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研组织的学习共同体建设策略研究
结题报告
课题组负责人:路桥中学 谷建方(执笔)
核心组成员:徐美珍 张志胜 林菊英 於灵萍
一、课题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
1.课题研究现实背景
教研组的学习共同体建设是教学管理系统结构中的杠杆解
历经十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人们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教师至关重要,改革最终发生在教室中”。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日常的课程与教学活动正成为课改的重点,于是如何通过日常教研改进教师职业行为、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也正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与此同时,如何提高全体教师教研能力的课题日益突兀,共同体建设的策略研究成为我们为提高教学质量而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1. 1教学管理行政化倾向逐渐显现
目前如我们审视一下教学管理系统,就会发现教学行政管理系统过于发达,而教学民主管理系统却过于薄弱。
纵观我们日常教研组织的活动,总暴露“办公室政治”的倾向。在现实的教研组织的环境之中,“是谁”比“是什么”更重要。组织中有人提出新构想,新的教学观点,如果它是由组长或是某一领导提出的,每个人都会认真地考虑,如果它是由一名普通教师提出的,最后可能便被束之高阁。在这种组织之中,权力的得与失之间,往往便走了谁赢、谁输的老路。而揽权者常滥权,作下决定他人命运的错误裁决,却没有补救的余地。以这个论点而言,教研组织的“办公室政治”倾向环境极可能发展成独断的环境,即使拥有权力的人并未正式位居要职。
作为普通教师,绝大多数人都安于教学行政管理系统,因为他们无可奈何,甚至于审视思考也成为多余。大家认为:“只要有组织就有政治。”然而,大家又不真正希望生活在这样一个政治化的组织中。
如果我们再审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各类评比,更加剧了行政化的倾向,导致了教师价值观的错位。甚至有“一课定英雄”的说法。
1.2教研组织没有共同的愿景
如果你问某一个教研组织的成员,你们组织的共同的愿景(指共同意愿的景象)是什么?我保证十有八九答不出,或者根本没有思考过。
学校的教研组织是整个学校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教研组、备课组集体研究制度也是存在的。要求教研组、备课组积极开展形式新颖、实效性强的教学研究活动,搭建起同伴互助的平台。确定研究主题,通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教学研究、案例分析、问题会诊、专题研讨、教研沙龙、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等形式,加强教师间的教学切磋,在观念的碰撞与交流中,汲取营养,共同分享教学经验与成果,彼此支持,共同发展。这都在日常的
教研组织中发挥一些作用,但这些作用是在教育行政管理下完成的,说白了就是由领导布置教师完成或应付的过程,而不是共同愿景下的行动。这对于一个团队共同的愿景建设还是很不够。
1. 3个人超越与组织学习的问题
现实中个人和教研组织会有不同矛盾,有时会很尖锐。组室每个人的智商也许都在一百二十以上,但是某个组室集体的智商只有六十分,甚至于更低。不少教研组室发生许多不愉快的事件、大家均自以为是、自矜其能、文人相轻而无视他人成绩的事情。我们一方面承认有的教师学习能力强,业务上精益求精。虽然个人学习并不保证整个组织也在学习,但是没有个人学习,组织学习无从开始。但是我们想进一步提出的是,如果我们的教研织组能够共同学习,对于教师的整体提高才是至关重要的。
2.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逐渐进入信息化社会,其所带来的新思潮和新实践对于人们重新认识自己的知识、学习和社会关系都产生了全新的视角与启示。在教育领域也给我们带来了如何重新认识学校与教师,重新认识教师的知识、教育和学习的新要求,如何提高整个教研组织的学习能力是当务之急。
本课题的提出,旨在找出当前形势下,教研组织的一种新途径。其意义在于把科研作为一个载体,实行教研与科研相结合的教研策略,走出原来教研行政化的老套路,给教研组织注入新的活力,纠正教育行政化引起的价值观错位。某种程度上改垂直管理为扁平化管理,还原教研组本来面目,把已行政化的教研组这个工作群体还原为业务性组织,即形成或某种程度形成学习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将更有助于个人自我超越和组织学习,使集体
智商大于每个人的智商,为学校教育质量提高提供强劲的动力。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我们通过查阅一些相关文献发现,关于学习共同体针对中学教研实际的研究,并没有我们当初估计的那么深入。恰恰相反,诸多研究要么理论性太强,更多的还是观点陈旧、落后,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背景下的我国的中小学教师和学生以及高中教研实际。
对本课题的研究,很有必要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作了较为系统地梳理和综述。杜威作为现代教育的开创者,他把学校视为“学习共同体”,。将个人的参与作为其健康成长的根本途径。个人参与某种共同活动到什么程度,社会环境(由社会任何一个成员在活动中和他结合在一起的所有伙伴的全部活动所组成)就有多少真正的教育效果。([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版,第28页)而基于“共同体”原理的改革,把学校构想为社区文化与教育的中心,作为儿童相互学习的共同体、教师们作为专家来共同培育的共同体、社区人士相互交流异质文化的共同体,推进学校的重建。([日]佐藤学著《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钟启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杜威认为学校是由三根支柱—“民主主义”、“传承教养”和“共同体”组成的。这成为学校赖以存在的基础,为学校的发展作了最准确的定位。学校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成为适应将来社会的合格公民,其次是传承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使学生成为历史发展中的人而非割裂传统的孤立存在,充分保证学生的这种独立性和丰富性。当我们展望21世纪是“共生的社会”之际,确实必须有基于新的价值观支撑的社会与学校的构想力。这种价值观就是:“责任”先于“权利”、“共存”先于“竞争”、“享受”先于“所有”、“团结”先于“自由”、“异质”先于“划一”、“尊严”先于“救赎”。总之,杜威重新界定学校的概念:各种各样的人通过“沟通”形成共享的文化,形成民主主义之基础—“共同体”的场所,就是学校。他的“作为沟通的学习”(基于反省性思维的合作探究)是各种各样的人以“学习共同体”为
基础,构成文化的公共圈,实现以“共生”为原理的“民主主义”社会的实践。
2004年11月,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最高级别的学术讲座—大夏讲坛第七讲在新逸夫楼报告厅隆重举行,日本东京大学教育学部部长佐藤学教授作“转折期的学校改革—关于学习共同体的构想”的学术演讲。佐藤学教授是目前日本教育界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他最突出的研究成果是对学习理论的两大挑战:其一,学习是一种对话性实践,包含了学习者与对象世界的对话—创造世界的文化实践、与他人对话—建立朋友关系的社会实践、与自己对话—形成自我的伦理实践;其二,学习的实践是突破个人主义藩篱而与他者联合进行的合作性实践。作为学习共同体中的学校不只是表现为学生间的合作,还包括教师间的协作与相互学习、家长和市民对学校教育的参与及相互学习。佐藤学教授向我们展示了其有关课程、学习、教师研究的独特视角。他将学习共同体的理念深入到学生的学习当中,将“对话”作为学习共同体的内在规定明确起来,是对当今学习概念的一次重新界定。司皮科(Speck)认为一个学校的学习共同体应该推动并且将学习视为持续的、积极的合作过程,其中包括教师、学生、员工、校长、家长以及学校社区之间的动态对话,旨在提高校内学习和生活的质量。发展学习型学校是一个重要的设想,原因在于这个共同体中的每个方面都应有利于学习以及帮助每个与学校相关的人促进学习共同体的建立。([美]罗伯茨、普鲁伊特《学习型学校的专业发展—合作活动和策略》赵丽、刘冷馨、朱晓文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国内关于有效性的研究论著也不少。陈龙宽《教育共同体教师专业成长的沃土》(《上海教育科研》2006、7)提出:“为了整合城乡教育资源,切实加强渔农村教育,扩大优质资源共享,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在县教育局的重视下,高亭小学和长涂小学组成了教育共同体。教育共同体的建立,无疑为岛与岛之间的各校提供了一条加强合作的重要途径,拓展了共同培养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的一片沃土。在这一工作框架内,以强带弱、以强促弱,在强校弱校所构成的教研、学习共同体中,让开放型的校本教研使区域之间、校际间形成和达到教
育资源互动共享,帮助薄弱学校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教育共同体的运行机制是:自主、合作、共享。”顾泠沅《建设一个实践型的学习共同体——面向未来的基础学校研究》(《教育发展研究》2006/13)提出了以“开发潜能,发展个性,振兴基础”的核心理念,以教育的可持续性原理、教育活动的主体互动原理为学理依据,用学习的力量端正研究的方向与路径,将学校案例与要素构想作为研究的出发点。黄丽锷《专业学习共同体:一个校本的教师发展途径》(《上海教育》2006/10)提出:“欠缺一个强势的教师队伍,难以令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得以成功和维持。因此,教师专业发展被视为回应新的教育挑战的有效的方法。专业学习共同体被视为一个校本教师发展的重要方法,学校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场所。”王作亮《教师专业化和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构》(《江西教育科研》,2006/02)提出:“教师专业化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教师劳动的本质要求;教师专业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与教师的学习分不开的;教师学习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是实现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杜秋菊《构建“学习共同体”初探》在(《中国科技信息》,2005/21)提出:“构建“学习共同体” 的理论指导随着新课程实验的全面开展,合作学习的理念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是个认知过程,更是一个交往与审美过程。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这些都是21世纪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会学、学会”教学思想的合作学习策略认为: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只能在学习活动中获得。”
三、教研组织学习共同体建设策略理论分析
1.教研组织的个人的自我超越
组织内的每个成员都要明白,虽然个人学习并不保证整个组织也在学习,但是没有个人学习,组织学习无从开始。每个教师有自己的意愿、心智和思考方式。如果教师本身未
被充分激励去挑战成长目标,当然不会成就教研组织的成长、提升。在我们课题看来,个人的超越,首先是不断厘清到底什么对我们最重要。其次是不断学习如何更清楚地看清目前的真实情况。比如,教师部分工作是研究如何开展有效教学,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如何实现三维目标的统一以促使学生和谐发展。
一个人如果缺少知识,他可以在任何时候补上; 但如果一旦错过时机, 在学习能力或在习惯、态度等精神层面上造成了缺陷,以后将是很难弥补的。教师只有真正全心全意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在现实中才能建立一个学习的共同体。许多问题的症结出于教师的个人超越的目的定位出现问题。如有人以荣誉或权利作为目的,则组织的问题将层出不穷。
2.教研组织学习共同体的心智模式
许多好的构想往往未有机会付诸实施;而许多具体而微的见解也常常无法切入运作中的政策。哈佛大学的阿吉瑞斯,从事心智模式与组织学习的研究三十余年,他认为:“虽然人们的行为未必总是与他们所拥护的理论(他们所说的)一致,但他们的行为必定与其所使用的理论(他们的心智模式)一致。”
心智模式可能是简单的概括性看法,像是“学生的成绩是主要的”;也可能是复杂的理论,像是有关教师与教师之间互动方式的假设。但是,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心智模式如何影响我们的行动。举例而言,相信“学生自学能力值得培养”与相信“学生自学能力很差”,两种不同的心智模式将导致两种不同的行为方式。
我们的许多心智模式有一些问题。教研组织的反思对话很少,本来教师之间的有效协作可以充分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其实在许多学校里,这种教师之间真正的交流非常少,而更多的只是一些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而做一些表面性的工作。特别是新教师和老教
师之间缺乏一些交流,甚或一些教师之间存在着不良竞争,这样只会导致教师之间沟通的障碍,并且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这是我们都不愿看到的。
要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共同体的所有行动目的都应该是所有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不是单纯为了某个教师所担任的某一科目的提高。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任何一个人的知识都要不断的更新,任课教师只能在自己的领域里有所专长,但是学生却需要掌握完善的知识结构。特别地,有一些知识既属于这个教师的领域,也属于另一个教师的领域,这就需要教师之间联合起来,才能将完整的知识教授给学生。从根本上而言,这也是学科综合性的必然要求。
3.教研组织学习共同体的共同愿景
共同的价值观和规范:所有成员就学校的愿景达成共识,并形成行为。综观我国优秀学校的成长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大多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有以一贯之的优良传统,而这些优良传统被作为学校赖以生存的根。
共同愿景,是指共同愿望的景象,简单的说法是“我们想要创造什么?”正如个人愿景是人们心中或脑海中所特有的意象或景象,共同愿景也是组织中人们所共同特有的意象或景象,它创造出众人是一体的感觉,并遍布到组织全面的活动,而使各种不同的活动融合起来。
共同愿景能唤起人们的希望,特别是内生的共同愿景,令人欢欣鼓舞,它使组织跳出庸俗,产生火花。共同愿景会改变成员与组织的关系,工作会变成一种自觉的追求,而不再是领导的要求,教师会说:这是我们的追求。共同愿景能自然而然地激发出勇气,这勇气会大到令自己都吃惊的程度,去做任何为实现愿景所必须做的事。
学校领导的角色,首先要做的设计学校的发展共同愿景,整合教师的价值体系。然后是促进教师个人学习,帮助每个人培养对于系统的了解能力,保持个人愿景和共同愿景的一致。
4.教研组织学习共同体的团体学习合作
教师们分享教学策略和技巧,做出教学决策以及提出改善、加强共同体中所有成员的学习的想法。有效地展开公开教学实践:引导教师敞开教室,欢迎其他教师观察其教学行为。这应该是团体成员提高的有效手段,是有利于团体成长而非奖惩性的。现实中搞一些形式上的教学观摩活动,而实质上却是一种“作秀”,浪费了人力、物力,到头来坑害的是学生。所以,这就需要对当前我们的这种教学观摩活动做一些改革,少一些虚浮的东西,多一些实质的内容。教师要勇于暴露自己的弱点,如同上述所说,认清自己的现实愿景。而教研员也要淡化自己的行政职能,更多地帮助老师进步。
而我们知道团体确实能够共同学习,团体的集体智慧高于个人智慧,团体拥有整体搭配的行动能力。当团体真正在学习的时候,不仅团体整体产生出色的成果,个别成员成长的速度也比其他的学习方式为快。
四、研究方法
1.文献法
通过广泛查阅文献,知道目前国内外关于该选题研究的现状及最新成果。这等于说先要找到“巨人的肩膀”。此后,一方面,取其精华,为本研究提供强有力的论证资料,另一方面,对其中不足的地方又与本研究相关的内容实施充实或有所超越。
2. 行动研究法
所谓行动研究法指“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社会行为的目的”。本课题关注于教研组织建设的策略的几个方面,个人超越、心智模式、团体学习、共同愿景方面,并研究这些方面的改进对教师专业发展及最终表现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五、研究内容和过程 1.组织学习、实现个人和组织自我超越
在课题起始阶段(2007.1---2007.3),组织学校各教研组长各备课组长学习相关理论,形成子课题群。课题负责人提出课题背景、来源、设想,经多次讨论形成了初步方案。先后学习了以《第五项修炼》所提出的理论为主题的系列材料(材料见附件)。
这一阶段,我们通过分析、讨论,认识到:教研组是学校集教学、科研、管理于一体的教师基层组织。教研组的有效运作,直接影响着学校教研、综合效能的发挥。教研组帮助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的过程本身就是专业发展的历程。但我们目前教研组还是一个工作群体,而不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工作群体的组成,目前情况下主要还是领导给安排的,大家凑合在一起,缺少把我们维系成整体的共同愿景。但一个工作群体完全可以凭各成员自身努力转变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我们参考相关理论书籍,达成了教研共同体与工作群体的四大区别,或衡量一个工作群体是不是一个学习共同体有四个要素。
1.1个人愿景与共同愿景景基本趋向一致(即教研组的愿景与个人愿景基本价值趋向
一致)。一个共同体首要的是人,而非物,不应受制于外在的行政指令,而应源自共同体各成员的主动与自愿。当然,共同体不是单个成员的行动,它至少是两个及以上成员在认可彼此的社会身份基础上的社会行为。成员之间在情感态度、心理相容与认同感等方面在取得一致,方可成为共同体。
1.2有可分解的任务(教研组各成员有不同的明确任务)。一个共同体是基于任务的,任务不明确,不具体,不可分解,共同体就会失去方向,陷入低效运作,或导致无效。当然共同体也与分工联在一起,分工是对任务的分配与落实,有效的共同体就是明确成员分工与彼此的责任。共同体成员要完成各自的任务,应具备相应的独立做事、处事的能力以及相应的共事技能。
1.3有共享的规则(存在大家一致认可的教研组制度)。没有规则,共同体就无法运作。运作规则包括运作的时间、地点、技术、程序、沟通、文化、组织形式、利益分配等诸方面,它将确保共同体运作的有序和有效,否则,这个共同体会陷入混乱状态,甚至导致解散。运作的规则是所有共同体成员都平等共享的,它是由成员间民主协商而达成的共识,是对共同体成员各方的规定与约束。
1.4有互惠的效益(即个人和集体双赢)。共同体意味着一个工作群体按既定的方法朝着一个目标在工作,每个人的成功都有助于其他人的成长,只要人人都做得很好,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它不仅强调积极的相互依存,还关注彼此的利益获取。也就是说,共同体要产生效益,而且是双向的。产出的效益视不同的内容而定,或显性或隐性,或近期或远期,或物质或精神。有效益的保障,才能为共同体各成员方提供行进的动力,制订共同体的计划。
从上述四要素来看教研组是一个工作群体还是一个学习共同体,我们就可以辨清教研
共同体的真实性。只有基于四要素的共同体才是真实的教研共同体,才能促进或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人们建立了一种分析与思考的框架,以此判断教研共同体的真伪,可以帮助我们建构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共同体。第一,共同体的建立应出于教师的自觉自愿。任何强制性的或所谓的“人为合作”都无法使教师真正投入共同体的行动。每个共同体至少由两位教师组成,并基于共同的愿意景和平等的身份认同。第二,共同体应以任务来维系。每位教师都承担彼此的责任,完成在分工基础上的任务,能自觉地配合、支持其他教师的行动,实现相互间知识、经验、技术等资源的共享和增值。第三,共同体应将规则视为合作法典。每位成员都应放弃共同体外的身份、角色,如校长、教务主任、年级组长等行政角色,通过友好协商,寻求最大共识。在工作的展开过程中共同遵守约定的规则,以规则控制共同体的运作而不是身份支配。第四,共同体应追求各成员的互惠。每位成员为了实现共同的愿意景,享用共同体内的各种资源,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理智的启迪或情感的愉悦。基于上述四点构建起来的共同体才是真正的教研共同体,它是开放的,不是部门主义的,不仅“基于尊重、公正、欣赏的态度来接纳他者”,而且“坚持包容、尊重的价值理念,崇尚反思、批判、对话和理解不同观点的价值规范”。
针对不同的教研内容与发展取向,教研共同体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形式。从学校现有的组织形态来看,教研共同体既包括正式的专业组织,如备课组、教研组、年级组等,也包括一些非正式的专业组织,如为了解决共同面临的课堂教学问题、改进教学而组建的课堂观察临时工作群体等。从共同体的内容来看,教师专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如教学、课程开发、课题研究、学生管理等。从共同体的对象来看,主要表现为新手教师与专家教师之间、同伴之间、专家教师之间,如师徒结对、同伴互导与专家工作室等共同体方式,本课题只侧重教研组共同体建设,只探讨如何将教研工作群体转变为教研共同体。
2.制定制度,形成共同愿景
2007年4月以后,我们一直在调整管理方针政策,通过教代会等形式陆续出台了一些管理制度。
2.1 高考奖励制度的制定
2006年以前每年高考奖励方案不同,造成价值观错乱,也就是个人愿意景与学校愿景存在分岐。2007年4月,我们首先从高考奖励办法开始。高考奖励办法指导思想确定就是以学校愿意为前提。——“形成团结合作,和谐共处,共同提高的学校文化氛围,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以“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整体实力,增强学校的竞争力,确保学校在台州市第一级重点中学中的有一定的地位”为共同愿景,厘清级段、班级和各学科目标,充分整合团队的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具体方案见附件)。
2.2 广泛宣传,形成以教研共同体建成设为共同愿景的学校文化。
我们曾专门作过调查,问团队成员最需要团队领导做什么,70%以上的人回答——希望团队领导指明目标或方向;而问团队领导最需要团队成员做什么,几乎80%的人回答——希望团队成员朝着同一目标前进,可见,建设学习型团队,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需要领导设计共同愿景。
2007年路桥区校长论坛上,我们就“强化团队学习意识、制定团队发展目标、创造团队学习平台”作了题为〈〈打造学习型团队,提升教师能量》专题讲话(详见附件)。
2.3 把培养教师团队精神,列入教代会学校工作报告,形成学校工作总的指导方针。
2007年2月召开八届一次教代会,《学校工作报告》写道(全文见附件): “一个篱
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之间只有精诚合作,凝聚集体智慧,才能达到个人与整体的全面发展。在教师之间创造竞争机制很好,但教师的合力决定学校的实力和竞争力,只有全体教师教学水平整体发展才能真正促进学校的发展。所以,在激励教师竞争的同时,还应加强团队建设,努力创建合作型组室、学习型团队。
2.3.1建立制度,推动团队建设。团队建设需要规章来进行自我控制,需要务实的管理来确保凝聚力。我们要在提高教师团队建设重要性认识的基础上,制定团队建设制度,确立团队建设工作目标、组织形式及激励措施,把个人发展与团队荣誉捆绑在一起,做到“你损我损,你荣我荣”,推动优秀教师团队的形成和师资整体水平的提高。
2.3.2我们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创设合作氛围,培育团队精神。团队精神的最大的特点是:个体在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的过程中,最终追求的是整体的合力、凝聚力和最佳整体效益。所以,我们必须树立整体意识,全局观念,不斤斤计较个人利益和局部利益,将个人、局部的追求融入到团队的总体目标中去,思想上高度整合,行动上优势互补,最终达到个人与集体的同步发展。
2.3.3团队建设需要良好的活动平台来支撑,而良好活动平台的建立需要各方面齐心协力。学校要以省规课题《学校教研组织的学习共同体建设策略研究》为龙头,加强研究,做好引导;各教研组要积极参与学校课题研究,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科研、校本课程开发为平台,建立具有共同价值观、责任感、归属感的创新型教师团队;各有关部门都要为教师团队活动提供强大的精神和物质支持。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艰苦奋斗,同样,只有学校发展了,教师才能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全体教师都要树立“学校兴衰,我的责任”思想,把个人前途与学校发展结合起
来,同呼吸,共命运。”
3.反思教研组织,改善心智模式
综观我校教研组多年的不足之处,在于教研组长的心智模式离不开“听课、评课”的教研模式,后来无非外加开学初安排计划,中间偶而安排理论学习,想改变的无非指望外出学习,但仍距离不开“听课”的框框。课题实施后我们对照要求边反思,边改进,陆陆续续地进行教研组建设。
2007年9月开始,我们对照要求边反思,边改进,陆陆续续地进行教研组建设。
3.1 检视原有心智模式,凝聚团队心智模式
在我们原来教研组模式主要有:
教研工作要与当前师生的实际情况与时俱进。
高中教育的普及化,初升高比例已大幅度上升,导致一大批不成熟的学生也进入了高中学习,即使重点中学也不例外。另一方面,高中普及化后,使扩招学校教师的数量急剧上升,教师队伍进一步年轻化,教研工作必须注重这个前提,要与当前的师生实际情况与时俱进
教研工作要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与时俱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够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要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调整和改革
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新课程新思想给我们的是全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这已不同于已往的教材改革。
教研工作要与时俱进解决课堂教学问题
教研不是一种形式,也不是空洞的理论学习,教研要重视实际效果和课堂行为的效果。教育实践工作者应成为教研的主体,要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教研的问题来源于教学实际,教研应成为我们工作、生活的一部分,要从师资培训角度来认识,是教师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有效途径。
教研工作要与时俱进展开专题式的研究
专题性教研是指对教学中某一方面问题展开专题研究,当前教学中重点问题、难点问题、热点问题、有争议的问题,都可以展开专题教研。所定的主题不能离开当前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
教研工作模式要与时俱进
A、教研要针对教师的需要而展开,要注重参与者角色的层次性。尽管我们年轻教师的比例较高,但各组教师的层次性比较明显,不同层次的教师有不同的需要,只有针对这种需要才能提高教研的有效性。
B、教研活动要基于案例的剖析,做到理、例结合。案例不同于学案(或教案),也不同于论文,教案侧重于教学过程的论述,论文侧重于某种观点的阐述,案例则有例有理,
它以记录某一个案为主,但不一定是全节课的记录,再反思这一个案的成功与失败,作出理论上的分析,案例允许在实践基础上艺术化。提倡写案例能更有效提高师资水平。
C、教研活动应该是任务驱动和任务延伸的模式,任务驱动后再关心资源链接,比如交流网址,交流那些书上对本任务有阐述,把集中活动的任务分解到平时去完成,为下次教研活动打下基础,共享资源,共同提高。
D、教研活动应该是主题渐进式的。学生在校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一个走向成熟的过程。教研离不开学生发展这一主题。大的来讲,不同年级教研主题是不同的,低年级在进度和难度方面就要加以控制,注重于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形成,学习兴趣的激发;高年级侧重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打下基础。从课堂本身来讲主题也可渐进,本次教研解决如何引入新课,下次可研究课堂调控行为------。《学校教研工作要与时俱进》一文发表在《高考》杂志上(全文见附件)。
彼得.圣吉提出的“五项修炼”的第二项是改善心智模式。按我们的讲法就是心理素质和思维方式。一般人心智模式有根深蒂固、自我感觉良好,世上人无完人的特点。
要改善心智能模式有以下三种方法:
首先是必须学会把镜子转向自己。不能首先把责任推给别人,归罪于外,而必须学会首先把镜子转向自己,看看自己的心智模式有哪些不妥的地方。
其次是必须学会有效表达自己的想法。注意“有效”二字,这是一个人在社会上取得成功的很重要的一条。自己不能有效表达,还要别人理解,那就强人所难了。“深度会谈”是重要的一种方式。
再次是必须学会开放心灵,容纳别人的想法。打开紧锁的思想、开放自己的心灵、倾听别人的声音、容纳更多的想法才能获得成功。
心智模式可能是简单的概括性看法,像是“学生是可以教好的”,也可能是复杂的理论,像是有关人与之间互动方式的假设。最重要的是心智模式会影响我们的行动。举例而言,相信“学生是可以教好的”与相信“学生是不可教好的”,两种不同的心智模式将导致两种不同的行为方式。不良的心智模式会妨碍组织学习,反过来健全的心智模式会促进组织学习,这也是不可否定的。
3.2 系统建设、打造不同特色的教研组
2007年9月开始,我们陆续指导各教研组展开工作,其中生物组做得比较出色。下举生物组为例:
3.2.1 建立合理可行的制度,规范生物组
制度化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合理可行的制度是有效开展各项教研工作的基本保障。生物组在工作计划总结、集体备课、阶段性教学质量分析等多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严格的制度,努力使教研组达到规范、有效管理。如学期初,教研组、各备课组根据学校的要求,结合实际,及时制定切实可行的教研计划,不等、不靠、不拖,并定期检查落实;期中、期末考后,组长必须召集全组老师,进行阶段性教学质量分析,寻找并提出改正教学质量的有效对策,并写成2000字以上的教学质量分析报告等。
具体化
将教研内容条条细化、具体化,是生物组教研的一惯作风。每次教研或集体备课,都预先通知主讲人,按组内设计的表格上的具体要求作好准备。比如,在高三第一轮复习中,备课组要求主讲人一要研究考点,做到“依据考纲,重建知识点,联想链接点,寻求探究点”;二是研究重点,做到“配合范例,分类解说”;三要研究异点,注意“新观点、争议问题”;四要印发“节节练”,做到“内容无差错、选题符合考纲要求”等。
校本化
校本教研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我组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实际中充分发挥本校本组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不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行动并持续地反思其效果;在学生学习资料的选择和编写方面作了大量的探索,形成了一系列校本课程,如《走进校园植物》、《高二生物作业本》、《高三生物作业本》……
文本化
生物组每次教研活动,都有专人负责记录,及时上交,并将讨论内容进行整理,撰写体会文章,图文并茂地发表在校园网上,在全校教师中产生强烈反响。比如,组内老师听了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教授的学术报告后,组内教师积极撰写题为“感悟名师大讲堂……让思想行动起来”的体会文章;林菊英老师开设“人体生命与健康”专题复习课后,组内老师撰写题为“唱响生命之歌,探究命题思路”的体会文章……最近,我组对近年来的教研过程和成果进行整理,汇编成《教师个人档案》、《论文集》、《校本教研实录》三本书。
寄于生物组有切实可行的制度,各项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有具体细致的要求,教研时能就具体问题有效地进行讨论;及时记录教研活动,积累了大量详实的材料,因此,生物组是路桥区本次评比中材料最丰富齐全的一个教研组,受到市评审组的高度肯定。
3.2.2 营造学科特色的氛围,推出生物组
2001.8路桥中学整体搬迁,规模扩大,面对新校舍,领导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和教研组建设,生物组老师积极响应,做了以下实事:
美化环境与教学资源
为了突出生物学科特征及美化环境,生物教研组常花红草绿、香气宜人,我们将盆栽植物置于办公室,不仅赏心悦目,消防疲劳,还不时利用生物学知识对它们进行操作,如对紫鸭趾草进行扦插栽培,当作高二生物《观察细胞质流动》实验的好材料;对火刺进行扦插,可作为《营养生殖》的直观教学手段……,这些植物,不仅使教研组生机盎然,也使老师理论联系实际。
植物挂牌与校园文化
路桥中学是一所花园式的学校,绿树成荫,环境优美。遗憾地是这些花草树木中,有很多是师生不认识的,于是组内老师在林菊英老师带领下,仔细观察植物、查阅相关资料,给近八十种的校园植物挂了牌命了名,那时随处可见学生面对挂牌植物,或指指点点、谈笑风生;或静静欣赏、若有所悟。为了把这项活动搞得更有实效和深入,我组还在高二年级组织了关于《校园植物》为期一个月的摄影征文活动,要求学生围绕“请您欣赏……”的主题。如此次活动一等奖获得者龚里同学在“请您欣赏棕榈”中这样写道:“叶似新蒲绿,
身为乱锦缠;任君千度剥,意气自冲天……通过这次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参与热情,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还充分显示了校园植物的育人作用,为此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使小小的生物组让人刮目相看。
3.2.3 开展富有特色的教研,打造生物组
自觉进行组内理论学习
生物组老师除了积极参加学校、上级部门规定的教师进修和师德培训外,每学期生物组还自行组织一次理论学习。几年下来,先后由陈君华老师组织学习《多元智能》、《问题教学大讨论》;张辉华老师组织学习《自主性学习的‘六种意识’》等。每一次理论学习在学期初就确定人员,要求围绕某一理论,结合教学实际,因此,这种形式的理论,具较强的实用性和说服力;且讨论时,各老师常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各抒已见,相互启发,学习之后,纷纷撰写体会,或发表或得大奖。
开设多种形式的研究课
(a) 同上一节课,挑战青年教师
为了加速青年教师的成长和促进专业发展,教研组为此搭建平台,多次开设同上一节课活动,如郑震华与江峰、杨红辉与虞双燕等,面对这样的挑战,每位老师积极准备,分析学情,发挥特长,对知识点的落实、能力的培养,都能较好地把握,再经过大家的点评,取长补短,提高很快。如青年教师张辉华,曾获省优质课评比二等奖,市大比武第一名的佳绩;江峰老师曾获区说课一等获……。
(b) 专挑难上课,提高老教师
教师的专业提高不仅只对新教师,老教师也要迎头赶上。大家知道老教师经过长期教学,往往形成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如果没有外界的压力,很难有新的突破和发展。为此教研组要求老教师每学期开一次研究课,而且专挑某一章节中最难上的课,如《绪论》、《生殖类型》、《代谢类型》等,这些教材,知识容量少,要上出新意,难度很大,但实践证明,经过老教师的精心准备,赋予全新的理念,不仅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得到落实和提升,而且情感目标和价值观都得到很好的体现。
2007年下半年,台州市教研室对全市普通高中进行了一次优秀教研组的评比。评比工作认真、公平、有序,先由全市各学校根据给定的名额,结合评比条件,由各学校评出优秀教研组推荐到区教研室,区教研室评出区级优秀教研组,再上报到市教研室,市教研室组织评审小组,到各区进行认真全面的考核,最后在全市评出了50个优秀教研组,其中路桥中学生物组是全市唯一一个生物学科的优秀教研组。
生物教研组能评上优秀教研组,确实不易,因为生物是一小学科,只在高二和高三理科班开设,从教人数少,很多学校没有独立的生物教研组,即使有,也因势单力薄,成不了“气候”;生物在高考中只有72分,领导、学生不很重视,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物教研组的发展。但路桥中学生物组,能凭着自身的实力,榜上有名,确实难能可贵。(此文发表于《生物学教学2007.11》):
3. 3 深入细化,再创微观教研方式
2007年9月以后,学校层面已形成了一定的教研共同体建设的氛围,教研组也进入建设共同体阶段,但作为一个团队如在共同愿意景下,不激发个愿景,我们考虑远远不够。
我们备课组层面,如何就课堂教学,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成了我们面对的课题。
本课题组主要成员林菊英老师主持这项研究。该子课题组对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分析,通过课题的方式进行研究,主要结论有:
要改变生物课堂教学现状,教师是关键,教研是平台,全面启动“一心二功三式四库五能”工程是总策略。所谓“一心”,就是指教师从教的积极心向与心愿;所谓“二功”是指教师的说与写两大基本功;所谓“三式”是指课堂管理的三种主要模式;所谓“四库”是指教师提高教学针对性所必须建立和研究的四类题库(竞赛题库、高考题库、会考题库、校园题库);所谓“五能”是指教师从事生物学课堂教学时需要重点突破的五种能力(“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能力、“设定与落实教学目标”的能力;“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能力;“引导学生提出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学生开展有效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3.1 提升教师从教的积极心向与心愿。
我们主要尝试从以下几方面提升教师的积极心向与心愿:第一,借助暑期师德教育或教师会上领导讲话或读书活动的内容,开展讨论。比如,本学期,校长作了学期工作计划的报告后,我们就借备课组这一教研平台及时让老师们谈体会、说想法,以统一思想。第二,开设讲座,进行交流。比如,本课题负责人曾为路桥区生物教师及路桥中学青年教师开设讲座《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反响较好,并推广到新桥中学、金清中学。第三,借助评比,鼓励推动。学生需要鼓励,大多教师也需要鼓励,各种评比活动就可以对教师产生实实在在的鼓励效应。我们组教师大都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相互鼓励抓住机会相互帮助争取取胜。当市名师、市大比武一、二等奖、市东港奖励基金、区学科带头人、区教坛新秀、区优质课评比一等奖、校学期考核一、二等奖等等荣誉落到生物组教师身上时,我们就觉得组内教师又添了一份力量,增强了一份责任心。第四,发现亮点,互相传诵。评比的次
数是不多的,产生的效应也很难永久保持。更多一点的互相激励的载体是平时的教研,教研时,评课中,大家细心观察、发现亮点、真心赞叹、互相传诵,也能让教师更好地认识自我、品味自我、相信自我、强大自我,从而达到“提升教师的积极心向与心愿的”的目的。第五,建议学校完善督促检查制度。人都是有惰性的。无论怎么样的鼓励,都是就某方面而言的,都有可能很快地被教师另外某些方面的不足或缺陷所削弱、所抵消、所掩盖、所堙没,都有可能在过了一段时间后故态萌发、放任自己。所以,制度建设与完善是根本保障。建议并期待学校能尽快出台一套可以有效督促教师真正把心用在教育教学上(而不是只能查人到了没有无法知心在不在)的制度。
3.3.2 强化教师的两项基本功。
怎样强化教师的“说与写”这两项基本功呢?我们认为,第一,教师必须要认识到说写的重要性,要有提高说写能力的欲望。第二,工会或教研组要经常性组织说写比赛,为教师说写能力的提高提供平台。第三,扬长补短。比如,可以借用多媒体,适当减少写的内容,但不能完全依赖多媒体,不能寄希望于不写,课堂教学中的生成就过程需要“写”。第四,制定计划、注重方法。比如,要求自己每天练字;有意锻炼自己的语速(不快不慢)、语调(抑扬顿挫)、语音(清晰宏亮)、语气(精神饱满)等。
3.3.3 巧用三种课堂管理模式。权威模式;教导模式;人际关系模式。
根据我们的观察与思考,我们发现,每一种课堂管理模式都有其独特的优点;但单独地运用某一种模式又都不是最佳的。权威模式约束太多弹性太少;教导模式在某些行为问题的管理上显得无能为力;人际关系模式过多地强调了情感因素而淡化了认知因素和必要的规则。所以,我们认为应该综合性地、灵活地运用以上模式。该运用权威模式管理的时候就该发挥教师应有的权威作用,需要对学生投入情感的时候就要倾心投入,可以通过教
导模式实现课堂管理的就应该将教学过程的吸引力上发挥得淋漓尽致。其实,课堂管理的精髓就在于严慈相济;课堂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防范、终止、转变各种问题行为;课堂管理成功与否不在于运用了哪种模式,而在于对各种课堂管理模式是否进行了优化进行组合。
3.3.4 建立四类题库。竞赛题;高考题库;会考题库;校园题库。
竞赛题库----包括历年国际奥林匹克竞赛题、全国生物联赛题、浙江省及其它省的省赛
试题----适合于竞赛辅导及高考复习时选用。
高考题库----包括1981年—2007年的全国或各省高考原题及按知识模块分类的高考题组题----适合于高考复习及理科班上新课时选用。
会考题题库----包括历年浙江省会考题及按知识模块分类的会考题组题----适合于高二
年级新授课和会考复习时选用。
校园题库----包括路桥中学生物堂堂练、路桥中学生物单元考题、路桥中学会考模拟题、路桥中学高考模拟题等。
3.3.5 提高五方面重要的教学能力。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设定与落实教学目标;发挥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提出与解决问题;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详见附件)
六、研究成果及启示
1.提高教学管理人员水平,在教学管理众多因素组成的环节中找到了杠杆解
本课题是在学校抓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提出的,提高教研组织的建设是学校抓教学质量的一个具体举措。旨在把抓教学质量的行政措施课题化,寻找提高教学质量措施新途径,课题化作为载体。课题成员从校领导到课任教师全员参与。课题组的主要成员由教学业务线领导组成。业务校长、年级组负责人、科研处教务处负责人、教研组备课组负责人所领导组室构成课题网络研究机构。本课题研究既有行政措施的保障,又有全体成员抓教学质量的主观愿望,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抓教学质量也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主要成员均为教学管理骨干又是业务骨干,大学本科毕业,事业心强,勇于探索,积极进取,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与较强的组织能力。通过课题的实施,培养了一支精干的管理队伍,有效提高了管理水平。
2.提高了教师对教研组织学习共同体的认识
一定程度上改变学校不同层次组织性质,把学校、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从一般的组织机构转变为学习型共同体。这个团队淡化了教学行政管理系统,突出了教学民主系统,但大家都持有对学校价值观相同意义的终极判断。在这个共同体中的成员间的各种关系要随之逐步转变:
2.1在成员之间控制方式上,由依靠外在行政控制转变为更多依靠规范、目的、价值观、专业精神、团队精神以及成员间自然形成的依赖性、归属感;
2.2在授权方式上由“聚焦”于权利转变为更多地聚焦于成员之间的以及对组织的承诺、
责任和义务。改变以往领导布置、检查、督促、落实的行政化工作方式,而转变为共同体成员在共同愿景的自觉行为。
2.3在团队建设上,不是依托于领导的组织安排而是依托于成员间的相互信任,彼此间的责任感等情感方面和规范方面的因素。这个团队离开领导同样存在,领导在这个团队的作用是起思想引领的作用,学校领导真正实现对学校教学思想的领导。
2.4在角色关系中,本由他人构建的,已被编入种种等级,角色及角色要求的制度体系中,转变为成员之间一种与他人有相同意向的社会生活,即工作中有上下级,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民主的,大家都为这种共同体在自己的角色上享受工作中的快乐。在这个团队中,决定做正确的事与正确地做事具有同样的价值。
3.初步形成了一系列制度和教研组共同体建设策略
3.1学校层面上,形成了共同体建设为主题的学校文化氛围、增强了团队凝聚力,同时制定了一系列制度。高考奖励制度,学期考核制度以及现在正在构思的团队建设考核制度。
3.2总结了教研组原来的教研组教研模式,在此基础上以教研组学习共同体建设为目标,推进了各有特色教研组团队文化建设。语文组以学生社团建设为特色,英语组以英语俱乐部为特色,物理组以航模、科技活动为特色,等等。在一定范围内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当地电视台等媒体就曾报道过我校的课程改革和航模比赛等情况。有力推动了我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3.3在共同愿景下,形成了一系列校本教研制度制度,为教师个人专业成长指明了方向,使教师树立了个人愿景,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a)树立了“名师引领明方向、校本教研促成长、校本科研获提升”的校本培训新理念
通过本课题研究,我们切身地体会到名师引领的重要性,在名师引领下,校本培训能够更好地培育教师的专业精神与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而在校本教研中,教师人人是主体,人人能在平时的工作中学习与发展,其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在校本科研中,教师在问题意识中学习与研究、规划与发展,不断地提升了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
(b)形成了良性互动的阶段性校本培训机制
在实践研究中,课题组一致认为,在3年内新教师的培训侧重于教育教学基本功形成的基础上,10年内青年教师应在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上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着眼于这一阶段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培训模式,在实践中,我们感到,“名师引领明方向、校本教研促成长、校本科研获提升”的校本培训是非常有针对性的,这一基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提升,各部门工作成一体的校本培训机制,充分体现了名师与青年教师的互动,理论学习与教育教学实践的互动。实践证明,这是学校当前行之有效的培训模式之一。其取得的成功经验,是具有较好的借鉴与参考价值的。
(c)积累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培训经验
课题组经过两年多的实践研究探索,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训经验:
即一个重心、两条路径、三个层面、四个方法。一个重心:以教师自我反思为重心;两条路径:一条是自我促进路径,另一条是外部支持路径;三个层面:学校层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包括建立相应的管理组织,聘请校内外名师等;团体层面上的措施包括“学习共同体”教研组活动、青年教师学术沙龙等;个人层面的有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教科研
课题研究,撰写教育日记、小论文和随笔等。四个方法:个人反思、互帮互学、名师引领、学历进修。在教师个人成长上我们实施了“一心二功三式四库五能”工程的总策略。从而有效加速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彼得·圣吉 第五项修炼 上海三联书店 2006.5
2、张声雄 范芸 学习型组织“金”典故事 上海三联书店 2004.11
3、张声雄 姚国侃 第五项修炼实践案例 上海三联书店 2002.7
4、牟映雪 教研组协作文化构建与教师专业发展 课程教材教法 2006.9
5、崔允漷 郑东辉 论指向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合作 教育研究 2008.6
6、刘可钦 促进发展:创建一个学习与发展的共同体 中国教育学刊 2008.5
7、钟启泉 从SECI理论看教师专业发展的特质 全体教育展望 2008.2
8、俞文钊 管理的革命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