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关于在新时期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思考

2021-08-05 来源:我们爱旅游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关于在新时期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思考

作者:王建卿 李斌

来源:《中国军转民》2018年第02期

2017年,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成立并召开了两次全体会议,*总书记在会上对军民融合发展作出了系列重要指示,明确指出国防科技工业是军民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必须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为引领,紧紧依靠国家科技和工业基础,深深融入国家社会经济体系,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强劲的发展新动能。同时,《“十三五”国防科技工业发展规划》《关于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意见》等顶层规划和政策颁布实施,为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笔者认为,在新时期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应当紧紧抓住建设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这个总目标,深化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逐步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努力开创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局面。 一、落实“统”“融”“新”“深”发展要求,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军民融合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努力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期。*总书记明确要求,“各有关方面一定要抓住机遇,开拓思路,在‘统’字上下功夫,在‘融’字上做文章,在‘新’字上求突破,在‘深’字上见实效,把军民融合搞得更好一些、更快一些。”对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是中央提出的工作目标。笔者理解,“统”“融”“新”“深”要求落实到体系建设上就是“顶层要统、要素要融、举措要新、落实要深”,这是我们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着力点。

一是聚焦军地统筹,在完善体系建设的体制机制上下足功夫。针对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建设工作覆盖面广、事权关系复杂、跨部门跨军地管理事项多等特点,需要在国家层面加强体制机制建设的统一领导、统筹部署、统合力量,切实解决顶层统筹不够的问题。笔者认为,体系建设需要在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加快建立军地协调、顺畅高效的国防科技工業组织管理体系,完善国家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相统一的工作运行体系,确保各项工作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切实把各重点任务落实、落细、落稳。

二是推动开放融合,在推进社会化大协作上做实文章。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是在国家工业基础较为薄弱的时期,为满足国防建设急需发展起来的,客观上形成了较全的门类和体系。近年来,随着武器装备技术含量日益提高和国家工业能力显著增强,军民自成体系的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形势任务需求,迫切需要扩大开放,深化社会化大协作,充分吸收全社会可以利用的一切技术和资源,加快形成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型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支撑武器装备建设跨越式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是坚持自主创新,在瓶颈领域和新兴领域实现突破。实践证明,国防科技工业的关键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才能提升我们对核心基础产品和国防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能力。体系建设需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加快国防科技领域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原创成果重大突破,着力解决制约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瓶颈和短板。要加快建立完善国防科技军民协同创新机制,强化国家科技与国防科技的协同发展,集聚全社会力量开展联合攻关,实现创新突破。同时也要推进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等新兴领域军民融合,建立和完善跨军地、跨部门和跨行业的协同创新机制,加快推动新生产力要素向新质战斗力的生成转化,以求在战略前沿技术方向取得实质性进展。

四是深度协同发展,在强军、富国、利民上取得整体实效。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对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双向支撑拉动作用,高效益的融合集中体现为能够更加有效地强军、富国、利民。强军保军是国防科技工业的首要责任,体系建设要推动国防科技工业整体结构、能力、水平符合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促进武器装备体系化、信息化、自主化、实战化发展。另一方面要推动军工服务国民经济发展,着力把军工主导型国家高端制造业做优做强,以军工能力自主化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促进军工经济和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的同时,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拓展军贸和国际合作,加快形成对内对外双向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态势。

二、坚决拆壁垒、破坚冰、去门槛,加快推进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

*总书记指出,“坚持深化改革,积极推进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瞄准各方反映强烈的矛盾和问题,坚决拆壁垒、破坚冰、去门槛,破除制度藩篱和利益羁绊”。应当看到,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已经到了需要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时候了,需要从国家整体利益和强军兴军这个大局上把握融合、促进融合,推动深化改革。

一是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2008年国家行政机构体制改革后,国防科工局作为国家直接管理国防科技工业的政府机构,机构设置为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的国家局。一方面,与美俄等世界军工大国相比,与新时代强国梦强军梦目标相比,管理层级偏低,在顶层战略规划、体制改革、政策法规制定等方面职能缺失,“小马拉大车”问题比较严重。另一方面,现行管理体制下,除国防科工局外,政府和军队多个部门也承担国防科技工业管理职责,缺乏顶层统筹,界面不够清晰,管理比较分散,“九龙治水”各管一摊,政出多门,急需国家顶层推动体制改革,强化行业统筹,推进国防科技工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二是着力解决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受限于军民二元分离结构,“军队是军队的,民用是民用的”,如重大设施及卫星遥感数据等方面军民用资源良性有效互用局面还有待改观。军工与民口之间互通有无、相互促进的局面还有待深入打破。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快打破军民二元结构。另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军工资源按传统的核、航天、航空、船舶、兵器、电子等六大行业和产品平台纵向配置,能力布局不适应专业融合、体系重构、信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主导的要求,需要在军工行业内部乃至军工和民口重点单位之间加快专业化重组步伐,推进军民跨行业、跨领域、跨平台的专业化重组。

三是着力构建系统完备的政策制度体系。当前我国军民融合领域政策法规修改完善和制定速度跟不上形势发展要求,不可避免的出现过时内容和空白点。同时,军民之间已有政策法规之间衔接不够,很多方面还处于模糊地带,部门利益倾向,“国家政策部门化”,甚至已有不同条款之间存在冲突,部分政策还有很大局限性,可操作性不强。下一步,第一,应加快出台顶层的推进军民融合的法律法规,为各领域军民融合政策法规制定出台提供规范和指导;第二,应加大政策顶层统筹力度,推进“立改废释”,该改的改,该废除的废除,该融合的融合,加强政策有效衔接互补;第三,武器装备和国防科技工业领域要针对信息化战争的新要求,在网络安全、海洋、电磁、空天等领域抓紧出台相应政策措施。

三、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努力开创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局面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强化统一领导、顶层设计、改革创新和重大项目落实,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国防科技工业不仅承担着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高端产业发展的承担者、国家前沿科技创新的引领者,集维护国家安全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双重责任于一身,是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天然主体。着眼于一体化发展的新要求,新时期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应拓宽战略视野,提升战略谋划和管理能力,加强与国家各层级战略的相互衔接配套,在夯实武器装备发展等硬实力的基础上,提升战略态势塑造、战略文化建设等软实力水平,把国防科技工业建设成为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坚实基础。 一是加强战略规划的统筹和引领。十九大报告要求,从现在到2020年要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鄉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与上述国家顶层发展战略均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需要强化全局观念,创新战略指导,运用战略思维,在加强与国家各层级发展战略衔接的同时,做好与军事战略、战区战略、军种和武警部队发展战略等各层级安全战略的衔接,体系化的落实国家重大战略,把军民融合作为国防科技工业发展争取主动、实现超越的战略途径。具体来说,近期要以“十三五”等规划计划为统领,细化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建设的任务分工,明确阶段性考核目标,集中力量抓好组织实施,支撑军队建设到2020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战略能力有大的提升。中远期,要同国家和军队现代化进程相一致,全面推进国防科技工业现代化,力争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科技工业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国防科技工业。

二是推进国防科技工业能力布局和优化调整。瞄准新时期军队体系化作战对武器装备发展的新需求和新的军事布势对工业能力布局的新要求,推动体系优化,做好军品科研生产能力结构调整。按照“同等能力同等对待”的原则,不分军工、民口和所有制性质,对全社会军品科研生产能力进行分类管理。笔者建议,拓展军工核心能力的专业化布局,借鉴中国航空发动机公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司组建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实施信息系统、导航系统等能力的专业化重组;推进军工一般能力的优化重构,将与国家工业基础高度重合的通用机电等一般能力作为军工外围能力,纳入国民经济主战场;条件成熟后推动军工跨行业能力重组,打破原有的航空、兵器、舰船等行业界线,组建跨行业的军工集团,探索跨界融合,适应军队体系化作战对装备建设管理的新要求。 三是加强国防科技工业战略能力的塑造。随着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军事革命加速发展,国家战略竞争力、社会生产力、军队战斗力的耦合关联越来越紧。信息化条件下战争制胜机理由军事体系的对抗向以国家整体实力为基础的“军事-经济-社会”综合较量演进。应坚持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加快把科技革命涌现出新的生产力要素转化为新质战斗力,促进技术、资本、信息、人才、设备设施等资源要素的军民双向转化、促进和支撑,把国防科技工业建设成为链接社会生产力和军队战斗力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和纽带。同时着眼于提升国家的战略竞争力,推进国防科技工业战略能力塑造的路径转变,由偏重硬实力发展的传统思维向软硬实力统筹发展的集成思维转变,更加注重国防科技工业战略文化、战略思维和战略管理能力的提升,有机融入一体化国家战略能力塑造的全过程。

(作者单位:中船重工军民融合与国防动员发展研究中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