仍待进一步控制。
10
第四章 工程分析与评价因子筛选
4.1工程分析
公路建设在施工期和营运期均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施工期主要是施工机械产生的噪声、施工人员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生活燃料燃烧排放的废气,以及施工造成的水土流失等生态影响。营运期主要是车辆行驶产生的噪声、排放的废气对沿线环境的影响。 4.1.1施工期的污染源分析 a.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项目施工开挖、弃土和填土将造成水土流失现象,在建设过程或建设完成后,如不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将对附近农田生态系统产生影响。而且施工期间的土地占用将使沿线的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b.噪声源
在公路施工期间,作业机械类型较多,如公路地基处理时有打桩机、混凝土搅拌机等;路基填筑时有推土机、压路机、平地机、装载机等;公路路面施工时有平地机、压路机、摊铺机等。不同施工机械的噪声水平不同,这些施工机械的噪声水平一般在81~98dB(见表4-1)。因此,这些突发性非稳定噪声源将对周围环境产生一
11
定的影响。
表4-1 各种施工机械在距离5m处的噪声值(dB)
机械类型 声源特点 噪声值 90 81 84 98 87 95 机械类型 声源特点 噪声值 90 86 87 79 85 92 轮式装载机 不稳定源 平地机 推土机 冲击式钻井机 混凝土搅拌机 混凝土泵 卡车 流动不稳定源 流动不稳定源 不稳定源 固定稳定源 固定稳定源 流动不稳定源 三轮压路机 流动不稳定源 液压挖掘机 发电机 冲击打桩机 振捣机 不稳定源 固定稳定源 不稳定源 不稳定源 c.环境空气污染源
路基施工中由于挖土取土、填方、弃土和水泥、沙石等物料的装卸、运输、拌和过程中有大量的尘埃散逸到周围环境空气中,同时,道路施工时运送物料的汽车运行,物料堆放期间由于风吹等都会引起扬尘污染。尤其是在风速较大或汽车行驶速度较快的情况下,粉尘的污染尤为严重。
运送施工材料、设施的车辆,及内燃机、打桩机等施工机械在运行时排放的废气也将对空气环境质量造成影响。但由于施工期较短,沿线施工现场较为空旷,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因此,施工期废气污染影响较小。 4.1.2营运期的污染源分析
12
a.噪声源
在公路上行驶的机动车辆噪声源为非稳定态源。拟建公路营运后,车辆的运行将产生噪声,噪声来源于汽车发动机、高压废气的排放,发动机的冷却风扇和汽车轮胎与地面的摩擦等,但以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和汽车排气产生的噪声为主。由于公路路面平整度等原因使高速行驶的汽车发生振动也会产生噪声。 b.环境空气污染源
公路建成后,汽车尾气是沿线环境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污染物排放量的大小与公路交通量的大小密切相关,且与车辆类型以及汽车的运行情况、当地的气象条件等有关。汽车废气污染主要来自曲轴箱漏气、燃油系统挥发和排气管的排放,主要有碳氢化物、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
在运送散装含尘物料时,由于洒落、风吹等原因,使物料产生扬尘污染。公路上行驶的汽车轮胎接触路面而使路面积尘扬起,产生二次扬尘污染。
4.2环境影响因子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
公路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较为重要的是对自然生态环境、声环境、空气环境、社会环境等的影响,根据对本项目工程分析结果,结合项目所在地的环境特征及敏感点等情况,列出工程行为与环境要素的矩阵表,对拟建项目主要的环境影响因子进行筛选,见表4-2。
13
表4-2 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筛选表
影响因子 具体影响 交通联网,国民经济发展 社会环境 土地占用及利用价值 旅游及自然景观 植被破坏,水土流失 生态 土壤及农田影响 噪声 居住环境 汽车尾气 空气环境 扬尘、TSP 注:●显著影响:☆一般影响;◇轻微影响。
施工期 营运期 ◇ ☆ ☆ ● ◇ ☆ ◇ ● ● ☆ ◇ ◇ ◇ ● ☆ ◇ 14
第五章 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5.1 大气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5.1.1 现状监测
5.1.1.1 监测布点
监测点的布设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根据采样期间的气象特征,监测点尽量分布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
(2)根据本项目排放源的特点,其主要为交通线源,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影响范围较点源小,影响较严重的地点多位于交通道路沿线近距离范围内,因此监测点多布置在离本项目拟建设附近不远的距离内。
根据以上原则,在本项目拟建设附近共布设3个现状监测点,它们分别是1#(通航路278号)、2#(新城电厂西侧)、3#(长沙湾),各监测点的具体位置情况详见图5-1:项目监测布点示意图。 5.1.1.2 监测项目、监测时间及频率
根据本项目排放的大气污染物种类及该项目拟建址附近区域的环境空气污染特征,选取CO、NO2、TSP作为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
15
项目。
监测时间为2001年1月8日~1月12日,连续监测五天,每天采样四次:7:00、11:00、14:00、17:00,TSP每天连续采样不少于12小时。
5.1.1.3 监测分析方法
监测分析方法依照国家环保局制定的《环境监测分析方法》的要求进行,详见表5-1。
表5-1 环境空气监测采样分析方法 项目 CO NO2 TSP
5.1.1.4 监测结果统计
项目沿线监测点周围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结果统计如表5-2~表5-5。表5-2为各监测点环境空气质量1小时平均值统计结果表;表5-3为各监测点环境空气质量日平均值统计结果表;表5-4为评价区域空气污染物日均浓度变化表;表5-5为评价区域空气污染物时段变化表。
采样方法 橡皮球胆 大气采样器 小流量采样器 分析方法及仪器 红外吸收法 化学发光法 低流量滤膜重量法 最低检出限 0.23 0.002 0.001 16
表5-2 各监测点环境空气质量1小时平均值统计结果
CO 监测点位 样本数 浓度(mg/m3) 样本数 浓度(mg/m3) 1#通航路278号 2# 新城电厂西侧 3#长沙湾 20 20 20 0.92~1.14 0.90~1.02 0.85~0.96 20 20 20 0.008~0.016 0.008~0.012 0.008~0.013 NO2 表5-3 各监测点环境空气质量日平均值统计结果
CO 监测点位 样本数 浓度(mg/m3) 1.00~1.05 0.94~0.97 0.89~0.91 样本数 NO2 浓度(mg/m3) 0.010~0.014 0.010~0.011 0.010~0.012 样本数 TSP 浓度(mg/m3) 0.101~0.116 0.106~0.117 0.102~0.108 1通航路278号 #20 20 5 2新城电厂西侧 #20 20 5 3长沙湾 #20 20 5 表5-4 评价区域空气污染物日平均浓度变化表(单位:mg/m3) 污染物 监测日期 1.8 1.9 1.10 1.11 1.12 五日均值 1# 1.04 1.01 1.05 1.00 1.05 1.03 监测点 2# 0.96 0.96 0.94 0.95 0.97 0.96 3# 0.91 0.89 0.89 0.91 0.91 0.90 区域均值 0.97 0.95 0.96 0.95 0.98 0.96 17
CO
NO2 TSP 1.8 1.9 1.10 1.11 1.12 五日均值 1.8 1.9 1.10 1.11 1.12 五日均值 0.010 0.012 0.012 0.011 0.014 0.012 0.101 0.114 0.116 0.106 0.112 0.110 0.010 0.011 0.010 0.011 0.010 0.010 0.106 0.115 0.117 0.113 0.108 0.112 0.012 0.010 0.010 0.011 0.011 0.011 0.107 0.103 0.102 0.108 0.104 0.105 0.011 0.011 0.011 0.011 0.012 0.011 0.105 0.111 0.112 0.109 0.108 0.109 表5-5 评价区域空气污染物时段变化表 (单位:mg/m3)
污染物 时段 7:00 11:00 CO 14:00 17:00 7:00 11:00 NO2 14:00 17:00 0.012 0.010 0.012 0.010 0.012 0.010 0.012 0.010 0.013 0.010 0.012 0.010 1.02 0.94 0.009 0.011 0.99 0.95 0.010 0.011 1.00 0.92 0.009 0.011 0.99 0.93 0.009 0.012 1.01 0.96 0.010 0.012 1.00 0.94 0.009 0.011 1月8日 1月9日 1月10日 1月11日 1月12日 均值 0.92 0.99 0.91 0.95 0.93 0.99 0.89 0.99 0.92 1.01 0.91 0.99 5.1.2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
5.1.2.1 评价标准
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的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类,本项目附近区域应属二类区,因此,依照《环境空气质量
18
标准(GB3095-1996)》中二级标准采用单项大气质量指数法对评价区域的空气环境质量现状进行评价,各污染物的浓度限值见表5-6。
表5-6 各污染物浓度限值表
污染物 取值时间 1小时平均 CO 日平均 1小时平均 NO2 日平均 TSP 5.1.2.2 评价结论
依照GB3095-96中的二级标准对表5-2~5-5中的监测统计结果进行评价,可得出如下结论:
(1)各测点CO、NO2、TSP的1小时平均浓度及日平均浓度均很小,未出现超标现象,CO最大1小时平均浓度出现在1#测点,其浓度值为1.14mg/m3,仅占评价标准的11.4%,NO2最大1小时平均浓度出现在1#测点,其浓度值为0.016mg/m3,仅占评价标准的6.7%;CO最大日均浓度出现在1#测点,其浓度值为1.05mg/m3,占评价标准的26.3%,NO2最大日均浓度出现在1#测点,其浓度值为0.014mg/m3,占评价标准的11.7%,TSP最大日均浓度出现在2#测点,其浓度值为0.117mg/m3,占评价标准的39%。
日平均 0.12 0.30 4.00 0.24 浓度限值(mg/m3) 10.00 19
(2)日均浓度变化:各测点日均浓度变化均不大,CO五日均值浓度从大至小依次为1#>2#>3#;NO2五日均值浓度从大至小依次为1#>3#>2#;TSP五日均值浓度从大至小依次为2#>1#>3#。
(3)时段浓度变化:各测点现场监测期间,CO小时浓度以14:00时段最高,7:00时段最低;NO2小时浓度也以14:00时段最高,7:00时段最低。
综上所述,项目所处地区的空气环境质量现状总体良好。其中1#略差于2#点,2#略差于3#。一天当中,7:00时空气质量最好,14:00时空气质量相对较差。
5.2 噪声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5.2.1 现状监测 5.2.1.1 监测点布设
噪声布点监测除按大气三个监测点布设外,还对评价区域内环境噪声的敏感点进行了监测,项目沿线共布设8个监测点:1#通航路278号、2#新城电厂西侧、3#长沙湾、4#新成小学、5#红光学校、6#海林学校、7#新兴学校、8#东华基金学校,具体位置见附图2:项目监测布点示意图。
5.2.1.2 监测方法与监测频率
监测方法按《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测量方法》GB/T14623-93中有关规定进行,采用SH126智能声级计方法进行监测。同时记录监测
20
点主要噪声源、周围环境特征和车流量等。连续监测2天,分上午、下午、夜间三个时段进行监测。 5.2.1.3 监测结果
根据现场的调查监测,各测点的监测结果见表5-7。
表5-7 各测点噪声现状监测结果表 单位:dB(A)
监测点 1#通航路278号 2#新城电厂西侧 3长沙湾 #监测日期 1月10日 1月11日 1月10日 1月11日 1月10日 1月11日 1月10日 1月11日 监测结果 上午 74.8 71.6 61.8 65.2 63.4 53.8 66.5 61.8 58.5 55.2 61.8 59.7 64.3 60.6 55.5 62.6 下午 70.9 73.2 60.9 58.0 54.6 53.0 62.2 61.3 60.5 56.6 64.9 66.1 58.7 62.4 57.8 55.4 夜间 57.7 62.1 46.3 44.7 44.6 47.5 53.7 52.3 49.9 48.7 52.8 51.2 43.4 交通、生活 1月11日 8#东华基金学校 1月10日 1月11日 54.7 47.1 46.5 交通、生活 交通、生活 交通、生活 交通、生活 1月10日 1月11日 6海林学校 #主要噪声源 交通 交通 交通 4新成小学 #5红光学校 #1月10日 1月11日 1月10日 7新兴学校 #5.2.2 现状评价
5.2.2.1 评价标准
21
根据《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适用区域划分的原则,评价区域的噪声功能区有2类和4类,其功能区的噪声标准值见表5-8。
表5-8 环境噪声评价标准 单位:dB(A)
标准值 监测点 功能区类别 昼 1#、2#、3# 4#、5#、6#、7#、8# 5.2.2.2 评价结果
根据现状监测结果进行统计评价,详见表5-9。
表5-9 噪声环境现状监测结果统计表 单位:dB(A) 监测点 1# 2# 3# 4# 5# 6# 7# 8#
22
夜 55 50 4类 2类 70 60 监测统计值 昼间 72.6 61.5 56.2 63.0 57.7 63.1 61.5 57.8 评价标准 夜间 55 55 55 50 50 50 50 50 夜间 昼间 59.9 45.5 46.1 53.0 49.3 52.3 49.1 46.8 70 70 70 60 60 60 60 60 评价结果 昼、夜均超标 不超标 不超标 昼、夜均超标 不超标 昼、夜均超标 昼间超标 不超标 从表5-9可知:
1#通航路278号昼、夜均超过4类区标准,昼间超标2.6dB(A),夜间超标4.9dB(A)。
2#新城电厂西侧、3#、5#红光学校、8#东华基金学校均没有超标。 4#新城小学、6#海林学校、7#新兴学校均超2类区标准,其中4#
昼间、夜间均超标3.0dB(A);6#昼间超标3.1dB(A)、夜间超标2.3dB(A);7#昼间超标1.5dB(A)、夜间没超标。
上述结果表明:项目工程沿线在一定程度上已受到交通噪声和生活噪声的污染。
5.3生态环境现状
汕尾市区依山面海,地势是北高南低,以丘陵地为主,沿海多冲积台地、海湾、岛屿,海岸线长181km,海岸属沙质海滩主要分布于西洋至汕尾城区,新港至银牌岸段,其余岸段为淤泥质海滩。汕尾市及其周围是中生代以后长期隆起的剥蚀构造单元,发育有侏罗系及第四系地层。汕尾头至马宫之间是一个稳定的半心形湾,然而由于受南面沙嘴的发育和发展的影响,使海湾稳定性受到干扰。
汕尾市的土壤类型主要是赤红壤、水稻土、滨海盐渍土、滨海沙土。境内植被情况较好,森林覆盖率为41.1%,但还有部分地区特别是新开发区造成的水土流失相当严重。
市域中植被垂直分布层次不明显,植物种类少。裸子植物主要
23
有苏铁科、柏科和松科等。被子植物主要有棕榈科、楝科、桑科、桃金娘科等10多科30多种。林地主要是人工林,有松、杉、木麻黄等。沿海营造防风林带3万多亩,多为相思树、木麻黄、湿地松、马尾松等。
24
第六章 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6.1社会环境
汕尾市的对外陆上联系,随贯穿市域的广汕公路改建和深汕汽车专用道建设,陆上交通状况有较大的改善,但城区和市域内的交通网络建设仍存在网络不全、出口太少的问题,目前汕尾城区与市属各县及其它地区的联系出口仅有一个,而且与城市主干道相连通,这与城市发展的要求是很不相称的,也间接地给市区交通组织造成很大的困难,而汕马路的建成将改善目前城市道路功能混杂的情况,使原有相关路网拥挤状况得到改善,并大大缩短汕尾——马宫的路程。
汕马路的修建,将带动汕尾市区西部土地开发及该区房产价值的攀升,对该片“黄金海岸”的开发、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不但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也给当地带来无限商机,这将为汕尾市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给当地居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6.2 声环境影响预测分析
6.2.1 施工期噪声影响分析 6.2.1.1 预测模式
25
道路施工工程噪声源通常将其作为点声源处理。根据点声源衰减模式,可估算其施工期间与声源不同距离的噪声值,预测模式如下:
L(r2)=L(r1)-20lg(r2/r1)
式中:L(r2)、L(r1)分别是距离声源为r2、r1处的声级,dB(A)。
6.2.1.2 评价标准
本项目为城市道路建设工程,因此,评价标准采用《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该标准对不同施工阶段作业所产生的施工噪声在其施工场界的限值见表6-1。
表6-1 《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
噪声限值 施工阶段 主要噪声源 昼间 土石方 打桩 结构 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等 各种打桩机 混凝土搅拌机、振摇机、电锯等 75 85 70 夜间 55 禁止施工 55 6.2.1.3 预测结果
根据工程分析中各种施工机械噪声值,通过计算可以得出不同类型施工机械在不同距离处的噪声预测值,结果见表6-2。
26
表6-2 各种施工机械在不同距离处的噪声预测值 单位:dB(A)
噪声预测值 机械类型 声源特点 10m 轮式装载机 平地机 不稳定源 流动不稳定源 20m 78 78 69 74 72 86 75 75 80 79 73 83 40m 72 72 63 68 66 80 69 69 74 73 67 77 50m 70 70 61 66 64 78 67 67 72 71 65 75 100m 64 64 55 60 58 72 61 61 66 65 59 69 150m 60 60 51 56 54 68 57 57 62 61 55 65 84 84 75 80 78 92 81 81 86 85 79 89 两轮压路机 流动不稳定源 推土机 液压挖掘机 发电机 冲击式钻井机 流动不稳定源 不稳定源 固定稳定源 不稳定源 不稳定源 流动不稳定源 冲击打桩机 卡车 混凝土搅拌 混凝土泵 振捣机 固定稳定源 固定稳定源 不稳定源 从表6-2各种施工机械不同距离处的噪声预测结果,项目施工期间所产生的噪声昼夜均超过(GB12523-90)《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标准》限值。项目施工期间产生的噪声对施工场地100m范围内的环境影响较大,尤其以夜间施工影响更为严重。相对于营运期来说,施工期噪声是暂时性的、间歇性的。
根据对同类工程施工场地噪声预测结果,距施工场地100m以外
27
的环境敏感点受施工噪声影响较轻微,基本不超标。4#~6#监测点属于需要拆迁的学校,而7#(新兴学校)、8#(东华基金学校)两个环境敏感点均远离公路施工场地,施工噪声不会对其造成影响。
施工期间的机械噪声主要影响施工作业人员和现场管理人员。表6-3列出了我国《工业企业器材与卫生标准》。根据标准,现场施工人员必须轮班作业,并采取劳动卫生防护措施。
表6-3 新建、扩建、改建企业噪声标准 噪声值(dB) 85 88 91 94 6.2.2 营运期噪声影响分析 6.2.2.1 交通噪声的组成及其特性
交通噪声源于道路行驶的各种类型机动车辆。车流量、种类、行驶速度、本身状况和道路结构、状况诸多因素决定了交通噪声的大小。
各种类型的机动车,由于期车辆功率、结构不同,在同一车速下辐射的噪声各不相同。从目前道路上行驶的车辆,可把机动车分为大型车、中型车小型车和摩托车四种类型。各类型车的平均辐射声级如下:
大型车:LW,L=77.2+0.18VL 中型车:LW,m=62.6+0.32Vm
28
每工作日允许接触时间(h) 8 4 2 1 小型车:LW,s=59.3+0.23Vs
上述模式中没有提出摩托车辐射声级大小,但从实际测量结果和统计平均可知,和中型车十分接近。 6.2.2.2 道路交通噪声预测模式
用于预测交通噪声的模式很多,从较为通用和全面的角度出发,本评价采用《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试行)》JTJ005-96中推荐模式来进行预测。其预测模式如下:
LAeqiNiLW,i10lgVTL距离L纵坡L路面13
i式中:(LAeq)i——第I型车辆在预测点处的交通噪声值,dB;
LW,i——第i型车辆的平均辐射声级,dB; Ni——第i型车辆的车流量,辆/h; Vi——第I型车辆的平均车速,km/h; T——评价时间(1小时); ΔLdb;
ΔL纵坡——公路纵坡引起的噪声修正量,db; ΔL路面——公路路面引起的噪声修正量,db;
i——车辆类型,分大型车、中型车、小型车和摩托车共四
距离
——在距噪声等效行车线距离为r处的噪声衰减量,
29
种类型。
在评价点P处的总交通噪声等效声级:
Leq交10lg100.1Leqi
i1nLeq交——预测点P处的交通噪声值,dB; 预测点P处的环境噪声预测值:
Leq预10lg100.1Leq交100.1Leq背
式中:(Leq)预——预测点的环境噪声预测值,dB; Leq背——预测点的环境噪声背景值,dB。 6.2.2.3 预测参数的确定方法
(1) 拟建汕马路各路段车流、车型分布情况
根据汕尾市环境监测站提供的车辆预测数据,拟建汕马路2008年和2016年不同路段昼间、夜间及高峰期车流量情况和各车种构成比例见表6-4、6-5,并由此计算出各种车型车流量结果如表6-6。
表6-4 营运期各测点路段预测车流量
市区 时间 昼间 2008年 2016年 2068 2532 夜间 376 511 高峰 2467 3501 昼间 1096 1418 夜间 199 286 高峰 1308 1960 郊区 30
表6-5 汕马路车辆构成比(%)
时间 2008年 路段 市区 郊区 市区 郊区 大型车 中型车 小型车 摩托车 14 21 15 22 27 41 29 42 14 21 16 22 45 17 40 14 合计 100 100 100 100 2016年 表6-6 各种车型车流量计算结果表 (单位:辆/h) 时间 路段 时段 大型车 中型车 小型车 摩托车 合计 昼间 市区 2008年 郊区 夜间 高峰 昼间 夜间 高峰 昼间 市区 2016年 郊区 夜间 高峰 昼间 夜间 高峰 290 53 345 230 42 275 380 77 525 312 63 431 558 102 666 449 82 536 734 148 1015 596 120 823 290 53 345 230 42 275 405 82 560 312 63 431 931 169 1110 186 34 222 1013 204 1400 199 40 274 2068 376 2467 1096 199 1308 2532 511 3501 1418 286 1960 31
(2) 车速的确定
为方便计算,各车辆的平均行驶车速市区按60Km/h计、郊区按80Km/h计。
(3)ΔL距离的计算
当r2≤di/2时,ΔL距离=K1K220lg7r.5
2当r2>di/2时,ΔL距离=20K
0.5d1lgk2lg71r20.5di
其中:r2——预测点至噪声等效行车线的距离(m); di——i型车昼间或夜间平均小时交通量,辆/h; K1——预测点至公路之间地面状况常数; K2——与车间距 di有关的常数。
式中参数确定根据《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试行)》中的规定。
(4)ΔL纵坡、ΔL路面的确定
ΔL纵坡按下式计算:大型车:ΔL纵坡=98*β dB(A);
中型车:ΔL纵坡=98*β dB(A); 小型车:ΔL纵坡=98*β dB(A)。
β为公路的纵坡坡度,%。
本项目路面采用水泥混凝土,其ΔL路面的采用2dB(A)
32
6.2.2.4 预测结果
根据预测模式,预测汕马路昼间、夜间及高峰期,不同距离处市区、郊区的平均等效声级见表6-7。
表6-7 汕马路噪声预测结果表 单位:dB(A)
时间 路时5 10 20 30 距近车道距离(m) 40 50 70 100 120 150 200 段 段 昼间 市夜82.6 79.5 76.1 73.9 72.1 70.6 68.5 65.6 62.4 60.8 58.1 区 间 高2008 峰 昼间 郊夜74.4 70.8 67.0 64.4 62.4 60.7 58.3 55.2 51.3 49.2 46.6 83.4 80.4 77.2 74.7 73.2 71.8 69.3 66.9 63.5 61.9 59.7 84.0 80.8 77.5 75.2 73.4 71.9 69.7 66.8 63.8 62.0 59.3 区 间 高峰 昼间 市夜75.8 72.2 68.4 65.8 63.8 62.1 59.7 56.6 52.7 50.6 48.0 84.8 81.8 78.5 76.0 74.5 73.0 70.6 68.1 65.0 63.2 60.9 83.5 80.4 77.1 74.9 73.1 71.6 69.4 66.6 63.3 61.7 59.1 区 间 高2016 峰 昼间 郊夜75.7 72.2 68.3 65.8 63.7 62.1 59.6 56.6 52.7 50.6 47.9 85.1 82.1 78.9 76.5 75.0 73.5 71.2 68.7 65.3 63.8 61.6 85.1 82.0 78.6 76.4 74.6 73.1 70.8 67.9 64.9 63.1 60.4 区 间 高峰 77.4 73.8 70.0 67.4 65.4 63.7 61.3 58.2 54.3 52.2 49.6 86.6 83.6 80.4 77.9 76.4 74.9 72.5 70.1 66.9 65.1 62.9 33
汕马路建成营运后,对市区、郊区的机运车流量分不同时间、不同时段分别进行预测,在100m范围内均不同程度受到交通噪声的影响。昼间,70dB(A)区超过70m,夜间55dB(A)区超过100m。预测模式是以开阔地带在没有屏障的情况下以距离衰减得出的情况,实际中,道路两侧特别是市区段可能有建筑物或树林阻挡,一般情况下,建筑物引起的等郊A声级衰减量为3~5dB(A),每增加一排建筑物,其等郊A声级衰减量增加1.5dB(A),最多可达10dB(A),树林的等郊A声级衰减量可达5~10dB(A),因此,实际中其噪声值一般低于预测值。
由于郊区机动车车速快于市区,因此,郊区噪声略高于市区。 由于2016年机动车比2008年机动车增加约35.9%,噪声级也相应提高,但一般声级增加不超过2.0dB(A)。
根据表6-7的计算,再和敏感点的本底值叠加,可以计算出各敏感点的实际噪声预测结果,见表6-8。
表6-8 沿线敏感点噪声预测结果统计表 单位:dB(A)
敏感点 敏感点距路名称 中心线距离 预测 年限 预测 时段 预测值 环境 标准 受影响人口 新兴学校 2008 140m 2016 2008 120m 2016 东华基金学校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65.0 58.6 65.5 58.9 65.7 55.8 66.6 57.0 60 50 60 50 60 50 60 50 约1300人 约600人 34
沿线评价范围内的两所学校,按《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标准中2类标准进行评价,由于本底值已不同程度超标,再加上公路建设交通噪声污染不可避免地加大,因此,营运期内两敏感点昼间、夜间的环境噪声全部超标,昼间超标范围在5.0~6.6dB(A),夜间超标范围在5.8~8.9dB(A)。
综上分析可见,公路建设给当地带来很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但噪声污染也不可避免地加大,不同程度地改变了沿线的声学环境。应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有效、切实可行的防护措施,以使噪声影响程度减至最低。
6.3环境空气质量
6.3.1空气污染气象特征分析 6.3.1.1地面风特征
大气污染物的传输和扩散过程与地面风向、风速有着密切的关系,风向决定了污染物被输送的方向,而风速的大小则影响大气污染物的扩散稀释速度。
根据汕尾市多年地面风资料统计,汕尾市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北偏东(ENE)风,频率为15.8%,其次为东北(NE)风,频率为14.8%。该区风向呈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主要吹西南(SW)风和西南偏西(WSW)风,频率为31.8%,春、秋、冬季主要吹NE和ENE风,频率占30%以上。
35
年平均风速为2.6m/s,六、七月平均风速较小,均在3.0 m/s以上,四月、八月、九月及十二月平均风速较小,均在2.0 m/s左右(见表6-9)。风速的日变化明显,最大风速出现在午后(北京时15时)、夜间至早晨风速较小,两者之差最大为1.8 m/s。
表6-9 汕尾市平均风速月变化(m/s)
月1 份 2 3 4 5 6 7 8 9 平10 11 12 均 风2.8 3.0 2.8 2.1 2.8 3.2 3.2 2.2 2.1 2.8 2.8 1.9 2.6 速 6.3.1.2小风频率分布特征
小风和静风天气是最不利于大气污染物输送和稀释的气象条件。本文中所提及的小风是指十分钟平均风速≤1.0 m/s(包括静风)的风速。汕尾市小风频率较高,为31.2%(其中静风频率为9.5%)。各季节小风频率为:春季33.2%,夏季27.4%,秋季33.3%,冬季30.7%,见表6-10。小风频率日变化明显,中午前后小风频率较小,夜间小风频率较大,一般来说,小风和静风出现频率愈少愈好,这样有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输送。
表6-10 汕尾市小风频率季节变化
季节 小风频率% 6.3.1.3污染系数
春 33.2 夏 27.4 秋 33.3 冬 30.7 全年 31.2 36
污染系数综合了风向、风速的作用,它反映某一方位污染程度严重与否,某方位污染系数大,则其下风向的污染就严重。
表6-11给出了汕尾市的污染系数。由表6-11可见,春、秋、冬三季均为ENE方位的污染系数最大,夏季则为SW方位的污染系数最大。综合全年的情况看,ENE方位的污染系数最大(5.91),WNW方位的污染系数最小(0.22)。
表6-11 汕尾市城区污染系数
风向 N NNE NE ENE E ESE SE SSE S SSW SW WSW W WNW NW NNW 春 0.78 0.85 6.20 5.72 5.16 3.92 4.93 1.10 0.33 0.92 2.20 1.81 1.35 0.21 0.78 0.21 夏 0.40 0.63 2.66 4.02 2.56 2.20 2.75 1.55 0.98 1.63 4.50 4.46 1.47 0.30 0.82 0.81 秋 0.85 2.33 5.37 6.81 3.77 2.03 2.93 0.90 0.70 0.32 1.10 0.83 0.40 0.21 0.50 0.63 冬 1.0 全年 2.0 7.86 7.15 4.61 3.57 3.20 0.36 0.17 0.05 0.67 0.63 0.43 0.27 0.18 0.07 0.73 1.39 5.46 5.91 4.0 2.93 3.43 0.95 0.51 0.71 2.06 1.95 0.90 0.22 0.55 0.40 6.3.1.4大气稳定度分布特征
大气稳定度是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速率的重要因子,大气愈不稳定,愈有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稀释,反之则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稀释。我们利用汕尾市常规气象资料,按P-T法进行大气稳定度分类,结果见表6-12。由表6-12可见,汕尾市常年大气稳定度以中性类(D)为主,频率为59.3%,稳定类(E、F类)和不稳定类(A、B、C类)的频率分别为23.2%和17.5%。各季大气稳定度仍以D类居多,其中春季频率最高,达71.7%,其次为冬季,频率为62.9%,
37
秋季最小,为47.3%。不稳定(A、B、C)类最大频率出现在秋季(22.7%),其次为夏季(20.2%),最小为冬季(12.7%)。在不稳定类中,强不稳定(A)类出现最少,年频率仅为1.7%。稳定(E、F)类仍以秋季最多,频率为30.4%,春季最少,频率为13.8%。
表6-12 汕尾市大气各稳定度频率(%)
不稳定类 季节 A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全年 0.8 2.4 1.2 2.2 1.7 B 7.1 7.5 12.8 7.2 8.6 C 6.5 10.3 8.7 3.3 7.2 D 71.7 55.0 47.3 62.9 59.3 E 6.9 10.6 12.7 9.3 9.8 F 6.9 14.1 17.7 15.0 13.4 中性类 稳定 6.3.2施工期环境空气影响分析
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要开挖土方、土方填筑、平整地面,产生的扬尘对环境造成一些不良影响,扬尘首先直接危害现场施工人员的健康,其次,灰尘随风吹扬影响周围大气环境,并使大气能见度降低。
扬尘和粉尘的主要来源是:施工机械挖土时的扬尘,开放或封闭不严的原料存放,混凝土搅拌,施工车辆运输过程中的丢撒,临时及未铺装道路路面起尘等。而其中机械挖土和车辆运输两个环节
38
产生的扬尘对环境的影响最大。施工车辆在未铺装道路上产生的扬尘污染比较严重,且影响范围也较大。据有关资料,扬尘属于粒径较小的降尘(10~20µm),而未铺装的道路表面(泥土)粉尘粒径分布小于20µm的占了32%,因此,施工便道和正在施工的道路极易起尘,为减少起尘量,建议对施工车辆过往的主干道和施工便道每天定期洒水,保持路面湿润,减少扬尘。针对项目所在地区夏秋两季有台风的特点,对粉状物料的存放应做好防护工作,防止风吹扬尘。
施工扬尘的起尘量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如风速、土壤湿度、防护措施、挖土方式等等,计算施工扬尘量较为困难,根据对深圳横岗水质净化厂和东深改造工程类比调查结果,施工扬尘的污染范围可达下风向150m,但随着距离的增加,浓度衰减很快,在土壤湿度较大时,浓度大的区域一般在施工现场100m以内。
由于本建设项目地处南部沿海,雨量充沛,气候湿润,有利于粉尘沉降,加上沿线植被覆盖率高,土壤湿润,能阻止尘土飞扬。因此,施工期带来的粉尘污染在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后可以降低到较小程度。
另外,施工人员生活燃煤、燃汽以及施工机械、运输车辆燃油产生的废气(主要污染物为SO2、NO2、TSP),也将对周围空气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
6.3.3营运期环境空气质量预测与评价
39
6.3.3.1汽车尾气排放源强计算
公路建成后,汽车尾气是沿线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污染物排放量的大小与交通量的大小成比例,且和车辆的类型以及汽车运行的工况有关。
汽车尾气排放源强度按下式计算:
QjAiEij/3600
i14式中:Qj——j类气态污染物排放源强度,mg/(s•m);
Ai——i型车预测年的小时交通量,量/h;
Eij——i型车j类排放物在预测年的单车排放因子,mg/(量
•m)。
预测交通量和机动车辆类型构成情况见表6-13和表6-5;根据现有交通调查,市区路段车速按60km/h计算,郊区车速按80 km/h计算。摩托车的源强按小型车的0.8计算。汽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源强预测结果见表6-14。
表6-13 各路段不同交通状况车流量(量/h)
2008年 路 段 日均 市 区 郊 区 40
2016年 日均 1997 1118 高峰 3501 1960 高峰 2467 1308 1594 845 表6-14 汕马路各路段机动车辆污染物排放源强 mg/(s•m)
2008年 路段 污染物 日均 CO 市区 NO2 CO 郊区 NO2
6.3.3.2环境空气污染物扩散模式
按《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试行)》中推荐的模式进行计算:
(1)当风向与线源夹角为0º<θ<90º时,扩散模式为:
22211y1zh1zhexpdl expexpAU2yz2z2z2y2016年 日均 10.89 2.52 5.12 2.47 高峰 19.09 4.41 8.97 4.33 高峰 13.39 2.98 5.95 2.82 8.73 1.96 3.85 1.82 CPRQjB式中:CPR——公路线源AB段对预测点R产生的污染物浓度mg/m3;
U——预测路段有效排放源高处的平均风速m/s; Qj——气态j类污染物排放源强度,mg/(辆•m); σyσz——水平横风向和垂直扩散参数,m; x——线源微元中点至预测点的下风向距离,m;
41
y——线源微元中点至预测点的横风向距离,m; z——预测点至地面的高度,m; h——有效排放源高度,m; A,B——线源起点及终点。
(2)当风向与线源垂直时(θ=90º),其地面污染物浓度扩散模式为:
C垂直h222Qj exp2Uz2z1式中符号意义同前。
(3)当风向与线源平行时(θ=0º),其地面污染物浓度扩散模式为:
C平行12Qj 2Urz2112z2rye2 ez/y
式中:r——微元至测点的等效距离,m;
e——常规扩散参数比; 其余符号意义同前。
模式各参数参照《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试行)》确定。项目所在地区的大气稳定度D类占59.3%,确定大气扩散参数时
42
按沿海地区向不稳定方向提1级的要求,按C类考虑;有效源高取1.2m。
6.3.3.3预测内容
(1)预测因子:预测因子为机动车排放的CO、NO2。 (2)预测时段:近期2008年,远期2016年。 (3)预测范围:拟建道路中心线两侧各200m范围内。
(4)预测气象条件:汕马路主要为西北(WN)~东南(ES)走向,汕尾是常年平均风速为2.6m/s,主导风为东北东风(ENE),次主导风为东北风(EN),夏季为西南风(WS)。根据线路走向及汕尾市气象特征,确定如下预测气象条件:常年主导风(ENE)情况下,风速2.6m/s,稳定度D类;夏季主导风西南风(WS)情况下,风速2.6m/s,稳定度D类;不利天气条件下(稳定度E类,风速为1.0m/s),该气象条件可反映汕尾市静稳态天气条件频率较高的情况,这类气象条件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道路上行驶机动车尾气污染物可能会在道路两侧造成最大落地浓度。 6.3.3.4预测结果
各路段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扩散模拟计算结果见表6-15至表6-22。
43
表6-15 2008年市政道路路段南侧大气污染物预测结果(mg/m3)
东北东风(ENE) 距离 日均 (m) CO 10 20 30 50 80 100 120 150 180 200 NO2 CO NO2 CO NO2 CO NO2 高峰小时 日均 高峰小时 不利天气条件下 1.283 0.288 1.968 0.438 1.862 0.419 2.856 0.636 0.988 0.222 1.516 0.338 1.744 0.392 2.674 0.596 0.772 0.174 1.185 0.264 1.598 0.359 2.451 0.546 0.524 0.118 0.804 0.179 1.316 0.296 2.018 0.449 0.351 0.079 0.538 0.120 1.000 0.225 1.534 0.342 0.288 0.065 0.441 0.098 0.854 0.192 1.311 0.292 0.244 0.055 0.374 0.083 0.744 0.167 1.140 0.254 0.199 0.045 0.305 0.068 0.621 0.140 0.953 0.212 0.168 0.038 0.258 0.057 0.533 0.120 0.817 0.182 0.153 0.034 0.234 0.052 0.487 0.109 0.747 0.166 表6-16 2008年市政道路路段北侧大气污染物预测结果(mg/m3)
西南风(WS) 距离 日均 (m) CO 10 20 30 NO2 CO NO2 CO NO2 CO NO2 高峰小时 日均 高峰小时 不利天气条件下 0.965 0.217 1.481 0.330 1.401 0.315 2.149 0.479 0.744 0.167 1.141 0.254 1.312 0.295 2.012 0.448 0.581 0.131 0.891 0.199 1.203 0.270 1.845 0.411 44
50 80 100 120 150 180 200 0.394 0.089 0.605 0.135 0.990 0.223 1.519 0.338 0.264 0.059 0.405 0.090 0.753 0.169 1.155 0.257 0.216 0.049 0.332 0.074 0.643 0.145 0.986 0.220 0.184 0.041 0.281 0.063 0.560 0.126 0.858 0.191 0.150 0.034 0.230 0.051 0.467 0.105 0.717 0.160 0.127 0.028 0.194 0.043 0.401 0.090 0.615 0.137 0.115 0.026 0.176 0.039 0.366 0.082 0.562 0.125 表6-17 2008年公路道路路段西侧大气污染物预测结果(mg/m3)
东北东风(ENE) 距离 日均 (m) CO 10 20 30 50 80 100 120 150 180 200 NO2 CO NO2 CO NO2 CO NO2 高峰小时 日均 高峰小时 不利天气条件下 0.402 0.190 0.621 0.295 0.583 0.276 0.901 0.428 0.309 0.147 0.478 0.227 0.546 0.259 0.844 0.401 0.242 0.115 0.374 0.177 0.500 0.237 0.774 0.367 0.164 0.078 0.254 0.120 0.412 0.195 0.637 0.302 0.110 0.052 0.170 0.081 0.313 0.148 0.484 0.230 0.090 0.043 0.139 0.066 0.267 0.127 0.414 0.196 0.076 0.036 0.118 0.056 0.233 0.110 0.360 0.171 0.062 0.030 0.096 0.046 0.194 0.092 0.301 0.143 0.053 0.025 0.081 0.039 0.167 0.079 0.258 0.122 0.048 0.023 0.074 0.035 0.152 0.072 0.236 0.112 45
表6-18 2008年公路道路路段东侧大气污染物预测结果(mg/m3)
西南风(WS) 距离 日均 (m) CO 10 20 30 50 80 100 120 150 180 200 NO2 CO NO2 CO NO2 CO NO2 高峰小时 日均 高峰小时 不利天气条件下 0.414 0.196 0.640 0.304 0.601 0.285 0.930 0.441 0.319 0.151 0.493 0.234 0.563 0.267 0.870 0.413 0.249 0.118 0.386 0.183 0.516 0.244 0.798 0.379 0.169 0.080 0.262 0.124 0.425 0.201 0.657 0.312 0.113 0.054 0.175 0.083 0.323 0.153 0.499 0.237 0.093 0.044 0.144 0.068 0.276 0.131 0.427 0.202 0.079 0.037 0.122 0.058 0.240 0.114 0.371 0.176 0.064 0.030 0.099 0.047 0.201 0.095 0.310 0.147 0.054 0.026 0.084 0.040 0.172 0.082 0.266 0.126 0.049 0.023 0.076 0.036 0.157 0.074 0.243 0.115 表6-19 2016年市政道路路段南侧大气污染物预测结果(mg/m3)
东北东风(ENE) 距离 日均 (m) CO 10 20 30 NO2 CO NO2 CO NO2 CO NO2 高峰小时 日均 高峰小时 不利天气条件下 1.600 0.370 2.805 0.648 2.322 0.537 4.072 0.941 1.233 0.285 2.162 0.499 2.174 0.503 3.813 0.881 0.963 0.223 1.689 0.390 1.993 0.461 3.495 0.807 46
50 80 100 120 150 180 200 0.654 0.151 1.146 0.265 1.641 0.379 2.877 0.665 0.437 0.101 0.767 0.177 1.248 0.288 2.188 0.505 0.359 0.083 0.629 0.145 1.066 0.246 1.869 0.432 0.304 0.070 0.533 0.123 0.927 0.214 1.626 0.376 0.248 0.057 0.435 0.101 0.775 0.179 1.358 0.314 0.210 0.049 0.368 0.085 0.665 0.154 1.165 0.269 0.190 0.044 0.334 0.077 0.607 0.140 1.065 0.246 表6-20 2016年市政道路路段北侧大气污染物预测结果(mg/m3)
西南风(WS) 距离 日均 (m) CO 10 20 30 50 80 100 120 150 180 200 NO2 CO NO2 CO NO2 CO NO2 高峰小时 日均 高峰小时 不利天气条件下 1.204 0.278 2.111 0.488 1.747 0.404 3.064 0.708 0.928 0.214 1.627 0.376 1.636 0.378 2.869 0.663 0.725 0.168 1.271 0.294 1.500 0.347 2.630 0.608 0.492 0.114 0.862 0.199 1.235 0.285 2.165 0.500 0.329 0.076 0.577 0.133 0.939 0.217 1.646 0.380 0.270 0.062 0.473 0.109 0.802 0.185 1.406 0.325 0.229 0.053 0.401 0.093 0.698 0.161 1.224 0.283 0.187 0.043 0.327 0.076 0.583 0.135 1.022 0.236 0.158 0.037 0.277 0.064 0.500 0.116 0.877 0.203 0.143 0.033 0.251 0.058 0.457 0.106 0.801 0.185 47
表6-21 2016年公路道路路段西侧大气污染物预测结果(mg/m3)
东北东风(ENE) 距离 日均 (m) CO 10 20 30 50 80 100 120 150 180 200 NO2 CO NO2 CO NO2 CO NO2 高峰小时 日均 高峰小时 不利天气条件下 0.534 0.258 0.936 0.452 0.775 0.374 1.358 0.655 0.411 0.199 0.721 0.348 0.726 0.350 1.272 0.614 0.321 0.155 0.563 0.272 0.665 0.321 1.166 0.563 0.218 0.105 0.382 0.184 0.548 0.264 0.960 0.463 0.146 0.070 0.256 0.123 0.416 0.201 0.730 0.352 0.120 0.058 0.210 0.101 0.356 0.172 0.623 0.301 0.102 0.049 0.178 0.086 0.309 0.149 0.542 0.262 0.083 0.040 0.145 0.070 0.259 0.125 0.453 0.219 0.070 0.034 0.123 0.059 0.222 0.107 0.389 0.188 0.064 0.031 0.111 0.054 0.203 0.098 0.355 0.171 表6-22 2016年公路道路路段东侧大气污染物预测结果(mg/m3)
西南风(WS) 距离 日均 (m) CO 10 20 30 NO2 CO NO2 CO NO2 CO NO2 高峰小时 日均 高峰小时 不利天气条件下 0.551 0.266 0.965 0.466 0.799 0.386 1.401 0.676 0.424 0.205 0.744 0.359 0.748 0.361 1.312 0.633 0.332 0.160 0.581 0.280 0.686 0.331 1.202 0.580 48
50 80 100 120 150 180 200 0.225 0.109 0.394 0.190 0.565 0.273 0.990 0.478 0.151 0.073 0.264 0.127 0.429 0.207 0.753 0.363 0.123 0.060 0.216 0.104 0.367 0.177 0.643 0.310 0.105 0.051 0.183 0.089 0.319 0.154 0.559 0.270 0.085 0.041 0.150 0.072 0.267 0.129 0.467 0.225 0.072 0.035 0.127 0.061 0.229 0.110 0.401 0.193 0.066 0.032 0.115 0.055 0.209 0.101 0.366 0.177
6.3.4环境空气影响预测结果评价 6.3.4.1评价标准
项目所处区域内的环境空气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规定的二级标准,CO的1小时浓度限值为10.00mg/m3,NO21小时平均浓度限值为0.24mg/m3。 6.3.4.2预测结果分析及评价
根据以上预测结果可知:
2008年和2016年,无论哪种天气条件下,市政道路、公路道路两侧10m处日均和高峰时段CO的浓度均可达到评价标准限值的要求,对两侧人行道及沿线区域影响较小;
污染物NO2在不同的年份、不同的天气条件下,对各路段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49
(1)、2008年
一般天气条件下:主导风为ENE风时,市政道路路段南侧日均和高峰时段超标距离分别为10m和30m,公路道路路段西侧日均时段符合评价标准限值要求,高峰时段超标距离为10m。主导风为WS风时,市政道路路段北侧日均时段符合评价标准限值要求,高峰时段超标距离20m,公路道路路段东侧日均时段符合评价标准限值要求,高峰时段超标距离为10m。
不利天气条件下:主导风为ENE风时,市政道路路段南侧日均和高峰时段超标距离分别为50m和120m,公路道路路段西侧日均和高峰时段超标距离分别为20m和50m。主导风为WS风时,市政道路路段北侧日均和高峰时段超标距离分别为30m和80m,公路道路路段东侧日均和高峰时段超标距离分别为30m和50m。
(2)、2016年
一般天气条件下:主导风为ENE风时,市政道路路段南侧日均和高峰时段超标距离分别为20m和50m,公路道路路段西侧日均和高峰时段超标距离分别为10m和30m。主导风为WS风时,市政道路路段北侧日均和高峰时段超标距离分别为10m和30m,公路道路路段东侧日均和高峰时段超标距离分别为10m和30m。
不利天气条件下:主导风为ENE风时,市政道路路段南侧日均时段超标距离分别为100m,高峰时段超标距离达200m,公路道路路段西侧日均和高峰时段超标距离分别为50m和120m。主导风为WS
50
风时,市政道路路段北侧日均和高峰时段超标距离分别为50m和120m,公路道路路段东侧日均和高峰时段超标距离分别为50m和120m。
因为4~6号监测点属于需要拆迁的学校,而7#(新兴学校)、
#
8(东华基金学校)两个环境敏感点分别位于市政道路路段北侧140m
处和公路道路路段西侧120m处。根据以上评价结果可知,2008年和2016年,无论哪种天气条件下,新兴学校日均和高峰时段CO、NO2的浓度均可达到评价标准限值的要求;2008年和2016年,无论哪种天气条件下,东华基金学校日均和高峰时段CO的浓度均可达到评价标准限值的要求,而NO2的浓度在2016年不利天气条件下出现轻微超标。
6.4水土流失影响预测分析
水土流失是指土壤在降水营力的作用下分散、迁移和沉积的过程,是自然因素(包括降雨、土壤、地形和植被)与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就公路建设来说,施工中产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有两个,即降雨因素和工程因素。
区内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2075毫米。雨量分布不均,季节性差异十分明显,汛期(4~9月)降雨集中,占全年的79.5%。降雨强度大,夏秋两季常有台风和暴雨,项目施工期为一年,因降雨引起水土流失在所难免。
工程因素是指因公路建设引起水体流失的人为因素,公路建设
51
除不能改变区域内的降雨状况以外,对工程范围内的植被、土壤和地形等均有影响。公路施工特别是土石方工程中必然会出现大量挖土、弃土和填土,自然土壤的结构受到破坏,挖填过程中的工程土壤结构松散,抵抗侵蚀的能力大为减弱。工程沿线道路红线范围内地质多为粉细沙,结构松散,易被冲刷。
公路建设工程中所产生的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危害沿线紧靠工程的农田、灌渠等。在通过农田的路段,降雨所侵蚀掉的大量泥沙会直接排往工程区外的农田,冲击农作物,破坏土壤肥力,降低土壤生产力,泥沙中的细小部分会随水流以“黄泥水”的形式进入农田,对农田产生进一步影响。由于工程建设施工使裸地面积增加,土地破坏后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在降雨和人为因素的作用下,泥沙直接汇入公路旁的排洪渠,使排洪渠淤积,因此,在雨季施工时应做好排洪渠的清淤工作,以免影响行洪。
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很多,并随时发生变化,要准确预测水土流失量非常困难,根据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对汕尾市区海滨大道改造工程水土流失量的预测结果,取土区不采取任何水保措施的情况下,土壤侵蚀强度为45t/亩·年;路面填方不采取任何水保措施的情况下,土壤侵蚀强度可达56t/亩·年。汕马路地势平缓,只要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就可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一般可减少流失量的90%。
6.5 施工期废水排放影响分析
52
(1)生活污水
本项目是市政道路的建设,施工单位为本地建筑部门,职工有固定的住所,无需搭临时住宿、生活场所,故基本没有生活污水。
(2)油污染
通过类比调查,道路建设施工过程施工机械维修、冲洗产生的油污染物均很小,一般忽略不计。
(3)施工机械冲洗
主要来源于混凝土搅拌机、运载车辆的清洁冲洗,由于不量连续性冲洗,废水量较少,一般都在施工现场小范围漫流并为周围地面所吸收,因而对周围水环境影响较小。
53
第七章 环保措施及环境管理监测计划
7.1 施工期环保护措施及建议
7.1.1 施工期减少空气污染措施
本项目施工期对空气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扬尘。首先,项目施工期间会进行一些拆迁工作,拆迁过程会形成大量扬尘进入空气,同时,拆迁后的工地在未施工前,开放性地堆积了大量建筑固体废物,在有风的情况下,极易造成大范围的粉尘污染。因此,建设单位应采用封闭式施工法进行现有建筑物的拆迁,减少因此而产生的灰尘的影响,拆迁后形成的建筑固体废物应及时处理清运,防止形成扬尘。采用湿法作业等可以减少粉尘。
对余泥渣土的运输应遵照有关规定,雇请专业的余泥运输公司进行封闭式运输,工地内设置洗车池,防止车辆将工地的泥土带到外面道路,形成二次扬尘。
混凝土搅拌站、柴油发电机应设置在远离居民点和敏感点的地区,并使用低硫柴油,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7.1.2 施工期噪声防护措施
虽然道路施工噪声不可避免,但为减少其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建设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按照“汕尾市环境噪声防治规定和城市
54
道路建设工程”的有关规定,采取适当的措施减轻噪声影响。主要措施有:
(1)严禁冲击打桩机、凿岩机等高噪声设备在中午、夜间作息时间工作。
(2)选用低噪声机械设备,在施工现场用防护板等措施将施工现场与外界隔开,工地使用的发电机要采取隔音、消声处理。 (3)施工场地内施工机械对施工人员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对施工人员应发放防声头盔、耳罩、柱状耳塞、伞形耳塞等。 7.1.3 施工期水污染防护措施
施工废水、冲洗工程车废水等严禁无序排放,尽量集中处理排放。可构筑简单土围栏、沉砂池,使废水集中经沉砂井再排放。 7.1.4 施工期现场清理和恢复措施
施工作业时,应尽量不破坏周围的湿地和植被,并在工程建设的同时,着手抓紧道路两侧植被恢复工作,施工现场的清理和恢复措施主要有:
(1)工临时占地在工程结束后必须及时种树植草,尽量恢复原来的地貌;对于永久占地,施工后要覆盖土层,再植上草皮或灌木; (2)施工沿线的废弃物必须运送至合适的低洼地进行卫生填埋。对永久渣场,表面要进行植被重建,并定期维护直至植被完全恢复为止。
55
(3)所有施工人员的临时工棚必须及时拆除,临时居住区的粪便、垃圾和受污染的水沟、场地必须做好消毒灭菌工作,并用净土覆盖、压实和恢复植被。
7.2 营运期环保措施及建议
7.2.1 营运期大气污染控制措施
营运期对大气环境的污染来自机动车排放尾气及机动车行驶时造成的扬尘。对污染的控制,一般可通过控制污染源、切断污染途径、保护污染受体等达到目的。本报告主要针对污染源的控制和污染扩散途径的控制进行分析,并提出控制措施。 7.2.1.1 污染源的控制措施
本项目的空气污染源主要是路面行驶的机动车,机动车属流动污染源。对机动车的污染控制应是一个城市或一个区域内的系统工程,控制机动车的污染不能靠某一条道路动解决,要依靠大范围地区采取措施才能奏效,这些措施主要有:
(1)加强机动车的检测与维修、严格执行尾气排放标准 在汽车工业和交通道路建设高速发展的过程中,迫切需要建立一系列行之有郊的对机动车排气污染进行监督管理的法制化管理体系,依据《轻型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761.1)、《摩托车排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等尾气排放标准对新车和在用车的排气污染进行监督管理,严格控制超标机动车上路行驶。
56
实践证明,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与机动车的发动机是否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关系密切。机动车排气超标,主要原因是低水平维修、发动机技术恶化等造成的。机动机在使用无铅汽车、安装尾气净化器后,检测、维修显得更为重要,否则无铅汽油车注入汽油,故意拆除净化器等将难以避免。因此,一定要加强对在用车辆的检测与维修,使在用车经常保持良好的状态,以减少尾气污染物排放。
(2)推广机内净化技术
所谓机内净化,就是要使进入内燃机气缸的燃料尽量完全燃烧,不排或少排污染物。通过设计新型燃烧室的内燃机,优选合理的配气正时,实施电控燃油喷射系统,改进排气系统以及电子点火系统等,提高发动机的功率,降低油类消耗,从而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
(3)改善行驶工况
除了对汽车本身进行控制外,还应制定相应的交通管理措施,疏导车流,保持车辆正常的行驶工况,对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是行之有郊的。
(4)降低路面尘粒
道路扬尘主要来自沉降在路面上的尘粒,减少这些尘粒的数量就意味着降低了污染源强。一般城市市区路面均为环卫部门每天用洒水车进行清洁,建议建设单位与环卫部门做好协调,保证每天两次对路面的清洁,减少扬尘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57
7.2.1.2 控制污染扩散途径
(1)增加空气污染物扩散距离
污染源到受体之间的距离直接影响到受体污染浓度,距离越远,到达受体的污染物浓度越小。因此,第一排建筑物应尽量后缩与道路保持距离,在一定程度上可减缓尾气与扬尘带来的影响。
(2)利用植被净化空气
试验证明,道路两侧的阔叶乔木具有一定的防尘与污染物净化作用。建议道路两侧设一定宽度的绿化带,以充分利用植被对空气的净化作用。
7.2.2 营运期噪声污染控制措施
任何噪声控制主要是在声源、传播途径和受体三个环节上进行。
(1)声源控制
声源控制是噪声控制中最根本、最有郊的方法,也是近年来最受重视的问题。目前重点针对大型车辆,几种较为可行有明显降噪郊果的措施有①推广使用低声级喇叭;②推广新型排气消声器;③安装进气消声器,更换空滤器和改进冷却风扇;④发动机隔声与低噪声新型发动机。
(2)传播途径控制
交通噪声传播途径的减噪措施,主要是增加道路与受干扰建筑物之间空间的声衰减量和隔声量。目前常见的措施有:
58
①增加噪声衰减距离
汕马路两侧的第一排建筑物离道路线规划控制区不应小于20m,且宜布置一些对声环境不太敏感的商业性建筑。 ②设绿化隔离带
树木具有声衰减作用,应根据当地的地理气象条件,选择最佳的降噪植物和绿化结构降低道路交通噪声污染。如针对新兴学校(受影响人数约1300人)、东华基金学校(受影响人数约600人)的噪声防治问题,可以采用绿化降噪,公路与学校之间各30m宽的绿化带,可降低噪声3~6dB。 (3)接受点降噪
接受点降噪主要指建筑物防噪措施。由于临街建筑物布局、结构、层次不同,开窗大小的不同,均使交通噪声对室内环境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应根据不同的技术和经济条件,对临街建筑物的门窗及阳台采用防噪,减声主要措施有:在设计住宅楼功能布局时,可将浴室、厨房等辅助建筑布置在面向道路的一侧,并将面向道路的窗户配以双层玻璃隔声窗,以减弱噪声的影响。
7.3 环境管理及环境监测计划
7.3.1 环境管理
为了确保该项目施工期和营运期的环境问题受到监督和控制,必须建立相应的环境管理机构,制定并组织实施环境监测计划及管
59
理计划。
本项目的环境管理工作由汕尾市汕马路建设指挥部负责。具体协调道路建设和营运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
本项目建设指挥部应委托监理单位、监督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落实环境措施的设计、施工和实施,并委托汕尾市环境监测站做好施工期与营运期的环境监测工作。 7.3.2 环境监测工作
为了监督施工期和营运期各种环境措施的实施情况及运行效果,必须掌握施工过程及营运期的环境质量状况。因此,应制定切实合理的环境空气与环境噪声监测计划。对于环境监测计划的实施,建设指挥部可委托汕尾市环境监测站进行监测。 (1)日常监测
监测计划见表7-1、表7-2。
表7-1 声环境监测计划
阶段 施工期 营运期 监测点 监测频率 监测单位 汕尾市环境监测站 汕尾市环境监测站 50m范围内敏感点1次/季 的施工现场 新兴学校、东华基2次/年 金学校
60
表7-2 空气环境监测计划
阶段 施工期 营运期 监测点 监测项目 监测频率 监测单位 汕尾市环境监测站 汕尾市环境监测站 沥青混凝土拌和沥青油烟1次/季 站、灰土拌和站 TSP 新兴学校、东华基TSP、NOX 2次/年 金学校 (2)突发事故监测
由当地政府应急事故办公室、公路局、汕马路管理机构、汕尾市环境监测站共同组织实施。
(3)监测经费
施工期和营运期噪声、空气监测费用合计约为2万元/年。具体事宜由汕马路管理机构与汕尾市环境监测站协商实施。
61
第八章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8.1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汕马路的建设是汕尾市市政设施建设和重要交通道路建设的一件大事,其建设、投产对市区经济、环境、社会发展具有带动作用。
1.汕马路的建设将改善市区西部交通条件,有利于拉动市区西部的城市建设,打开建筑市场沉寂的局面,创造建筑市场劳动力就业职位,引导建筑市场经济发展。
2.汕马路的建设有利于市区西部一带岸线旅游开发和万吨港口建设。按照汕尾市“十五”规划中今后城市发展市工业城市、旅游城市和文化城市。其中旅游城市目标是发展具有汕尾特色的新兴海滨旅游城市,市区西部滨海风光旖旎,自然地理、生态环境颇具特色,该旅游资源仍是一片尚待开发的处女地,发展潜力大,汕马路的建设将对该片“黄金海岸”的开发、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汕马路的建设也将促进市区西部万吨港口的基建工作。
3.汕马路的建设将有利于改善市区西部的卫生环境。市区西部至今没有配套道路、排水系统,厂矿、村庄生产、生活垃圾、污水得不到妥善得弃置和排放,污染西部地区的农田、沙滩、海域;山洪也威胁附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严重影响了市民的生活质
62
量。汕马路的建设将改变市区西部环境“脏、乱、差”的局面,改善人们的工作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4.汕马路是汕尾市联系珠三角的重要纽带,汕马路的建成投产有利于优化投资环境,促进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的安定。
可见,项目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是显著的。 8.2环境损失 (1)生态损失
工程建设需要大量的土石方,采掘土石方会破坏原有的自然地形、地貌以及植被,造成水土流失。 (2)声环境
项目建设期的施工噪声和建成后营运的交通噪声,将给公路沿线环境带来一定的噪声污染。 (3)环境空气质量
公路施工开挖土方、地基处理和运输等,不可避免的产生粉尘的污染,营运期交通车辆排放的尾气污染物会在道路两侧30~50m范围内产生较高的浓度,在不利天气条件下,污染物超标距离最远可达下风向200m。
但这些不利影响为可减缓或可恢复的,采取一定的环境保护措施后,其不利影响可以大大减少,并部分恢复。
63
以上分析表明,汕马路工程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远大于工程建设所带来的环境损失。
64
第九章 结论
9.1汕马路建设的作用和意义
拟建的汕马路位于汕尾市区的西部,自市区城南路至深汕高速公路马宫长沙镇出入口,全长10.56km。汕马路是汕尾市区连接深汕高速公路的两个重要出入口之一,项目建成后,将大大改善市区西部交通条件,带动沿线的经济开发,彻底改变汕尾市区西部“脏、乱、差”的环境状况,为营造现代化海滨城市,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9.2环境质量现状 9.2.1空气质量现状
项目所处地区的空气环境质量现状总体良好。CO日平均浓度0.89~1.05mg/m3,最大值占评价标准限值(4.00 mg/m3)的26.3%;NO2日平均浓度0.010~0.014mg/m3,最大值占评价标准限值(0.12 mg/m3)的11.7%;TSP日平均浓度0.101~0.117mg/m3,最大值占评价标准限值(0.30 mg/m3)的39%。一天当中,7:00时空气质量最好,14:00时空气质量相对较差。 9.2.2声环境现状
现状监测表明,沿线执行4类标准的1#、2#、3#测点,1#通航路
65
278号昼、夜均超过4类区标准,昼间超标2.6dB(A),夜间超标4.9dB(A)。2#、3#测点昼夜均不超标。沿线执行2类标准的4#、5#、6#、7#、8#测点,4#新城小学、6#海林学校、7#新兴学校均超2类区标准,其中4#昼间、夜间均超标3.0dB(A);6#昼间超标3.1dB(A)、夜间超标2.3dB(A);7#昼间超标1.5dB(A)、夜间没超标,5#红光学校、8#东华基金学校昼夜均不超标。
现状监测结果表明:项目工程沿线在一定程度上已受到交通噪声和生活噪声的污染。
9.3环境影响评价
9.3.1社会环境
汕马路的建设对沿线的社会环境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进行一系列交通安全、环保等措施后,不会对其社会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9.3.2空气环境
施工期的环境空气污染物主要为扬尘,由于本建设项目地处沿海,雨量充沛,气候湿润,有利于粉尘的沉降,加上沿线植被覆盖率高,土壤湿润,能阻止尘土飞扬,因此,施工带来的扬尘、粉尘污染在采取适当措施后,可以降低到较小程度。
拟建公路营运期主要环境空气污染物为CO、NO2,预测结果表明,营运期交通车辆排放的尾气污染物会在道路两侧30~50m范围内产生较高的浓度,在不利天气条件下,污染物超标距离最远可达下风
66
向200m。营运期环境空气污染物对公路两侧的敏感点影响较小,7#(新兴学校)、8#(东华基金学校)两个环境敏感点分别位于市政道路路段北侧140m处和公路道路路段西侧120m处。除东华基金学校NO2的浓度在远期(2016年)不利天气条件下出现轻微超标外,其余各时段CO、NO2不会出现浓度超标的情况。 9.3.3声环境
项目施工期间所产生的噪声昼夜均超过(GB12523-90)《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标准》限值。项目施工期间产生的噪声对施工场地100m范围内的环境影响较大,尤其以夜间施工影响更为严重。相对于营运期来说,施工期噪声是暂时性的、间歇性的。7#(新兴学校)、8#(东华基金学校)两个环境敏感点受施工噪声影响较轻微,基本不超标。
汕马路建成营运后,公路两侧100m范围内均不同程度受到交通噪声的影响。昼间,70dB(A)区超过70m,夜间55dB(A)区超过100m。预测模式是以开阔地带在没有屏障的情况下以距离衰减得出的情况,因此,实际噪声值一般低于预测值。由于郊区机动车车速快于市区,因此,郊区噪声略高于市区。沿线评价范围内的两所学校(7#新兴学校、8#东华基金学校),按《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标准中2类标准进行评价,由于本底值已不同程度超标,再加上公路建设交通噪声污染不可避免地加大,因此,营运期内两敏感点昼间、夜间的环境噪声全部超标,昼间超标范围在5.0~6.6dB(A),
67
夜间超标范围在5.8~8.9dB(A)。 9.3.4生态环境
公路施工特别是土石方工程中必然会出现大量挖土、弃土和填土,引起水土流失在所难免。取土区不采取任何水保措施的情况下,土壤侵蚀强度为45t/亩·年;路面填方不采取任何水保措施的情况下,土壤侵蚀强度可达56t/亩·年。若采取如压实、植草等水土保持措施,土壤侵蚀强度可降低约90%,水土流失程度将大为减少。
9.4综合评价结论
汕马路建成后,对改善市区的交通条件,促进市区西部地区的城市建设,改善投资环境,推动市区西部一带岸线旅游开发和万吨港口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项目的开发建设和营运会对沿线环境造成一些不利影响,但大部分不利影响均可采取措施予以减免或恢复,不存在制约工程可行性的环境问题。因此,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看,汕马路的建设是可行的。
6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