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如何判断诈骗罪的主观故意是否存在特定的目的?

2023-09-28 来源:我们爱旅游

法律分析:

判断诈骗罪的主观故意是否存在特定的目的,需要结合案件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主观故意是指犯罪嫌疑人主观上有故意实施犯罪的心理状态,而特定的目的则是指犯罪嫌疑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存在一定的利益追求或者达到某种目的的意图。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以诈骗罪定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一)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财物;(二)编造虚假的投资项目或者经营项目,骗取财物;(三)伪造或者变造信用证、汇票、支票或者其他票证,骗取财物;(四)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骗取财物。”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三条规定:“犯罪分子实施犯罪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故意:(一)对犯罪行为的危害性已经认识;(二)对犯罪结果的发生已经认识。”

结论:

根据上述法律规定,判断诈骗罪的主观故意是否存在特定的目的,应当综合考虑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的方式、手段、时间、地点、动机、目的等因素,分析其是否具备对犯罪行为的危害性认知和对犯罪结果的预期,以及是否存在一定的利益追求或者达到某种目的的意图。