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闻同质化现象及应对策略

2022-09-19 来源:我们爱旅游
新闻同质化现象及应对策略

作者:彭小安

来源:《声屏世界》 2015年第4期

彭小安

随着信息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新闻源的公开化、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新闻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抢占有限受众市场和有限信息资源的竞争日趋激烈。如南京地区每天有12家综合类报纸出版,但各报纸在报道内容、报道手法、编辑组合乃至版面设计上趋同现象严重,品牌区分度模糊。新闻同质化不仅损害了受众对多元信息的知情权利,而且削弱了媒体的品牌效应和竞争力,甚至引发竞相降价的恶性竞争,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如何竞争共有新闻,尤其是如何实现对共有新闻的提升和转换,摆脱资源共有、内容同质的困境,是一个现实而又迫切的课题,亟待媒体有效回应。

新闻同质化的原因

在媒体竞争不十分激烈的同城媒体中,尤其是一些市场化程度不高的报纸、广播和电视,记者之间的“串稿”现象就更甚。那么,同城“串稿”现象为什么会这么严重?

一是在同城媒体中,行业记者长期共同跑一条线,容易形成一个较为稳固的圈子,逐渐会产生一种非正常的资源共享体系,这有利于记者相互之间通过各自的关系网络扩大个人的信息来源。一名记者获悉一条有新闻价值的线索,采访后就立即告知其他媒体的同行。这些“串稿”署的自然是各大媒体记者的名字。通过这样的交换,各媒体记者间有了一定的默契,也形成了较为牢固的协作关系。因担心细节有疏漏,通过“串稿”取长补短,相互补充。二是不少媒体为了防止遗漏重大稿件,制订了“漏报”惩罚措施。记者因担心“漏报”重要新闻而遭惩罚,因而在无法到达采访现场时,让同行捎带一份材料或者将所写新闻直接传给自己,略加修改后发稿,这大多为分管条块的新闻。三是“串稿”可以为记者带来更多实际利益,发稿量大不但稿酬多,与其他媒体记者的人际关系也会搞得更好。四是现在很多单位都很重视宣传,遇有好的新闻素材,就会把同城所有媒体都请来,形成立体式报道;有的记者懒惰,把别人的材料拿来,一个字不改就发稿,其结果是同城媒体当天或次日见报和播发的部分新闻,不仅题材相似,甚至结构也类似,而且行文风格和叙事角度也同质。

新闻同质化的弊端

就媒体内部而言,一是造成了采编人力资源的浪费,同一新闻事件多家媒体记者同时采访,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二是浪费了宝贵的版面资源。

对受众的伤害也非常明显:一是经济上的伤害。不少受众订了多份报纸,因为同一新闻事件的重复刊登而仿佛看同一张报,造成了订报费的损失;二是时间上的伤害。新闻多是一次性的消费,而各媒体对新闻的重复刊播造成了受众时间上的损失;三是受众信任度的伤害,这也是最大的伤害。受众看报纸电视,大多是出于对某家媒体的信任,从中得到有用信息,而新闻同质化使受众从某报某电视获得的有用信息越来越少,从而对其信任度随之降低。对受众的伤害最终结果是伤害媒体自身。

同题竞争容易引起同质化现象,但同题竞争并不代表必然会出现新闻同质化。新闻同质化是由于在同题竞争中没有拉开距离造成的。这个距离体现在对新闻认知程度的深浅、写作手法的异同、新闻语言的运用等等方面。而现今许多报纸电视同质化的问题是,对同一重大新闻事件没有独特的角度,没有独特的写法,写出的稿件几乎千人一面。可以说,目前新闻的同质化现象已直接影响了读者(观众)对媒体的忠诚和尊重。

新闻同质化的应对策略

随着传媒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各媒体不管在内容定位上还是报道策略上,都力图和其他媒体形成差异,以求得生存和发展。面对严重的新闻同质化现象,“独家新闻”的新鲜感和独特性是突破同城媒体同质竞争藩篱的制胜因素。

信息时代的独家,更应被理解为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从“人后我先”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内涵转变。媒体应将关注点从最初的时效性、独占性转向新闻报道本身所具有的深刻性和独特性,新闻的内在价值越来越成为新闻的重要内涵。

独家新闻的孕育——前期组织策划:新闻策划不等于策划新闻,它是在恪守真实性原则的前提下根据新闻规律对报道运作诸环节的预先谋虑,即对报道什么和怎么报道的思考与设想。通过对人力、物力、信息资源的配置,提高报道的有序性、有效性和节奏感,避免面对同源新闻时报道内容和方式落入窠臼。在独家新闻的生产线上,这是至关重要的第一环节。

2008年4月15日,成都几家都市类报纸同步报道:成都某医院一名女医生不堪种种压力,给自己注射百草枯,经14天抢救无效,于4月14日凌晨离世(以下简称为“百草枯新闻”)。从常理推断,一个人放弃生命,绝对不是一个简单原因的结果,而是复杂因素的合力使然和痛苦挣扎的抉择。某报仅从职称考试受挫的角度来解读一位女医生的自杀,另一家则从“被领导骂”的唯一角度来解读事件。而《成都商报》在得到这条线索后,立即组织编采人员进行前期策划,最后派出多路记者从工作、家庭、情感、学业、心理等角度进行采访报道,基本上还原了事件形成的来龙去脉,覆盖了新闻应有的信息。

“百草枯新闻”同题竞争,如果是某个媒体的独家新闻,报道的种种缺失就会被独家所遮蔽;如果没有比较,前两家报纸的报道不失为一篇难得的好稿;如果没有竞争,这两报的后续报道或许能弥补前期报道的不足。但是,《成都商报》的同题同步介入,并且一次到位,在竞争上降低了两报追踪出彩的可能。这就是共有新闻资源竞争的特征,《成都商报》的一次成功策划,覆盖了新闻价值的主体要素,从新闻点位的全面性和新闻角度的平衡性,超越了两报的单一呈现,把共有新闻操作成独家。

独家新闻的处理——后期编辑整合:在新闻的生产过程中,编辑工作是新闻传达至读者的最后一个关卡,它是传播活动的集大成者和总把关人。因为编辑所处的位置相对超脱,更多地从全局上考虑问题,对报纸的立场和原则把握得更加到位,因此有可能看到记者尚未意识到的问题,发现新闻素材中潜在的价值,找到更好的报道角度。有时一条稿件的主题与另一稿件的主题是对立的或相关的,编辑通过对比、联想、拓展,就能提升出更深刻的思想。在大编辑时代里,许多重大的、有深度的、具有多角度的独家新闻正是编辑对新闻素材“再认识”“再创作”的成果。

媒体间同题新闻共有的是内容,在内容之外,比如,视觉表达、写作手法、新闻梳理、资源整合、版面规模等包装手段,就没有既定的约同性。而“包装”尽管属于非新闻要素,但作为版面语言构成在新闻中,成为读者(观众)阅读的内容。并且,“包装”决定了内容呈现的方式,影响读者(观众)对新闻的获取。事实上也是如此,不同的包装形成不同的内容格局,也就形成内容的差异。所以,差异化包装手段也是评价共有新闻独家操作的要素。这里继续以“百草枯新闻”为例,《成都商报》记者、编辑从“百草枯新闻”当事人生前的日记中解读出系列重要线索,并按照日记线索进行采访、写作、编辑,把一些典型的、原本的日记内容整合到新闻和版面中,形成以具体时间为线、以具体事件为点的日记体表现形式,把繁复、长篇的文字梳理得舒展,展现出内容脉络的清晰和阅读形式的了然,从写作手法到版式风格都体现了差异。同时,翻拍了一些日记图片,配置在新闻中。在重要新闻操作中,把新闻做足做重,其

中就包含:相应做大新闻的版面规模。可见,要在同题新闻竞争中更具震撼性和冲击力,从量上进行独家规模操作,可以形成压倒性优势。

贯穿始终的是一线记者的竞争:在独家新闻的生产流水线上,前期策划进行的是产品设计,后期编辑开展的是产品加工,贯穿始终、不可或缺的是一线记者的竞争。信息社会对记者的综合素质要求愈来愈全面。在一些突发新闻的现场,不少记者是采、写、摄、拍、播能力俱全的多面手。但这只是具备了抢夺独家新闻的物质技术基础,更重要的是记者竞争意识的比拼、冒险精神的竞争、高度的新闻敏感和准确的判断力的较量。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尽管独家新闻提升了媒体突破同质化的核心竞争力,但对其追逐必须防止负面影响的出现,主要有为了追求头条和时效、疏于核对事实产生的失实报道,为了追求轰动效果进行大肆的渲染和煽情,以及功利心切制造假新闻。因为不论采取何种报道手段、采写方式,取材真实和忠于事实始终是独家新闻的最基本要素。

(作者单位:吉安市广播电视台)

栏目责编:吉 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