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围城》读后感

2021-07-12 来源:我们爱旅游


《围城》读后感

10021149 沈梦婷 钱钟书一直是我很崇拜的国学大家。他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的成绩,因此被誉为文化昆仑。《写在人生边上》、《人.兽.鬼》、《谈艺录》、《宋诗选注》、、《槐聚诗存》等等都是他的著作,而要说到钱老的代表作,所有人都会不假思索地吐出俩个字—《围城》。《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 “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是书评家夏志清对围城的高度评价。法国的西蒙·莱斯也曾说:“如果把诺贝尔文学奖授给予中国作家的话,只有钱钟书才能当之无愧。”

以前中国近代文学课上,老师给我们强烈推荐了这本书,因此我决定要利用暑假好好读读这本名著。

初读只读《围城》,我就已经对小说充满了兴趣。囫囵吞枣,乐此不疲,欲罢不能。感觉钱老的文章顺手拈来皆是学问,娓娓叙出都是含泪的微笑。

从印度洋上驶来的法国邮船白拉日隆子爵号在上海靠了岸。小说的主人公方鸿渐一踏上阔别四年的故土,就接二连三地陷入了“围城”。 好戏就从这里正是上演了。

方鸿渐是具有双重人格的,他不仅有着对封建文化的绝望,也有着对古老传统的重袭,既有着一副崇洋媚外的空虚内心,也有对西洋文化的鄙夷。在爱情婚姻方面,由于他的意志薄弱、优柔寡断和幼稚,他先是被鲍小姐引诱然后抛弃,然后被苏文纨羁绊再报复,最后还被孙柔嘉讴骗驾驭。但作为留洋归国的知识分子,他仍然是充满诗人气质的“可造之材”。总之,方鸿渐就是一个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时代产儿。

官宦小姐苏文纨外表温柔婉约,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大家闺秀,但她实则矜持自负、虚荣做作,她的自作多情使她最终落得空对镜花水月的尴尬结局。

孙柔嘉应该算是个是个现实的好女人,是个具备贤妻良母的素质,同时也是受过教育的知识女性和自食其力的新女性。她的不幸,在于找错了对象,也在于现实的逼迫与无可奈何。

除了这三大人物外,《围城》还刻画了数不胜数的角色,如诚挚稳重的赵辛梅,自我标榜是“新古典主义”的诗人曹元朗,美丽乖巧的唐晓芙,伪造学历假仁假义的韩学愈,道貌岸然的伪君子高松年,还有子潇、顾尔谦那样一心攀龙附凤、浅薄猥琐的势利小人,也有范懿、汪太太那样混迹学府的“名门女士”„„

活跃在这“新儒林”里的各色人等,虽然用不着再把八股文当做敲门砖,却都扯起一面自认为是最漂亮的旗帜,将真面目掩盖起来,施出周身解数去追求新的晋身之阶,仿佛自然界的动物蒙上保护色,追求自身的发展一样。 最后,方鸿渐与孙嘉柔的婚姻以方的失业告终。他再次选择冲出“围城”,又来到下一个“围城”的入口──投奔在重庆当官的赵辛楣谋取职业,这肯定也是一条前途未卜的坎坷不平的道路。小说在一阵老式自鸣钟的“当、当„„”声中结束。像过去一切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一样,它没有提供什么关于社会和人生出路的明确结论,但却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钱钟书真是玩味人生的好手。故事没有开头,也根本没有结尾。有的只是围城内外出来进去后,又出来进去的苦辣咸酸——惊喜、失落、尴尬、无奈„„这荒诞的剧情让人明白生活、爱情大底如此。

对于《围城》的真谛,我作为一名缺乏生活情感经验的大学生不能体悟的很深刻,但对钱老在语言文字运用方面,我却有种高山仰止、黄山归来的感觉。《围城》中传神幽默的比喻,连珠炮似的反诘让我读这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长篇小说时一点不觉乏味。因此我在这里,我一定要来罗列些钱老在《围城》中的经典语句:

1.“身体里容不下的东西,或消化,或排泄,是个人的事;为什么心里容不下的情感,要找同伴来分摊?聚在一起,动不动自己冒犯人,或者人开罪自己,好像一只只刺猬,只好保持彼此间的距离,要亲密团结,不是你刺痛我的肉,就戳 破你的皮。”

2.“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

3.“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

4.“出洋好比出痘子,出痧子,非出不可。小孩子出过痧痘,就可以安全长大,以后碰见这两种毛病,不怕传染。我们出过洋,也算了了一桩心愿,灵魂健全,见了博士硕士们这些微生虫,有抵抗力来自卫。”

5.“假使订婚戒指是落入圈套的象征,钮扣也是扣住不放的预兆。” 6.“长期相识并不会日积月累地成为恋爱,好比冬季每天的气候吧,你没法把今天的温度加在昨天的上面,好等明天积成个和暖的春日。

7.“科学跟科学家大不相同,科学家像酒,越老越可贵,科学像女人,老了便不值钱。”

8.“机器是没有脾气癖好的,而这辆车倚老卖老,修炼成桀骜不驯,怪癖难测的性格。”

看完《围城》我的心里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他是一部以讽刺知识分子、婚姻以及人情世故为主题的小说,也是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但却处处闪现着旧社会你抢我夺的刀光剑影;虽然没有肉体的伤亡,却时时看得到灰色的生活是怎样蚕食着人们的年华和生命。自然,这里也有真诚的友谊,善良的愿望,但这些在那个强大的旧社会壁垒面前,是显得多么软弱和无力。在那随处都可以陷入“鸟笼”或“围城”的人生道路上,哪里是这些还没有消磨尽人生锐气的知识分子的出路呢?这是这部深刻的现实主义小说留给人们深思的一个严肃问题。再次感谢钱钟书先生能为我们留下如此经典的发人深思的小说!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