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旅客朋友:
你们好!吐鲁番的坎儿井。吐鲁番是著名的火洲,曾经测到的最高气温达49。6度,并且年降水量仅为10—16毫米,但年蒸发量却达3000毫米以上,也许大家都会问,这里的人们是如何生存的?为何这里不仅没有干渴难耐,反而成为有名的绿洲呢?这些都是今天我们要去参观闻名世界的坎儿井的功劳。坎儿井是我国各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劳作中,为适应干旱地区的自然环境而创造出的一种地下水利工程。新疆的坎儿井主要分布在哈密、木垒和吐鲁番等地,尤其在吐鲁番地区最多,有1100多条,总长约5000多公里,相当于万里长城的长度。所以有人将它和京杭大运河、万里长城合称为我国古代三大文明工程。吐鲁番的灌溉用地约有68万亩左右,它们75%都是靠坎儿井的水灌溉的,所以它是吐鲁番绿洲的生命线,没有坎儿井,就绝不会有今天吐鲁番的片片绿洲,说到这里大家会产生疑问,既然坎儿井这么好,为什么不在全疆各地都修建坎儿井呢?这样不就可以开辟更多的绿洲了吗?
但是,这显然是行不通的,因为不是任何地方都能够掏挖坎儿井,掏挖坎儿井有三个必要的条件,吐鲁番地区是最适合修建坎儿井的地方。首先,修建坎儿井要有丰富的地下水源,吐鲁番盆地北有博格达山,西有喀拉乌成山,每当夏季大量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渗入戈壁,汇成潜流,火焰山的山体在其北麓使地下潜水水位提高,大家都知道水遇阻则要找渠道疏通,这为开凿坎儿井提供了丰富的地下水源;其次修建坎儿井需要有一定的高差,这样才能使水由高到低流出为人所用,吐鲁番盆地北部博格达峰高达5445米,盆地中心的艾丁湖却低于海平面154米,从天山脚下到艾丁湖畔的水平距离为60公里,而高差却达1400多米,地面坡度平均约为四十分之一,地下水的坡降与地面坡变相差不大,这就为开挖坎儿井提供了第二个有利条件;最后修建坎儿井对土质的需求非常严格,必须要质地坚实不易坍塌。有了以上三个重要条件,坎儿井就在吐鲁番发展了起来了。
“坎儿井”是维吾尔语,汉意是“井穴”的意思,其结构由明渠、暗渠、竖井和涝坝(即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它们各有用途。首先,竖井是为了通风和挖坎儿井以及清淤吊土所用的,井口呈长方形,长1米左右,宽0。7米,一条坎儿井的竖井越深(约70米左右)其间距也越长(约30—70米)。在吐鲁番最深的一口坚井达到98米。暗渠的作用是把地下含水层中的水聚在它的身上来,它按一定坡度由低往高挖,这样水就可以自动流出地表来,地下暗渠一般高达1。7米,宽约2米,暗渠流出地表就形成了明渠,在明渠末端有涝坝,它是蓄水的小型水库,这样坎儿井的水经过涝坝注蓄再引入农田灌溉,不仅可以控制流量,减少渠道渗透,更可以提高水温,利于农作物生长,坎儿井的水冬天约为12度,秋夏约为8度。
听了关于坎儿井的描述,大家也许很想知道这么聪明的制井方法是谁创造出来的呢?对于它的开凿历史起源,有很多学者和史料都曾做过各种各样的解释,众说纷纭,但大致上有三种说法:分别是东传、西传和本地说三种。
第一种是东传说:其依据是汉武帝曾命令西征的士兵在今陕西的澄城县凿坚井,开挖“龙首渠”(据《史记汉渠书》记载),并且将明渠、暗渠相交接处称之为龙口,而且吐鲁番人们延用了很多汉唐的有关坎儿井的工具和劳动技术的词,如:“创”、“旱活”等。第二种是西传说:认为此技术源于西亚的波斯人,那里的人早在20xx年前就首创了这种利用地下水的工程技术,而坎儿井是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文化的交流,随着多领域的互利而传入新疆。最后一种说法是:坎儿井是当地人们长期与自然斗争中自行发明的,也就是本地说。不管哪种说法是正确的,根据坎儿井的分布地区大都是当年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丝绸之路的沿线(甘肃、陕西、伊朗、土库曼、乌孜别克、高加索),并且就“坎儿井”一词考析,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约在2400年前,《庄子秋水篇》中曾有过:“子独不闻夫坎儿井后的新发明,对于哪种说法正确,还请各位臆断。
说了这么多且不管哪个更为准确,但人们从这种地下水利工程得到很大收益这点都是无法否认的,民间曾流传过这样一首“坎儿井歌”:“坎儿井姓挖不姓夸,吐鲁番本是它老家,盆地戈壁全靠它,水润绿洲开百花,种出葡萄哈密瓜,赛过它个金娃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吐鲁番正是有了坎儿井,才有了鸟语花香,有了闻名于世的哈密瓜和珍珠小葡萄,有了它才有了古代文明的繁荣与发展,才有了吐鲁番地区的勃勃生机,因此在这儿的人们将坎儿井当成盆地命脉,并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
林则徐当年途经吐鲁番时,见到了坎儿井,并在他的日记中赞曰:“见沿途多土坑,询其名曰:“卡井”,能引水横流者,由南而北,渐引渐高,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
每条坎儿井都有自己的名字,我们现在看到的坎儿井就是以挖井人的名字命名的,叫“米依木阿吉坎儿井”,还有的以动物植物的名字、地名、地理方位、水的味道等命名。在吐鲁番,现在人们记得拥有最长历史的坎儿井是“吐尔坎儿孜坎儿井”。
建国以后党和人民政府非常重视坎儿井的开挖和建设,七十年代以来,由于水位下降,而且打井成风使得很多坎儿井得了“干渴”症,废弃不用了,但人类总是在进步和不断发展,坎儿井在人们的发展历史上起了重要的作用,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是无法否认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