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越目嘧回 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的颅外段直至动脉入颅显示不清 为止。探头由纵断和横断切面自上而下连续检查,二维超声观 低估,而且不能提示血流动力学信息。其他检查如cT血管造 影、磁共振血管造影均不能准确了解狭窄程度及血流动力学情 察动脉管壁结构,回声及病变累及的范围,测量管径,内一中膜 厚度,发现斑块(诊断标准为内一中膜不均匀性,不连续性增 厚≥1.5 mm,并向血管腔内凸起)后记录位置、大小、表面形态、 况,且费用昂贵,技术复杂,不能用于普查。超声能够检测出斑 块及其特征,并且随着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 高斑块的检出率,并且了解狭窄处血流动力学改变,判断狭窄 内部结构及回声特点,同时观察血流充盈情况,采集血流频谱, 测量流速,取样时声束与血流方向之间夹角<60。。根据组织 病理学研究和斑块的影像学特点将斑块分为:①低回声的脂质 性软斑块;②中等回声的纤维性斑块;③强回声伴声影的钙化 性硬斑块;④回声强弱不均匀的溃疡性混合性斑块。 2结果 程度,及时给临床医生提供可靠的信息,并进行疗效观察。 颈动脉内一中膜增厚是颈动脉早期粥样硬化的标志,且超 声能够直接检测。本文结果表明,脑梗死组及短暂性脑缺血发 作组的内一中膜厚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患病组颈动脉血管异常 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颈动脉增厚和斑块形成与缺 血l生脑血管事件相关。斑块的组织成分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 关,由于斑块内病理组织成分的不同,发生梗死的几率也不同。 ①脑梗死组94例及短暂胜脑缺血发作组32例,与对照组 相比有显著性差异,12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颈动脉有 软斑、混合斑含脂质成分高,易破裂,出血形成血栓,脱落可造 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等血管异常者101例,异常检出率为86%; 对照组中有斑块形成13例,异常检出率为26%,两者比较有显 著性差异。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明显重 成脑梗死。本研究结果表明,脑梗死组颈动脉软斑及混合斑占 59.28%(99/167)。硬斑是成熟斑块,比较稳定,不易破裂,不易 脱落,相对发生脑梗死的机会较小。目前认为短暂性脑缺血发 作性脑病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并认为短暂性脑 于非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不稳定性斑块脱落是造 成脑梗死的重要发病原因,彩超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 缺血发作是脑梗死的最重要危险因素,若未经适当治疗约有 1/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可发生脑梗死。本组资料表明动脉 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分叉处,可能由于该处管腔血流缓慢,易 检出预测和疗效观察有重要意义。 3讨论 周围动脉疾病的辅助检查较多,既往公认动脉造影是诊断 这类疾病的金标准。而动脉造影偏重于解剖学方面的诊断,主 产生湍流,故脂质易于沉积,形成斑块,往往两侧同时受累,其 次是颈内动脉起始部及颈总动脉主干。 (收稿日期:2008—05—20) 要显示管腔情况,而不是斑块本身,对于多数偏心性狭窄常被 超声心动图对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分析 王 冰 (夏津县人民医院,山东夏津253200) 肥厚型心肌病是以心肌非对称性肥厚、心室腔变小为特 征,以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阻,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基本病变, 型超声心动图频谱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分析。 2结果 原因不明的心肌病。根据临床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可分为两 本组22例,超声结果均为阳性。其中室间隔肥厚型18例, 类:伴有左心室流出道梗阻者,称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不 伴有流出道梗阻者,称为肥厚型非梗阻性心肌病。目前多认为 心尖部肥厚型3例,心室中部肥厚型1例。在18例室间隔肥厚 型中,6例有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向运动(SAM)现象,为梗阻型, 室间隔厚度15.7 mm~27.0 mm,舒张期室间隔厚度与左心室后壁 本病与遗传有关,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由于本病的病死 率在年轻患者中较高,且死亡率往往是猝发而无法预料,故特 别强调尽可能较早地确认本病的重要性。本文通过回顾性分 之比1:3;肥厚室间隔运动和收缩期增厚率减低;左心室流出道不 同程度狭窄,流出道宽度10.3 mm~18.6 mm,峰值流速2.1-3.4 m/s; 非梗阻型12例,室间隔厚度13.7 mm~22.0 mm,5例累及左室后 析我院2000年一2006年住院确诊的肥厚型心肌病22例,对 超声心动图的诊断分析进行探讨。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0年一2006年住院确诊的 壁,3例累及前壁和(或)侧壁,1例双房扩张,3例室间隔运动减 低;心室中部明显增厚,呈瘤样突向左室腔,无SAM现象。3例心 尖部肥厚型中,心尖厚度14.7 mm~17.0 mm,均伴有运动明显减 低。 3讨论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22例。其中,男17例,女5例,年龄29岁一 72岁。1例有明确家族史,15例有高血压史,4例有冠心病史, 2例病因不详。 近年来,随着诊断技术特别是超声诊断技术的迅速发展,肥 1.2方法624 使用美国百胜Au一5型多功能彩超仪, 厚型心肌病的检出率显著提高,超声心动图是目前诊断本病的 重要手段,不但可根据二维图像改变确定室壁的增厚程度,也可 基层医学论坛2008年第12卷7月中旬刊 探头频率2-5 MHz。患者取左侧卧位和平卧位,常规二维及M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囤既目嫡庶 根据超声多普勒确定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情况,要点如下。 同程度多发转移灶。均采用GE Signa O.35T磁共振成像扫描 ①心肌肥厚:典型声像图为室间隔肥厚≥15.0mm,IVS: LVPW>I 1.3提示心肌非对称性肥厚,但并非肥厚性心肌病所特 有、在高血压及某些先天I生心脏病均可发生。这些患者通常无 SAM和主动脉瓣收缩中期关闭现象,同时尚需结合病史、临床 表现等进行综合判断。本组病例均见增厚心肌。②增厚的心肌 运动幅度多减低,常≤5.0 mm。③左室流出道<20.0 mm提示狭 仪检查,采用自旋回波序列,常规扫描轴位、矢状位或冠状位, 扫描条件T1WI(TR/TE,1 700/min ful1),T2wI(TR,I1E,3600/96), 层厚8 mm,层间隔2 mm,增强只扫T WI,扫描层面与平扫对 应。静脉快速注射Gd—DTPA 0.2 ml/kg。 2 结果 28例脑转移瘤中,原发肿瘤为肺癌者占大多数,共19例, 窄,超声多普勒可测到收缩期高速湍流血流频谱。 ̄SAM现象: 为左室流出道梗阻特征性表现,二尖瓣前叶舒张期活动异常反 其中幕上2O个,幕下5个,脑膜转移3例,增强后发现转移灶 明显增多。28例中单发7例,多发21例,其中1例呈弥散性转 映了僵硬的左室舒张期充盈阻力增加和左房的强力收缩。⑤其 移。肿瘤直径一般在1 cm~6 cm,平均1.8 cm,多为类圆形及不 他表现:a)主动脉瓣收缩中期关闭,见于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 规则状。多有瘤周水肿,依照高培毅等分度标准:无水肿,瘤周 患者;b)左心室腔正常或缩小,左房可扩大;C)左室舒张功能异 无明显水肿带;轻度水肿,水肿范围小于肿瘤最大直径1/2;中 常,如EA<I等。 度水肿,水肿范围在肿瘤最大直径1/2与肿瘤最大直径之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在儿童和青年人中病死率较高。 间;重度水肿,水肿范围大于肿瘤最大直径。28例中无水肿 超声心动图可提高本病诊断的特异性,/],JL与老人的诊断亦有 者1例,I度9例,Ⅱ度8例,Ⅲ度1O例12]。28例平扫中,T WI 其特点,应根据具体情况作出诊断。 加权上呈低等信号的2O例,其中7例病灶与周围水肿不易区 分;呈囊性的6例,边缘较清晰,信号较均匀,1例呈高信号,信 作者简介:王冰,女,34岁,本科学历,毕业于泰山医学院,主治医 号不均匀,边界较清晰,1例呈弥散性。T wI上均呈高信号。增 师。 强扫描均呈中、高度强化,与周围水肿分界清晰,病灶数目明显 (收稿日期:2008—05—22) 增多,其中结节状强化11例,环状强化9例,不均强化7例,均 匀强化1例。 脑转移瘤Mi ll临床诊断价值 3讨论 . 3.1脑转移瘤和脑膜转移瘤又称脑膜癌病,是临床较常 史文群 宁秀良 见的恶性肿瘤,成人脑内肿瘤40%为转移瘤,肿瘤患者25%出 (侯马市人民医院,山西侯马043000) 现脑转移脚。患者神经系统的临床症状先于原发肿瘤,以头痛者 居多。原发恶性肿瘤以肺癌多见,尤其是中老年男性;其次为乳 腺癌、食管癌等。近年来随着CT、MRI的普遍应用,颅内转移瘤 【摘要】目的探讨MP,.I对脑转移瘤诊断与鉴别诊断的 的发现率逐渐增加。幕上多见,常为多发,也可单发。本组原发 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经病理或临床确诊脑转移瘤病 灶为肺癌而发生脑转移者19例,占67.8%。 例的MP,.I表现。结果 28例中原发瘤以肺癌最多,脑转移瘤 3.2脑转移瘤主要经血源性播散转移,原发肿瘤侵入邻 有常见好发部位及典型MP,.I表现。结论MP,.I增强扫描对颅 近血管,肿瘤栓子脱落进入血流,或肺部肿瘤直接侵犯血管瘤 内转移瘤的发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栓进入血流,经体循环入颅,引起颅内转移。80%发生于幕上, 【关键词】脑转移瘤磁共振成像诊断 尤其是运动后区、颞前区及额叶;20%位于幕下。脑膜转移途径 有直接接触或经神经纤维周围、血管周围和血管途径转移。可 脑转移瘤是成年人比较常见的脑内继发恶性肿瘤,近年 致脑脊液回流受阻形成脑积液。本组合并软脑膜受累3例,占 来,随着CT、MRI等先进大型医疗设备的临床应用,检出率仅 10.7%。另外还可通过淋巴转移和直接侵犯入颅等多种转移途 次于胶质细胞瘤而居第2位_1_。笔者对本院2006年一2007年 径。 问28例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脑转移瘤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 3.3脑转移瘤共同的病理特点①肿瘤病灶周围没有包 脑转移瘤的MRI表现以及病理基础与鉴别诊断,以提高对该 膜,与邻近的脑组织分界较清楚;②肿瘤的生长迅速,瘤内有坏 病的诊断水平。 死、囊变、液化和出血;③血液供应丰富;④瘤周水肿显著,表现 1资料与方法 为“棕榈叶”状或“佛手”状,水肿强度与病灶大小常不成比例。 28例中,男18例,女1O例,年龄29岁~82岁,平均年龄 3.4脑转移瘤的常见部位及典型MRI表现脑转移瘤好 58.5岁,4O岁以上者26例;单发3例,多发25例,原发肿瘤中 发于大脑半球皮质下区,并且多发于枕顶叶,本组占61%,这 肺癌19例,胃癌、食管癌、肝癌、绒毛膜癌各1例,乳腺癌2例, 与瘤栓容易进入大脑中动脉末梢分支有关【41。瘤体大小不等, 原因不明者3例。其中2O例经手术病理证实,4例由MRI、CT、 本组最大直径0.4 cm~7.0 cm不等;病灶数目可单个到数个, 临床及其他检查综合诊断,其余4例均有脑、肺、肝等脏器不 本组1例为弥散性。瘤周水肿明显,呈“佛手状”,脑转移瘤瘤周 基层医学论坛2008年第l2卷7月中旬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